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pdf(6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具体包含下列几方面的含义: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是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复合界面。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地在其长期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
2、,各种要素以不同形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影响着土地的综合特征。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对土地的各种利用和改造的结果,如农地、道路、居民点等等。土地与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从
3、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土地与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2、土地资源的概念 “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
4、条件下可利用的土地。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土地资源”这个概念呢,1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强调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方面的基本属性,如草地资源、林地资源、宜农土地资源等等。3、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土地的概念是对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如宜农土地资源、宜林土地资源、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等。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从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更广,而从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5、。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土地生产力从时间上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土地的现实生产力,即现实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二是土地的潜在生产力,指可预见的将来,即对土地施加改造措施或更加集约经营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称为土地潜在生产力或土地生产潜力,简称土地潜力。2)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不同地区的土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形成地表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以及不同的土地生产潜力、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的土地合理
6、利用方向。土地的这种地域分异性(或称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的区域优势。3)动态性:土地不仅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差异,而且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应把土地的空间地域性与时间动态性看做是认识土地系统演变的两个基本方面。4)可更新性: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此外,土地对于外来污染物也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但是,土地的可更新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
7、使土地生产力下降,使用价值减少。这种退化达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质可能彻底破坏而不可逆转、恢复。5)多功能性:土地的这些作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大功能,即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和空间功能。由于土地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竞争性,因此存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问题。如何确定土地的最佳用途,发挥土地的最佳综合效益,也就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6)有限性:土地面积是有限的。但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土地资源还有潜力可挖。7)不可替代性:土地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土地具有养育功能,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的提供者和协调者,养
8、育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土地是所有自然资源的载体,2 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土地具有承载的功能,人类的居住、休息、娱乐和一切生产活动都必须以土地为载体,土地是生物生存、人类生产和活动的基地。土地具有景观功能,多样性的土地类型和景观,为人类提供了旅游资源。土地的上述功能不能被其他任何生产资料所完全代替,土地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 代和功能的作用。5、土地的资产特性 1)商品特性: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可以进入商品流通,是一种特殊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具有下述特殊性:?一般商品是用来交换劳动产品的,而土地这个特殊商品,它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一般商品是属于
9、价值物,其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然而,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另一方面是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一般商品在空间上是可移动的,而土地这个商品的位置却是无法移动的,因此通常被称为不动产。(思考:土地价格是成本价格,社会价格)2)产权特性: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土地的产权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确认程序后才能生效。土地制度对土地利用的种种约束实质上表现为对土地产权的约束,土地产权性质反映着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因此,土地的产权特性是社会经济属性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3)增值特性:
10、土地的增殖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利用改造。土地资源可以被人们所占有或垄断而成为固定资产,它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即土地所有制。(土地的自然特性+经济特性+土地所有制?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复杂性)4)不动产特性:土地不动产特性主要源自于其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两个方面的特点。土地是不动产,它具有位置的固定性,不能随着土地产权的流动而改变其实体的空间位置。另一方面,地产不同于社会的其他资产,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费品,它可以反复使用和永续利用。甚至,它还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其自然增值。土地的这种永久使用特性使其在现代金融活动中,成为最可靠的融资手段。6、土地资源学的
