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风险预测及防范事故应急预案【整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风险预测及防范事故应急预案【整编】.pdf(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项目风险预测及防范事故应急预案 1.1应急体系与应急管理 1.1.1应急情况的处理人员配备,职责分工 1.1.1.1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组长:项目经理副组长:安全总监 组员:项目管理部其他相关成员 1.1.1.2成立施工现场应急救援小组 工程开工前,项目部组成风险评估组,由项目总工任组长;成立后勤供应组、应急救援组、事故调查组,配备经过培训的卫生急救人员和保健医药箱及必需的急救器材;各专业分包单位现场负责人也是应急救援小组成员。配备现场应急救援指挥车辆。1.1.1.3职责和分工 项目部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日常工作由安全管理部兼管。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或紧急情况时
2、,以指挥领导小组为基础,立即成立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事故的现场抢救和应急处置及报警工作。1.1.2制定紧急情况的处理预案 1.1.2.1触电事故(1)可能发生事故的环节 1)在建工程与外电高压线之间不达安全操作距离或防护不符合安全要求;2)临时用电未采用 N-S 系统、不达“三级配电两级护”要求;3)雨天露天电焊作业;4)不遵守手持电动工具安全操作规程;5)照明灯具金属外壳未作接零保护,潮湿作业未采用安全电压;6)高大机械设备未设防雷接地;非专职电工操作临时用电等。(2)预防措施 1)施工现场做到临时用电的架设、维护拆除等由专职电工完成。2)在建工程的外侧防护与外电高压线之间必须保持安全操
3、作距离。达不到要求的,要增设屏障、遮栏或保护网,避免施工机械设备或钢架触高压电线。无安全防护措施时,禁止强行施工。3)综合采用 TN-S 系统和漏电保护系统组成防触电保护系统,形成防触电二道防线。4)在建工程不得在高、低压线下方施工搭设工棚建损造生活设施或堆放构件、架具材料及其他杂物。5)坚持“一机、一闸、一漏、一箱”。配电箱、开关箱要合理设置,避免不良环境因素损害和引发电气火灾,其装设位置应避开污染介质、外来固体撞击强烈振动、高温、潮湿、水溅、以及易燃易爆物等。6)雨天禁止露天电焊作业。7)按照建筑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各类电动机械和手持电动工具的接地或接零保护,保证其安全使用
4、。凡移动式照明,必须采用安全电压。8)坚持临时用电定期检查制度。1.1.2.2机械伤害事故(1)可能发生事故的环节 机械设备未按说明书安装、未按技术性能使用;机械设备缺少安全装置或安全装置失效对运行中的机械进行维修、保养、调整,未按操作规程操作;机械设备带病运作。(2)预防措施 1)机械设备应按其技术性能的要求正确使用。缺少安全装置或安全装置已失效的机械设备不得使用。2)按规范要求对机械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3)机械操作工持证上岗,工作期间坚守岗位,按操作规程操作,遵守劳动纪律。4)处在运行和运转中的机械严禁对其进行维修、保养或调整等作业。5)机械设备应按时进行保养,当发现有漏保、失修
5、或超载带病运转等情况时,有关部门应停止其使用。1.1.2.3火灾事故(1)可能发生事故的环节 1)电气线路超过负荷或线路短路;电热设备照明灯具使用不当,大功率照明灯具与易燃物距离过近;电焊机点焊机使用时电气弧光、火花等引燃周围物体;2)工人生活、住宿临时用电拉设不规范工人在宿舍内生火煮吃、取暖引燃易燃物质等。(2)预防措施 1)做施工组织设计时要根据电器设备的用电量正确选择导线截面,导线架空敷设时其安全间距必须满足规范要求。2)电气操作人员要认真执行规范,正确连接导线接线柱要压牢、压实。3)现场用的电动机严禁超载使用,电机周围无易燃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设备正常运转。4)施工现场内严禁使用
6、电炉子,使用碘钨灯时,灯与易燃物间距要大于30cm,室内不准使用功率超可能发生事故的环节过 60w的灯泡。5)使用焊机时要执行用火证制度,并有人监护、施焊周围不能存在易燃物体,并配备防火设备。电焊机要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6)施工现场的高大设备做好防雷接地工作。存放易燃气体、易燃物仓库内的照明装置一定要采用防爆型设备,导线敷设、灯具安装、导线与设备连接均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3)预防措施 1.1.2.4易燃易爆危险品引起火灾、爆炸事故(1)可能发生事故的环节 施工现场的使用油漆松节油、汽油等涂料或溶剂;使用挥发性易燃性溶剂稀释的涂料时使用明火或吸烟;焊割作业点乙炔发生器等危险品的距离过小。(2)
7、预防措施 1)使用挥发性、易燃性等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现场不得使用明火或吸烟,同时应加强通风,使作业场所有害气体浓度降低。2)焊、割作业点与氧气瓶、电石桶和乙炔发生器等危险品物品的距离不得少于 10m,与易燃、易爆物品的距离不得少于 30m。1.1.2.5暴风雨引起的伤亡事故(1)可能发生事故的环节 强风高处作业(阵风六级、风速 10.8m/s)(2)预防措施 六级以上大风严禁登高作业,物料提升机等应按规定安装接地保护和避雷装置。1.1.2.6各类事故的处置程序和抢险措施(1)处置程序 1)施工现场一旦发生事故时,施工现场应急救援小组应根据当时的情况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或进行现场抢救。2)
