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最美奋斗者演讲稿心得体会[最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最美奋斗者演讲稿心得体会[最新].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12 页 最美奋斗者事迹材料 格 扎,男,藏族,中共党员,1976 年 5 月出生,青海玉树人,在职党校大学学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上拉秀乡党委副书记、人民政府乡长。他是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一名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工作 20 多年来,一心扑在牧民群众身上,在海拔 4000 米的雪域高原,始终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不顾高寒缺氧,不顾气候恶劣,办公在草滩、吃住在山间,亲临各村社、各贫困户家中讲解政策、算账对比、共商大计,与牧民群众一道轮流放牧、保护草场,全乡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放牧乡长”,脱贫致富的“总指挥”,心系发展的“领路人”。李连和,男,汉族,中共党员,1959
2、 年 4 月出生,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人,现为高庙镇卯寨景区党总支书记、新庄村党支部书记。该同志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中,自筹 2000 余万元绿化高庙镇新庄村周边荒山荒坡240 余公顷;投资 1.2 亿元打造卯寨景区,带领群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村人均收入从原先的 5000 多元增加到了 第 2 页 共 12 页 9000 元左右收入,带动 3 村 27 户 71 人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2017 年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海东市委市政府授予造林绿化模范大户;2018 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授予 2017 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青海省旅游绿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先进个人;高庙镇党
3、委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尖 措,男,藏族,中共党员,1968 年 6 月出生,青海兴海人,生前担任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党委书记兼人大主席团主席,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等职务。尖措同志参加工作 24 年来,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忠诚党的事业,被当地群众誉为“蒙旗赤子”。在担任优干宁镇党委书记期间,成功解决长达 17 年之久的优干宁镇阿木乎村、南旗村与泽库县恰科日乡之间的草场纠纷问题。在河南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岗位上,组织实施寺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六大工程”,改善僧侣学习生活条件,实现僧侣医保、社保全覆盖,增进了僧俗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凝聚力。2015 年 12 月 4 日,
4、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年仅 47 岁。索 南,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53 年 6 月 5 日出 第 3 页 共 12 页 生,系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尕庆村人。该同志是一位三级听力障碍残疾人,是一名基层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真正的党员应尽义务。生活并不富裕的他,怀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心系着更多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索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转变观念,并带领村里的群众共同致富,做到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和全国劳模该做的事。先后荣获“全国劳模”、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青海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强模范”
