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单元素养评价: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单元素养评价: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pdf(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 Word 版,请按住 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素养评价(三)(第三单元)(90 分钟 100 分)(7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 28 千米。猴子沟风景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读图,回答 1、2 题。1.图示地区属于我国的()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2.图示地区主要的岩石类型和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岩浆岩、风力侵蚀
2、 B.岩浆岩、流水堆积 C.沉积岩、冰川侵蚀 D.沉积岩、流水侵蚀【解析】1 选 D,2 选 D。第 1 题,图示反映喀斯特地貌,典型分布于我国 云贵高原地区。第 2 题,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地区长期的流水侵蚀而形成,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读图,回答 3、4 题。3.该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A.流水溶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4.关于该地貌发育的石钟乳和峰林成因关联正确的选项是()A.石钟乳侵蚀作用 峰林侵蚀作用 B.石钟乳侵蚀作用 峰林堆积作用 C.石钟乳堆积作用 峰林侵蚀作用 D.石钟乳堆积作用 峰林堆积作用【解析】3 选 A,4 选 C。第 3 题,据
3、图可知,图中有溶洞和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说明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第 4 题,石钟乳是地下喀斯特地貌,是化学沉淀物堆积形成,峰林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2020苏州高一检测)下图为五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 5、6 题。5.图中所示景观中,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是()A.B.C.D.6.下列图示地形成因与分布组合正确的是()A.图风力侵蚀湿润区 B.图流水侵蚀干旱区 C.图风力沉积干旱区 D.图流水侵蚀湿润区【解析】5 选 D,6 选 C。第 5 题,读图可知,图中景观为桂林山水,为喀斯特地貌,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为黄土地貌,为流水侵蚀而成;为移动沙丘,为风力沉积而成;为风蚀蘑
4、菇,为风力侵蚀而成;为冲积扇,为流水沉积而成;所以图中所示景观中,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是冲积扇。第 6 题,根据上题分析,判断分布地区即可得到答案。图为风力侵蚀而成,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风力作用多的地区;图为流水侵蚀而成,分布于流水丰富的地区,即多分布于湿润区;图为风力沉积,主要分布在风力作用强的干旱区;图为流水沉积而成。7.(2020西安高一检测)河流主航道一般为水流最深处的航线,下图为北半球的某河流,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近年来,甲沙洲形成速度减慢,其原因是()A.下游新建防洪大堤 B.上游种植规模扩大 C.上游新建大型水库 D.下游河道疏浚畅通【解析】选 C。沙洲的成因与流速减慢和上游
5、来沙量减少有关,上游新建大型水库可发挥拦水拦沙作用;下游新建防洪大堤和下游河道疏浚畅通与沙洲形成无关;上游种植规模扩大会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河流泥沙量增大,加快沙洲形成。(2020沈阳高一检测)下图是某摄影爱好者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边拍摄的“佛掌沙丘”,该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山麓地带。据此完成 8、9 题。8.该沙丘的成因()A.流水的堆积作用 B.风力的堆积作用 C.冰川堆积作用 D.人工堆积而成 9.有关雅鲁藏布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丰水期在夏季 B.无结冰期 C.流程较短 D.水位季节变化小【解析】8 选 B,9 选 A。第 8 题,每年冬春季节,该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
6、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漫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第 9 题,雅鲁藏布江上游流经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夏季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中下游地区能够受夏季风影响,降雨量大,主要是雨水补给,水位季节变化大。上游流经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有结冰期。全长 2 000 多千米,流程长。下图示意恒河下游某江心沙洲地形状况。一年中该江心沙洲面积变化巨大,当地农户在江心沙洲上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受此变化影响,读图回答 1012 题。10.一年中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主要是因为()A.河流水位变化 B.海水潮汐作用 C.岩
