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含西学中)培训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含西学中)培训资料.pdf(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se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颈型颈椎病主要以颈项和肩背部的疼痛不适、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有的专家认为,颈型颈椎病可归纳为气血凝滞型和风寒湿痹型两种,并根据两种不同分型用古方杨氏蠲痹汤和复元活血汤辨证加减进行治疗。(1)气血凝滞型。多因颈部反复疲劳形成慢性劳损所致。临床上有颈肩背强痛、酸硬,严重者甚至僵斜不能屈伸转侧,活动受限。一般疼痛多局限于某一侧或某一肌群。常表现在晨起、久坐、看书、写文章、看电视等颈项部长时间不动而症状加重,致气血凝滞,经络隔阻,脉多滞涩。治疗以行滞化
2、淤、通行经络,佐以解痉止痛。以复元活血汤加白芍、木瓜、僵蚕、育皮、细辛、葛根为主方,510 剂即可明显见效。(2)风寒湿痹型。多为夜卧当风或雨淋等外感风寒湿邪所致。临床表现以颈项、肩背定位性疼痛,颈项僵直,难于侧转,屈伸功能明显受限,常有强迫性斜颈位,或伴有头痛头沉、恶寒拘急等症。这是由于风寒湿邪凝滞经络,气血淤滞不得行所致,脉多浮缓或弦或紧。治疗时用调和营卫、通达腠理,佐以解痉止痛的方法。以杨式蠲痹汤加葛根、木瓜、细辛、青皮为主方,510 剂即可达到治愈标准。另外,中医药治疗颈椎病主要从活血通络补肾等方面组方用药。颈椎病的患者有手臂的麻木、头晕等症状,中医认为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木,气血不通
3、则生麻木,可用下方治疗:鸡血藤30 克、骨碎补30 克、淫羊藿10 克、鹿角霜10 克、肉丛蓉20 克、熟地10 克、莱菔子15 克、葛根20 克、松节10 克、全蝎3 克、土鳖虫10 克。上方加水适量,煮取150 毫升,每日两次温服。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给人造成了很大的生活压力,人的身体也会出现不同的疾病。而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在疾病治疗上有着其独特之处,很多人都会选择中医来治病和养生。为了让您了解更多的中医类知识,生活家特别准备了丰富的系列资讯,帮助大家对中医有更多的认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直肠、结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溃疡形成为主的病变。临床主要
4、症状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部分病人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本病的诊断多依赖于结肠镜和病理学检查。临床类型分为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初发型四种,其主要并发症有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及癌变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痢疾”、“泄泻”、“肠风”、“下利”等范畴。在治疗方面,主张进行辨证治疗,主要分为:肠道湿热证 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便下脓血,便次较多,口干口苦,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肠化湿。方剂:芍药汤。常用药物:黄连、黄芩、白芍、木香、甘草。临证加减:如大便带血,加地榆、仙鹤草、槐花;如热盛入络,出血不止,加水
5、牛角片、赤芍、丹皮、生地、黑山栀;湿浊较重,舌苔垢腻,加石菖蒲、生苡仁、败酱草。虚弱证 主要症状有腹部隐痛,大便溏薄,食欲不振,稍进油腻则腹痛腹泻,神疲乏力,舌质淡,体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治法:健脾化湿。方剂:参苓白术丸。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陈皮、甘草。临证加减:如食欲不振,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加神曲、焦山楂;肝郁脾虚,腹部隐痛,痛则欲泻,合以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防风、陈皮)加木瓜;脾肾两虚,大便稀薄,或五更黎明腹泻,畏寒怕冷,加理中丸(党参、干姜、白术、甘草)、四神丸(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肝肾阴虚证 主要症状有大便干结不畅,夹有粘
