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pdf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73535518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909.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0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0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9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 09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基础应用篇】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表明中国古代()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 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没有反映出农业的区域化,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农民依据农时种植相应的农作物,表明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故

2、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政府的提倡,故 C 项错误;材料小麦、大豆都属于传统农作物,种类没有明显增多,故 D 项错误。2.(2020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答案】D【解析】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 D 项;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

3、交易买卖的,排除 A项;材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上缴国家,排除 B 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排除 C 项。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右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白渠【答案】B 【解析】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不是灵渠,故 A 项错误;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故 B 项正确;郑国渠是郑国主持修建的,故 C 项错误;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 95 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

4、,因人而名,故名白渠,故 D 项错误。4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答案】C【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古代纺织业发展变迁,故 A 项错误;棉纺织业的进步,不能表明丝织业的地位下降,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南宋始见棉字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表明棉纺织业进步,被大众所接受,可推知民众衣被原料发生变化,故 C 项正确;材料所述为个例,不能推知

5、普遍结论,故 D 项错误。5.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答案】D 【解析】唐朝,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行销海内外,故选 D 项;粉彩瓷是清代典型的瓷器类型,排除 A 项;唐代黑瓷多见于山西河南一带,如浑源窑、交城窑、鲁山窑,排除 B 项;青花瓷是元代彩瓷的典型瓷器类型,排除 C 项。6.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答案】

6、B【解析】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A、C、D 都不符合史实,故 B 项正确。7.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B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答案】A 【解析】汉代华美轻柔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故 A 项正确;绒锦、织金绒、天鹅绒出现在元明时代,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B 项错误;C 项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元代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7、 D 项错误。8秦汉时期,实行百工长期服役的制度,官府奴婢、刑徒和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是官营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百工番役(轮番服役)和工匠雇借制度。这一变化()A说明工匠对国家依附关系的松弛 B顺应了农业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D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工匠长期服役到轮番服役和雇借制度,可知国家对工匠的束缚性逐渐减弱,故 A 项正确;由材料可知这一变化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工匠与国家的关系而非手工业技术及社会分工,排除 C、D 两项。9货币一般被认为是用于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下列有关货币的说法错误的是()A秦

8、朝曾经用图 1 中的货币来巩固其统治 B图 2 中货币最早可能铸于唐朝开元年间 C北宋政府曾经一度推广图 3 中的货币 D他们的使用都有利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铸半两钱统一货币,巩固统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所学,开元通宝唐初就已经铸造,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所学北宋真宗年间,交子获得政府认可,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半两钱实行货币统一、开元通宝确立货币规范、交子开创纸币先河,这些货币都推动经济发展,故 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0.(2020.1浙江高考5)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

9、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答案】B【解析】两宋城市坊市制度瓦解,“更为开放”,突破了空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经营,故选 B 项;A 项只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排除 A 项;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排除 C 项;材料反映出原有“市”的管理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因此须要突破原有限制,排除 D 项。11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

10、,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往往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有很大不同 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地方市场【答案】D【解析】题干提及的是商品交换的变化,不涉及区域间贩运贸易,故 A 项错误;题干只是提及了两个地方的商品比较出名,不能推及为较为普遍,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市场的不同需求,故 C 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景德镇的瓷器远销国内市场,佛山镇的铁锅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说明此时商品交换不再局限于地方市场,故 D 项正确。12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设

11、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征舶税、收舶货等。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A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B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D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据材料“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制定了市舶则法”“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可知政府规范海外贸易,故选 D 项;依据所学,宋元时期放松对于商业的限制,海外贸易发达,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规范海外贸易,未涉及内外贸易是否平衡,排除 B 项;依据所学,唐朝时已设

12、立对外贸易的机构,排除 C项。13.(2020江苏高考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 4 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解析】“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 4 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表明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 D 项;“

13、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表明农村出现雇佣劳动现象,但是无法得出基本普及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排除 B 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材料没有涉及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排除 C 项。14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 1000 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 280 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 188%。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答案】A【解析】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 280 余