11、学科任务 研究土地和土地资源的出发点不外乎两点,一是对土地和土地资源这个自然客体的不断认识和了解;二是如何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不断地开发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为人类社会的持续繁衍提供保障。因此,作为土地科学体系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土地资源学应当至少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土地和土地资源,土地和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组成特点 2)地表各种各样的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形成特点、演变规律、区域分异和组合结构特征(分类、分布)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状况(调查、评价)4)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今后合理利用的方向、途径,以及为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设计方法(利用)5)在土地利用
12、过程中需要采取的治理、改造措施以及改造的方法、途径(整治)3 6)为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而对土地资源采取的科学保护和管理的方法、途径和措施(保护)7、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 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这一部分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包括划分的标准和原则;?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分布规律;?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一般来说,土地类型是土地资源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
13、资源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及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权属等内容。土地资源评价 即对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鉴定,通过土地资源评价,可揭示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如土地的适宜性(包括适宜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限制性(包括限制因素及类型及其限制程度)、生产潜力大小以及可能取得的利用效益等,从而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 土地生产
14、潜力分析方法?土地的投入与产出分析?人口容量分析 土地利用中长期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战略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针对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结果,如何来解决人地矛盾,就必须进行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主要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 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土地资源保护应该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上的减少控制和质量上的退化防治。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的布局、规划、地籍(技术管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国土规划与经济决 4 策(宏观调控);土地管理制度与体系(制度和法规)8、土地资源学的思维特点 由于土地是一个十分
15、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因而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首先,在分析土地资源各个构成要素与土地系统的总体特征和功能时,牵涉到地学、土壤学、气候学、生物学、生态学、农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其次,在具体进行区域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的研究过程中,必然要采用上述各种相关学科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综合分析和集成。因此,土地资源学是一个包含地学、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综合知识结构。土地资源学的研究需要具备以下思维特点(模式):1)系统论思维:土地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从要素分析到系统综合,从限制因子到总体功能。2)问题导向思维:问题导向思维在土地资源管
16、理学科中起支配作用,是其思维主线之一。3)自然伦理思维:既强调土地利用的效率,也重视土地配置的公平,包括社会公平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理性的方式,节约利用土地,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4)动态思维: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土地供需矛盾和土地利用所发生问题的内涵是不同的。5)生态经济思维:兼顾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9、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方法 2)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4)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0、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方向 1)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强化土地资源综合研究的前瞻性、技术性和创新性;2)理论建设
17、仍是土地资源学发展中面临的紧迫任务,切实加强土地资源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着力推进土地资源学科体系的完善与重点领域的深入发展;3)重视土地资源学科的应用探索和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科技创新研究,为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土地资源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及时的科学决策服务。(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问题,阐述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1)针对我国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的基本问题,土地资源学的发展要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基础性研究。2)针对我国地貌类型多样,山
18、地、丘陵多,平原少的问题,土地资源学应该加强对山地资源的研究。3)针对土地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土地资源学必须对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研究。5 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重点 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 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 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 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基本问题)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
19、创新 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12、人类活动对土地(地球表层系统)的影响 1)改变了地表结构:如毁林垦种使森林变为农田;城市建设使森林、草地或农田面积缩小;水库建设使旱地变为水面(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2)改变地表环境演化方向和演变速率:如人的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过度开发加速湖泊系统演变退化(土地退化与整治)3)改变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如跨区域调水(土地利用系统的物质流分析与模拟)4)改变地表能量平衡:如城市的热岛效应;湿地或植被减少,导致地表温度变异加剧 5)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生物系统的恢复与破坏)6)对环境的污染 第二章 土地资