6、液,或便下脓血,形体消瘦,口干,或有低热,舌质光红无苔有裂纹,脉细数。治法:滋肾养肝。方剂:六味地黄丸。常用药物:干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枸杞子、白芍。临证加减:阴虚络涩不畅,腹痛或腹有包块加当归、桃仁、赤芍、莪术;阴虚血热,便夹鲜血,加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侧柏叶、地榆、仙鹤草;排便不畅,加决明子、何首乌、当归。除了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的调摄对本病的康复也十分重要,一般宜进食低纤维,低脂肪,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对有或可疑不能耐受的食物,如牛奶、花生等尽量避免,忌食辛冷刺激之品,戒烟酒。腹痛腹泻者,宜食低渣、低脂肪、低乳糖饮食,特别是对病情较重,脓血便明显,营养不良的患者,可
7、采取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的方法治疗,病情特别重的,应采取全肠外营养治疗。长期出血的病人,注意补充铁剂。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常,避免劳累过度,防止肠道感染,增强体质,对预防本病的发作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硬皮病 硬皮病是遍及全球但不常见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其发展可以累及多系统,故现代医学称为“系统性硬皮病”。而临床习惯简称“硬皮病”,以突出其皮肤受损为特征。中医对本病则归属於“痹症”范畴的“皮痹”,常由营卫不固或肾阳衰微,风寒、阴寒之邪凝于肌肤,滞于经络,内舍脏腑所形成。硬皮病,现代医学目前尚无满意治疗方法,本人几十年临床中,曾经治愈几例,现介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的病例,与同
8、道交流。孙姓男性患者,43 岁,农民。患者每年深秋农闲开始,外着橡皮衣裤,终日水中摸鱼,直至次年水暖农忙方才辍渔从农。每日傍晚脱去橡皮衣裤背鱼而归,沽酒市脯,酒肉小酣,颇为至乐。加之渔利丰厚,五年未曾间断。摸鱼三年后出现皮肤干燥无汗,虽炎夏酷暑,身躯亦少汗出,并伴肌肤不仁。两年来多处中西医药治疗均未获效,乃于1996 年6 月来我院门诊。查:T36 5,BPl30/80mmHg,胸透心肺正常,血、尿常规均无异常发现。血查血沉10mm/n,抗“O”500u。素体健康,父母及家庭无类似病史。检查躯干四肢毛孔粗糙,不润泽,皮肤硬如皮革,缺乏弹性,压之作痛,知觉欠敏感,伸屈活动尚正常,据其妻介绍,夜间
9、皮肤温度较以往降低,诊脉沉,舌苔白腻。辨证认为:橡皮渔衣衣裤相连与体外空气隔绝,虽冰河冻水,下河摸鱼亦不觉冷,反而汗出溱溱,内衣常有潮湿感,汗凝肌肤毛窍闭塞,卫气不能宣布,痰湿淤滞腠理,经络气血不能畅通循行而致肌肤硬如皮革。欲使肌肤回软必须通其毛窍,祛其淤塞,温经散寒,疏通腠理。药用:麻黄5g、制附子6g、细辛3g、甘草6g、法半夏10g、茯苓10g、桂枝6g、赤芍10g、陈皮6g、大枣5 枚、生姜3 片,水煎服。药服10 帖肌肤略润,苔腻得化,因去化痰之半夏加桃仁以活血。又服10 帖,身有少量汗出,肌肤尚未恢复润泽。减麻黄、细辛用量,赤芍改为白芍,加黄芪30g、当归10g 以补气养血而和经络
10、。再服15 帖,身躯汗出如同常人,肌肤润泽,皮肤弹性基本正常,但有两腿酸重感。因之删去麻黄、细辛,加生苡仁、木瓜化湿和络以宣痹通络,连服20 帖。治疗两月诸证悉除,停止渔业,迄今未曾复发。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细者”的方剂。药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组成。麻黄散太阳之表寒,附子温少阴之里寒,细辛为肾经表药,联系其音有助于温里达表,故对肾阳虚衰寒邪侵袭,出现精神萎靡、想睡而睡不着、脉沉细的少阴病兼有太阳表邪而反发热者,服之汗出而愈。本例硬皮病何以用麻附细辛汤加味治疗服之辄效?盖橡皮衣裤与空气隔绝,卫气不得宣发,汗液粘附内衣,凝滞腠理,久之汗腺闭塞,经络无法贯
11、通循行,风寒与寒湿不得外达而内逼,肾阳为伤,痰湿不化,以致肌肤粗糙不润,无汗而硬。方中麻黄辛温,为肺家专药,肺主皮毛,有发汗解肌、调血脉、通九窍、开毛窍之功;桂枝通阳,助麻黄疏通腠理驱寒从汗腺外出,二药用以为君。附子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能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能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细辛辛温,散风寒疗痹痛,行血发汗,能发少阴之汗,用以为臣。赤芍活血,二陈化痰以为佐,甘草和诸药、姜枣调营卫以为使。诸药相配具有温经发表、疏通腠理、温阳化湿之功,故药后肌肤渐润,阳气宣通,痰湿乃化。其后加桃仁配赤芍以活血,加黄芪、当归,补气养血,有金匮血痹虚劳篇黄芪桂枝
