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精编版).doc

上传人:鹿哥 文档编号:7363650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精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精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精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精编版).doc(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科学观念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科学思维 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探究实践会正确使用酒精灯态度责任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教师烧杯、温度计、空心管、胶塞、圆底烧瓶、水槽、气球、铜球、铁圈、酒精灯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

2、上课了。我们将要开始探究温度。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引入(一)用手初步体验比较不同温度的水,认识温度计的作用。1.用手初步体验、比较不同温度的水。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2.认识温度计的作用。 我们用手直接感知比较不同水温,有时会存在误差,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准确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用手指初步感知不同的水温,发现存在误差,从而顺势引出温度计及其作用。二、探索(一)学习并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的水温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

3、拿轻放。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3)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2.用温度计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冷水:_摄氏度 温水:_摄氏度 热水:_摄氏度(二)探究热水降温过程的变化规律问题: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还是匀速下降,或是其他?假设:_实验方法:1.安装好测温装置。2.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3.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曲线。实验结果:_(三)了解不同种类的温度计及其用途1.出示图片:电

4、子水温计、电子体温计、干湿温度计、红外线感应温度计2.说说这些温度计的用途和优点。通过介绍并示范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的注意事项。通过学生用温度计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切实感受到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并读数。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热水降温过程中的水温变化规律。通过每隔2分钟测量并记录一次水温,将测得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并绘制成曲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绘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经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全面提升其科学素养。三、研讨小结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四、拓展如

5、果我们继续测量下去,温度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教学后记】2.热涨冷缩【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教师烧杯、温度计、空心管、胶塞、圆底烧瓶、水槽、气球、铜球、铁圈、酒精灯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温度。一、导入(一)感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1.操作:分别将两支温度计放入冷水和热水中 2.提问:观察这两支温度计的变化,想一想温度计是怎么

6、工作的? 通过观察温度计在冷水和热水中的变化,思考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二、(二)研究液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1.要求: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液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水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假设: 实验步骤: 1.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瓶子。2.往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3.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4.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5.把瓶子放入冷水水槽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实验结果:(三)研究气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假设:实验步骤:1.把气球

7、嘴套在玻璃瓶口。2.把瓶子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3.再将瓶子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实验结果:(四)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1.介绍酒精灯的使用。(1)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4)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2.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问题: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假设:实验步骤:(1)观察常温下铜球通过铁圈的情况。(2)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3)铜球冷却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实验结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设计

8、实验探究固体、液体、气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温度计制作原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三、研讨小结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热胀冷缩。四、拓展提问:你能找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进行解释说明吗?【教学后记】3.水受热以后【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到100摄氏度时,水会沸腾科学思维 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探究实践做冰融化实验,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做水沸腾实验,观察并描述水沸腾的过程态度责任安全使用热水加热装置【教

9、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设计实验探究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教师烧杯、温度计、空心管、胶塞、圆底烧瓶、水槽、气球、铜球、铁圈、酒精灯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温度。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比较冰、水、水蒸气的异同1.提问:水、冰、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2.交流并总结:水、冰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

10、态不同。交流冰、水、水蒸气之间的异同点。运用多感官,将冰、水、水蒸气进行比较,发现三者的异同点,同时发现三者间的联系,从而发现水、冰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一)冰的融化1.揭示: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融化。2.提问: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3.设计实验探究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问题:假设:实验步骤:(1)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2)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测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摄氏度时为止。(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并绘制曲线图。实验结论:4.提问:(1)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2)冰融化时的温度时多少?(3)冰融化过程中的

11、温度是怎样变化的?(4)冰融化后,温度是怎样变化的?(二)水的沸腾1.提问:你见过水沸腾现象吗?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沸腾时会发生哪些现象?2.设计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情况。实验步骤:(1)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2)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测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记录所得数据并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3)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3.交流(1)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3)水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是否持续上升?(4)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有何变化?做冰融化实验,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