14、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 188%,表明盐商经济实力增强后,对教育投资,谋求社会地位的提高,故 A 项正确;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B 项错误;士贵商贱观念在清朝前期依然存在,故 C 项错误;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D 项错误。15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号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是唐朝以来浙、闽间的商旅要道,宋元时期渐趋衰落,明清时期转为兴盛。这源于()A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手工工场的出现推动南北交流 C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倭患的严重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措施的影响【答案】D【解析】由材料及所学,可知这条道路是闽浙通商之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可以从海上贸

15、易,而明清实行海禁,只能再从陆上进行了,故选 D 项;A 项与“宋元时期渐趋衰落”矛盾,排除 A 项;闽浙地区均属于南方,不存在南北交流问题,排除 B 项;“倭患”在明朝时最为典型,清朝无此类问题,排除 C 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6 题 16 分,第 17 题 24 分,共 40 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 分)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

16、本身就是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6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10 分)【答案】(1)宋代打破了市坊的限制,促进了商

17、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营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6 分)(2)表现: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4 分)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6 分)【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列举商业发展的表现事例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结经济上虽受到限制但并未完全禁绝,思想上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外文化交流少,仅限于知识分子和传教士;第二小问实际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影响,根据所

18、学归结即可。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材料一 阶段 对外贸易的主要表现 第一次经济 繁荣时期 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海路处于萌芽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横穿欧亚大陆,成为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西汉对外开放以后,石榴、葡萄、苜蓿等十几种植物从西域引进,中国的冶铁、凿井等技术也被传到西方 第二次经济 繁荣时期 唐宋时期,朝贡贸易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宋朝统治者一直把海外贸易看作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路对外商道逐渐让位于东南海道 第三次经济 繁荣时期 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绝唱,从康熙时期以后,只有广州一地准许接待外商,陆上

19、丝绸之路不再畅通。明朝遵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往往赏赐数量惊人,清政府继续坚持这种理念 据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整理 材料二 英国商人开拓海外市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5 世纪末,世界贸易路线的变迁让英国的商港猛增,西欧各国商人在此云集,这些商港贸易主要掌握在冒险商人公司手中。16 世纪 50 年代以后,在英国政府战争和外交手段的积极支持下,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北美等市场,形成了一个世界市场网络。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使英国从印度获得的资金在 1 亿英镑到 10 亿英镑之间。英国人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原材料和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获利甚巨。到 17 世纪末,

20、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出现。摘编自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经济体制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6 分)(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 1517 世纪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10 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8 分)【答案】答案:(1)变化: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由以陆路为主到以海路为主;由以经济目的为主到以政治目的为主。(6 分)(2)不同:中国严格限制,英国鼓励、扶植;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萎缩,英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属于区域性贸易,英国的对外贸易属于世界性贸易;中国通

21、过和平方式进行贸易,英国通过暴力殖民方式进行贸易;中国是为了维护朝贡贸易体系,英国是为了发展本国的海外商业势力。(6 分)主要原因: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英国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资本主义发展迅速。(4 分)(3)共同影响: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各个地区间的联系;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丰富人们的生活。(8 分)【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成为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西汉对外开放以后中国的冶铁、凿井等技术也被传到西方”“唐宋时期,朝贡贸易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我国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路对外商道逐渐让位于东南海道”“只有广州一地准许接待外商,陆上丝绸之路

22、不再畅通”等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从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政策、规模、范围、方式、目的等角度进行比较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加强各个地区间的联系、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丰富人们的生活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巩固提升篇】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A趋利避害 B精耕细作 C量力而

23、行 D扬长避短【答案】B【解析】趋利避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类似,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故 B 项正确;量力而行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扬长避短与材料中内涵相差甚远,故 D 项错误。2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单位:件)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西汉 238 54 13 47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

24、及全国 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不能说明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故 A 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五个区域,不足以说明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故 B项错误;据材料显示的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可知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故 D 项错误。3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提到:“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这体现出()A古代农民具有较高的集体荣誉感 B经营农业是当时农民的毕生追求 C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 D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答案】D【