12、五物之意,温经益气、活血通络,以治肌肤不仁,最后删麻黄、细辛,加苡仁、木瓜化湿宣痹。立法紧扣病机,用药丝丝入扣,三年顽疾得以两月治愈。古方今病,并非不合,贵在选用恰当,加减化裁,得其宜耳。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 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技术 肩关节周围炎是肩痛和活动受限为特征,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肩部的疼痛以及后期伴有关节功能障碍。适应症:瘀滞型肩关节周围炎(粘连前期和粘连期)禁忌症:1、年龄在 65 岁以上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对电刺激过度敏感者;2、合并肩部骨折未愈合者;长期服用(接受)其它药物(治法)以及采取综合治疗者;3、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
13、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特 色:无创伤,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易操作,经济。治疗方法简介:1、使用器械:LH202H 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2、首次接受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先对其进行痛阈及肩关节活动功能水平测定并记录;3、取穴:肩周炎患侧穴位肩前与肩,外关与合谷;4、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5、操作: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 3 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肩部二穴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 10 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 30 分钟,强度 102mA。隔日治疗;6、每次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痛阈及肩关节活动功能进行再次测定和记录;技
14、术关键环节:1、A 输出端连接病灶侧的肩前与两穴。B 输出端连接于远端外关与合谷两穴。连接完成后,渐次增加各输出端的强度直至适量;2、痛阈测定避免患者的主观因素和操作者的诱导因素;3、肩关节活动范围测定肩部内旋、外旋测定时,肩外展达不到90时,采取最大外展。所有操作避免患者保护性耸肩行为;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研究过程中未出现晕厥、皮损等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严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者,如系本实验干预措施所引起,应立即停止治疗,采取相应纠正措施,并进行详细记录。经济学评价:和针刺或电针相比,经皮穴位电刺激电极不刺入机体,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无皮肤过敏现象出现,没有皮肤损伤,
15、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传播,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因而在临床上更易为患者接受。其次自粘皮肤电极可反复使用,减少了应用电针治疗或药物治疗时的费用消耗,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试验结果显示,对于瘀滞型肩周炎患者,经皮穴位电刺激可达到与电针相似的治疗效果。因此,认为经皮穴位电刺激是一种比较适宜推广的诊疗方法。浅谈小针刀疗法在颈肩腰腿痛病的体会 颈肩腰腿痛是临床上常见病症,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临床上由于其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根治难,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究竟该如何诊断与治疗,如何预防与锻炼,已引起医学界和广大患者的重视。颈肩腰腿痛属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范畴。其病因有很多,一般与年龄、体质、长期久坐、伏案工