8、同时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报警,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指挥抢救排险,并根据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尽量把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总承包项目部制定出本工程的安全消防通道及安全疏散道路路线图,在特定楼层设置临时应急避难处,在通道口标明距离最近临时避难楼层的距离并确保通道的畅通。4)遇突发紧急事故时,由专人指挥与事故应急救援无关人员的紧急疏散根据不同的事故,明确疏散的方向、距离和集中地点。(2)报警联络方式 一旦发生事故时,施工现场应急救援小组在进行现场抢救、抢险的同时,要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电话进行报警,如有人员伤亡的,要拨打“120”急
9、救电话和联合体相关主管部门电话;如果发生火灾,应拨打“119”火警电话和总包单位相关主管部门电话。(3)触电事故的抢险措施 一旦发生触电伤害事故,首先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方法是切断电源开关用干燥的绝缘木棒、布带等将电源线从触电者身上拨离或将触电者拨离电源),其次将触电者移至空气流通好的地方情况严重者,边就地采用人工呼吸法和心脏按压法抢救,同时就近送医院。(4)高处坠落及物体打击事故的抢险措施 由项目经理负责现场总指挥,发现事故发生人首先高声呼喊,通知现场安全员,由安全员打事故抢救,电话“120”,向上级有关部门或医院打电话抢救,同时通知生产负责人组织紧急应变小组进行可行的应急抢救,如现场包扎
10、、止血等措施。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事故发生。预先成立的应急小组人员分工,各负其责重伤人员由水、电工长协助送外抢救工作,门卫在大门口迎接来救护的车辆,有程序的处理事故、事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5)坍塌事故的抢险措施 一旦发生事故,应尽快解除挤压,在解除压迫的过程中,切勿生拉硬拽,以免进一步伤害,现场处理各种伤情,如心肺复苏等。同时,就近送医院抢救严重可能全身被埋,引起土埋窒息而死亡在急救中应先清除头部的土物,并迅速清除口、鼻污物,保持呼吸畅通。(6)中毒事故的抢险措 施 施工现场一旦发生中毒事故,让病人大量饮水、刺激喉部使其呕吐,立即送医院抢救,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保留
11、剩余食品以备检验。(7)机械伤害事故的抢险措施 1)对于一些微小伤,工地急救员可以进行简单的止血、消炎包扎。2)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事故发生。预先成立的应急小组人员分工,各负其责,重伤人员山水、电工长协助立外抢救工作,就近送医院 3)有程序的处理事故、事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8)火灾事故 1)迅速切断电源,以免事态扩大,切断电源时应戴绝缘手套使用有绝缘的抢险措施柄的工具。2)当火场离开关较远时需剪断电线时,火线和零线应分开错位剪断,以免在钳口处造成短路,并防止电源线掉在地上造成短路使人员触电。3)当电源线因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切断时,一方面派人去供电端拉闸,一方面灭火时,人体的
12、各部位与带电体保持一定充分距离抢险员须穿绝缘用品。4)扑灭电气火灾时要用绝缘性能好的灭火剂如干粉灭火机二氧化碳灭火器、1211灭火器或干燥砂子,严禁使用导电灭火剂扑救。5)气焊中,氧气软管着火时,不得折弯软管断气,应迅速关闭氧气阀门停止供氧。乙炔软管着火时,应先关熄炬火,可用弯折前面一段软管的办法将火熄灭。6)一般情况发生火灾,工地先用灭火器将火扑灭,情况严重立打“119 报警、讲清火险发生的地点、情况、报告人及单位等。(9)触电及突然停电事故 1)要求停电后在没有照明的情况下,工人在作业原地等待直到照明恢复后,方可离开。2)停电后,立即启动柴油发电机,由维修电工携带手提应急灯进入施工楼层,检
13、查楼内的照明恢复情况,同时引导工人有秩序撤出。检查施工机械依次将机械设备恢复到待用状态。3)一旦发生触电伤害事故,首先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方法是切断电源开关,用干燥的绝缘木棒、布带等将电源线从触电者身上拨离或将触电者拨离电源)。4)其次将触电者移至空气流通好的地方,情况严重者,边就地采用人工呼吸法和心脏按压法抢救,同时就近送医院。(10)事故调查 1)一旦出现危及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险情,要立即停工及时采取措处理 施排除险情,及时报告上级单位、业主及监理。2)对于施工危险性大、工序特殊等施工生产过程,必须有管理人员现场指挥,出现问题及时处理。3)如发生意外安全事故,坚持以“四不放过原则”为
14、事故处理的基本原则,即:事故发生以后,要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教育不放过。1.1.3抵抗和控制风险措施 1.1.3.1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结合现场施工与管理的实际,拟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即:管理措施和工程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两类,对现场危险源的风险控制按以下优先顺序选择措施进行过程控制:(1)消除风险(例:移动照明使用安全电压)。(2)降低风险。如:1)用低毒、低燃物代替高毒、高燃物;2)将危险源与接受者隔离(例:机械防护装置等);(3)限制风险。如:1)工程技术方面措施(例:智慧工地措施);2)管理方面措施(例:轮班制以减少暴露时间)
