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pdf

上传人:hg158****2095 文档编号:73546187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9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内容简介:介绍四川饮食文化特点、饮食习俗特点和四川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基本情况概述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天宝物丰,地杰人灵,山奇水丽,味美食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又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四川的粮食以稻米为主,其次是小麦、玉米、红苕(即甘薯)、豆类、青稞、荞麦、洋芋(马铃薯)等。家畜以猪为大宗,其次是牛、羊、兔等。家禽鸡、鸭饲养量大。蔬菜四季不断,调味品应有尽有。油料作物以油菜籽为主,还有芝麻、白苏。水果以柑桔为代表,另有甘蔗、荔枝、雪梨、柿子、苹果等。最能说明四川饮食文化特点的,莫过于川菜。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早已名传遐迩。其特点是:味多、味广、味厚、味浓。其基本味是咸、甜、

2、麻、辣、酸。用这 5 个基本味调配出的复合味型有 23 个:家常味、鱼香味、麻辣味、怪味、椒麻味、酸辣味、糊辣味、红油味、咸鲜味、蒜泥味、姜汁味、麻酱味、酱香味、烟香味、荔枝味、五香味、香糟味、糖醋味、甜香味、陈皮味、芥末味、咸甜味、椒盐味等。川菜的烹调方法至少有 50 多种,即炒(生炒、熟炒、小炒、软炒、贴锅炒、沙炒、盐炒、油炒)、爆、熘(鲜熘、炸熘)、干煸、煎、锅贴、炸(清炸、软炸、酥炸、浸炸、油淋)、炝、烘、氽、烫、冲、炖、煮、烧(红烧、白烧、葱烧、酱烧、家常烧、生饶、熟烧、干烧)、软、烩、焖、煨、蒸(清蒸、旱蒸、粉蒸)、烤、炸收、卤、拌、泡、渍、糟醉、冻等。川菜的用料十分讲究。比如用辣

3、椒,有鲜红辣椒、鲜青辣椒、青紫辣椒、干红辣椒、油炸湖辣椒、泡鱼辣椒、辣椒面、辣椒油、泡红辣椒、糊辣椒、辣椒豆瓣、莽海椒等,各有各的用途,任你选择。又如花椒,有茂汶的大红袍花椒、北川的子母花椒、汉源花椒等多种,用法又分整花椒、刀口花椒、花椒油、花椒面、花椒水、油作花椒等,各具特色。酱油有白、红、咸、甜之分,或调味,或增色,或提鲜,各有侧重,马虎不得。川菜的季节变化明显,夏秋季清淡不腻,冬春季浓香肥美。每餐的菜肴也讲究搭配,先上浓味、厚味,后上淡味、清味,让食者吃时味美,吃后口爽。川菜宴席的档次多,能适应不同层次和场合的需要。著名的高档席是:燕窝席、鱼翅席、海参席、熊掌席、烧烤席、鲍鱼席、裙边席、

4、鱿鱼席、鱼肚席、鱼皮席等。这些席面豪华、阔绰,讲究摆设,注重质量。以杂烩为“头菜”的席面叫杂烩席(这里的杂烩无残汤剩菜之意),注重实惠,不尚浮华。此等宴席属于中等,常用作寿宴、喜宴。再次一等的是风味席,多巴蜀特色菜,味美价廉,可用于招待远方来客。田席,因摆于田间院坝上而得名,是农村中流行的一般酒席。田席都在自家办,又是“流水席”,上菜要快,于是就要多做蒸菜,田席因此又名“三蒸九扣”。田席适用于农村的一切礼仪,最富巴蜀特色、乡土风味。水八碗是田席中的低档次,因菜肴连汤上桌,总共 8 样,故名“水八碗”。有时增至 10 样,又叫“十大碗”(取十全十美意)。坐席的宾客要送大米或蔬菜为礼品。此外,还有

5、斋席、素席、豆腐席,各具特色,决非寒伦。信佛吃斋者或有特殊爱好者乐此不疲。剑门关豆腐席名扬中外,几十样菜,样样以豆腐为主料,常见者有棱角豆腐、怀胎豆腐、灯笼豆腐、崩山豆腐、酿熘豆腐、口袋豆腐、火腿豆腐、雪花豆腐、麻辣豆腐名目繁多,作法奇特,形态各异,色味诱人,美不胜收,是川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上讲的是宴席菜。普通家庭只能搞出七八个味型,用得最多的还是“家常味型”,其特点是咸鲜微辣,有时回味略甜,有时略带醋香。能做的菜肴也有一二百种。当然四川各地区物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饮食也有差别。兄弟民族与汉族的饮食则有质的不同。据此,在饮食习俗上,将四川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大类区。汉族食风在平原区表