25、解析】材料主要讲述古代的小农经济,与农民的集体荣誉感强弱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的主旨并不在于强调农民的毕生追求而是强调古代小农经济的状况,故 B 项错误;小农经济有利于宗族的连续性,但和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故 D 项正确。4该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总面积 北方 南方 秦汉 117(全国)5.72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6.42 3

26、.21 3.21 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 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答案】A【解析】据材料“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表格”可知从粮食亩产水平和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升,故 A 项正确。5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答案】B【解析】根据“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东北”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南方某些商品经济不发

27、达的地区农业发达,“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反映了南方“江浙闽粤”商品经济发达和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正体现了经济多样性,故 B项正确。6(2020全国卷高考24)图 5 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 图 5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故选 B

28、项;据所学春秋战国布币是铜币,而商周是贝币,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关,排除 C 项;春秋战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 D 项。7清代外销瓷一文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A产品用途 B釉色的区别 C器物纹饰 D产品质量【答案】A【解析】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政府和皇族使用,一般不会用于销售,而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则主要是用于销售。根据题干中“大量外销”一词可知其体现的是产品的用途,选择A 项符合题意。8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

29、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一。”这一变化()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私营手工业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中“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国家雇募人夫,原欲小民以为赡养身家”表明有利于私营手工业发展,故 D 项正确。9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

30、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宋代大城市中“设有”和“出现”商业机构,不能得出“开始出现”,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交代宋朝对经商方式的规定,无法判断经商方式是否受限制,故 B项错误;宋朝时期虽然商业环境有所放松,但是重农抑商仍是政府的经济发展方针,故 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而出现的城市商业服务机构,体现了城市商业功能的发展,故 D 项正确。10.(2020全国卷“超级全能生”高三 24 省 4 月联考27)手艺式手工业是明清江南市镇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手工业形式。手艺工匠拥有简单的生产工具,以流动或者定点的形式为消费者进行订货加工,其原料与产品都很少出入市场。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手

31、艺式手工业 A 自然经济色彩相当浓厚 B 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 C 工匠缺乏基本人身自由 D 技术传承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答案】A【解析】“原料与产品都很少出入市场”说明手艺式手工业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即自然经济色彩浓厚,故选 A 项;手艺式手工业产品很少流入市场,可知其并不符合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排除 B 项;“以流动或者定点的形式为消费者进行订货加工”说明明清江南市镇手艺式工匠可以自由流动,拥有基本人身自由,排除 C 项;与其他中国传统手工业技术传承方式相似,手艺式手工业大都在家族内部传承,具有封闭性,排除 D 项。11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此后宋元明清几

32、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这一规定()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B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 C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 D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答案】C【解析】个体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末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历朝历代延续,主张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原本即为小农经营,兄弟均分,更易导致土地细碎化,故C 项正确;根据材料唐律疏议户婚律的这一规定虽为宋元明清几代法律所承袭,但不能体现古代法律的不断健全,故 D 项错误。12.(2020全国卷高考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

33、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材料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 A 项;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排除 B 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 C 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 D 项。13(2020全国卷高考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

34、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由材料“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用货币征收取代了对工匠的实物征收,工匠不再专一于物资生产,削弱了官营手工业的地位,故选 D 项;材料并未提及市场流通的货币形式,“已取代”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A 项;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 C 项。14凯恩斯学

35、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D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固抵制【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 B 项正确。151759 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定防夷五事,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李侍尧的意图是()A厉

36、行海禁 B强化海防 C以商制夷 D垄断贸易【答案】C【解析】据材料“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并不能说明厉行海禁,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主要涉及限定外国商人,与强化海防无关,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可知其意图是以商制夷,故 C 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垄断贸易,故 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6 题 25 分,第 17 题 15 分,共 40 分。16生态环保是一个亘古至今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 分)材料一 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仁义思想、宗教不