5、,全国“劳动模范”“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千锤百炼成绝技 1 微米有多细?一根头发丝的 1/60!1 微米有多难?精密模具的制作一般是 2 至 5 微米,1 微米精度的模具目前在市场上较罕见,而模具品质的优劣往往就在这 1 微米的差距上。江苏省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陈亮的拿手绝活,就是把模具精度控制在 1 微米之间。眼下,陈亮及其团队正忙着与清华大学校企联手研制用于国产大飞机发动机 第 4 页 共 12 页 的超微细电加工设备。10 多年来,他淬炼匠艺、精益求精,从学徒工蜕变为技能大师、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工匠,他参与国家 863 重点项目,攻
6、克了一批技术难题,研发的新生产技艺甚至填补国内空白,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技能成就梦想,奋斗改变人生!”陈亮有些动容地说,他最感恩的是国家和社会对工匠的认可与尊重,这也是他精益求精、创新专研的最大力量源泉。许纪平,中建七局总承包公司砌筑工。在去年 10 月的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砌筑工决赛上,他凭借苦练的技艺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一举夺冠,成为技能大赛上唯一一名农民工冠军获得者。许纪平的功夫,源自千锤百炼。“三皮一吊,五皮一靠;上跟线,下跟楞,左右相跟要对平”,拜师学艺期间,师傅耐心教,他用心学。经常是白天记下砌筑要领,晚上独自拎着瓦刀对着一堆砖块练,拆了砌、砌了拆。挤、揉、刮、甩,第 5 页 共
7、 12 页 一道抹灰工艺他练习不止百遍,一直练到整个砌筑过程一气呵成。就这样反反复复很长时间,直到他熬红了双眼,磨破了双手,浑身疼得无法沾床,师傅宣布他出师了,成了能独立砌墙的大工。许纪平就这样在 12 年里从小工到大工,从所在项目开办的农民工夜校学生,变成了为同行讲授砌筑专业知识的“老师”,最终成为全国性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农民工只要肯学本领,也能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身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很幸运,也很自豪。”许纪平说。苦心钻研当专家 在山东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一号工厂,人人都知道首席技师王树军“胆子大”。王树军专门负责“修机器”,他经手的机器每台都价值上千万元,一旦损坏,将给企业造成巨大损
8、失。有时候,修完机器他自己也常常后怕。但他知道,设备有缺陷,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会更大。第 6 页 共 12 页 随着机器服役时间增加,某加工中心的光栅尺频发故障。光栅尺相当于加工中心的“神经系统”,15 台加工中心有 45 支光栅尺,故障率竟高达 47%。邀请设备生产商维修价格贵、周期长,严重影响生产。“会不会是设计缺陷导致光栅尺损坏?”王树军的设想受到大家质疑:世界最先进的设备怎么会有设计缺陷?王树军决心解决这个“顽疾”。整整一周,他满脑子都是设备原理图,做梦都在翻资料、画图纸。在对照资料查找问题时,他每次都需要钻到加工中心工作台狭小的底部。有时为了查找一个问题,他在里面一趴就是两个小时。功夫
9、不负有心人,王树军找到了问题根源,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气密保护气路,成功取代原设计,使设备故障率由原来的 47%降到 1%以下,年创造经济效益 780 万元,更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中国工人挑战进口设备行业难题的经典案例。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计量中心高 第 7 页 共 12 页 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黄金娟,扎根电力计量检定生产一线 30多年,苦心钻研,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型工人。早在 1992 年,黄金娟参加全国电能技术比武,就自创“目测法”获得“全国电力技术能手”,但早早成名并没有阻碍她钻研的脚步。她在专精业务的同时,还通过“劳模工作室”的平台将自己的经验、
10、感悟梳理沉淀,取得了智能化计量检定系统、智能化计量仓储系统、计量 SIM 卡智能管理系统等实用化成果 20 余项,形成系列技术标准 11 项 眼下,黄金娟又带领团队向着另一个更高的目标出发了。“我要继续为中国标准国际化运用执着追梦,向上而行!”她说。勇挑重担克难关 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工业突出贡献技师虽然只是一名看似不起眼的钳工,魏红权却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不计其数的殊荣。而这些,都来自他面对难题从 第 8 页 共 12 页 不退缩、一路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精神。魏红权是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中小件加工厂钳工。他熟练操作车、铣、磨等多种精密加工机床,擅长机械零件的精密加工和各种刀量