15、。(4)使用个体防护装置。仅在无立即可行的其他方式下使用个体防护装置。1.1.3.2对一般危险源,风险等级 3 级以下,基层单位应按施工方案或交底中的控制措施/安全技术措施,通过过程进行控制。1.1.3.3对于重大危险源,风险等级 3 级及以上,基层单位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要组织项目相关人员制定“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案”进行控制。“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案”的内容应包括:(1)明确“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案”的管理部门和负责人以及“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案”应达到的目的;(2)明确主要技术方案和措施;(3)“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案”实施计划及步骤。1.1.3.4“重大危险源管理方案”应报公司安全部、总工办及工程部审核
16、,经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对高度危险的危险源,公司总工程师应组织相关人员研究控制方案,必要时请专家指导。1.1.3.5基层单位应按职责分工派专人对现场重大危险源开展日常监控,每周填写一次“重大危险源监控记录表”,由项目安检人员对过程负责检查、指导、督促。公司各相关部门根据项目进度情况进行不定期监控。1.2有限空间定义和适用范围 1.2.1有限空间定义 有限空间是指在密闭或半密闭,进出口较为狭窄,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如:深基坑的肥槽、地下工程、管道、容器等。1.2.2有限空间作业特点 1.2.2.1本工程涉及有限空间作业
17、的主要有:深基坑作业、竖井作业、地下暗挖顶管作业等。1.2.2.2管道内部作业时照明、通信不畅,给正常作业和应急救援带来困难。1.2.2.3管道内部空间狭窄,管道在掘进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有毒有害气体、缺氧、可燃气体等危害,沿线范围内支线较多,导致许多危害具有隐蔽性并难以探测。1.2.2.4管道内部可能存在多种危害共存,如管道中存在硫化氢中毒危害的同时,还存在一氧化碳爆炸危害。1.2.2.5管道内部危害具有突发性。如开始开挖管道内监测时各项气体指标合格,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土层等进行扰动,其中的隐含有毒有害气体会随之挥发,突然涌出大量的有害气体,造成急性中毒。1.2.2.6作业中使用电器漏电,作业使
18、用的机械,都会给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带来潜在的危险。1.2.2.7竖井存在流沙、起拱、开裂等危险,造成坍塌、触电、中毒、机械伤害等事故。1.2.3适用范围 本项目施工区域内从事有限空间作业和具有有限空间作业行为的施工区域适用于本方案。本工程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主要有:竖井施工、顶管作业、管道掘进的开挖作业。1.3有限空间作业要求 1.3.1封闭作业区域及安全警示 1.3.1.1作业前,应先封闭作业区域,并在出入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应符合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中的有关规定。1.3.1.2夜间实施作业,应在作业区域周边显著位置设置警示灯、反光锥桶、
19、反光警戒贴、频闪等警示标志;地面作业人员应穿戴高可视警示服,高可视警示服至少满足 GB 20653 规定的 1 级要求,使用的反光材料应符合 GB 20653 规定的 3 级要求。1.3.1.3占用道路进行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应符合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关于道路作业的相关规定(占道作业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技术要求,DB11/854-2012)。1.3.2设备安全检查 作业前,应对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应急救援设备、作业设备和工具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应立即更换。1.3.3气体检测 1.3.3.1检测要求(1)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应严格履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在地下有限空间外按照氧气、可燃性
20、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的顺序,对地下有限空间内气体进行检测。其中,有毒有害气体应至少检测硫化氢、一氧化碳。(2)地下有限空间内存在积水、污物的,应采取措施,待气体充分释放后再进行检测。(3)应对地下有限空间上、中、下不同高度和作业者通过、停留的位置进行检测,检测人员应在地下有限空间的上风口进行检测,地下有限空间内有人作业时,监护检测应连续进行;(4)气体检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5)气体检测结果应如实记录,内容包括检测时间、检测位置、检测结果和检测人员,检测资料交到总包安全部留存。(6)气体检测报警仪的使用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和 DB11/852.2-2013 的要求操作。(7