20、源的构成要素分析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的,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即地球陆地表层系统。土地资源的特征和功能是其诸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总体效应与综合反映。当我们考察某一特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时,首先要独立地分析各个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特点,然后再进一步进行综合、叠加,对区域土地资源的总体特征作出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开发的意见和规划方案,这是在土地资源学中经常采用的从要素分析到系统综合的一套最基本的研究思路。1、影响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分析(太阳辐射、热量资源、降水)气候要素主要是指地球表面
21、至 1000012000 米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如升温、蒸发、焚风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这三个指标共同决 6 定了土地资源的气候生产力(光温生产力和光温水生产力);同时也基本决定了我国土地利用的宏观格局。1)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的能量基础。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太阳直接辐射;另一部分是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在对土地资源评价时,主要是考虑太阳直接辐射。到达
22、地表某水平面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强度:S=S0?Pm?sinh 式中:S0 为太阳常数,等于 8.12J/(cm2?min);P 为大气的平均透明系数;m 为大气量,决定于太阳直接辐射穿过大气的路径;h 为太阳高度角。由于受纬度、海拔高度、云量、地形、日地空间关系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太阳总辐射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总辐射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太阳辐射对土地资源特征和利用的影响:光照强度: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如棉花、谷类需要强光照;而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如茶叶、竹需要弱光照条件。光照长度:平均日光照时间,决定了植物何时由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的
23、光周期。对日长要求的不同,可将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与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如小麦、油菜等夏作物)一般要在长日照条件下才能进入生殖生长而成熟;而短日照作物(如玉米、棉花等秋作物)则相反,应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进入生殖生长。光照质量:光照质量对作物品种有明显影响,如光质较好的温带地区,其作物(如水果、蔬菜等)往往质量高、色泽鲜、果实大,而南方多数地区则不具备此特点。2)热量资源 热量资源一般以温度和积温来表示,就全球范围而言,热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与纬度大致平行,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呈带状排列,形成了地球上的热量地带性特征。衡量热量特征的指标:温度:在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温度指标主要有?0?、?5?、?10?的
24、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O?的时间为农耕期;?5?一般代表多数喜凉作物(如大麦、马铃薯、甜菜和油莱等)以及大多数牧草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其持续期即为喜凉作物生长期;?10?一般代表喜温作物(如水稻、花生、玉米、棉花、大豆、高粱等)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日平均气温 10?称为活动温度,其持续期是多数作物的活跃生长期;?15?的持续期为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积温:积温指日平均温度的累计值,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7 3)降水 水分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自然条件之一,水和光、热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
25、区气候生产力的高低。特别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往往受水分条件的主要制约。衡量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一般通过计算其水量平衡关系的方法来分析。评价区域水资源的丰缺程度主要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宏观布局 1?空间分布 200 mm 降雨线;400 mm 等雨量线;800mm 等雨量线。2?时间分布 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都比较大。由于这种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往往形成水旱等灾害。地形与降水 地形雨在我国这个季风气候与山地地形的条件下往往具有重要意义,在迎季风的山坡
26、面,由于带有大量水汽的气流顺坡而绝热上升,因而形成地形雨;而在背风坡的一面,由于部分降水后的气团顺坡下沉,产生绝热下降,因而往往形成焚风和雨影气候(干旱河谷),其降水量大降,且温度上升。2、影响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分析(地形地貌:海拔高度、坡度、地貌类型;地质条件:岩性及矿物质组成、风化壳母质)土地资源的地学特征分析主要是对研究区域内的地质、地貌规律的剖析,以及它们对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一般来说,气候因素主要是从宏观尺度影响土地资源条件和土地利用分区的,即由于光、温、水条件的差异,或根据热量区的划分,决定了我国东西、南北两大系列的土地资源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全国的土地利用分区。地
27、学因素主要是一种区域性因素,比如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或岩性等。因此,这些地学因素往往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1)地形地貌是如何影响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 不同的地表形态,直接决定着景观形态的轮廓和景观要素的内部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土地资源的分布类型、质量特征和利用。地形要素:描述地貌形态的示量指标,主要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坡长、坡向、坡形、地形起伏程度等。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的差异,引起气候因素的垂直变化和土壤类型变化,以及植被分布的垂直变化,从而影响土壤资源特性及其利用布局,形成垂直分
28、带状分布规律。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坡度 坡度直接决定着土地资源的质量和土地利用选择,是进行土地资源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 8 筑工程投资等方面。坡度?25?,可以用于农业。地貌类型 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地资源特征:各种地貌类型对于土地利用的影响不同。平原海拔较低,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农垦、机耕和灌溉,成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基地。而山地丘陵地区,地势起伏不平,土地类型变化复杂
29、,土地利用方式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1?在山地与丘陵地区,由于都存在着相对高差和地形坡度,因而在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决策时应当注意如下几个共同问题。一是坡度因素,坡度直接决定了土地资源质量等级和土地利用的方式选择,而且也与水土流失的潜在 危险性密切相关。二是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规律,由于存在着不同海拔高度,山区土地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立体性,类型丰富多样,在进行山区土地资源开发时,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和山地立体生态经济系统。三是水的问题,一般山地丘陵地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水问题,可根据当地水资源分布特点,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和开发治理途径,是山区开发的关键