11、具的制造与修复。从业以来,他先后攻克了公司 300 多台机床产品综合精度超差而不能交付用户的技术难题,参与完成国家及省市重大项目 30 余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数千万元 在武重承担中科院“九五”重大科学工程直径 8 米高精度地水平跟踪机架转台的研制中,魏红权采用平尺作纵横和米字形相互校准的工艺方法进行刮研,确保了平面性精度达到国家计量标准的“0”级标准,该工程使我国在大视场天文学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勇往直前不畏难,成就了魏红权的不凡,也是很多大国工匠赖以成名的重要“心法”。安徽省“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先进事迹:胡承霖 中安在线 2019-07-26 15:16:19 编辑:实习生:凌鑫
12、第 9 页 共 12 页 胡承霖,男,1929 年 12 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从事小麦生产研究数十年,他跑遍了皖北主产小麦的 30 多个县和上百个乡镇。2005 年发起小麦高产攻关行动,推动安徽省小麦总产提高 118 亿斤,累计增产600.74 亿斤,创造了粮食高产“安徽模式”,为全国粮食生产作出巨大贡献。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安徽改革开放 40 年风云人物等称号。农民心中的“丰收使者”2005 年 4 月,面对安徽省小麦单产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状,有着多年科研和实践经验的胡承霖给省政府“上书”,提出通过实施增产计划,实
13、现全省粮食 5 年增产50 亿斤的目标,并随信附了一份 3600 多字的攻关方案。这一建议,引起时任安徽省省长王金山等省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省政府成立了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组,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胡承霖任副组长,一场农业生产大会战在安徽省9 个小麦主产市拉开序幕。第 10 页 共 12 页 经过 1 年的努力,2006 年,安徽小麦总产即达 193.4亿斤,比 2005 年增产 31.8 亿斤,增幅达 19.7%,单产首次突破 600 斤,单产、总产双双超历史最高纪录,带动农民人均增收 74 元。2007 年,在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全省小麦平均亩产达到 640 斤,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总
14、产量 209.6 亿斤,比 2006 年增产 9.6 亿斤。在胡承霖等的精心指导下,经过 8 年努力,安徽省小麦单产提高了 97.4 公斤,总产提高 118 亿斤,累计增产600.74 亿斤。单产和总产增幅全国领先,小麦总产增量占安徽省三大粮食增量的 80%以上,创造了粮食高产的“安徽模式”,为全国粮食生产作出巨大贡献。小麦高产攻关的“实践者”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到现在,胡承霖几乎跑遍了安徽省北部主产小麦的 30 多个县。每到小麦生产的关键期,他都在田间地头,顶风冒雨查看苗情,脚踏热浪指导生产,满腿泥巴传授科技,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第 11 页 共 12 页 作为小麦高产攻关行
15、动的设计师,他全程参与小麦高产攻关行动,对省、市、县技术骨干队伍进行培训。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重要阶段跟踪苗情变化,进行苗情考察和现场指导。关注指导省农委专家联系大户工作,通过省农村广播台金色田园节目向农民宣讲小麦栽培技术、田管注意事项,回答农民电话中提出的技术问题。在安徽日报农村版撰稿,帮助农村干部和农民提高科学种麦认识。抓超高产示范,他所指导的涡阳、蒙城、太和等多个超高产示范区,亩产突破 600公斤,最高的亩产达到 739 公斤,创下安徽小麦单产的新记录。在高产攻关行动中,他推广的第一项关键技术就是改变农民“大播量”的播种习惯,扩大行距、降低播量。他主动联系学校其他学院,联合研制了集灭杈、旋根
16、、施肥、播种、镇压等五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机械。仅此一项技术,安徽省小麦亩播种量平均下降约 10 斤,为农民节约成本数亿元。为解决小麦后期脱肥严重的现象,他提出分次施肥、氮肥后移的新思路,先后 40 余次在省广播电台节目中宣讲和实地指导,使氮肥后移技术得以广泛应用,推动小麦每亩增产 75 公斤,全省共增收粮食 7.5 亿公斤,增加产值 10亿元以上。第 12 页 共 12 页 科学种田的“贴心人”胡承霖干过农活,下放过农村,对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对农业有着执着的追求,心始终和农民在一起、和田里的小麦在一起。怀着对“三农”事业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每年胡承霖都要和他的同事们一起下乡做播种示范,早上 5 点多就从宾馆出发往麦田里跑,一整天都在麦田里现场开会、做示范播种、检查农业机械等,经常是早饭没吃,中午也就凑合着对付一下,下午再接着示范。跟他同去的同事都觉得受不了,可他却说农时不等人。他常年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学校、省农委、广播电台等之间。每次出差,都要求只住几十元的小旅馆,给农民讲课指导从来分文不取。2010 年,感动于他的精神和品格,小麦区的干部群众为他集体向省政府请功。目前,安徽省第二轮小麦高产攻关计划正在深入实施,90 岁高龄的胡承霖依旧奔波在江淮大地,为了小麦高产、农民增收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