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莱芜市凤城高中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莱芜市凤城高中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pdf(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1 年莱芜市凤城高中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现代文阅读 I(9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马小菊天空的天 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她看看离药店不远了,就跑了起来,跑到药店,衣服湿了个透。这个夏天的雨格外多,像失恋女人的眼泪,落得很频繁。“咋这天来了?”药店老板招呼马小菊。“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向午真不是个东西,把家里的事都甩给你一个人,自个儿倒乐呵去了。”药店老板说。向午是
2、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马小菊没理药店老板的茬,边说拿一盒膏药再拿一盒止疼片,边从温温的裤兜里往外掏钱。药店老板把找回的钱递给马小菊的时候说:“昨天二凯去省城进货看见向午了,他和一个女的在街上走着。”说完两眼盯着马小菊看,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可是马小菊似乎没什么反应,她先接过钱,然后像听别人家男人的事一样“哦”了一声。马小菊说:“要是二凯再看见向午,就跟他说他娘病了,想他。”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
3、就不能再呆下去了。向午是马小菊的一块心痛。刚听说向午有外心的那会,马小菊的心都碎了。她整天哭整天骂,四处向人打听向午的行踪。她还去省城找了一趟,但偌大一座省城,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就像绣花针落门前草坡地了。马小菊找了三天三夜,没找到,就回来了。马小菊回到家才知道,她不在家这几天,婆婆摔断了腿。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马小菊进了屋唤了几声娘,没人回应。
4、马小菊以为婆婆睡着了,就去自己的房间换衣服。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医生说是脑溢血,要马小菊去交住院押金。马小菊的钱不够,就去银行取钱。在去银行的路上,马小菊碰见了旺子媳妇。旺子媳妇追着撵着跟马小菊说:“我在省城看到远处一个男人,好像是向午呢。”马小菊说:“你再看见向午,跟他说他娘病了,病得很重,让他赶快回来。”旺子媳妇还想跟马小菊说些什么,马小菊却匆匆走了。经过一夜的抢救,婆婆仍然昏迷不醒,医生说能否醒过来不好说。马小菊说:“怎么就不好说了
5、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马小菊知道前院吴二婶家种了冬瓜,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马小菊到吴二婶家还没开口说话,吴二婶就先和她说起了向午的事。吴二婶说:“小菊,我去省城儿子家,看见向午和一个女人在逛街。”马小菊说:“吴二婶,你再见到向午,跟他说他娘病得很重,快不行了,让他赶快回来。”婆婆喝了马小菊熬的药,仍旧没有好,最后还是去了。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向午一身落魄地回来了,他被人骗了个精光后回来了。“你还回
6、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面对丈夫的外遇,马小菊开始时大吵大闹,后来无动于衷,连回答别人时都是简单重复那几句话,这一变化过程说明她对丈夫已经不抱任何希望。B.作者注重在细微处写人,药店老板、旺子媳妇、吴二婶等人迫不及待地将向午的相关信息告诉马小菊,体现了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C.小说对向午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这个赚了钱就开始膨胀、迷失自我的农民形象具有典型性,隐含着作者对进城农民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忧虑和反思。D.