6、现较为典型,低山区汉族食风也有特点。在少数民族中,羌族、白马人的食风很有特点,土家族、彝族、苗族、藏族的食风将略作介绍。汉族饮食习俗 平原丘陵区饮食习俗 这一地区大致包括成都和重庆市及周围市县、成渝铁路沿线广大城乡。这里冬暖、春早、夏热,是全省最富饶的地方,古称“天府之国”,四川话称之为“保肋肉”。春秋之前,这里只住着土著居民。战国时,秦国势力渗入,外地人入川,规模大者有汉末刘备入川,唐代“安史之乱”后唐明皇等入川,清初“湖广填入川”等。抗日战争时,四川成为大后方,干千万万难胞逃来四川;解放后,四川建设发展,八方健儿汇集四川因而四川食风既有本地特色,也有外省痕迹。四川人一日三餐,讲究“早饭吃得

7、少,午饭吃得饱,晚饭吃得好。”三餐饭几乎都是大米。按川人说法:“世界上最养人的,除了糠壳心无二。”糠壳心指的是大米。吃法首推“甑子饭”,其次是焖锅饭。丘陵区农民主吃玉米、红苕、洋芋,也喜吃大米。面粉在城乡人的饮食中,多做小吃,是点缀 平时改善一下生活,吃点肉,幽默地称为“打牙祭”。四川人“打牙祭”专指吃猪肉。泡菜在四川人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位置。早年川南、川北一些地方将泡菜(连坛子)作为陪嫁品,并以此衡量新娘的烹调水平。近年,有的市县(如青神)还推出了形形色色的泡菜罐头,让它走向全国全世界。四川人爱吃辣椒(海椒),究其原因,主要是气候潮湿,辣椒可以祛风除湿,发汗驱寒,避瘴气,健脾胃,开口味,舒血

8、活络。川菜靠它调味,穷人靠它御寒。四川有句谚语:“糠菜半年粮,海椒当衣裳。”城镇居民特别是退休职工的饮食,很有规律。退休职工,生活无忧无虑,他们一日的饮食,还能反映旧时的蜀风川俗:饮早茶 竹靠椅,小茶桌,盖碗茶,任君久坐,十分舒适。茶碗下面是铜茶船(也叫茶托)可以接水,放茶碗不烫手;碗上有瓷盖儿,清洁卫生。成都茶馆早五更天开门,老人喜早起,舞舞拳,跑跑步,接着进茶馆喝早茶。老茶客们都有固定的座位。成都人一般爱喝茉莉花茶。坐茶馆并非单为品茶,看、听、闻,都是享受。茶座满了,卖小吃的也来了,选几样,打个尖儿,边吃边喝边聊天儿,四川话叫“摆龙门阵”。快中午了,茶客们纷纷离座,早茶到此收场。午饭 饭前

9、去街头转转,顺便买点下酒肉。最常见的午饭是:炒猪肝,酱爆肉,鱼香肉丝,外搭一个时鲜小菜汤,两样泡菜,一碗“甑子饭”。饭后,睡一会儿,在家看看书、喝喝茶,或去茶馆打打牌。下午的茶馆,茶客较杂,有长客,也有暂坐的。有听说书的,有下棋打牌的,还有睡觉打呼噜的 晚饭 有人叫它“宵夜”(消夜)。老人们饭前还要喝点儿酒,有时也让儿子陪着自己喝几杯。以上是老人们的生活轨迹,大致反映了四川城镇居民的日常食俗。低山区汉族饮食习俗 住在低山区的汉族人,其饮食习俗与平原、丘陵区汉族并无大异,只是碍于条件,不得不有所变通。现择其主要者列于此。主食:以大米、玉米为主,小麦、荞麦、红薯为辅。副食:蔬菜品种少,但肉食并不少

10、。几乎所有低山区都产魔芋,将块根切小,加水上磨推成浆,煮熟晾凉,加少许碱或草木灰水,即凝成黑色凉粉状,当地人称之为“鬼豆腐”。近年发现它含多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又不增加胆固醇,具有美容、减肥、延缓衰老等多种奇妙作用。如今,它已走下低山,进入平原,出口欧美日本。另一种常见菜是酸菜。大巴山区的农民常说:“一天不吃酸,两腿打闪闪。”究其原因,山区水质硬,碱性大,吃酸菜则可中和。低山区适于饲养牛、羊、鸡等畜禽。养兔者也不少。农民还不时地参加围猎活动,因此吃肉并不困难。其酒席以肉菜为主。狩猎时用明火烤野味,饮烈性玉米酒(或高度数白酒),别有一番粗犷古朴之趣。川北常见的小吃有:蒸凉面(酿皮子)、核桃馍、