21、)地下有限空间设置固定式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的,作业过程中应全程运行。(8)气体检测报警仪每年至少标定 1 次。应标定零值、预报值、报警值,使用的被测气体的标准混合气体(或代用气体)应符合要求,其浓度的误差应小于被标仪器的检测误差。标定应做好记录,内容包括标定时间、标定规格和标定点等。(9)地下有限空间的管理单位,宜设置远程监测设施进行气体监测,并建立地下有限空间环境条件档案。(10)地下有限空间气体环境复杂时,作业单位宜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11)作业中气体检测报警仪达到预警值时,未佩戴正压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的作业人员应立即撤离地下有限空间。气体检测报警仪达到预警值时,所有人员应立即
22、撤离有限空间。1.3.3.2检测内容(1)在进行气体检测前,应对地下有限空间及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地下有限空间内气体种类。(2)应至少检测氧气、可燃气、硫化氢、一氧化碳。1.3.3.3预报值和报警值的设定 (1)氧气检测应设定缺氧报警和富氧报警两级检测报警值,缺氧报警值应设定为 19.5%,富氧报警值应设定为 23.5%。(2)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应设定预报值和报警值两级检测报警值。(3)可燃气预报值应为爆炸下限的 5%,报警值应为爆炸下限的 10%。有毒气体预警值应为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30%,无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物质,应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 30%。有毒气
23、体报警值应为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无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物质,应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1.3.3.4气体检测报警仪要求 (1)气体检测报警仪应使用符合 GB12358 要求的直读式仪器。(2)气体检测报警仪的检测范围、检测和报警精度应满足工作要求。(3)作业者经常活动的地下有限空间,设置固定式气体检测报警仪。1.3.3.5检测点的确定 (1)评估及准入检测点确定应满足下列要求:1)检测点的数量不应少于 3 个;2)上、下检测点,距离地下有限空间顶部和底部均不应超过 1m,中间检测点均匀分布,检测点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 8m。(2)监护检测点应设置在作业者的呼吸带高度,
24、不应设置在通风机送风口处。1.3.3.6检测方法 (1)地下有限空间积水、积泥时,应先在地下有限空间外利用工具进行充分搅动。(2)评估检测、准入检测、监护检测时,检测人员应在地下有限空间外的上风口进行。地下有限空间内有人作业时,监护检测应连续进行。(3)不同检测点的检测,应从出入口开始,按由上至下、由近至远的顺序进行。(4)同一检测点不同气体的检测,应按氧气、可燃气和有毒气体的顺序进行。(5)每个检测点的检测时间,应大于仪器响应时间。同一项目未施工完,但中断施工 30 分钟及以上,再次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时,必须重新进行安全检查,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准进入。(6)在进入有限空间前 30 分钟必须取样
25、分析,取样应按照有关规定具有代表性,特别是置换通风后的气体。对各种可能存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烟气以及蒸汽、氧气的含量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如氧含量 19.523.5为合格,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指标),合格后才允许进入受限空间内作业,受限空间内温度应适宜作业人员进行作业。(7)作业过程中应对受限空间采取机械强制通风措施,确保受限空间内空气流通良好。施工单位应该根据作业环境特点,合理安排进入受限空间内的作业人员适时轮换作业或休息。如进入受限空间内作业时间较长,至少每 1 小时检测分析一次有害气体、氧气含量;如检测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检测频率;如发现超标,应立即停止作业,迅速
26、撤出人员。(8)每个检测点的每种气体应连续检测 3 次,以检测数据的最高值为依据。(9)两次检测的间隔时间应大于仪器恢复时间。(10)检测时,检测值超出气体检测报警仪测量范围,应立刻使气体检测报警仪脱离检测环境,在空气洁净的环境中待气体检测报警仪指示回零后,可进行下一次检测。气体检测仪发生故障报警,应立即停止检测。1.3.3.7检测记录 (1)气体检测应做好记录,至少包括以下内容:检测日期;检测地点;检测位置;检测方法和仪器;温度、气压;检测时间;检测结果;监护者。(2)监护者应将评估检测数据、准入检测数据和分级结果,告知作业者并履行签字手续。(3)监护检测应每 15 分钟记录 1 个瞬时值。
27、1.3.4作业环境级别判定 根据危险有害程度由高至低,将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分为 3 级。1.3.4.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环境为 1 级:(1)氧含量小于 19.5%或大于 23.5%;(2)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大于爆炸下限(LEL)的 10%;(3)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大于 GBZ 2.1 规定的限值。(见下附表 1)1.3.4.2氧含量为 19.5%23.5%,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环境为 2 级:(1)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大于爆炸下限(LEL)的 5%且不大于爆炸下限(LEL)的 10%;(2)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大于 GBZ 2.1 规定限值的 30%且不大于 GBZ 2.1 规定的