16、作、过多地使用空调、风扇,工作紧张、休息睡眠明显减少、高脂饮食、过度肥胖、户外活动和运动锻炼明显减少等等有关。虽然引起的病因很多,但基本病理变化却是一致的,即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和粘连变性,引起肌肉紧张痉挛,产生疼痛。亦可概括为粘连、挛缩、瘢痕、堵塞四大病理因素。常见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腰背肌筋膜炎、棘上韧带损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等疾病。因起病比较隐蔽,症状不典型或疼痛时轻时重,有时甚至可自行缓解,因而不被广大患者所认识,从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本病治疗方法较多,如按摩、针灸、理疗、牵引、熏蒸、正脊、刮痧、埋线、手术、小针刀等,每种
17、方法有不同的适应症和优势。在这里,浅谈一下小针刀疗法在颈肩腰腿痛病中的一些体会。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等不同开工的刺激,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小针刀是一种形如针灸针,直径 0.8 毫米,前端平口带刃的新型医疗器具,巧妙地整合了针灸针和手术刀两种器械的优势,并兼具二者的治疗特点,能无痛苦的进入病损组织,进行松解、疏通、剥离及经络调整。因为是准确无误的针对性治疗,因此疗效快而迅捷,解决了过去治疗学上一些无
18、法解决的问题,治愈了大量以常规方法难以治愈的多类顽症。如:各种陈旧性软组织损伤,严重的颈、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体滑脱、肩周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畸形、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强直性脊柱炎及外伤导致的驼背、骨折后遗症等等。大部分都能 1-2 次见效,3-5 次治愈,且治疗简单(一般 5-7 天一次,一次 10-20 分钟),痛苦小,无后遗症,无需住院,费用相对较省,经全国 300 多万病例验证,治愈率高达 88.5%,总有效率为 98.6%。可以说,针刀疗法每治愈一个患者,都是一个奇迹的出现,成为被人们广为传送的佳话,小针刀被人们誉为“中华神刀”。软组织因受到跌、扑、闪、挤、压、刺、割和
19、牵拉等,会引起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在自我修复后遗留下来一些长久的病变,如神经受损或受压、肌肉萎缩或挛缩、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或粘连增生等,均可会造成局部的或相关部位的酸、麻、胀、痛或功能障碍,小针刀的创始者朱汉章教授将此称之为动静态平衡失调。软组织发生损伤或炎症后机体会进行自我修复,部分病变会完全恢复正常,然而部分病变也会在修复过程中出现粘连、挛缩和疤痕形成,使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血管及筋膜之间产生粘连,并卡压神经或血管,从而导致局部病变部位和相应的支配区域出现缺血缺氧,进而出现疼痛、麻木或功能障碍。小针刀治疗的主要原理就在于剥离粘连、松解肌肉或筋膜,使神经、血管及肌肉的卡压得以解除,从
20、而恢复机体的动静态平衡。目前通过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小针刀在疼痛部位、穴位给予刺激时还可以改善局部的电子场、调节局部神经的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分泌功能,通过反馈使全身恢复动静态平衡稳定,这和传统的中医针灸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小针刀治疗慢性颈肩腰腿痛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不用住院、操作时间短、病人痛苦小、费用低、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自 1987 年在全国推广以来,在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处 方 书 写 规 范 一位病人拿着中药处方上药店抓药。哪承想,为了把药抓好,竟用手机给大夫打了 3 个电话。原来,处方上有 3 味中药写得不是很清楚,调剂师让病人请教医生:处
21、方上写的“黄芪”是“生黄芪”还是“炙黄芪”,“大黄”是“生大黄”还是“熟大黄”,“何首乌”是“生首乌”还是“制首乌”?诸如此类的例子在临床上并不罕见。有些中医大夫在开处方时,往往不太注意中药名称的规范书写,结果给病人和调剂师带来不必要 的麻烦。光带来麻烦还是小事儿,假如抓错了药,病人吃后引起这样 那样的不良反应,其责任又该由谁来负呢?因此,本着对病人负责的 态度,中药名称的书写还是规范为好。比如上面所提到的,同是黄芪,根据是否经过蜜炙而有生黄芪和 炙黄芪之分,前者偏于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临床多用于 治疗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病证。而后者 则偏于补中益气,临床多用