7、层垂直运动 D.泥沙淤积速度 11.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播种作物面积最大的时期应是()A.3 月7 月 B.6 月10 月 C.8 月12 月 D.11 月次年 3 月 12.下列驱使当地农民去开发利用江心洲动力中,最大的是()A.江海联运便捷 B.生产技术先进 C.土地租金廉价 D.闲置劳动力多【解析】10 选 A,11 选 D,12 选 C。第 10 题,恒河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受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影响河流水位变化大,高水位时江心洲部分被淹没,面积变小,低水位时江心洲面积变大;海水潮汐作用使水位涨落仅影响入海口附近,且一天有两次涨落,江心洲不可能种植农作物;岩层的垂直运动是地质作用的表现,除了
8、火山地震是短时间剧烈的地质作用外,其他地质作用的发生是缓慢的,岩层垂直运动也不可能以一年为周期升降;一年中泥沙淤积的速度无论快慢,都使沙洲面积增加,但是一年沉积的泥沙量不可能使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第 11 题,由上题可知,播种面积最大应该是江心洲面积最大的时候,即河流水位最低的时段,所以只要考虑热带季风气候的旱季时间即可。第 12 题,江心洲作为荒地,土地租金低廉,驱使当地农民去开发利用江心洲;交通运输影响的是大规模商品农业的发展,而江心洲的产出即使是商品性农产品,受面积限制总产量也不会很大,因此受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种植业的发展不需要先进的生产技术;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即使劳动力不闲置
9、,忙碌的农民也会受利润的驱使去开发,与闲置劳动力多关系不大。读我国某地地貌图,回答 13、14 题。13.图中地貌()A.奇峰林立,崎岖不平 B.山高谷深,“V”形谷发育 C.流水沉积而成 D.风力侵蚀而成 14.关于图中甲、乙两岸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说法正确的是()A.甲凸岸侵蚀 B.甲凹岸沉积 C.乙凸岸沉积 D.乙凹岸侵蚀【解析】13 选 A,14 选 C。第 13 题,读图可知,图中地貌奇峰林立,崎岖不平,是流水侵蚀地貌,河流弯曲曲折,多“U”形谷。第 14 题,注意河流凹凸岸的判断,是站在岸边来判断凹凸,则可知甲、乙两岸都是处于凸岸,河流沉积为主,形成堆积地貌。下表为甘肃省南部某山地
10、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g/kg)变化。据此回答 15、16 题。海拔(m)有机质含量坡向 2 420 2 640 3 580 4 050 半阴坡 41 24 120 半阳坡 23 62 阴坡 181 阳坡 20 90 15.海拔 4 050m 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A.60 B.75 C.105 D.125 16.与阳坡相比,阴坡()A.温度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B.温度低、降水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C.温度高、蒸发强,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强 D.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解析】15 选 C,16 选 D。第 15 题,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判断海拔 4 050m半阳坡的有
11、机质含量介于 90120,结合四个选项可以判断海拔 4 050m半阳坡的有机质含量可能为 105。第 16 题,与阳坡相比,阴坡温度低、蒸发弱,土壤有机质分解作用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阳坡或者阴坡与降水量关系不大。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的埃尔埃希多地区曾是土壤贫瘠、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如图所示)。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当地农民大力发展温室农业,使埃尔埃希多由荒凉之地变成欧洲的“菜篮子”,但水资源短缺问题也逐渐显现。据此回答 17、18 题。17.与该地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相符合的是()A.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
12、层为黏土 B.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沙土 C.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 D.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沙土,下层为有机肥 18.每年夏季七八月份,当地农民用塑料薄膜将温室土壤全部覆盖,膜下灌水闷棚,撤膜后才开始种植蔬菜。这种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A.提高土壤肥力 B.对土壤进行消毒 C.提高土壤含水量 D.提高土壤含氧量【解析】17 选 A,18 选 B。第 17 题,由材料可知,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上层土壤为沙性土壤,有利于水分的下渗,中层土壤为作物根系所在土层,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肥,应为有机肥,下层为底层,为了防止水