11、豆花等。当地人爱说:“好吃莫过豆花饭,好看莫过素打扮”他们把清淡素雅的豆花饭比做红装素裹的美女,反映了一种“反朴归真”的情趣。川北出红枣,中秋收获后装坛,在顶部摆一小杯白酒,封存一阵儿即成醉枣。出门远行,带在身上,既可解酒瘾,又能提神。半山区还有一种吃食叫海耳巴。据说“海”是“大”意。杀年猪时,砍下猪大腿,去皮,切下肥肉,只留瘦肉和扇子骨,抹上盐,挂起让寒风吹晾,此块精瘦肉因像个大巴掌,故称“海耳巴”,为待客佳品。低山区的某些地区农历十月初一,为庆祝丰收,举行“大肉会”。参加此会者,每人交银元一枚,届时可敞开肚皮吃肉。此会由附近各村轮流举办。主办者常故意多备吃食,劝与会者多吃。侍外村与会者吃不

12、下时,围观者也参加劝吃,最后变成强塞、强灌,甚至酿成纷争、扭打。第二年别村举办又打回来。由此造成的村仇接连不断。解放后,此陋俗始禁绝。少数民族饮食习俗 羌族饮食习俗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羌族也是一个英雄的民族,一说大禹即羌族人,几乎全部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山区。主要聚居地有茂汶羌族自治县、北川县、汶川县、理县,松潘、阿坝、甘孜也有少量分布,其他省则寥寥无几。散居的羌族,生活习俗多已汉化,而在聚居地,羌族古老的习俗至今犹存。羌族居地,多在海拔 2000 米以上,山高坡陡,石多土薄,气温较低,缺水少肥,主产粮为王米(玉麦)、洋芋(马铃薯)、小麦、青稞、荞麦、莜麦和各种豆类,产量都不高。蔬菜有青菜、

13、白菜、萝卜、圆根等,品种不多,产量不高。另外还有蘑菇、蜂蜜等。茂汶和北川的花椒及北川的茶叶等,是著名的土特 基本烹调法有煮、蒸、焖、烙、烤、烧、卤、拌、爆、炸,其中爆炒法是从汉族那里引进的。羌族家家户户都烧着永世不熄的“万年火”,名曰“锅庄”。“锅庄”既是羌族的火神,又是羌民取暖和烧饭的热源,还是欢歌狂舞的中心。“锅庄”是神圣的,任何人都不得踩、蹬,不得在上面烤衣、裤、鞋、袜及尿布等。不能向火塘里吐唾沫,也不能跨过火塘。羌民多不分家,故三代同居者常见。平日吃两顿饭,由媳妇做;从清明节起,农事繁忙,则吃三顿。早饭由媳妇做,多为“玉米蒸蒸”,午、晚饭由婆婆做(媳妇上山劳动),多为菜稀饭加馍馍,晚上

14、还喜吃“砣砣肉”,喝白酒,以解乏。盛饭由主炊妇女担任,盛好后,先捧给长辈,后送给男人,最后给女的。切肉则是男人的专职,女人是绝对不准的。据说是因为屠宰家畜与祭祀有关,必须由男人来干。在家中,座次是固定的,一进门是孩子们的座位,孩子对面是上席,供老人坐,老人背对后山墙,山墙上镶嵌着白石(即最尊贵的白石神)。老人左侧是男人位,右侧是女人位。切肉的刀放男座旁,炊具、餐具放妇女座旁。客人来,则男客坐男位,女客坐女位。如是贵宾,经老人邀请可与老人同坐。羌族极重视年纪,其次是辈份,再次才是社会地位。虽贵为一寨之长,未经长者允许也不能坐上席。在羌族人家里作客不能翘二郎腿,否则会被视为轻浮、无礼。羌族的主食:

15、除玉米蒸蒸外,尚有:金裹银、荞面条、搅团、酸汤面、面疙瘩、玉麦汤圆、玉麦羹羹、炒面、大米干饭、馍馍(馍馍不可称馒头,因“馒”“蛮”谐音,为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忌讳)等。副食品:副食中常见者有酸菜、砣砣肉、苦荞凉粉、血豆腐、猪血灌肠、猪肚子骨头、油炸洋芋片、腊肉等,也吃火锅。肉食:主要是猪肉、羊肉,猪肉一般都是抹上盐腌上几天,平摆在锅庄上方熏干,再挂出去,这就是腊肉。猪油亦熏干制成腊猪油,吃时再割下一块食用。羊肉吃法多为煮。很多羌民不吃牛肉,认为牛,特别是耕牛,应受到尊重。也有的村寨吃牛肉,煮食。茂汶的赤石苏区则喜食生牛肉。杀牛后,选块牛肉割下,趁热蘸盐巴吃,味道鲜美,吃后身强力大,能耐寒抗冻。