28、限值;(3)作业过程中易发生缺氧,如热力井、燃气井等地下有限空间作业;(4)作业过程中有毒有害或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可能突然升高,如污水井、化粪池等地下有限空间作业。1.3.4.3符合下列所有条件的环境为 3 级:(1)氧含量为 19.5%23.5%;(2)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不大于爆炸下限(LEL)的 5%;(3)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不大于 GBZ 2.1 规定限值的 30%;(4)作业过程中各种气体、蒸气浓度值保持稳定。1.3.4.4作业负责人根据气体检测数据,依据 DB11/852.12012 的作业环境级别判定的规定对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危险有害程度进行分级。其中,氧含量检测数据在
29、23.5%以下的以最低值为依据,在 23.5%以上的以最高值为依据,其他种类气体以每种气体检测数据的最高值为依据。3 级环境可实施作业,2 级和 1 级环境应进行机械通风。1.3.5通风 1.3.5.1采取机械通风作业前,应先进行自然通风。1.3.5.2地下有限空间范围通风条件复杂时,应进行通风设计并经作业单位审批后作业。1.3.5.3机械通风:机械通风应满足下列要求:(1)作业区横断面平均风速不小于 0.8m/s或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0次/h;(2)地下有限空间只有一个出入口时,将通风设备出风口置于作业区区域,进行送风作业;(3)地下有限空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入口、通风口时,临近作业者处进行
30、送风,远离作业者处进行排风。必要时,可设置挡板或改变吹风方向以防止出现通风死角。(4)通风设备吸风口应置于洁净空气中,出风口应设置在作业区,不应直对作业者。(5)作业环境存在爆炸危险的,应使用防爆型通风设备。(6)采用移动机械通风设备时,风管出风口应放置在作业面,保证有效通风。(7)应向地下有限空间输送清洁空气,严禁使用纯氧进行通风。1.3.5.4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连续机械通风:(1)评估检测达到报警值;(2)准入检测达到预报值;(3)监护检测或个体检测,达到预报值;(4)地下有限空间内进行涂装作业、防水作业、防腐作业、明火作业、内燃机作业及热熔焊接作业等。1.3.6二次气体检测 存在
31、以下情况之一的,应再次进行气体检测,检测过程应符合 DB11/852.1-2012 中气体检测的规定:1.3.6.1机械通风后;1.3.6.2作业者更换作业面或重新进入同一作业面的;1.3.6.3气体检测时间与作业者进入作业时间间隔 10 分钟 以上时的。1.3.7二次判定 作业负责人根据二次气体检测数据,依据本方案“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应设定预报值和报警值两级检测报警值”的规定对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危险有害程度重新进行判定。降低为 2 级或 3 级环境,以及始终维持 2 级环境的,可实施作业。1 级环境的,严禁进行作业。1.3.8个体防护 1.3.8.1作业者进入 3 级环境,宜携带隔绝式逃生
32、呼吸器。1.3.8.2作业者进入 2 级环境,应佩戴正压式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1.3.8.3作业者应佩戴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安全帽等防护用品,安全绳应固定在可靠的挂点上,连接牢固。1.3.8.4作业现场应至少配备 1 套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呼吸器和 1 套全身式安全带及安全绳作为应急救援设备,应急设备存放点距离作业点的距离不得大于400 米。1.3.9电气设备和照明安全 1.3.9.1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存在爆炸危险的,电气设备、照明用具等应满足防爆要求。1.3.9.2地下有限空间临时用电应符合 GB/T 13869 的规定。1.3.9.3地下有限空间内使用的照明设备电压应不大于 36V 手持
33、照明设备电压应不大于24V,在积水、结露的有限空间作业,手持照明电压应不大于12V。1.3.10防护设备设施配置 1.3.10.1防护设备设施应符合相应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对于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定的设备设施,应通过相关法定检验机构型式检验合格,所有安全设备必须有合格证及检测报告。1.3.10.2地下有限空间内为易燃易爆环境的,应配备规定的防爆型电气设备。1.3.10.3地下有限空间总包单位和作业单位应对防护设备设施进行如下管理:(1)应建立防护设备设施登记、清查、使用、保管等安全管理制度;(2)应设专人负责防护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计量、检定和更换等工作,发现设备设施影响安全使用