22、于治疗气虚血脱、脾虚泄泻以及劳倦内伤等一切气血虚衰之证。大黄味苦性寒,根据是否经过酒制而有生大黄 和熟大黄之别,前者气雄力猛,作用沉降,泻下力强,临床多用于清 泻火毒、消导积滞,而后者则泻下力减弱,消炎(消炎食品)止痛,活血化瘀的力 量反而增强。至于何首乌,生首乌偏于滑肠泻下通便,制首乌偏于补益肝肾精血。炮制以后,药物的功效发生了明显变化。难以想象,如 果大夫在书写中药处方时规范欠佳,不同药店的调剂师在抓药时又“各自为政”,最终抓出的方子会是什么样。除炮制以外,中药的某些同名异物现象也使得药名的书写来不得半点儿含糊。譬如防己,有粉防己(又名汉防己)和广防己(又名木防己)之分,前者来源于防己科植
23、物粉防己,后者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二者虽然都可以用于风湿痹痛的治疗,但广防己更偏于祛风止痛,粉防己更偏于利水消肿,故治风多用广防己,治水多用粉防己。试想,如果药方上只写“防己”,让调剂师何去何从?再比如,同是山豆根,防己科植物北豆根,可清热解毒、利咽镇咳,一般情况 下无毒副作用,而豆科植物广豆根虽然也能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但 因为其中含有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故而具有一定毒性,因此书写中 药处方时要注意区分,避免混淆。至于中药处方上的错别字现象,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如将“鳖甲”写成“别甲”,将“栀子”写成“枝子”,将“茅根”写成“毛根”,将“牡蛎”写成“母力”,将“白蒺藜”写成“白吉力
24、”奇怪的是,人们似乎对这些已经习以为常。中医要规范化,要走向 国际,药名的书写恐怕应该是基础之基础,如果连药名都写不清,开 出的方子又怎能让人信服呢?治疗失眠须注意清火化痰 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诸如长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曲运神机劳心,争胜未遂伤心,失恋伤神,生活规律紊乱;或某些疾病过程中的伴有症状如高血压,甲亢,精神抑郁症,神经衰弱,胃肠功能紊乱,更年期内分泌功能失调;或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丧偶精神孤独;或居住环境不安静,寝卧床褥不适等等。中医学认为,人体阴阳应该维持平衡,张弛有节。张景岳有言:心藏神,为阳气之宅,卫土气司阳气之化。人之卫气出于阳则神动而寤,入于阴
25、则神静而寐,这是人的睡眠生理。由于以上种种因素,脏腑阴阳失调,“阳不入于阴”,神动不静,而致夜间不寝,或乱梦纷纭,或时醒时睡,睡眠质量差,白天欲睡,精神萎靡,饮食不香,头昏无力,记忆减退,思想不能集中,影响工作与学习,非常苦恼。历代治疗失眠症以脏腑为线索,分辨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有无痰、火、湿、食、瘀的兼夹,确定靶点,从而补不足泻有余,调整阴阳平衡。本人治疗失眠症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清火化痰、养心安神,效果满意。费伯雄有言:“外因之病,风为最多,内因之病,火为最烈。”火有生理之火,病理之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壮火的“壮”字,对
26、少而言,即亢盛,含有太过的意思;少火之气壮的“壮”字,是对衰而言,即强壮,含有正常的意思。壮火食气的“食”(蚀)字,有伤害的意思;气食少火的“食”(饲)字有供养的意思。气属阳,火亦属阳,气和平是少火,气亢盛是壮火,火与气的关系非常密切,故有“气有余便是火”,“火与元气不两立”之说。失眠症除了大病如失血、大手术、产后、心衰等体质衰弱者外,都是阳气亢盛的表现,火扰心神,心神不能入于舍,不能安于舍守于舍则不得安寐,火清则神安,神安则寐安。此失眠必须清火之理论依据。然而,“火之为物,本无形质,不能孤立,必与一物相为附,始得常存。其因于风者为风火,因于湿者为湿火;因于痰者为痰火;阳亢者为实火,劳伤者为虚
27、火;血虚者为燥火;遏抑者为郁火(医醇剩义)。所以清火还须审其风、湿、痰、燥、郁、虚、实之属性及其主次;是心火、肝火、肺火、肾火并当辨清。或苦寒直折,或甘寒滋降、或辛热苦寒同用,这些都是清火的不同方法。高血压病、风阳痰火上亢而失眠者、清肝经气火,潜风阳而安神,甲亢病、阴虚火旺而失眠者,宜滋阴降火,化痰消瘿而安神,胃肠功能紊乱,痰湿困遏,胃不和则卧不安者,宜和胃化痰而安神,思虑伤脾,心脾两虚而不寐者,宜补益心脾而安神,心肾不交而失眠者,宜水火既济,交通心肾才能安神。大病之后体质衰弱者,多因血不养心,神不入舍所致,常无痰火扰心之症,纵有亦很轻微,补养气血,酌加清心安神可也,惟有因情志抑郁而失眠者,或
