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16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大作业答案.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73547968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2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工16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大作业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工16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大作业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工16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大作业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工16秋《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大作业答案.pdf(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大 工 1 6 秋 道 路 勘 测 设 计 课 程 设计 大 作 业 答 案(总 9 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网络教育学院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题 目:某公路施工图设计 学习中心:专 业:年 级:学 号:学 生:指导教师:1 学 号:学 生:指导教师:乔 娜 线要完整。阅后删除此文本框。1 设计交通量的计算 设计年限内交通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为7%,路面竣工后第一年日交通量如下:桑塔纳 2000:2300 辆;江淮 a16600:200 辆;黄海 dd680:420 辆;北京 bj30:200 辆;Ep140:580 辆;东风 sp9

2、250:310 辆。设计交通量:dN0N11nr 式中:dN远景设计年平均日交通量(辆/日);0N起始年平均交通量(辆/日);r年平均增长率;n远景设计年限。代入数字计算:解:0N=2300+200+420+200+580+310=4010(辆/日)假设远景设计年限为 20 年,则将上述的种种数字带入公式后计算:设计交通量:dN0N11nr=4010(1+)19=14502(辆/日)2 2 平面设计 路线设计包括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三大部分。道路是一个三维空间体系,它的中线是一条空间曲线。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为路线的平面。沿着中线竖直的剖切,再展开就成为纵断面。中线各点的法向切面

3、是横断面。道路的平面、纵断面和各个横断面是道路的几何组成。道路的平面线形,受当地地形、地物等障碍的影响而发生转折时,在转折处需要设置曲线,为保证行车的舒顺与安全,在直线、圆曲线间或不同半径的两圆曲线之间要插入缓和曲线。因此,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是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因素。直线是平面线形中的基本线形。在设计中过长和过短都不好,因此要加以限制。直线使用与地形平坦、视线目标无障碍处。直线有测设简单、前进方向明确、路线短截等特点,直线路段能提供较好的超车条件,但长直线容易使司机由于缺乏警觉产生疲劳而发生事故。圆曲线也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性。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各级公路不论大小均应设置圆曲线。平曲线的

4、技术标准主要有:圆曲线半径,平曲线最小长度以及回头曲线技术指标等。平曲线的半径确定是根据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而定:)(1272iVR 式中:V-行车速度 km/h;-横向力系数;i-横向超高,我国公路对超高的规定。缓和曲线通过曲率的逐渐变化,适应汽车转向操作的行驶轨迹及路线的顺畅,以构成美观及视觉协调的最佳线形;离心加速度的逐渐变化,不致产生侧向冲击;缓和超高最为超高变化的过渡段,以减小行车震荡。平曲线要素:切线增长值:q=2sL23240RLs 3 内移值:p=RLs242342384 RLs 缓和曲线角:0=RLs 切线长:()2TRp tgq 曲线长:0(2)2180sLRL 外距:()

5、sec2ERpR 切曲差:2JTL 桩号的确定:ZH 点里程:TJD01 HY 点里程:sLZH QZ 点里程:2LZH YH 点里程:sLLZH2 HZ 点里程:sLYH 道路交点桩号为 K45,转角0326,圆曲线半径设计为 600m,缓和曲线设计为 80m,试计算:(1)计算几何要素:、R、q;(2)计算平曲线要素:Th、Lh、Eh、Dh;(3)计算五个基本桩号(ZH、HY、QZ、YH、HZ)。解:(1)计算几何要素 p=RLs242342384 RLs=2438080-=0.444324 600 2384 600m (2)计算平曲线要素:Th、Lh、Eh、Dh.0(2)2=26 302

6、 3.8197)6002 80357.41180180sLRL (m()=600+0.44430.2355+36.4444=177.832TRp tgq()m 4 ()sec=600+0.44434.36-600=2017.9372ERpR()m 2=2 177.83-357.41=-1.75JTL(3)计算五个基本桩号(ZH、HY、QZ、YH、HZ)直缓点:ZH=TJD01=K45缓圆点:HY=sLZH=K45+80=K45+曲中点:QZ=2LZH=K45+=K45+圆缓点:YH=sLLZH2=K45+80)=K45+缓直点:HZ=sLYH=K45+80=K45+5 3 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