7、小说结局虽然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从小说情节的发展逻辑看,随着向午的回归,马小菊最终原谅了丈夫的过去。2.小说在刻画马小菊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3.小说中多次写到“下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 II(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三奶奶的小木船 吴建 三奶奶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木头在遛弯儿:“木头,咱们这辈子还能去南海看看不?”木头知道奶奶“去南海看看”的意思,就拍了一下自己的腿,叹了一口气:“唉!都是我,拖累你了!”三奶奶的眼圈有些发红,苦笑了一下:“算了吧,咱都老了,走不动了,听说去南海先坐飞机再坐轮船,千里遥
8、远的,这辈子想想就算去了。”三奶奶和木头两个人一块儿过,大门上挂着“烈属”的红牌牌。这个红牌牌让三奶奶脸上荣光了一生,也心痛了一生。没过几天,三奶奶问木头:“木头,快告诉我,咱们薛河的水是不是流向西湖的?”“是呀。”“西湖水是不是流向东海呢?”“对呀。”木头弄不明白三奶奶问这些做什么。三奶奶又说:“那东海的水一定是通南海的,对不?”木头愣了一下,说:“是呀,还别说你知道的真不少呢。”听木头说是,三奶奶昏花的老眼瞬间亮了。过了些日子,三奶奶又对木头说:“木头,咱们找人做一只小木船吧?”木头不明白地看着三奶奶:“你做小木船干啥?不当吃又不当喝的。”“我看见有人把河灯放在小木船上,河灯就不会下沉,顺
9、着河水往下漂,听说能漂很远很远,挺好玩的。”木头心里想,你都多大年纪了,还放河灯?怪不得有人说老人是“老顽童”“老小孩”,看来这话说得一点也不假。几天后,三奶奶拿回家一只小木船,像拿个宝贝一样欣喜地反和正地看。夏季的一天,山洪暴发,薛河涨水了。三奶奶踮着小脚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木头急急地出了门:“快,木头,咱们走。”三奶奶把小木船放在轮椅后面,她自己背着一个布包,“木头,走,咱们下河去。”三奶奶推着木头到了河边。河水暴涨,黄龙一样滚滚向西。三奶奶把那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一双发了黄的老布鞋,就是那种手工的,千缝百纳能踢死牛的老布鞋。木头一惊,突然明白了三奶奶要做什么了。三奶奶小心翼翼地把老布鞋放入
10、小木船里,再用绳子固定好,然后把小木船缓缓地推进了河里,那只载着老布鞋的小木船就顺着浪涛向下漂去。三奶奶看着越漂越远的小木船,松了一口气:“好了,这下老三就能穿上我做的鞋了。”那只小木船越漂越远,三奶奶的心也好像跟着小木船漂走了:“老三啊六十七年了呀,我一直想给你送这双老布鞋去南海太远了。再说,木头这个样子,一会儿也不能离人,我没办法呀晚上我只要一合眼,就看到你光着脚丫子在大海里我和木头也没有多少日子了,就要去见你了”原来,三奶奶心里一直藏着一个故事,三奶奶的故事只有木头知道。六十七年前,三奶奶过门才三天,三爷的部队就接到了攻打海南岛的命令。三爷脱掉脚上结婚时的新布鞋,穿上那双露着脚趾头的烂布
11、鞋就要走。那双新布鞋是结婚时借对门二蛋的。三奶奶一把拉住了三爷:“急啥呀?”三奶奶也顾不上脸面了,央求婆婆去东家借鞋布,西家借鞋底,点灯熬油整宿没睡觉,也只赶出来一只,另一只才刚起头儿,三爷就穿着那双露着脚趾头的旧布鞋跟着部队走了。三爷走时对三奶奶说:“媳妇,慢慢做,等我打完海南岛回来再穿也不晚。”谁知三爷这一去就没能回来。后来,三爷的连长回来了,他们是同乡。连长是拄着一双拐杖回来的。连长握着三奶奶的手说:“他是个英雄,没有他就没有敢死队!”连长说着从一个小箱子里拿出一只老布鞋,那是一只露着脚趾头的褪了色的旧布鞋。连长双手托着,像托着一枚军功章,给三奶奶原来,三爷带着敢死队强渡琼州海峡时英勇牺
12、牲了。连长只抢回了三爷的一只漂在海水中的鞋子。三爷的声音一直在连长的心头炸响:“如果我光荣了,请你照顾好我的女人!”连长留下来了。木头就是那个连长。望着越来越远的小木船,木头忽然缓缓地抬起右手,向小木船和那双老布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选自海燕2019 年第 3 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题目中将老人和小木船放在一起,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暗示小木船具有某种特殊意义。B.三奶奶要照顾木头不得不放弃了亲自去南海的夙愿,而漂流小木船这个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C.那只露脚趾的旧布鞋是三爷留给三奶奶的唯一物件,它寄托了三爷对三奶奶的绵绵
13、深情。D.小说主要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情节,语言简洁明白、朴实纯净,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5.透过三爷这一着墨不多的人物形象,你能感受到哪些可贵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有人评价这篇小说“虽怀忧伤,却不悲伤”,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三)现代文阅读 III(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
14、”制度化。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
15、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
16、,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
17、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
18、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孝
19、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
20、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节选自
