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自然地理学习笔记.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自然地理学习笔记.pptx(9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1页/共92页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第2页/共92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体、彗星、星际物质(气体、尘埃)天体系统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地月系第3页/共92页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分类1 1、同向性(自西向东)、同向性(自西向东)2 2、共面性(轨道)、共面性(轨道)3 3、近圆性(轨迹)、近圆性(轨迹)A、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B、巨行星:木星、土星C、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第4页/共92页存在生命的行星生命存在条件温度、大气、水等第5页
2、/共92页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a、太阳辐射是地球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b、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3、太阳能源的来源4、太阳辐射与生物量关系第6页/共92页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结构:从外到里分别为日冕、色球和光球三层2、类型: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上方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整体性体性。3、影响a、引起电离层扰动b、扰乱地球磁场c、出现极光d、地球上许
3、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第7页/共92页位置位置成因成因周期周期黑子黑子光球光球温度低,亮温度低,亮度低度低1111年年耀斑耀斑色球色球高度集中的高度集中的能量释放过能量释放过程程1111年年4、黑子和耀斑简介第8页/共92页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基本形式:自转、公转。一、地球自转一、地球自转1、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其中,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其空间位置基本不变,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3、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则是作顺时针旋转。这个规律我们叫做:北逆南顺。4、速度a、角速度:单位时间地球自转的角度。b
4、、线速度:单位时间地球上某点转过的弧长。(1)角速度:15/h,除两极外,任意一点角速度都一样,两极为0(2)线速度:赤道上最大,向两极处递减。两极为0第9页/共92页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第10页/共92页二、地球公转二、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轨道:黄道填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运动形运动形式式旋转中旋转中心心方向方向周期周期速度速度角速度角速度线速度线速度自转自转地轴地轴自西向自西向东东23h56m23h56min4sin4s15/h15/h自两极递自两极递减减公转公转太阳太阳自西向自西向东东365d6h365d6h9min109min10s s57/d 57/d(远日远日)61/d
5、)61/d(近日)(近日)29.3km/s29.3km/s(远日远日)30.3km/s30.3km/s(近日近日)第11页/共92页三、地球自转与时差三、地球自转与时差1、昼夜的形成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其经过的圆面经过地心2、地方时定义:经度不同的时间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全球共分为24个时
6、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第12页/共92页时区和国际日界线东加西减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第13页/共92页例题例题如图,中心点N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回答:(1)NA经度 60E NB经度180(2)这时北京时间为3月22日4时(3)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8时,全世界还有(A)A 恰有一半地方时为10月1日。B 少于一
7、半地方时为10月1日。C 多于一半地方时为10月1日。0时经线第14页/共92页四、地球公转与季节四、地球公转与季节1、黄赤交角地球自转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运动时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北半球夏至日太阳
8、直射在2326N,之后直射点南移,秋分日直射赤道,冬至日直射2326S,之后北移,到春分日再次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第15页/共92页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第16页/共92页3、昼夜长短和H(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H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H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第17页/共92页从昼夜长短的变化看: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秋分日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南半球相反。春秋分日各纬度昼夜平
9、分。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有极昼,冬至日有极夜现象。从H的变化看:同一时刻H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地球上同一天,同一纬线的太阳高度相同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太阳高度最大(90)H由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计算:H=90-纬距(所求地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上的纬度间隔)太阳高度以直射点(或纬线)为中心在南北方向上对称。第18页/共92页4、H随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H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H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赤道上H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直射点接近某地,该地的H增大,反之则
10、减小。第19页/共92页5、四季(1)四季的形成: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H的季节变化(2)天文四季夏季:H最高,昼最长冬季:H最小,昼最短过渡段即为春秋(3)气候四季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第20页/共92页6、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至多相差一两天。第21页/共92页春季节气名立春雨水惊蛰春风清明谷雨节气日期(公历)2月4或52月19或203月5或63月20或214月4或54月20或21夏季节气名立夏小满芒
11、种夏至小暑大暑节气日期5月5或65月21或226月5或66月21或227月7或87月23或24秋季节气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节气日期8月7或88月23或249月7或89月23或2410月8或910月23或24冬季节气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日期11月7或811月22或2312月7或812月21或221月5或61月20或21二十四节气表:第22页/共92页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
12、体、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2、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如下图)第23页/共92页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第24页/共92页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
13、、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第25页/共92页第一章重点归纳和小结一、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差3、水平物体的偏向二、公转的地理意义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4,、四季更替3、昼夜长短变化 5、五带形成三、远近日点的判定1、找长轴做赤道2、定极点3、连接太阳和地球中心4、观察太阳光线直射半球(直射北半球为远日点)四、晨昏线特点1、平分地球的一个大圆 2、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3、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