13、肥下渗,应为黏土层。第 18 题,该地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夏季气温高,用塑料薄膜覆盖土壤,然后灌水,使得膜内温度很高,有利于杀死细菌,起到对土壤进行消毒的作用,不能提高土壤肥力、含水量和含氧量。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回答 19、20 题。19.甲处地形为()A.平原 B.丘陵 C.山脉 D.盆地 20.乙处山峰的海拔约为()A.160 米 B.320 米 C.640 米 D.1 280 米【解析】19 选 A,20 选 C。第 19 题,甲处海拔在 200 米以下,为平原地形。第 20 题,根据颜色可判断乙山峰海拔在 500 米到 1 000 米之间。二、非选择题(共 30 分)21.读下图中
14、四幅地貌景观,回答下列问题。(7 分)(1)“千沟万壑”描述的是_,该地貌区特色民居为_。(2)四 种 地 貌 中 位 于 我 国 湿 润 地 区 的 是 _、_。(3)长江三峡的形成原因是_,下图正确反映峡谷剖面的是_(单选)。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4)描述广东丹霞山地貌特点。【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象,窑洞是本地区的特色民居。第(2)题,敦煌、陕西处于内陆,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广东及三峡为湿润地区。第(3)题,长江三峡是河水下切侵蚀而成,呈 V 形。第(4)题,描述广东丹霞山特点从位置
15、、起伏、颜色、形态、层理等方面描述。答案:(1)乙(黄土高原)窑洞(2)甲 丁(写全称也可以)(3)河流侵蚀(河流冲击)D(4)陡峭的山崖、红色的岩石、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碧绿的河溪。(合理即可)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 分)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1)图 1 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_,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图2中地貌类型界限以_(填方位)区域,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可能有_。(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大量的_岩,并且气温_,降水总量_,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解析】第(1)
16、题,图 1 中喀斯特地貌地表起伏大,相对高度较大,可判断出该地为“峰林”。读图 2,分析地貌类型界线东西两侧地形特点,西侧较为平缓,东侧多山峰,东侧符合“峰林”等高线的特点。地下喀斯特地形主要为地下河和溶洞。第(2)题,我国西南地区分布大量的石灰岩,并且气温较高,降水总量大,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所以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答案:(1)峰林 东 地下河(溶洞)(2)石灰 较高 大 23.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道路为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的线路。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分)(1)简述图示地区的地势特征。(2)估算图示范围内自行车越野赛线路相对高度的数值范
17、围。(3)若车手保持匀速骑行,判断 AB、BC、CD 中骑行最省力的路段并说明理由。(4)图中甲、乙两处为观赛台,选择能看到 CD 段赛况的观赛台并说明理由。【解析】第(1)题,地势特征主要从地势高低及起伏大小角度分析。第(2)题,图中等高距为 5 m,该线路穿过了 3 条等高线,故最少有两个等高距的高差,最大接近 4 个等高距的高差。第(3)题,若由 A 到 D 骑行,则AB、CD 两段为上行路段,BC 段为平行路段,故 BC 段最省力。第(4)题,甲处与 CD 段之间无障碍阻挡视线,而乙处与 CD 段之间有山峰阻挡视线,故甲处更合适。答案:(1)东西高,中部低;地势起伏较大。(2)1020
18、 m。(3)BC 段。BC 段线路未穿越图中等高线,且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地势起伏小,骑行较省力。(4)甲处。因为从甲处到 CD 段无山峰、山脊、凸坡,视线无遮挡。24.下面甲、乙两图为地貌景观示意图,丙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7 分)(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说明该地貌的形成过程。(2)从地貌上看乙图是_,说出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3)若甲、乙两地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甲在_处分布,乙在_处分布。(4)丙图所示水循环的类型是_循环,该循环可使陆地水_,若 B 处森林大量被破坏会直接影响图中水循环的_环节(填数字序号)。【解析】第(1)题,从地貌上看甲图是河口三角洲地貌,该地貌的
19、形成过程是河口处地形平坦,流速降低。受海潮的顶托,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第(2)题,从地貌上看乙图是山麓冲积扇或洪积扇,该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是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分布。其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第(3)题,若甲、乙两地地貌在丙图中有分布,甲在 C 处分布,乙在 A 处分布。第(4)题,丙图所示水循环的类型是海陆间大循环,该循环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若 B处森林大量被破坏,会直接影响图中水循环的环节,即地表径流环节。答案:(1)三角洲 河口处地形平坦,流速降低(以及海潮的顶托),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2)冲(洪)积扇 以谷口为顶点呈