12、的过程,知道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建立融化的概念。通过分析温度变化曲线图,认识冰融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实验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沸腾前后水面、温度和气泡体积的变化。这个实验要得出全面的结论,需要学生准确的实验操作和细致地观察。三、研讨小结在一般情况下,给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四、拓展水烧开后的现象及原因提问: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会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三态变化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五、练一练3.水受热以后一、选择题1.水在温度不断升高时可能会发生( )。A.融化 B.凝结 C.沸

13、腾 D.液化2.水结成冰以后( )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了固体。A.物质 B.形态 C.颜色 D.气味3.下列关于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A.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B.在一般情况下,水沸腾的温度是100C.水沸腾以后,继续加热,温度会继续上升D.水沸腾后温度会保持不变4.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正确的是( )。A.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B.加热完成后,用嘴吹灭再盖上灯帽C.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去点另一个酒精灯D.酒精灯中的酒精要保持满瓶才可使用5.兰兰在室温为24的实验室里倒了一杯62的热水,两个小时后这杯水的温度可能是( )。A.82 B.62 C.24 D.0二、判断题1.水沸腾以后,

14、在停止加热前,水的温度持续上升。( )2.可以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3.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 )4.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 )5.给水加热,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 )参考答案1.C 2.B 3.C 4.C 5.C1. 2. 3. 4. 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4.水遇冷以后【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探究实践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态度责任安全使用冷冻装置【教学重点

15、】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师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温度。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 导入二、 猜谜导入,初步了解露水的形成1.猜谜:小珍珠,真可爱,花儿草儿身上戴,太阳公公已一出来,急急忙忙都躲开。(露水)2.提问:你见过露水吗?什么时候见过?那

16、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3.小结:露水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4.露水的形成:傍晚或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草叶上的小水滴,称为露水。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什么时候见过露水,初步了解露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二、(一)探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1.设计实验(1)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纸上开一个小洞。(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3)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2.提问:玻璃棒上流下来的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3.小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三)探究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设计实验(1)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

17、,再记下水面的位置。(2)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读取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摄氏度时为止。(3)观察试管中冰面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2.绘制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3.交流:(1)水开始结冰时温度时多少?(2)在水结冰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开始变化的?做水蒸气遇冷实验,观察并描述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通过讨论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建立凝结概念。三、研讨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四、拓展水是在自然界中唯一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

18、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创设情境,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凝结和凝固现象,知道水在自然界中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从而得出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下列现象不属于凝结的是( )。A.凌晨看到露水 B.装冰的瓶子外壁有小水滴C.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 D.冬天遇到的雾天2.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壁时( )成了水珠。A.融化 B.凝结 C.蒸发 D.升华3.冬天,挂在阳

19、台上的衣服结了一层冰,太阳下冰融化成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和水都是无色、透明的B.冰和水都会流动,都有固定的形状C.冰和水状态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D.冰和水的体积是不变的4.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时,水会结冰。A.100 B.10 C.1 D.05.水结冰时,体积会(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一定二、判断题1.水蒸气遇冷后会从气态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水蒸气是气态的水,露是液态的水,冰是固态的水。( )3.夏天时,野外草叶上的露水多出现在一天中温度较高的时候。( )4.冬天戴眼镜进入室内,镜片上会出现白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

20、。( )5.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 )参考答案1.C 2.B 3.A 4.D 5.A1. 2. 3. 4. 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科学思维 了解生活中与“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事实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态度责任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地

21、球是球体【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模拟实验,感受地球是球体。【教学准备】教师PPT、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小船模型等。学生地球仪、小红旗、橡皮泥、红线、蓝色气球、陆地板块贴纸。【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了解下地球。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出示微信开启画面截图,这个大家熟悉吗?画面中的是什么?地球。对,就是地球。我们知道地球是球体。我们能够知道这个事实,得益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例如天文望远镜、卫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时候并没有这么高的科技,古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又是

22、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呢?如果没有高科技,我们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状?二、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同学们,谁能说出最初古代人们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吗?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像一个方形的棋盘,并且把天空看成是一个倒扣着的巨大的锅,是半圆的;就提出了“天圆地方说”,也称为“盖天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出港时则相反。由此,人们开始认为海面不是平的。到这里,人们已经不再认为地球是平的了。后来随着虽然人们对地球研究的深入,有什么变化吗?谁知道?我国汉代的张衡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认为宇