14、直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日才和经线圈重合,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5、晨昏线在二至日时跟极圈相切(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切点纬度互余6、晨昏线自东向西以15h的速度移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第26页/共92页五、地方时1、含义:因经度不同的时刻 同一经线上时间相同。(1)、地球自转产生的(2)、各地方看到日出的早迟确定的,地理位置偏东方向,地方时早。(3)、一个地方太阳升高最高时为正午12h。2、在光照图中的关键时间太阳直射的经线是正午12h,与之相对的经线为子夜0h。3、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未知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间隔 (东加西减)公式:未知经度=已知经度(14分钟)两地地方时差
15、(分钟)第27页/共92页六、时区和区时1、关于区时的计算、已知某地经度,求时区数 公式:时区序数=某地经度15(四舍五入,遇大于7.5进1)、已知时区数求中央经线度数及时区范围 公式: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区时 公式:未知时区=已知时区时区差、东加西减、时区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求得时间:024,当日。24,明日。钟点24 日期加一天 0,昨日。钟点+24 日期减一天东加西减、东早西晚第28页/共92页七、日界线人为日界线:原则上是180经线。自然日界线:0点所在经线。隔日界线时区差的计算:时区差=(12东时区)+(12西时区)同一纬线上日出、日落、地方时、昼夜
16、长短相同第29页/共92页相关题目解题方法与思路相关题目解题方法与思路1、求某地某日昼(夜)长的方法过该点作纬线(侧视图)或纬线圈(极心图)判断昼(夜)弧长可知。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极昼区昼长24h 极夜区昼长0h2、某地某日昼长2xh,则该地日出日落时间计算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晨(昏)线经过极点,该日全球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第30页/共92页4、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此法作为求解地理坐标和地方时的切入点。5、求某地点正午太阳高度H=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该地点纬度的差|(纬度间隔)每年6月或12月22日(夏至日冬至日)北(南)回归线及其以
17、北(南)地区,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第31页/共92页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32页/共92页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地面:是地面的直接热源2、地面暖大气:是大气的直接热源3、大气还地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白天:大气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 晚上:大气层对太阳辐射有保温和补偿作用第33页/共92页第34页/共92页二、热力环流二、热力环流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2、热力环流如图,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图a)。如果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则A地近地面空气就会膨胀上升,到
18、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的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图b)。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高气压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图c)。第35页/共92页三、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气压梯度力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运动。这种空气的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我们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
19、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形成了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如右图)。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垂直等压线。第36页/共92页但是,由于地球自转,一切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不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偏离其初始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促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离的力,叫做地转偏向力。当风一旦形成,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高空大气受气
20、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下图)。第37页/共92页近地面的风,还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是指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互相作用而产生的阻力。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风速。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共同作用,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如下图)。第38页/共92页地转偏向力的地理意义阅读阅读 地转偏向力对气流、洋流、河流等都会产生影响。例如,在北半球,无论是在广袤的平原上还是在浩瀚的大海上出现的龙卷风,它们的旋转方向大多是逆时针的;河流由南向北流动时,河流东岸受冲刷较厉害,形成东岸地势较陡、西岸地势平坦的自然景观;火车由南向北快
21、速行驶时,右侧轨道上所受到的压力相对左侧大些。此外,在发射远程导弹、航海等方面也要考虑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第39页/共92页活动活动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据图完成下列要求。1、甲、乙两地,哪里的气压梯度大?简要说明判断理由。2、在图上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第40页/共92页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统称为大气环流其作用是输送热量水汽。2、单一经圈环流(热力环流)引起因素:冷热不均,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的情况下。第41页/共92页3、三圈环流(1)、低纬环流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
22、带东北信风(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圈盛行西风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极地高气压带第42页/共92页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第43页/共92页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亚洲大陆亚洲大陆太平洋太平洋大西洋大西洋1 1月月亚洲高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冰岛低压7 7月月亚洲低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亚速尔高压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参见参见世界气候(重点)世界气候(重点)第44页/共92页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一、锋与天气1、锋的概念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
23、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做锋线。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冷气团一侧倾斜。2、分类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第45页/共92页3、冷锋与天气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当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时,较重的冷气团插入暖气团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暖气团在抬升过程中逐渐冷却,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如果暖空气中含有大量水汽,那么可能会带来雨雪天气。冷锋移动的速度较快,常常带来较强的风。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
24、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好转。类型类型过境前过境前过境时过境时过境后过境后雨区雨区符号符号冷锋冷锋暖气团控制,天气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压低晴朗,气压低出现雨雪天气,出现雨雪天气,气压升高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温度天气转晴,温度低,气压高低,气压高锋前锋前第46页/共92页4、暖锋与天气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暖锋通常伴随多云和降雨天气。因为暖锋移动的速度比冷锋慢,所以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类型类型过境前过境前过境时过境时过境后过境后雨区雨区符号符号暖锋暖锋冷锋控制,