34、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3)防护设备设施技术资料、说明书、维修记录和计量检定报告应存档保存,并易于查阅。1.3.10.4安全警示设施 (1)应在有限空间地面出入口周边使用牢固可靠的围挡设施封闭作业区域,封闭区域应满足安全作业要求。(2)应在地下有限空间出入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标志、警示标识。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颜色应符合 GB 2893 的规定,样式应符合 GB 2894、GBZ 158中的规定。(3)安全告知牌可替代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安全告知牌应符合DB11/852.3-2014 的要求。(4)围挡设施、安全标志、警示标识或安全告知牌等安全警示设施配置应符合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的要求。1.3
35、.10.5作业防护设备 (1)气体检测报警仪、通风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救援设备等作业防护设备配置种类及数量应符合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要求。(2)气体检测报警仪技术指标应符合GB 12358的要求,应至少能检测氧气、可燃气、硫化氢、一氧化碳。(3)送风设备应配有可将新鲜空气送入地下有限空间的风管,风管长度应能确保送入地下有限空间底部及作业区域。(4)手持照明设备电压应不大于 24V,在积水、结露的地下有限空间作业,手持照明电压应不大于 12V。1.3.10.6个体防护用品 (1)呼吸防护用品、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安全帽等个体防护用品配置种类和数量应符合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的要求。(2)应按照
36、 GB/T 11651 的要求,为作业者配置防护鞋、防护服、防护眼镜、护听器等个体防护用品,并满足以下要求:易燃易爆环境,应配置防静电服、防静电鞋,全身式安全带金属件应经过防爆处理;涉水作业环境,应配置防水服、防水胶鞋;当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噪声大于 85 dB(A)时,应配置耳塞或耳罩。1.4作业面狭小部位作业安全 1.4.1.1作业负责人应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及应急救援设备符合要求后,方可安排作业者进入地下有限空间作业。1.4.1.2作业者应遵守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备与个体防护装备,并与监护者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作业严格执行“挂牌”
37、的管理制度,作业负责人、作业监护人、作业者必须严格执行。1.4.1.3进入 3 级环境中作业,应对作业面气体浓度进行实时监测。1.4.1.4进入 2 级环境中作业,作业者应携带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设备连续监测作业面气体浓度。同时,监护者应对地下有限空间内气体进行连续监测。1.4.1.5据初始检测结果判定为 3 级环境的,作业过程中应至少保持自然通风。1.4.1.6降低为 2 级或 3 级环境,以及始终维持为 2 级环境的,作业过程中应使用机械通风设备持续通风。1.4.1.7作业期间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作业者应立即撤离地下有限空间:作业者出现身体不适;安全防护设备或个体防护装备失效;气体检测报警仪
38、报警;1.5监护 1.5.1.1监护者应在地下有限空间外全程持续监护。1.5.1.2监护者应能跟踪作业者作业过程,实时掌握监测数据,适时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1.5.1.3作业者进入 2 级环境中作业,监护者应按照交底和规范标准的规定进行实时监测。1.5.1.4发现异常时,监护者应立即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并协助作业者逃生。1.5.1.5监护者应防止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作业区域。1.6作业后清理 1.6.1.1作业完成后,作业者应将全部作业设备和工具带离地下有限空间。1.6.1.2监护者应清点人员及设备数量,确保地下有限空间内无人员和设备遗留后,关闭出入口。1.6.1.3清理现场后解除作业
39、区域封闭措施,撤离现场。1.7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1.7.1一般要求 1.7.1.1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作业证由受限空间所在单位负责人审批;一处受限空间、同一作业内容办理一张作业证,当受限空间工艺条件、作业环境条件改变时,应重新办理作业证,作业证一式三联,一、二联分别由作业负责人、监护人持有,第三联由受限空间所在单位存查,作业证保存期限至少为 1 年。1.7.1.2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凡要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自然或强制通风措施,应测定其氧气含量(应在 19.5%以上,23.5%以下),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严禁未经许可擅自