23、宙像个鸡蛋,天体如蛋壳,大地如蛋黄。这种说法被称为“浑天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形物体。2.用实验解释观点你们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有没有一些案例可以帮助你解释这些观点?下面老师要抽选几位同学和我一起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模拟船只进出港。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用到“地球是球体演示仪”。操作中,老师会把小船沿着球体缓慢移动,请同学在另一侧平视并把看到的情况讲给大家听。然后再平面上再做一次移动,请同学在另一侧平视并把看到的情况讲给大家听。选同学操作,并引导学生正确的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两种情况下,看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实际生活中,人们看到的情况和上面一种(第一种情况)是一样

24、的。实验发现:帆船在球体上航行,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时看见的情况则相反。帆船在平面上航行则不会出现上述现象。这个实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位伟大的人物-麦哲伦,听过的同学举手。你知道他的什么事情?说说看。请大家阅读活动手册上相关内容。然后,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细红线按航行的路线把小旗连接起来。取下这些小旗和细红线组成的图形。观察细红线,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细红线围成了一个圆圈,这说明,麦哲伦围绕着地球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来出发的地方。这一个伟大的创举也说明了地球是球体。古人由于受到科技条

25、件的限制,在认识地球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上没有办法实际进行观察,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能够让我们从外太空观察到实际的地球了。例如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载人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在宇宙中亲眼目睹地球外貌的人,他的观察成了证明地球形状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让我们自信的看一下地球的样子。照片上白色、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可能是什么?白色的云,蓝色是海洋,咖啡色是黄土、沙漠等植被稀少的地方,绿色地方是植被密集覆盖的区域。比较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蓝色的面积大于绿色大于咖啡色。接下

26、来,给大家一个挑战,请大家仔细观察地球仪,待会老师发给你们地球上的几大板块贴纸,你们有没有信心把板块贴纸准确贴到相应位置?学生领材料,动手操作。选出全对的小组进行讲解,鼓励大家进行修正。本环节为学生梳理了人们对地球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几种典型观点。把学生课前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了明晰和强化。本环节通过生活中海边生活的人们所熟悉的现象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但是这一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具有普遍性,需要在课堂上重新演示,以具象学生的认知。本环节通过人人参与的动手实验,研究麦哲伦航海路线,从而发现路线的特征,从侧面认识到其中的道理。本环节是介绍现代人观测到的地球。是人类在认识地球的过程中最现代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

27、最为熟知的阶段。本环节是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对地球几大板块的特征认识。三、研讨小结大家今天的收获可真多,让我们再来复习一下今天所讲的人们认识地球的几个阶段吧。出示课件中的表格。地球附近还有一个小星球,你们知道是谁吗?月球.嗯,说的对,就是我们夜晚看到的月亮。四、拓展课后请大家阅读关于月球的知识,我们观察到的月亮有什么特征呢?等着你分享哦。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太阳系中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星球是( )。A.月球 B.地球 C.火星 D.水星2.下列说法正确的( )。A.帆船行驶时,能始终看到船帆和船身同时出机B.当帆船回港时,先看到船身,再看到船帆C.当帆船回港时,先看到船

28、帆,再看到船身D.在不同位置看到船帆和船身先后顺序也不同3.下面最能验证地球是球体的是( )。A.张衡提出的“浑天说”B.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度阴影进行的推测C.卫星拍摄到地球的照片D.自古传说的天似穹庐4.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可以看到地球大部分是蓝色,蓝色部分可能是( )。A.陆地 B.森林 C.冰川 D.海洋5.地球质量足够大,围绕太阳运行,自身不发光,是一颗( )。A.恒星 B.卫星 C.行星 D.彗星二、判断题1.海面上驶来的船只,人们总是先看到船身。( )2.安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告诉我们,地球是圆球的。( )3.地球仪上蓝色部分代表的是陆地,绿色部分代表的是海洋。