16、羌民吃马肉、狗肉和野兽之肉,北川产的“羌活鱼”,形似四脚蛇,羌民也吃。但吃肉也有禁忌,例如,产妇禁吃马肉、母猪肉、耕牛肉、羊肉和姜。小孩禁吃猪尾巴,说是吃了干什么都落在后面;小孩还忌吃猪蹄子,说是猪蹄上的趾叉会把好运叉掉。饮料:饮料主要是酒和茶。羌族同胞特别爱喝酒。男性人人都喝,且海量惊人。用青稞、玉米等酿制的醪糟酒,饮时用长竹管咂吸。饮“咂酒”,往往要由在场者最年长的人讲四言八句合仄押韵的吉利话,并由长者先饮,其他人依年龄次序咂饮。平辈的,年龄又相近者可同时咂饮。重阳节酿的“重阳酒”,可保存一年以上;用玉米酿的“玉麦蒸蒸酒”,具有地方特色;在原料中加了蜂蜜,酿成的有甜味的酒,则是女人和孩子们

17、的饮料。羌族住地产茶。旧时北川的“白羊茶”是贡品。羌族饮茶习俗与汉民同。城镇羌民清晨也有喝早茶的习惯。熟识者多替付茶钱,以示友谊。贫苦无茶树之家,常饮老叶茶,或以茶树枝代茶,此俗现在已很少了。羌民虽有牛,但不喝牛奶,也不吃酥油。白马人饮食习俗 在四川平武县、南坪县和甘肃文县境内住着一个部族,人称白马人。白马人族属未定,有“白马氏”、“白马藏”、”白马羌”诸说。“白马”之名,一说来自“白马负经”的传说,一说因居住区为白马山谷而得名。白马人崇拜“白马老爷”。白马人居住地,在著名旅游区九寨沟东侧,王朗和白河自然保护区附近,海拔多在 2000米以上。山大沟深,原始森林遮天蔽地,箭竹林中有大熊猫、金丝猴

18、出没。白马人种植小麦、大麦、燕麦、荞麦、青稞、洋芋、豌豆等。玉米于 1953 年引种成功,现已大量种植。蔬菜不多。畜牧业有牛、羊、猪、马等。牛多为犏牛(即公黄牛与母牦牛交配的杂种牛),可以耕地,也供肉食,羊多为绵羊,也有山羊。猪、羊、牛、鸡均敞放,猪、羊、鸡晚间收圈。其他副业有养蜂、采药和狩猎。白马人一日三餐,贫富习惯大体一致:“早搅团,午干馍,晚上杂面跑不脱。”有时也吃“造造饭”、蒸馍馍(可包馅可不包馅)。馍馍忌叫做馒头,因馒、蛮谐音,为白马人的大忌。白马人平日少吃肉,过年过节才杀猪杀羊。白马人的火塘位于屋中央,东方是神龛、神柜,代表神灵与祖先,绝对不能坐人。北方坐男人,南方坐女人,西方坐孩

19、子。客人男女也要分开。无论男女座位,靠东方位尊,往西递降。家人按年龄(不依辈份)依次就坐。一般家庭无床、无桌、无凳。男人盘腿坐,女人跪坐,晚间一家人围火塘而睡。青年夫妇或长者方可另辟单间居住。神柜实为炊具柜,靠男方一侧放胡刀、菜刀、菜板,靠女方一侧放碗筷等。家务分工极严。切肉必由男人做,做饭洗碗是女人的事,不得逾越。盛饭由当家妇女(不一定是最年长者)负责,先盛给男人,后给女人,最后给小孩。添饭也由当家妇女掌握。盛饭权是家中的一项特权。刚过门的媳妇,如果男家穷,自己一时还掌握不到盛饭权,很可能要挨饿。每顿饭前,要举行简单的敬祖仪式。白马人饮咂酒,也饮白酒,加了蜂蜜的叫蜂糖酒,是酒中佳品。不太喜饮