25、气冷锋控制,气压高压高气压下降气压下降暖锋控制,气压低暖锋控制,气压低锋后锋后第47页/共92页5、准静止锋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有持续一个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俗称“梅雨”,它就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第48页/共92页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1、低压、低压槽如果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称为低气压。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2、高压、高压脊如果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称为高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做高压脊。如右图第49页/共92页3、气旋含义:低压,大气水平涡旋存在和发展前提:一个由气流垂
26、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气流方向:北半球近地面气流逆时针辐合。(南半球相反)风向:北半球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4、反气旋含义:高压,气流。存在发展前提: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的环流系统。气流方向:北半球近地面气流顺时针辐散。(南半球相反)风向:北半球,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第50页/共92页5、寒潮性质:反气旋的形成灾害:冻害(降温)、大风、暴风雪等。6、台风性质:热带气旋灾害:狂风、大雨、风暴潮 等。第51页/共92页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的事实地质时期:冷暖交替历史时期:波动上
27、升近代气候变化:气温上升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毁林。第52页/共92页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影响农业生产:高纬:增产低纬:减产3、影响水循环径流减少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1、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植树、固碳2、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节能减排3、采取适应对策建防护堤、调整农业结构。第53页/共92页第二章重点内容补充与归纳一、气温与降水一、气温与降水一、气温表示:等温线。(读法:凸低为高,凸高为低。)纬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向两极递减海陆差异:夏季:陆高海低(同纬度)冬季:陆低海高(同纬度)7月陆地
28、等温线北凸,海洋南凸。垂直差异: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第54页/共92页二、降水1、形成降水的条件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凝结核(尘埃)水滴增大2、降水的季节变化全年多雨型(新加坡)全年少雨型(开罗)夏季多雨型(上海)冬季多雨型(罗马)全年湿润型(伦敦)3、降水空间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多,2000mm以上由赤道到两极总趋势是年降水量减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较少温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山地迎风坡降水多4、降水的三种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气旋雨)第55页/共92页二、世界气候(重点)二、世界气候(重点)1、影响气候的因素要素:气温和降水纬度位置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形洋
29、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大气环流2、世界气候类型第56页/共92页3、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只分布于北半球(4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苔原气候只分布于大陆东岸(3种)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与大陆西岸(3种)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冰原气候(极地高压)受单一风带影响的气候类型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热带沙漠气候(信风带)热带草原(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30、)第57页/共92页成因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南北纬10之间,主要分布于亚马逊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和印度尼西亚。成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南北纬10-20,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成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干湿分明。分布于南北纬20-30,主要分布于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全年干旱少雨。分布于南北纬10-25大陆东岸。主要分布于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成因: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全年气温高,雨季集中。第58页/共92页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31、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于南北纬25-35 大陆东岸,主要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成因: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分布于南北纬35-40大陆西岸,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分布于北纬35-55大陆东岸,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东北、日本和朝鲜半岛。成因: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分布于南北纬30-60,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内部和北美大陆内部。成因: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主要分布于西欧。成因: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第59页/共92页亚
32、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于北纬50-70,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成因:受极地东风控制,冬季长且严寒,夏季短而温暖。4、气候类型判断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判断半球最热月气温6、7、8月北半球 温度曲线呈波锋12、1、2月南半球 温度曲线呈波谷、以温定带判断温度带最冷月均温大于15 热带最冷月均温在0-15 亚热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小于0 温带大陆性和温带季风最热月均温10左右 亚寒带最热月均温小于5 寒带第60页/共92页、以水定型降水年雨型热带雨林大于2000mm温带海洋性 700mm-1000mm夏雨型热带草原 750mm-1000mm热带季风 大于1500mm亚热带季风 800m
33、m-1500mm温带季风 500mm-600mm少雨型热带沙漠 小于125mm温带大陆性 小于400mm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300mm-1000mm第61页/共92页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62页/共92页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的特点和构成特点:连续但不规则。构成: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2、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雨水、冰川融水、地下水、湖泊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相互补给。二、水循环过程及意义二、水循环过程及意义1、水循环概念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种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第63页/共92页2、类型海陆间循环(大循环)陆上内循环(水量最少)海上
34、内循环(水量最多)3、水循环意义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能量转换,物质转移。调节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第64页/共92页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1、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的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2、洋流性质、动力性质:寒流和暖流 动力:盛行风第65页/共92页3、全球洋流模式第66页/共92页从以上两幅图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第67页/共92页4、表层分布中低纬: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中高纬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环流逆时针环流4
