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案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阶段。数学课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主要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利用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和学生创造的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展开想象,求异思维,发表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知识间的转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主要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所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
2、责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浅见:一、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引导学生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如在教学第五册“0 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0”时,我贴出来三幅空盘图,学生感到奇怪:这三幅图能讲什么呢兴趣随之而来,想听听老师如何讲解。我边释疑,学生边回答。”每个盘里有几个苹果”“没有,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求三个盘里共有几个苹果,用什么方法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
3、觉得这三幅图大有文章,他们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答出 0+0+0 和 03 两种算法时,我继续设疑:0+0+0 和 03 的结果是否相等紧接着,通过 05,09等的练习,让学生自编零乘任何数得 0 的题目,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请想一想,0 和一个数相乘得 0 的式子有多少个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么多个和 0 相乘得 0 的式子表示出来问题的提出,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思考。果然学生通过思维与讨论,得出“0 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0”的结论。这样一步一步设疑、激趣、再释疑,使学生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0”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种“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在疑中
4、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态。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源”。“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愿望。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5、,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情趣。例如:在第五册教材中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后,我在黑白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如果在一个长方形中裁下一个正方形那么周长怎么计算学生通过观察后发现裁下的正方形位置不同,周长也不同,第一种裁法周长和原长方形周长相同,第二种裁后周长比原长方形多出两条正方形的边,第三种周长比原长方形多出正方形的四条边。最后,我总结了方法,正要宣布下课。这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如果长方形的宽等于正方形边长的时候,这三种方法都不正确。我仔细一想,这个学生说的是正确的。后来我及时地表扬了他,并
6、且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可能。老师说出肯定答案后,学生敢于怀疑,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品质的学生不但在学校里会创造性的学习,将来也会有助于他们创造性地从事工作。所以老师应从小事中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鼓励这种创新精神。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打破数学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一年级学习“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中,教师在黑板上写了“4”与“3”两个数,问:”这两个数哪个大,为什么”一位学生走到黑板前,在黑板上画了四面红旗,排成一行,然后在下方又画了
7、三面红旗,也排成一行。说:”四面红旗比三面红旗多一面,所以 4 比 3大。”又问:“那么怎样表示 4 大于 3”一个学生走到黑板前面写了“43”并解释说:“”表示大的指挥小的。”又有一位学生说:“可把箭头上的一横抹去,变成了。”并解释说:“这样也可以用来表示大的指挥小的,但比他更简单。”接着老师再问:“刚才这两个同学用了不同的符号,都是表达同一个意思几大于几。那么,我们要选哪一个符号最合适呢”学生又是一番思考。最后一致认为“”又简单,又好写,而且好记(开口的一边是大数,尖角的一边是小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三、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讨论,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围绕某一个问题
8、,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互相讨论,交流可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教师举例“”,留一些时间给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又快又好地算出答案。学生想出了:“(1)74+6(2)751”第二种想法更有创造性。同学们在讨论中说:”假如加数 6也看成是 7,有 5 个 7,得数就多 1,所以最后要减 1。”从他们交流的语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脉搏在跳动。讨论是学生思维跃动的较好的方式。所以教师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造讨论的契机,还
9、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有一个思考的余地。四、运用已有经验,培养创新能力。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力的源泉。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问题解决都会涉及到大量该领域的专门知识,离开了这些知识基础,问题解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创造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内在创造潜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具体的看、摸、折、量、比、算等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新知的重建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过程,这本身就是充满了生命活力,体现创新意识的过程。例如
10、在教学第五册“有余数除法”一课时,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主动地发现其中的规律。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 9 个苹果(学具)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 3 个,93=3(盘);(2)每盘放 9 个,99=1(个);(3)每盘放 2 个,92=4(盘)多 1(个);(4)每盘放 4 个,94=2(盘)多 1(个);(5)每盘放 5 个,95=1(盘)多 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便很快地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
11、完的除法的除法算式,我们以前学过了,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告诉学生余下的数叫做“余数”,在横式里余数的表示方法:94=2(盘)1(个)。这种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思考、迁移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总之,创新意识并非只有高层次人才需要具备,中层的,一般的建设者也应具备。因为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开拓创新型的一代新人。在全国第七届中小学创造教育年会中代表们一致认为:知识经济、知识创新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靠创造教育。我们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重任。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利用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和学生创造的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展开想象,求异思维,发表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知识间的转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要持之以恒,我们就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