40、进入有限空间作业。1.7.1.3有限空间出入口内、外不得有障碍物,保证其畅通无阻,便于人员出入和抢救疏散。1.7.1.4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进行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经对现场处理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1.7.1.5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用电安全。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有限空间照明电压应小于等于 36V,在潮湿容器、狭小容器内作业电压应小于等于 12V;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或电焊作业时,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在潮湿容器中,作业人员应站在绝缘板上,同时保证金属容器接地可靠。1.7.1.6不得使用行车等运送作业人员进入
41、有限空间作业;作业场所要有足够的照明光线。1.7.1.7有可燃气体或可燃性粉尘存在的作业现场,所有的检测仪器,电动工具,照明灯具等,必须使用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要求的防爆型产品。1.7.1.8存在多工种、多层交叉作业应采取互相之间避免伤害的措施。1.7.1.9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数。1.7.1.10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1.7.1.11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有限空间作业应采取轮换作业。1.7.1.12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并应在醒目处设置警示标志。1.7.1.13在
42、缺氧、有毒有限空间环境作业,必须佩戴隔离式防毒面具,必要时拴戴救生绳。作业现场必须配备抢救器具,如:呼吸器具、梯子、绳缆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设备,以便在非常情况下抢救作业人员。1.7.1.14进入有限空间需要进行登高、动火等作业,要按规定办理相关作业审批手续及许可。1.7.1.15当作业人员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密闭设备(如储罐、锅炉等)内部作业时必须严密关闭阀门,装好盲板,并在醒目处设立禁止启动的标志。1.7.1.16作业结束后,由有限空间所在车间和作业单位共同检查有限空间内外,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封闭有限空间。1.7.1.17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三不进入”原则:(1)没有办理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许可
43、证不进入。(2)安全防护措施没有落实不进入。(3)监护人不在现场不进入。1.7.1.18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并应掌握人工急救技能和防护用具、照明、通信设备的使用方法。作业单位应为下井作业人员建立个人培训档案。1.7.1.19作业单位必须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在作业中落实。1.7.1.20必须配备气体检测仪器,并培训作业人员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1.7.1.21作业前,作业单位必须检测有限空间内有害气体。1.7.1.22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告知作业内容和安全防护措施及自救互救的方法;1.7.1.23应做好通风以及照明、通信等工作;1.7.1.24应检查专用设备是否
44、配备齐全、安全有效。1.7.1.25作业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应使用安全可靠的专用爬梯。(2)监护人员应密切观察作业人员情况,随时检查供气管、通信设施、安全绳等下井设备的安全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3)传递作业工具和提升杂物时,应用绳索系牢,井底作业人员应躲避。(4)当发现有中毒危险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并组织作业人员迅速撤离现场。(5)作业现场应配备应急装备、器具。1.7.2照明和通信要求 1.7.2.1作业现场照明应使用防爆灯,照明设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 14 部分:危险场所分类GB3836.14 的相关规定。1.7.2.2作业面
45、上的照度不宜小于 50Lx。1.7.2.3作业现场宜采用专用通信设备。1.7.2.4井上和井下作业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系方式。1.7.3安全防护 1.7.3.1在有限空间作业施工入口处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告知存在的危害因素和防控措施。1.7.3.2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要安排专人现场监护,并为其配备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和氧含量检测报警仪器、通讯、救援设备,不得在无监护人的情况下作业。作业监护人应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和工艺情况,有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掌握急救知识。1.7.3.3应使用安全电压和安全行灯,应穿戴防静电服装,使用防爆工具。防护设备必须按相关规定定期进行维护检查。检测报警仪的检定周期一般