29、( )4.地球仪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地球提供了方便。( )5.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开始认为海面不是平的。( )参考答案1.B 2.C 3.C 4.D 5.C1. 2. 3. 4. 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6.月球【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科学思维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探究实践能持续观察月相,会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态度责任通过图片欣赏、模拟实验、观察记录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知道

30、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持续观察记录月相,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手电筒、篮球、铝箔纸包裹的网球。学生沙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石块、月相记录手册。【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了解下月亮。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月亮!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有各种形状、不会发光、球体。对了,它真正的名字叫月球。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月球。(板书课题)出示月亮的图片直接导入课题,引导学生的认知从原先意识中的“月亮”转变到“月球”。二、1、

31、月球上的环形山出示月球表面的图片。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月球的好奇心和探索从未停止过。400多年前,意大利伟大的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有很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又研究出了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或陨石撞击而形成的。这些环形山有什么特征?外围一圈隆起、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模拟实验:环形山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陨石怎样撞击会形成这些不同特征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问题:环形山的大小、深浅和陨石的什么有关。接下来我们用实验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实验器材有沙盘、细沙

32、,它们代表了月球表面;还有石块,代表宇宙中的流星和陨石。陨石的质量和撞击速度怎么来表示?该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进行交流:大小不同的石块表示质量不一的陨石,石块从不同高度下落表示撞击速度不一样。出示实验步骤:(1)在两个盘子里分别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2)从不同高度往其中一个沙盘中丢相同大小的石子。(3)从同一高度往另外一个沙盘中丢不同大小的石子。(4)轻轻将石块取出,观察被石块砸过的坑。同学们已经有了实验思路,接下来请大家讨论小组分工。你们小组是怎样分工的?A负责将细沙铺在沙盘里;B负责挑选大小相同的石块,使其从不同高度坠落;C负责挑选大小不同的石块,使其从相同高度坠

33、落;D负责将石块取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问题操作过程要严密、实验器材轻拿轻放、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手松开时让小石子自由下落。那就开始动手实验吧!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看到的实验现象。石块越大,砸出的坑就越大。石块下落越高,砸出的坑就越深。老师还给每组同学准备了手电筒,请把手电筒打开,直射或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你观察到了什么?和我们看到的月球表面阴影一样吗?2、地球的卫星月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知道它是一颗行星。月球和地球是什么关系呢?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所以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

34、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到月球旅行,需要带哪些东西?同时月球不会发光,只会反射太阳光,因此我们看到的月亮其实是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又叫月相。3、模拟月球的公转。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月相是变化的。为什么会变化呢?这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有关。接下来老师来演示一下月球的公转,我用打开的手电筒表示太阳,用一个篮球表示地球,用这个包裹着锡箔纸的网球来表示月亮。请一位同学拿好手电筒站在一侧,关灯,让“月球”绕“地球”转动,观察“月球”的明暗变化情况。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

35、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4、观察月相并记录。知道了不同月相的形成原因,老师今天要发布一个任务每天晚上6点去观察一下月亮。容易忘记怎么办?每天定好闹钟,让闹钟来提醒我们。仅仅观察还不够,还要学会记录月相。这是我们的活动手册,可以将我们看到的月相画在表格里。怎么画呢?第一种方法:直接画出亮面形状。首先我们要判断亮面在左还是右,我们来看这张图中的月亮,它的亮面在右侧。第二步:画出亮面的形状,一个弯弯的月牙。接下来我们试着画两个月相。这种方法对画画的要求比较高。介绍第二种方法步骤:涂阴影法(1)在记录纸上画好相同大小的圆圈

36、(2)观察月相,找出明暗分界线。(3)圆圈上点出分界线的两个顶点,画线连接两顶点。(4)将不明亮的部分涂上黑色。 注意:写好日期,也可以加上日历上的农历日期。实事求是,如遇天气不佳就空着。在观察月相时,同时观察月亮出现的位置。第二课时:1、根据形状认识月相名称。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同学们坚持观察月相并且做好记录,老师为你们点赞。请同学们说一说在观察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学生进行交流老师也和大家一样,观察和记录了月相,其中有几个月相图片(课件出示),你们有没有观察到?介绍几种月相名称:新月: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