20、扇形;其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3)C A(4)海陆间 不断得到补充、更新 (3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处地层连续完整的自然黄土剖面。黄土位于流水沉积层之上。某研究团队采集样本,检测化学元素组成与含量,发现黄土、过渡性黄土、古土壤样本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据此完成 13 题。1.推测黄土层形成的地质作用是()A.海浪作用 B.冰川作用 C.河流作用 D.风力作用 2.钠元素易淋溶迁移,检测发现该剖面中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该层形成时()A.盐渍化显著 B.地表湿度大 C.植被发育差 D.风力作用强 3.该剖
21、面地层分布反应古气候()A.多次变化,干旱期长 B.多次变化,湿润期长 C.相对稳定,寒冷干燥 D.相对稳定,温暖湿润【解析】1 选 D,2 选 B,3 选 A。第 1 题,黄土位于流水沉积层之上,是由风力沉积而成的。第 2 题,钠易溶于水,淋溶迁移,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该层形成时地表水丰富。第 3 题,该剖面地层以黄土为主,黄土是风力沉积形成的,说明该地气候长期干燥。黄土层之间有其他土壤,说明古气候的变化多。(2020嘉兴高一检测)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
22、剖面(右图),礁体-由老到新。据此完成 4、5 题。4.在牡蛎礁从到的形成时期,该区域()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 B.海平面间歇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 D.地壳持续性下沉 5.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A.海底淤泥 海水搬运、沉积 B.海底淤泥 风力搬运、沉积 C.河流泥沙 流水搬运、沉积 D.河流泥沙 风力搬运、沉积【解析】4 选 B,5 选 C。第 4 题,材料信息表明,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如果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则潮间带持续性在改变,牡蛎礁不可能有长时期稳定堆积,不可能产生牡蛎礁,而图中有多条牡蛎礁,说明海岸线不
23、是持续性向海洋推进。材料信息表明,礁体-由老到新,表明海岸潮间带是向海洋推进,说明海平面下降;每个牡蛎礁形成需要长时期稳定堆积,说明每一条牡蛎礁形成时期,海平面是稳定不变,由此推断海平面间歇性下降。如果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则海岸线会持续向海洋推进,导致形成牡蛎礁的可能性小,不符合题意。地壳持续性下沉,会导致海平面持续性上升,海岸线会向陆地方向推进,与题意不符。第 5 题,图中显示,泥沙堆积在牡蛎礁体之上,说明这些泥沙是在牡蛎礁体停止生长之后堆积的,说明此时牡蛎礁已经不在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海岸已经向海洋推进了,因此海水不可能把海底淤泥搬运至此沉积。风力不可能搬运海底淤泥。当地河流经常泛滥,
24、泛滥时淹没牡蛎礁体,大量河流泥沙沉积在礁体之上形成泥沙沉积层。河口地区多湿地,泥沙湿度较大,风力很难搬运河流泥沙沉积。二、非选择题(共 15 分)6.(2020青岛高一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喀斯特岩溶天窗是指地下河通往地面的窗口。广西的地苏地下河 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的地下河,天窗、溶洞、峰丛等各类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形成了“一河、百窗、千山”的地貌形态。下图示意地苏地下河流域天窗的分布及该地区喀斯特地貌。(1)描述地苏地下河流域内天窗的分布特征。(2)“岩石裂隙溶洞天窗”是天窗的形成机制之一,阐释其形成的具体过程。(3)分析当地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解析】第(
25、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图文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对地理事物的描述能力,据图可知:地苏地下河流域内天窗的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天窗均沿地下河分布。第(2)题,结合题干“岩石裂隙溶洞天窗”是天窗的形成机制之一,据此进行阐述。地表水沿着垂直裂隙下渗形成地下水,而地下水沿着裂隙溶蚀岩石,水平方向上岩石裂隙不断扩大,形成溶洞;加上溶蚀作用继续对岩石进行溶蚀,溶洞不断扩大,顶部塌陷,最后形成天窗。第(3)题,当地地貌对农业生 产的不利影响:喀斯特地貌,地表多裂隙,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水不易保存,(多季节性地表河,)导致灌溉水源缺乏;同时喀斯特地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坡度较大,加上位于季风区,降水多,土壤易被侵蚀,石漠化严重,不利于耕作;喀斯特地貌,山地多、平地少,可耕地少,耕地面积不足。答案:(1)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均沿地下河分布。(2)地下水沿着裂隙溶蚀岩石,形成溶洞;(地下河)继续溶蚀,溶洞不断扩大;顶部塌陷,形成天窗。(3)地表崎岖(起伏不平);土壤易被侵蚀,可耕地少;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多季节性地表河),灌溉水源缺乏。(任答 2 点即可)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