21、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注】埙(xn):秦桧的孙子秦埙。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B.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C.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D.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人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2、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B.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人诏狱。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人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B.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
23、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D.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14.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长洲怀
24、古(唐)刘沧 野烧原空尽获灰,吴王此地有楼台。千年事往人何在,半夜月明潮自来。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停车日晚荐苹藻,风静寒塘花正开。【注释】长洲:苏州古称苹藻:苹与藻,皆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莽原上野火烧尽草木,留下一片灰烬,显得荒凉空旷,唯有吴王楼台高耸如初。B.颔联写到千年过去,吴王已经不在,只有潮水伴着明月自来自往,历史变幻之感油然而生。C.鸟儿的影子在江树中忽隐忽现,猿猴哀鸣声彻云霄,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D.诗人傍晚时分行经长洲,怀想昔日繁华停车凭吊,落日余晖中更见苍凉,也更显怀古之意。16.分
25、析该诗结尾与李白越中览古结尾在表达技巧方面的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中以“孔子转益多师”为例来证明自己提出的“_”的论断,这个论断又恰与文章开篇提出的“_”的中心观点相呼应。(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表达出对自然永恒、英雄已逝的感慨。(3)岳阳楼记中“_,_”两句,作者赞赏了古代仁人志士拥有坚定的意志,不因自身位置的变化而动摇忧国忧民之心。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9 分)18.下面文段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26、中国创造”已经渐渐代替“中国制造”而被世界广泛认知,它更需要高层次的脑力创造活动,因此体力劳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了。“中国创造”这个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们有了更清晰的发展方向,于是也就具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有可能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品牌,这样我国必然会成为世界创造强国。不是更需要高层次的脑力创造活动就意味着不需要体力劳动。_。_。(二)语言文字运用(11 分)19.下面这则应用文在文字和表达上有五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招领启示 各位同学们:本人于 9 月 26 日下午放学后检到红色钱夹一只,内有人民币伍拾圆,请失主速与高一(9)班张宇同学联系,本人十分感谢!高一(9)班张宇
27、 2019 年 9 月 26 日 四、写作(60 分)20.大作文 以小议“说真话”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700 字。参考答案【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不抱希望”错,原文“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说明,当时马小菊因为婆婆的病无法顾及其它的事情。B“体现了村民们对马小菊的同情和关心”错,文中药店老板“以为她会大骂向午一顿”,是一种“看热闹”的心理,并无“同情”,更无“关心”;从原文“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分析,旺子媳妇、吴二婶更多的恐怕也有“看笑话”的心理。D“马小菊最终原谅了丈夫的过去”错,说法太绝
28、对。原文只是说向午最终回家了,马小菊说“你还回来干啥?你娘不在了你还回来干啥呢?马小菊说着,眼泪像雨滴一样落了下来。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小说结尾没有交代马小菊最终是否会原谅丈夫的过去,也许会原谅,也许不会。故选 C。【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根据相关情节内容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文主要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刻画马小菊这一人物形象。结合相关语句从“善良孝顺”“坚强隐忍”等方面分析马小菊的形象特征。结合“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马小菊没带雨具,豆大的雨点打在身上又冷又疼”“婆婆疼得紧。马小菊一
29、边用她本就湿了的袖子擦拭脸上的雨水,一边回避着药店老板的眼睛。马小菊的婆婆有风湿病,一到雨天就疼得厉害”“药店老板说。向午是马小菊的男人,当包工头挣了钱后就很少回家了,别人说他有了外遇”“等她换完衣服来到婆婆房间一看,婆婆昏倒在地上,口里吐着白沫,手里却紧紧地攥着一张向午的照片。马小菊明白了,婆婆是为了找放在抽屉里的向午的照片才摔倒的。马小菊赶忙把婆婆送到了医院”“她想起别人曾给过她一个治疑难杂症的偏方,婆婆用了这个偏方也许会好起来。她就回到家找到那个偏方,按方子里写的,找了几味药,最后就差一味冬瓜皮”分析,可知在丈夫有外遇长期不归家的情况下,马小菊仍然冒雨给婆婆买药,宋婆婆去医院治疗,找偏方
30、给婆婆治病。总之,马小菊毫无怨言、无微不至地照顾婆婆,表现了马小菊善良孝顺的本性。结合“马小菊好懊悔,如果不是自己离开家去找向午,婆婆就不会摔伤。马小菊抱着婆婆的伤腿,眼泪流得像筛子眼里落下的米。一些人笑话马小菊,说她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马小菊不去理。她觉得眼下没有比照顾婆婆更重要的事了,真的没有了”分析,可知马小菊面对丈夫的出轨和众人的闲言碎语,马小菊外表平静,内心其实非常痛苦,但她隐忍不发,她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的责任,表现出她的坚强隐忍。【3 题详解】本题看考查小说赏析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本文多次写到“下雨”,首先找到文中描写雨的语句或段落,然后结合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分析其