7、面主要反映路线起伏、纵坡与原地面的切割等情况。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组成的,直线有上坡和下坡,是用高程差和水平长度表示的。直线的长度和坡度影响着汽车的行驶速度和运输的经济及行车安全。在直线的坡度转折处为平顺过渡设置竖曲线。按坡度转折形式的不同,竖曲线有凹有凸,其大小用半径和水平长度表示。某路段中有一变坡点桩号为 K10+450,高程为,其相邻坡段纵坡分别为 i1=%和 i2=+%,为保证路基的最小填土高度,变坡点处的路基设计标高不得低于。试进行:(1)计算竖曲线半径最小应为多少 m(取百米的整数倍数)(2)用确定的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的起止点桩号。解:(1)计算竖曲线半径最小值如下:外距

8、 E=根据=%-(%)=通过22TER,1w2TR可以得出28ERw 代入数据得 R=(m)通过题意(取百米的整数倍数)可得 R=4400(m)(2)计算该竖曲线起止点桩号 L=R=4400=(m),T=L/2=(m)竖曲线起点桩号=(K10+450)-T=(K10+450)=K10+竖曲线止点桩号=(K10+450)+T=(K10+450)+=K10+6 4 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是指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所组成的。其中横断面设计线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沟边坡、截水沟、护坡道以及取土坑、弃土堆、环境保护等设施。某公路,路面宽,土路肩宽,路拱坡度iG=2%,路

9、肩坡度 ij=3%,一弯道平曲线长 L=151m 缓和曲线长 ls=50m,需设置超高,超高横坡度为 4%,平曲线起点(ZH)桩号为 K4+800。试计算 K4+810、K4+840 和 K4+860 点处的路基边缘高程与设计高之差。(注:绕行车道中线旋转时最大超高渐变率为 1/150,本题按绕行车道中线旋转计算)。解:(1)超高渐变率检验 根据规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本例中绕行车道中线旋转时最大超高渐变率为 1/3301/1501/75,满足要求。(2)确定加宽值 根据规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假设设计速度为 30km/h 的三级公路,可以使用第一类加宽

10、,圆曲线上的全加宽值为 b=,加宽采用线性过度。(3)横断面上路基边缘高程与设计高之差 K4+810 处:距过渡段起点:x(4810)(4799.243)10.766KK 内侧行车道横坡:=i=2%Gi内;加宽值:0.16xcxbbL,外侧行车道横坡:=0.1532%2GChxiiLi外 位置 7 B内 B外 bj B内 B外 中心线:h中bjij+B/2i内3+22 外侧路基边缘:h外bjij+B/2(i内+i外)3+(2+)内侧路基边缘:h内bjij(bj+bx)i内3(+)2 内侧行车道边缘:h内bjijbji内32 外侧行车道边缘:h外bjij+B/2i内+(B/2+bj)i外3+2+

11、(+)K4+840 处:(圆曲线上)位置 由于内外在同一直线段上,所以内侧行车道横坡等于外侧行车道横坡:i内i外4 B内 B外 B内 B外 内侧路基边缘:h内bjij(bj+bx)i内3(+)4 内侧行车道边缘:h内bjijbji内30.64 中心线:h中bjij+B/2i内3+24 外侧路基边缘:h外bjij+B/2(i内+i外)3+(4+4)外侧行车道边缘:h外bjij+B/2i内+(B/2+bj)i外3+4+(+)4 K4+860 处:外侧行车道横坡:=0.0866%2GChxiiLi外,同理可得:内侧行车道横坡:8=i=2%Gi内;内侧行车道边缘:h内bjijbji内30.62 外侧路基边缘:h外bjij+B/2(i内+i外)3+(2+)外侧行车道边缘:h外bjij+B/2i内+(B/2+bj)i外3+2+(+)内侧路基边缘:h内bjij(bj+bx)i内3(+)2 中心线:h中bjij+B/2i内3+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