28、失眠而情志抑郁者,往往烦躁不安,思虑万千,越烦躁越不得眠,越不得眠越烦躁,常有通宵不寐者,这类病人非苦寒清心,苦温化痰开郁,镇心安神,症状不能平,尤其加用胆星、天竺黄,或黄莲、远志,可以提高疗效,即使10 多年顽固失眠也能有效。至于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症状复杂,烘热升火,五心烦热,盗汗自汗、头昏耳鸣,腰酸腿软,月经紊乱等等,其根在肾脏精亏,进而导致阴虚火旺,阴不足则阳无以潜,阳不入于阴而失眠者,须填补肾阴,清肝养心等全身调治。根据植物生长特点用药,其效常出人意料。二至丸由女贞子、旱莲草组成。女贞子冬至采集,旱莲草夏至采集,这两个节令是二药最旺盛、最成熟时期,以二药配制成丸故名二至。冬至阴极而阳始
29、生,夏至阳极而阴始生,二药合用除养肝肾,治头昏外还有调和阴阳治失眠之效。另外还有半夏夏半而生,夏枯草夏半而枯,二药同用也有调和阴阳治失眠的良好作用;夜交藤(首乌藤)与花生茎叶,在太阳下山、大地落幔时其叶相合,早晨太阳出,大地晨曦时其叶分开,象征着人的睡眠规律,或同用或单服均可治失眠,植物之妙,寓有至理,值得研究。中医治疗尿路结石 肾结石又叫做尿路结石,因为肾结石的形成虽多在肾脏(约占90%),但以后肾结石会往下移行,到输尿管就叫做输尿管结石,如果结石不大,还可以通过输尿管到达膀胱。尿路结石一般都有腰痛,严重的还可有肾绞痛,它是一种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并向下腹部和会阴部放射。尿路结石病人多见到血
30、尿,看起来像洗肉水一样的颜色。有症状的尿路结石还比较好办,因为它提醒病人及时到医院检查,最可怕的是没有病状的结石,因为尿路结石对身体的危害并不亚于前者,却由于病人浑然不知,得不到及时诊治,日子久了,有些病人肾脏就会失去功能,甚至发展为尿毒症。对尿路结石的原因,目前还不大清楚,可能主要是由于尿中某些盐类晶体的含量过于饱和,再加上其它一些原因,使这些盐类晶体聚集而形成结石。我国的尿路结石病人,南方各省明显地高于北方,例如广东省东莞市,是全国赫赫有名的高尿路结石发病地区,可能和东莞的水质和饮食习惯有关吧。尿路结石的病人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在尿路结石的基础上发生尿路感染不仅很难治好,而且还会破坏肾脏。尿
31、路结石会在输尿管处形成梗阻,引起肾盂积液,肾组织因受压力而损坏。如果在肾积液的基础上发生细菌感染,则会使肾组织破坏得更厉害。尿路结石、梗阻、感染这三者会形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可以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如果患上了慢性肾功能衰竭,则只能以透析(俗称洗肾)来维持生命,或日后做肾移植以延长性命。但透析费用昂贵,透析后生活素质较差;做肾移植亦要付出昂贵而痛苦的代价,而且移植进体内的肾脏亦不能终身使用。因此,对尿路结石要强调早期治疗。有些病人认为,尿路结石没有什么了不起,用外科的方法除去结石,就一了百了。近年来外科治疗确实有不少新进展,90%以上的尿路结石不再采用传统的手术治疗
32、,而采用体外震波碎石术或经皮肾镜取石术等方法,比以前简便多了。但是,尿路结石除去后有复发的倾向,5 年的复发率约为40%,而10 年的复发率约为70%。也许有人会想,如果尿路结石复发,再做外科治疗就行了。但是,外科治疗并不是没有副作用的。故应该想尽一切办法防止其复发,不然,尿路结石就好像苹果树上的苹果一样,摘光了,明年又会长出新的苹果来。防止尿路结石复发的最佳方法,就是针对其发生结石的原因进行治疗。每一种结石的形成,其原因都有多种多样,例如钙结石的成因就有6 种,究竟属于哪种原因引起的结石,要经医生详细检查和化验,才能知道并对症下药。当然,如果尿路结石小于0.8 厘米,就不一定要做外科治疗,可
33、进行内科疗法,这包括多饮水,一天进水量达3 升,临睡前宜饮一大杯水,维持尿量在2 升以上。同时,应针对形成尿路结石的病因,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中医治疗尿路结石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效果。时下许多病人购买进口的消石素服用,这种药是用外国的草药制成,价格昂贵,不少病人服用后,疗效并不好。其实,中医中药治疗尿路结石的疗效是比较理想的。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采用八正散加减治疗尿路结石。八正散是由木通、车前、扁蓄、大黄、栀子、滑石、瞿麦、甘草、灯心草等组成,有些医生喜欢加用石苇、金钱草、鸡内金等药 物,据报告、效果较多。若用中西医结合目标优化疗法治疗,效果会更好些。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糖尿病大多类属于中医