31、作用。(1)设置背景,渲染氛围。开篇就写到“马小菊从家里出来时,天还好好的,走到半路就下起了雨”“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分析,“下雨”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自然环境,通过反复描写“下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人物活动的氛围。(2)推动情节发展。“马小菊说完拿上装在塑料袋里的药就往外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刚才要不是药店老板提起向午,她还想在药店避避雨的,可是药店老板提起了向午,她就不能再呆下去了”分析,雨天马小菊去买药,家里没人照顾婆婆,摔成脑溢血,马小菊去银行取钱交住院押金时遇到旺子媳妇,旺子媳妇也
32、说起向午的事。因为偏方中需要一味冬瓜皮,马小菊就去吴二婶家要冬瓜皮,结果二婶又说起向午的事。所以,“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3)烘托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中间写到,“雨还在下着,马小菊不紧不慢地走在雨里,密密的雨点实实地打在她身上”“马小菊揣着药走到家时雨停了,她心想:这雨,好像就是给我下的”“雨”,“婆婆入土那天,又下了雨,很大的雨,雨声把马小菊的哭声给淹没了”分析,面对向午的出轨,马小菊内心极其痛苦,密集的雨滴看似打在她的身上,其实是在敲打着她的心,马小菊内心也在“下雨”,作者借下雨来烘托人物痛苦的内心,刻画人物隐忍的性格。“雨季快要过去的时候,向午回来了”分析,“下雨”笼罩着读者的
33、心,让读者有一种沉闷的心理,同时引起读者对马小菊的同情与赞赏和对向午的厌恶与唾弃。(4)深化小说主题。结尾写到“雨”,“可这时窗外的雨却停了,天空响晴响晴的”分析,自然界的“雨”与马小菊婚姻中的“雨”互相交织,隐喻主人公的生活进入另一种状态,进一步表现小说主题。【4 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 项,“三爷留给三奶奶的唯一物件”错误,由原文“原来,三爷带着敢死队强渡琼州海峡时英勇牺牲了。连长只抢回了三爷
34、的一只漂在海水中的鞋子”可知,并非留给,而是连长抢回的,因而也不是“寄托三爷绵绵深情”的物件。C 错误。故选 C。【5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由原文“三奶奶把那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一双发了黄的老布鞋,就是那种手工的,千缝百纳能踢死牛的老布鞋。木
35、头一惊,突然明白了三奶奶要做什么了。”“三奶奶看着越漂越远的小木船,松了一口气:好了,这下老三就能穿上我做的鞋了。”“那只小木船越漂越远,三奶奶的心也好像跟着小木船漂走了:老三啊六十七年了呀,我一直想给你送这双老布鞋去南海太远了。再说,木头这个样子,一会儿也不能离人,我没办法呀晚上我只要一合眼,就看到你光着脚丫子在大海里”可知,三爷与三奶奶的爱情,三爷是三奶奶 67 年的思念与牵挂,体现了永不褪色的爱情。由原文“三爷带着敢死队强渡琼州海峡时英勇牺牲了。连长只抢回了三爷的一只漂在海水中的鞋子。三爷的声音一直在连长的心头炸响:如果我光荣了,请你照顾好我的女人”可知,三爷带领敢死队冲锋时嘱托连长照顾
36、自己的妻子;由原文“连长留下来了。木头就是那个连长”可知,因为三爷的嘱托,连长留下来用一生践诺;这两点体现了战友深情。由原文“六十七年前,三奶奶过门才三天,三爷的部队就接到了攻打海南岛的命令。三爷脱掉脚上结婚时的新布鞋,穿上那双露着脚趾头的烂布鞋就要走”和“三爷带着敢死队强渡琼州海峡时英勇牺牲了”可知,对国家来说,三爷是为国牺牲的英雄,是爱国精神的体现,表现了爱国真情。【6 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写作特点。对作品做体验式探究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
37、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其次联系生活,明确观点。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分析评判作者的情感态度。由原文“六十七年前,三奶奶过门才三天,三爷的部队就接到了攻打海南岛的命令。三爷脱掉脚上结婚时的新布鞋,穿上那双露着脚趾头的烂布鞋就要走。谁知三爷这一去就没能回来”可知,三奶奶新婚不久便了失去丈夫;由原文“那只小木船越漂越远,三奶奶的心也好像跟着小木船漂走了:老三啊六十七年了呀,我一直想给你送这双老布鞋去南海太远了。再说,木头这个样子,一会儿也不能离人,我没办法呀”可知,三奶奶只能把爱留在思念中,最后连想去丈夫牺牲的地方看看的愿望都难达成。由此可知,小说书写了一个忧伤
38、哀婉的爱情故事,所以小说是忧伤的。由原文“老三啊六十七年了呀,我一直想给你送这双老布鞋去南海太远了”可知,三爷是三奶奶 67 年的思念与牵挂,三奶奶对爱情的执着,一场婚姻是一辈子的思念;由原文“连长留下来了。木头就是那个连长”可知,因为三爷的嘱托,连长留下来用一生践诺,对战友的承诺与坚守,一句话守候了一辈子;由原文“三爷带着敢死队强渡琼州海峡时英勇牺牲了”可知,三爷是为国牺牲的英雄,对祖国义无反顾的爱,为了祖国的解放奋不顾身,牺牲自己,是爱国精神的体现。由此可知,故事包含着友情、爱情、爱国心,充满着一种正面的力量,给人积极的情感指向,所以小说是不悲伤的。【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
39、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7 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错误;从第三段“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中可见,“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B 项,“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表述有误,“古代社会特有的”不准确。根据最后一
40、段“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突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可见,现代社会中,“孝”仍有其家庭伦理意义;C 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 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