37、一天称为“新月”,这时是农历初一。峨眉月: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上弦月: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初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凸月:到了农历十二、十三,月球圆面上绝大部分是明亮的,故称凸月。明亮部分朝向西方,满月以前的凸月称为“渐盈凸月”,又称“上凸月”,。满月: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

38、望”。凸月: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农历十九、二十的凸月称为“渐亏凸月”,又称“下凸月”,明亮部分朝向东方。下弦月: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峨眉月: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

39、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在你们的记录单上把上面的几种月相圈出来。2、整理月相记录单,总结月相变化规律。投影展示一些学生的月相记录单,请大家对比分析。出示月球表面的图片,并加以视频给学生带来直观视觉体验,同时尝试用语言描述月球表面的状态。学生通过该模拟实验能直观感受到月球上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教材上只是给出了实验方案,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验转移到实际,即和陨石的大小和撞击速度有关系。介绍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以图片展示为主。模拟月球的公转情况,可以直观感受到月相变化产生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教室里通过演示实验看到的月相变化和我们在

40、地球上真正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观察月相后需要记录,首先要指导学生记录的方法是什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徒手画,但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而涂阴影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记录月相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中间会受天气、自身等诸多影响。让学生交流遇到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同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认识几种常见的月相名称是和二年级的知识点相互呼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认识月相名称的环节,是知识的进阶记录单上有35个空格,因此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至少观察35天的月相,更容易找出其变化规律。在分析月相变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按照农历时间将月相排列好。三、研讨小结课件出示月相记录汇总,指导学生总结变化规律:上半月,亮面逐渐

41、变大,亮面在右侧(西面);下半月,亮面逐渐变小,亮面在左侧。如果继续观察下去,月相会是怎样的?是的,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根据月相观察记录,数一数两次新月大约间隔多少天?30天。月亮从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四、拓展大家今天的收获可真多,其实关于月球还有更多有趣的知识,大家可以作为课后拓展,留待课后继续探究,好吗?思考:月亮出现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在发布观察月相任务的时候,让学生同时注意观察月亮出现的位置。但对于位置的记录和描述都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已经发现其规律的学生老师及时给与表扬,暂

42、时说不出来的学生鼓励其继续观察五、练一练一、选择题1.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是( )。A.月球B.地球C.火星D.水星2.古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中的“三五”指的是( )。A.农历初八B.农历十五C.农历二十D.农历二十八3.月相为满月的时间是( )。A.农历初一、初二B.农历十五、十六C.农历十八、十九D.农历二十五、二十六4.“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句诗描述的月相是( )。A.峨眉月B.满月C.新月D.朔月5.月球的方位变化与月相的循环周期是( )。A.24小时B.半个月C.一个月D.三个月二、判断题6.一个完整月相周期大约是30天。( )7.根据月相变化情况,两次满月大约间隔60

43、天。( )8.月球在晚上是静止不动的。( )9.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流星或陨石撞击形成的。( )10.月球上至今没有发现生命存在。( )参考答案1.A 2.B 3.B 4.B 5.C1. 2. 3. 4. 5.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教学后记】7.太阳【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及太阳的运动特征;知道太阳高度角及其变化规律科学思维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探究实践测量太阳高度角,发现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态度责任意识到地球自转对时间影响【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44、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和太阳高度角;【教学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测量太阳高度角。【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量角器、线(如:棉线)【教学过程】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究太阳的影响。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猜谜语吧,记得举手抢答哦。老师待会叫最快举手的同学回答。一个球,圆溜溜,夜里人人不见,白天家家有。说的没错,就是太阳。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角-太阳。谜语中还能调取学生头脑中关于太阳的已有知识。二、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天体,表面温度约为5500,内部温度可达1500万。这个温度可是很高很高的呢,把水烧开的温度是100摄氏度,把铁融化的温度是1500度左右。这样一对比,是不是感觉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