46、不超过1 年。严禁使用质量不合格的防护设备。除通用部件外,在未得到产品制造商认可的前提下,不可将不同品牌的呼吸防护装备的部件拼装或组合使用。1.7.3.4安全带、安全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带GB6095 和安全帽GB2811 的规定,应具备国家安全和质检部门颁发的安鉴证和合格证,并应定期进行检验。1.7.3.5安全带应采用全身式安全带。使用频繁的安全带、安全绳应经常进行外观检查,发现异常立即更换。1.7.3.6夏季作业现场应配置防晒及防暑降温药品和物品。1.7.3.7维护作业时配备的皮叉、防护服、防护鞋、手套等防护用品应及时检查、定期更换。1.7.3.8逃生型呼吸防护用品只能用于从危险环境中
47、离开,不能用于进入。1.7.4应急救援装备 施工单位应配备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全身式安全带等。1.8有限空间作业组织机构 1.8.1职责 1.8.1.1组长职责:(1)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作业单位、监护者职责。(2)组织制定专项作业施工方案、安全作业操作规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安全技术措施等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1.8.1.2副组长职责:(1)副组长是项目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负责督促、检查本项
48、目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落实有限空间作业的各项安全要求。(2)保证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风、检测、防护、照明等安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3)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做好应急救援工作。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1.8.1.3技术部职责 负责编制有限空间施工方案,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负责提供有限空间施工有毒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的检测,负责对工程部现场责任工程师进行技术交底。1.8.1.4施工管理部职责(1)在安排有限空间施工作业前,认真阅读施工方案、如对施工方案有疑问必须立即向技术部反映、不得有误。(2)对凡是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检修、清理作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安全
49、技术交底,对未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的人员严禁其进入有限空间作用。(3)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凡未经项目经理、生产经理、技术负责人签署审批,任何人不得进入有限空间作业。(4)在有限空间进入点附近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标识,并告知作业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防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作业现场。1.8.1.5安全部职责 施工前,确认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其中作业负责人为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必须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持证上岗。(1)负责对有限空间作业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全过程掌握作业期间情况,保证在有限空间外持续监护,能够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操作作业、报警、撤离等信息沟通
50、;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告,必要时立即呼叫应急救援服务,并在有限空间外实施紧急救援工作;防止未授权的人员进入。(2)应了解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防护设施、作业人员符合要求后,授权批准作业;并及时掌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条件变化,当有限空间作业条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时,命令终止作业。(3)应对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员、作业者和监护者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要求;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等设备的正确使用;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等。(4)培训有记录,培训结束后记载培训的内容、日期等有关情况。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