《浅谈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的对比手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的对比手法.pdf(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初中语文中鲁迅作品的对比手法 张华 初中语文课本中,作品入选最多的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散文和杂文等几类(小说:一件小事、社戏、故乡、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这些作品都是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精品,代表着鲁迅先生的创作成就,有着鲁迅先生作品的共性,作品无处不蕴涵着鲁迅先 生伟大的人格,闪耀着伟大战士的崇高品质和智慧的光芒。纵观这些精品,我们不难发现,对比这一艺术手法贯穿于这些精品之中。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它可以把事物、事理说得更透彻、更鲜明、更全面,更能深刻地揭示问题的实质。这种艺术手法,历来就为人们所重视。鲁迅先生却
2、有着鲜明的个性,他借助于叙述、描写、抒情、讽刺、夸张等手法,巧妙地变换多种方法,灵活运用,不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杂文,对比手法的运用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我们应该很好学习和研究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能抓住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传神运用,就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不仅如此,鲁迅先生的革命热情,对人民热烈的爱,对封建统治阶级强烈的恨,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随着鲁迅先生的憎而憎,爱而爱,哀而哀。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小说孔乙己一开始就对两种不同身份的顾客“短衣帮”与“穿长衫的”进行描写。他们的服饰不同,喝酒的方
3、式不同: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坐”一“站”;一边是“要酒要菜”,一边是“用钱并不阔绰”。这些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短衣帮”的辛苦劳累,生活贫困;“穿长衫的”悠闲自在,大模大样,有钱有势。文章含蓄地揭示了顾客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把封建社会的最本质的特征展现在学生面前,也为孔乙己的出场设置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小说在刻画孔乙己的肖像、语言动作和神态时,通过对比来揭示他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命运。作者对孔乙己前后的肖像做粗略的勾勒。先前是:“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后来是:“脸上黑而瘦,已经
4、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来的)”。鲁迅先生还抓住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不同处境中的特定动作以及神态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先前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接着就“排出九文大钱,满口的之乎者也”。后来是:“温一碗酒,酒要好,从破衣袋了摸出四文大钱,声音极低”。当人们从孔乙己脸上的伤痕取笑他偷人家东西时,他与人争辩得“青筋条条绽出,脸色青白而涨红,并睁大眼睛”;当人们问他“真的认识字么”的时候,他露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人们嘲讽他“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则显得“颓唐不安”,“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一系列前后的对比,表明孔
5、乙己生活走向极端贫困,精神极端颓唐,既麻木不仁,自欺欺人,又迂腐不堪,可笑可怜。由此可见,他的肉体和精神,都已处于死亡边缘,这为下文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推断埋下了伏笔。小说在描写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也运用了对比手法,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孔乙己是“唯一穿长衫 站着喝酒的人”,但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毫无地位,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是人们饭饱酒足后的笑料。不仅“掌柜的”和“穿长衫的”可以取笑他,大多数“短衣帮”与孔乙己同是被剥削受压迫的人们也取笑他,甚至连“我”这个地位极端低下的“小伙计”也可以参与逗笑,取乐,寻开心。孔乙己在种种嘲笑中走向死亡,统治阶级、剥削阶
6、级由于阶级立场而决定了他们“吃人”的本质,可是同是地位低下的“短衣帮”和“小伙计”的“我”也不知不觉地充当了“吃人”的角色,而自己最终又不免不知不觉地被人吃了,这是多么残酷的病态社会。作者尖锐地抨击了人吃人的封建制度,也批判了麻醉人们的封建文化和封建意识。小说还把未出场的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跟孔乙己进行对比。靠读书爬上去的丁举人,就可以行凶作恶,为非作歹,可以打断孔乙己的腿。而没有爬上去的孔乙己只得任人欺凌。丁举人由读书人成为举人成为阴险狠毒、冷酷凶残的吃人恶魔,丧失了人性,丧失了理智,丧失了人最起码的良心,可以说这是丁举人“吃人”的悲剧,假如丁举人没有爬上去,他也许会成为第二个“孔乙己
7、”,而被人“吃”了。孔乙己由读书人跌到下层,最后被人“吃”了,这是孔乙己被人“吃”了的悲剧。孔乙己的悲剧和丁举人的悲剧是由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社会悲剧。此外,小说中还有很多对比,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逝”,酒客的“快活”与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与粉板上那“十九个钱”都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些对比使得孔乙己的形象从他出现直到最后被黑暗社会吞噬,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久久不能磨灭。鲁迅先生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前后的不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刻画,来反映人物形象的巨大变化与不幸遭遇,从而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表达自己强烈的
8、爱憎感情。因此,我们在小说教学中应该抓住人物、环境的前后不同的对比描写,把孔乙己、丁举人、闰土、杨二嫂等艺术形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本原因,运用质疑的教学方法,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如:什么原因使人物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以抓住描写人物、环境前后不同的生动词句进行对照,提问学生,这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组织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鲁迅小说,深入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反复地品味,仔细地推敲,积极的思考,理解人物形象的矛盾心理,真正挖掘小说内在的社会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感受和更深的认识。对比手法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源远流长,并不是鲁迅先生一人所特有的,中外古今的作家对这种艺术手法早就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从古希腊荷马史诗到契诃夫的变色龙以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对比手法都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作品之中。鲁迅先生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扬光大,他运用的对比手法已融入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及其爱憎的情感,设计别具匠心,方式多样,气势雄浑,开掘角度深,耐人寻味。他巧妙地采用对立的感情象征物来形成强烈的反差,利用感情的大起大落来形成对比,这样在曲折多层次的底色上,感情的主旋律变得更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