34、消渴病症。它出自内经,该书亦名消瘅,据其病机及临床表现不同,又有风消、鬲消、消中等不同之称。糖尿病类属于消渴病,但不等于消渴病,如消渴、消谷、消瘦之“三消症状”,还可见于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疾病,它也属于中医的消渴病,但不是糖尿病。此外,临床上有一些糖尿病患者无任何三消症状,而确有血糖和尿糖增高,按中医理论不宜下消渴病名诊断。但西医观点糖尿病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消渴(早期)的病名诊断。2 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糖尿病发病主要有禀赋不足,过食肥胖,劳倦过度,七情所伤,外邪侵袭等因素所致,导致“虚”“热”“瘀”三个主要病理环节。“虚”主要是阴虚,其次是气虚。糖尿病初起常以阴伤燥热,
35、以至燥热伤气,形成气阴两虚,亦有本身禀赋不足,年老体衰,五脏虚弱,气血两虚,表现为气阴不足之象。有的患者阴虚日久,阴损及阳,导致肾阳亦虚,形成阴阳两虚。“热”主要是燥热,其次为热毒。糖尿病大多为肾阴不足,津血亏耗,内生燥热,过食肥胖,中有积热,胃中燥热,燥热之部位不同,表现症状各异。例如,肺中燥热,津液耗伤,引水自救,故烦渴引饮。胃属阳土,脾主肌肉,胃喜湿恶燥。胃中燥热则消谷善饥,肌肉消瘦。阴虚燥热,兼感外邪,产生热毒,侵犯肌肤则生疮、疖、肿毒。“瘀”即瘀血,瘀血是糖尿病的主要继发性致病因素。阴精与血液同类,相互滋生转化,阴虚燥热,津亏液少,不能载血畅行,或阴虚燥热,煎熬营血,血液浓缩涩滞或正
36、气虚弱,流摄失权,推血无力,血行缓慢,血液停滞。总之,糖尿病是以肾阴亏虚为本,肺胃燥热为标,继发瘀血停滞,三者是该病主要病理环节,三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阴虚、燥热、气虚均可导致血行不利,涩滞瘀阻,瘀阻部位异继发病征亦异。例如,瘀阻眼络,则眼疾;瘀阻肢体经脉,则偏瘫、痹痛;肾络瘀阻,则尿闭水肿;瘀阻心脉,则胸痹。瘀血一成,不仅阻滞气机,影响水谷精微和津液输布,加重消渴,亦可瘀阻化热,更伤已虚之气阴,致使瘀血更甚。阴虚,燥热,瘀血三者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缠绵,久而不愈或滋生他病,形成复杂兼夹病证,更有气阴虚弱、瘀血阻络,津气不化,痰浊内生,痰浊阻窍则
37、出现神昏窍闭之危象。3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辨证分型,大多参照中医理论,根据多饮、多食、多尿等三大主症的不同表现,分为上、中、下消三型而施治,也要参照阴阳盛衰分为阴虚、阳虚、阳亢、气阴亏虚,阴阳两虚等证型。以脏腹结合阴阳亏虚,分为胃热阴虚、肺胃热盛、肺盛阴虚、肾阴亏虚、肾阳亏衰等证型,也可根据糖尿病不同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分成不同证型。糖尿病肾病可分为“三期”即早期、临床期、肾衰期。“三型”即:肝肾气阴两虚,脾肾气阳两虚,心肾气阳两虚。“五候”即:瘀血阻滞、肝阳气滞、膀胱湿热、肺胃燥热、血虚失养。4 临床中辨证法 笔者治疗糖尿病的治法与用药经验: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根据糖尿病阴虚燥热的基本病理
38、变化,以清热生津、养阴益气为基本法则,清热泻火,润燥生津,补脾益气,滋阴补肾,活血化瘀,收敛涩精为常用方法;结合并发症及临床表现,灵活配伍温肾壮阳,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清肝明目等治法。值得一提的是,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来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情志失调。临床指南医察三消曰:“心境忧愁,内火自然,乃消症之病”。首先从肝的生理功能来看,肝主疏泄、主藏血,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性喜条达,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为: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畅情志。由此可见,人体五志过极,郁热伤津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因素,然五脏之中唯肝
39、畅情志,调气机。肝气不舒,气结郁滞,情志失调可引发糖尿病。从肺、胃(脾)、肾与肝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肝为厥阴之脏,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肝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对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血上逆,肝火伤肺,肺火犯津,津液耗竭,表现为渴而多饮的上消;胃气以下降为顺,而胃气下降必赖于肝气之疏泄,若肝气郁结横逆,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而化火肆虚中宫,胃阴被灼,腐熟力强,食入即化,则表现为食谷善饥的中消;肝肾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藏血与藏精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滋生和相互转化