20、茶,只饮素茶,不饮藏族的酥油茶和砖茶。白马人参加狩猎,有收获,全寨人均能分得一部分。如猎得害兽,全寨人每户出米一升,共同会餐。猎手们将兽骨悬于门上,以示勇敢。白马人家中颇多禁忌,如:不能从神柜前横过,只能面对神柜前进或后退;不能随意走过主人的座位;火塘是火神的代表,是炊事要地,不能向火塘吐唾沫,不能踩火塘上的三脚支架,也不能在上面烤鞋袜;在出蜂期间,不准揣饭(或端饭)出门,以免蜂出不齐或蜂不出窝。饮食上不吃马、骡、狗的 白马人岁时的饮食习俗并不一致,有些地方藏化,有些地方又近似汉人,且多与迷信有关。土家族饮食习俗 四川省土家族集中居住在川东南西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桂五县。明代以前,土家族被

21、限制在高山深洞内,有所谓“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禁令。清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土家族才得以松绑,可与汉人混居。同时也日益仪化。如今,土家族习俗同汉族差别不大。土家族聚居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地有平坝、坡地、丘陵之别,作物以稻和玉米为主,另有小麦、大麦、荞麦、谷子(小米)、高粱、洋芋、黄豆、薯类等。土家族日常饮食基本与汉族同,最常见的饭是玉米、大米混煮的“两造饭”。常吃的菜有酸菜、罐罐菜(盐腌菜头等)、辣椒、豆腐等。豆腐分为菜豆腐、霉豆腐、酿豆腐。平日平坝区一日三餐,农忙时五餐。山区农闲时二餐,农忙三餐。平日由媳妇、闺女做饭。农忙时,媳妇、闺女出工,则由婆婆

22、主厨。饮料中最具特色的是烹制油茶汤。既能喝,又耐嚼,咸、辣、涩、香俱全。土家族家中有围火塘而设的木台,叫“火铺”,为平日吃饭、居坐之处。外人不得与闺女开玩笑,更不能同坐一条板凳。吃饭时,不能端着碗站在别人背后,否则,会被人认为是吃人背、使人“背时”(倒霉)意。土家族在过去常遇灾年,因而留下了不少救灾救荒的食品,较著名的有蕨粉、葛粉和“斑鸠尖豆腐”等。彝族饮食习俗 彝族年大约相当农历的十月,时间不固定,后经协商定于公历的 11 月 20 日。彝族过年,要用全猪作为牺牲供奉祖先和诸神,以祈求五谷丰登和人畜兴旺。这天吃“砣砣肉”,饮美酒,还举行种种娱乐活动。凉山地区彝族的“砣砣肉”与土家族的“砣砣肉

23、”不同,大块的猪肉或牛羊肉煮至将熟,即改刀为小块,加盐、海椒、花椒,用手拿着吃。有客人进寨,彝家会停步、让路,并主动招呼:“雀博,卡没?”(同志,到哪家去?)还会主动领路。主人全家立于院坝上恭迎。客人被让在上席。主人抱出酒坛,用木制酒杯斟满酒,双手敬给客人。一连三杯,客人应全部饮下。不会喝者,也要少尝一点儿,以示敬意,否则会被误认为是瞧不起主人。彝族的酒,是用玉米、高粱加少许荞麦酿制的,叫“泡水酒”。同汉族不同的是:客来不献茶。彝族杀猪宰羊,烧去毛后,做成“砣砣肉”配荞麦饼招待客人。奇特的是:请客人独自进餐,主人不陪客,全家人都在屋外恭候。待客吃完后,主人一家吃客人剩下之食,由此可见待客之诚恳

24、。苗族饮食习俗 四川苗族不多,但饮食风俗也有特点。过年要杀猪宰鸡,做糯米粑,祭过神与祖宗,吃年饭。饭后,青年男女举行“游方”活动,并在对歌中选择合心人。苗家有受饭允婚的习俗。“黛帕”(姑娘)的亲属到“岱春”(小伙子)家相亲。“岱春”家必须煮饭招待。客人若吃饭,则表示已同意这门亲事,若不吃饭,也就不动筷子,则表示已婉言谢绝。若吃了饭又拒婚,则会被讥为“饿死鬼”。男方去女方家相亲,也行此规矩。“黛帕”出嫁前,要绞汗毛、择眉。待嫁姑娘不能与别的男子交友,不能唱情歌。别的男子也不能与姑娘开玩笑。待嫁期间,妈妈总是尽量为女儿做好吃的。这既体现母亲的情义,也顺便教女儿一些烹饪技术。藏族饮食习俗 四川藏族居住在甘孜、阿坝两个自治州。生产上,农业、畜牧业并重,因地制宜。这里藏族过年要准备各种油炸果,在五谷斗里装着糌粑、酥油、牲畜头、砖茶、麦穗、青稞等敬神敬祖先。年初一早晨,妇女们纷纷去井边、泉边抢水,抢水时撒几把小麦(青稞)或糌粑,抢到第一桶洁净水,预示来年万事如意。/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