35、0S左右形成西风漂流南半球:自东向西绕极流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冬季:逆时针(东北风)夏季:顺时针(西南风)洋流分布规律第68页/共92页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全球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影响。洋流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其他海域有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2、厄尔尼诺现象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称为
36、厄尔尼诺现象。形成:赤道流增强,沿南美西岸南下影响:南美西岸:洪涝 澳洲东部:干旱第69页/共92页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资源及其分布一、水资源及其分布1、概念: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容易利用的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2、我国水资源分布我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上看,我国夏秋降水多,水资源较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较贫乏。第70页/共92页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三、合理利用水资源三、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和节流1、开源措施合
37、理开发地下水建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2、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等第71页/共92页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72页/共92页第一章第一章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主要)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38、岩浆活动熔岩地貌、火山变质作用深处第73页/共92页二、外力作用二、外力作用1、含义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统称为外力作用。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3、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风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 碎块或沙粒侵蚀: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第74页/共92页第75页/共92页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39、。三类岩石岩浆岩:内力、冷却凝固变质岩:变质作用、内力沉积岩:外力、固结成岩作用第76页/共92页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基本单位:褶曲(褶皱的一个弯曲)形态:背斜、向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背斜成山。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向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较老。判断依据:岩层新老关系第77页/共92页二、断块山二、断块山1、断层
40、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2、位移方向(水平、垂直)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段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第78页/共92页三、火山三、火山1、熔岩地貌玄武岩高原线状裂隙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火山2、火山结构火山口、火山锥3、火山的利与弊危害:淹没周围土地、引发地震。好处:地热能、形成温泉、带来降水。第79页/共92页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
41、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叫溯源侵蚀。它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下蚀:垂直与地面的侵蚀叫下蚀。它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发展、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叫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第80页/共92页河谷的演变过程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来沟谷沟谷加深和延长下蚀溯源侵蚀河谷地 下水补给河湾的出现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第81页/共92页二、河流堆积地貌二、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堆积地貌是由洪积冲击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组成1、洪积冲击平原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
42、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流速太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击扇。多个洪积 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击平原2、河漫滩平原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3、三角洲平原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流流速减
43、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第82页/共92页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气候寒冷,而发育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是高原地区人类理想的栖息地。高原地区聚落大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2、山区对于山区来说,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比较适宜聚落发展。山区的聚落形成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3、平原冲击平原
44、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的发展,所以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这里的聚落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河岸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第83页/共92页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84页/共92页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一、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含义: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水水 土土 流流 失失水文变化泥沙淤积、河水泛滥地貌变化千沟万壑土壤变化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植被变化植被减少、消失气候变化干旱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
45、一变化过程第85页/共92页3、湖泊的统一演化地形由湖泊变陆地生物由水生变成陆生土壤变干水文面积减少至消失气候变干燥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第86页/共92页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尺度全球性地域分析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带温度带分异海陆分异2、陆地自然带的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水热组合。纬度位置海陆分布热量水分太阳辐射影响决定气候植被土壤自然带第87页/共92页第88页/共92页一、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自然带的更替方向纬度变化(南北)自然带的延伸方向纬线变化(东西)2、形成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
46、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3、分布规律显著地区低纬热带雨林高纬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第89页/共92页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形成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也产生了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2、更替方向从沿海到内陆(东西,经度变化方向)3、分布规律中纬度显著森林草原荒漠(从沿海到内陆)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带谱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带谱相似2、基带与当地纬度所在的自然带一致3、南北坡不同。4、带谱影响因素:高差、坡向、纬度位置。第90页/共92页本课件仅供学习参考使用,若与书本有所出入,请以课本为准第91页/共92页感谢您的观看!第92页/共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