40、的关系。肝火盛,必损其肾阴,肾阴被耗下焦虚衰,肾气摄纳不固,约束无权,表现为尿量多而甘的下消。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白内障、雀盲、耳聋、末梢神经炎、肾小球动脉硬化、肺痛、脓肿、肺结核、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均与肝有密切联系。肝开窍与目,肾开窍与耳,肝肾精血不足,不能相互滋养,不能营养耳目,故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肝气郁滞,血行不畅,积火成瘀,瘀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心脏病;肝气不舒,气机不畅,郁而化火,火热炽盛,壅居凝滞、故出现疼痛,脓肿;肝主升,肺主降,气机不条达,升降失常,肃降失利,故波及于肺;脾胃运化靠肝的疏泄功能,肝主疏泄,脾胃运化不利
41、,因火则肌肉不仁,故表现为末梢神经炎等。综合分析糖尿病病因病机,主要来源于阴虚燥热兼挟瘀血为其共同特点。十枣汤的临床应用 组成:芫花 1.5 克 大戟 1.5 克 甘遂 1.5 克 大枣 10 枚 临床应用 1.悬饮:唐杲,字德明,善医。太仓武指挥妻,起立如常,卧则气绝欲死,杲言是为悬饮,饮在喉间,坐之则坠,故无害;卧则壅塞诸窍,不得出入而欲死也。投以十枣汤而平。”2.胸膜腔积液:治疗渗出性胸膜炎 51 例,胸水在 11 天内改善达96%,20 天内完全消失者达 88.2%,积液平均消失时间为 16.2 天。结果表明,十枣汤治疗本病较单用西药可提高疗效 40%,较单用抗痨疗法的效果好一倍左右。
42、中医药学报(1984;1:53);王某,男,19 岁,发烧以午后为重,盗汗咳嗽,吐少量白痰,右侧胸痛半月,体温 39,脉搏 123 次/分,呼吸 32 次/分,血压 100/70mmHg。右侧胸廓饱满,呼吸明显受限,心尖搏动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胁间外0.5cm 处,心界左移,右肺呼吸音消失,叩呈浊音,X 线胸片所见:右肺前二肋以下呈致密阴影,肋膈角消失,上界呈反抛物线样,胸水常规,李凡他氏反应阳性,血沉第一小时 50mm,第二小时 75mm。经用十枣汤二次,48 小时体温恢复正常,胸不痛,呼吸平稳。X 胸片胸水全部吸收.有胸膜肥厚征象。血沉复查:第一小时为 5mm。第二小时 10mm,告愈出院,随
43、访 6 个月良好。上方治疗结核性胸膜炎28 例,男 17 例,女 11 例,最小者 15 岁,最大者 45 岁,胸水量,经 X 线检查,胸水在 2-3 前肋以下 18 例,3-4 前肋以下 6 例,4-5前肋以下 4 例。治疗结果:24 小时内吸收者 13 例;48 小时内吸收者 9 例;72 小时以上吸收者 6 例。3.肾炎水肿:南宗景先生曰:舍妹患腹胀病,初起之时,面目两足皆微肿,继则腹大如鼓,漉漉有声,渴喜热饮,小溲不利,呼吸迫促,夜不成寐,愚本内经开鬼门,洁净府之旨,投以麻黄、附子、细辛合胃苓散加减,服后虽得微汗,而未见何效。西医诊为肾脏炎症,与以他药及朴消等下利,便泻数次,腹胀依然,
44、盖以朴消仅能下积,不得下水也。翌日,忽头痛如劈,呕吐痰水则痛稍缓。愚曰,此乃水毒上攻之头痛,即西医所谓自家中毒。乃拟方用甘遂三分(此药须煨透,服后始未致作呕,否则吐泻并作),大戟、芫花炒,各一钱半。因体质素不壮盛,改用枣膏和丸,欲其缓下,并令侍役先煮红米粥以备不时之需。药后四五小时,腹中雷鸣,连泻粪水十余次,腹皮弛缓,头痛也除,惟神昏似厥,呼之不应,进已冷之红米粥一杯,即泻止神清;次日腹中微有水气,因复投十枣丸一钱半,下其余水,亦祛疾务尽之意。嗣以六君子汤补助脾元,调理旬日,即获痊愈。4.肝硬化腹水:殷氏用逐水法为主治疗 25 例肝硬化腹水,从逐水效果看,十枣汤较好。5.胃酸过多症:林氏用十枣
45、汤治愈 14 例胃酸过多症,无一例复发。服法是将大戟、芫花、甘遂各 7.5g 研细末,大枣十个,先将大枣煎汤两碗,早晨空腹服一碗,一小时后,将药末投入另一碗中服下。服后可有胸中呕恶,腹内嘈杂感,二小时后开始泻下二至三次,泻后自觉疲倦,可用大枣煮粥食之,再用党参、茯苓、橘红、半夏、大枣煎服善后。不良反应 临床常有恶心,胃肠不适感。本药经醋制毒性降低。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r den persnlichen fr Studien,Forschung,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des fins personnelles;pas des fins commerci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