37、杀生的观念在我国古人的环保思想上都有一席之地,并上升到政治、法律的高度,甚至提出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机构,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山虞、林衡分别负责山林环保政策法令的出台和执行。泽虞、川衡类似,只不过是管川泽鱼鳌而已。古代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夏禹执政时期,而秦的田律则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此后历代大多有相应的环保法规。在古代环保法中,似秦朝田律中“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之类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体现出小农经济时代生态意识中不违农时而增加农业收入的现实功利主义。因为功利主义,唐朝出现了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因为功利主义,新航

38、路的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改善生存的机遇,又变成了恶化生态的“契机”材料二 秦岭渭水滋养十三朝古都,形成历史上“八水绕长安”的生态佳话。唐长安因渭水而繁盛,却又因水而被迫迁都。宽阔的朱雀大道,宏大的正规城市,建设城市养活城市,让高大的秦岭、八百里秦川不胜其负。弱小的“卖炭翁”受城市富贵者所累,但“伐薪烧炭南山中”累倒的却是巍峨的秦岭呀!以至于唐代末期需要伐木时,要到今天山西境内的岚县才能找到高大木材。长安城从汉唐时期就一直沿袭饮用井水的习惯。到宋元时期,井水污染已经非常严重。明代的水环境整治曾一度出现过好转,但及至清代,由于土地兼并,大批失地农民深入秦岭伐林垦荒,生态又一次遭受严重毁坏。近代,孙中山

39、提出南水北调,引汉济渭。而今,引汉济渭工程已在 2009 年启动。改编自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大秦岭感恩秦岭(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法规方面的特点。(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秦岭在中国历史上遭遇的生态问题;陕西省出品大秦岭纪录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15 分)【答案】(1)特点:以儒道及宗教思想为依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相应的立法和执法机构;从夏朝开始历代大多比较重视环保;以山林川泽保护为主;带有小农经济时代的现实功利主义。(任答五点即可)(2)评析:出现的原因长安城市建设用木量过大;城市生活用木的不断增加;土地兼并使农民伐林垦荒种地等;造成

40、的影响秦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渭水水量大量减少;长安被迫迁都;井水污染非常严重;应对的措施加强对水环境的整治;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的破坏;加快引汉济渭工程。意义:增强国人生态环保意识;对今天西安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具有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对国家引汉济渭工程进行肯定。(其他言之成理也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道家的崇尚自然甚至提出不重视环保 不可以为天下王”等信息,结合所学小农经济的特点进行分析。(2)第一小问评析生态问题,根据材料二“宽阔的朱雀大道八百里秦川不胜其负”等信息,结合生态问题的影响进行回答。第二小问意义,唤醒国人生态环保意识;以历史发展的深刻教训提醒后世;从历史和

41、现实的角度对国家引汉济渭工程进行肯定。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材料 早在 14051433 年,中国的郑和就奉命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了远洋航行。郑和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海口和东非沿岸,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对于郑和的航海,梁启超作了这样的评论:“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

42、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历史知识,简要解释“中国为何在郑和航海之后再无这样的创举”。【答案】(15 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原因: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社会相对稳定,传统的小农经济持续发展;郑和航海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寻求奇珍异宝,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后来航海带来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政府不再组织大规模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深层驱动力不足,也无长远目标。(8 分)而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时代,当时西欧社

43、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西欧生产力发展引起了社会剧烈变化;持续远航目的是为追求金银财富、开拓新市场、传播宗教、寻找新航路等;航海探险也得到了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王室的支持。哥伦布等人远航的内部驱动力较大,追逐物质利益,航海具有持久性。(7 分)【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可以看出,梁启超提出的问题是“中国为何在郑和航海之后再无这样的创举”。在确定论题后可以联系所学,从中外不同的社会状况和航海的目的,如中国国力强盛、社会相对稳定,传统的小农经济持续发展,航海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导致财政负担日益加重难以为继;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远航目的是为追求金银财富、开拓新市场、传播宗教、寻找新航路等,而哥伦布等人远航的内部驱动力较大。据此可以分析得出“中国为何在郑和航海之后再无这样的创举”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