41、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故选 C。【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 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
42、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故选 A。【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C 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四段只说“以亲亲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而并没有提到“自觉自愿”。故选 C。【点睛】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 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
43、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 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基本、大致、最等。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10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
44、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中,“所知”是所字结构,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的短语。“浚”为人名张浚,根据前文,他推荐了张孝祥。“思退”为人名,作主语,“不悦”为动词,作谓语,不能和后文的“孝祥”连用,因此要断开,故排除 CD,“同心戮力”为成语,固定搭配,后文“以副以副陛下恢复之志”的意思是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故排除 A。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张孝样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故选 B。【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
45、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 项,“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错,按照科举制度,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举人才可以参加,也就是会试中选者才能参与。故选 A。【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
46、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A 项,“诗词必将名世”错,根据原文“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可知高宗称赞必将名世的是张孝祥其人,并不是他的诗词。根据第一段原文“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可知,高宗称赞他诗词美,是他考中进式的时候。故选 A。【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47、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捕治”,逮捕处理;“籍”,没收;“明年”,第二年;“迄”,一直。第二句得分点:“起”,被任用;“简易”简明易行;“济”,辅助治理;“以”,因此。【14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根据题干提示返回原文筛选相关语句,再联系上下文及文本主题等理解情节的作用。题目是,“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根据原文“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可知
48、,汤思退并不喜欢汪澈,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张孝样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是,张孝祥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所以,汪澈要弹劾张孝祥。【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张孝样,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
49、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已定下秦埙在读书人中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了秦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样诗词、文笔都很美。”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造反的企图,(张孝样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恰逢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样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
50、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样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等到汪激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効张孝祥好邪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于是被罢官。不久张孝样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样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