30、问题之一。此外,坡向也常常是影响山区土地资源特征及其利用的因素之一。坡向制约着光、热、水条件的局部差异性,因而也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分布。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相对下降而堆积形成的平坦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进一步分为 2 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一般多为主要农业区和城镇用地区。2)地形地貌对我国土地资源分布规律的影响 从大区域尺度来看,地形地貌的宏观格局决定了我国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框架;例如,我国由东到西的土地资源分布特征,由于地形的阶梯上升和离海洋的远近,由季风带来的水份逐渐减少,形成了土地资源的东西向带状分布规律:滨海平原?冲击平原?丘陵山地?黄土高原?干旱
31、荒漠带?高寒山地。从中区域尺度来看,地形条件主要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布和矿物质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异。如,秦岭南北坡的差异,以及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规律,是由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异所决定的;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异系列也由地形变化所引起的。从小区域尺度来看,地形影响地下水的分布和矿物质的分选、运移,因而在不同的地貌部位形成了不同的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方式。3)地质条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土地资源的地质条件主要体现在地表的岩性及其矿物组成以及风化母质的性状等方面。作为土地资源 9 主体的土壤是由岩石、矿物的风化物经成土过程发育而成,岩石、矿物及其风化物的性状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此外,地表的岩性、矿物
32、组成及其风化母质的性状还会影响地下水的储藏条件及水质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利用。岩石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产生的。它是土壤形成的母质来源,对土壤的形状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也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储藏条件和水质,并对土地类型演化有一定的作用。不同风化壳母质类型的土地资源特点 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海积物 3、影响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分析 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资源和低下水水文特质;地球化学分析主要是研究一下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和积聚的规律。1)地表水: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和量直接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水质问题主要是水
33、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地表径流的流水作业对地貌类型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地表径流的差异必然导致地表形态以及沉积物状况的不同,因此在开发利用方式上也截然不同;而且地表径流产生的各种母质及其性质对土壤的形成、分布及肥沃度等均有显著的影响;地表水的丰缺状况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灾害关系密切;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一般应根据地表径流及其流水作用的规律,考虑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地表水资源状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选址与布局等也具有显著的影响。2)地下水:地下水包括浅层地下水(土壤水、潜水)和深层地下水(裂隙水和层压水)两部分。在土地资源研究与开发
34、中,首先要考虑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含水层性质、供水、排水、水质和影响区域土地质量的相关因素。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寻找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更为重要,在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时,必须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表水的关系等,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包气带水: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中存在的地下水;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层间水:埋藏在地表以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因素:气候、地形、地质构造与岩性等。3)区域地球化学:对土地资源利用影响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对某些地区由于地理或地质 的原因,导致部分化学元素与一般的地区化学
35、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富集或欠缺的现象,从而影响该地区生物生长和人类的健康,以致影响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包括土壤地球化学和地下水地球化学。10 4、影响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1)土壤理化性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土壤剖面:各土壤发生层次的组合型式,它可以反映土壤形成环境的特征、土壤类型的特征以及土壤发育程度等,对土壤的水分、温度以及肥力状况等均有显著影响。土层厚度:一般是指土壤剖面中作物根系能够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反映了根系生长的条件。土壤质地:是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砂粒、粉粒和粘粒)的百分数组成而划分
36、的土质粗细类型,如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粘土等。不同的土壤质地类型基本上反映了土壤的透水、通气、保水、保肥和供肥以及耕作性能。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既反映了土壤的养分状况,反映了土壤的物理状况,故常被认为是土壤肥力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之一。土壤 pH 值:即土壤溶液的酸碱度,一般以 pH=7 为中性,是作物生长的良好土壤环境条件;南方降水量大,土壤淋溶较强,pH 为微酸性或酸性;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常分布碱性土壤,不经过改良都难以利用。+2+2+-2-2-可溶性盐类:包括由 Na,Mg,Ca,CO,HCO,SO 和 Cl 等离子形成的盐类,一般土壤可溶性 334 盐总量?
37、0.3%时即开始影响作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而影响生长,当达到 0.5%时对作物即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达 0.7%时作物即严重减产,而?1%时即成为作物难以生长的盐化土壤。2)土壤的综合性状 土壤的综合性状是指某些具有共性的土壤性质的综合表现,它反映了土壤在某一方面对作物生长和土地利用的作用,一般以描述形式或等级来表达。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综合指标,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壤的有机质、土壤的各种养分的含量和组合关系等。土壤的适宜性:是指土壤的所有各种性状满足不同作物的生长要求的程度,是进行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主要指标。3)区域土壤分布规律 主要受地方性的地形、地貌、母质、水
38、文或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例如,由于受地貌和母质的作用,河谷两岸阶地的土壤可能呈条带状分布;扇形地上的土壤可能自扇顶到扇缘呈扇形分布等。在居民点周围的土壤,由于人为活动随远离居民点而逐渐减弱,从而形成了不同肥力的土壤以居民点为中心的同心圆分布规律(杜能圈)。这种区域性的土壤分布模式往往反映了当地土地类型分布规律和土地利用特点,即土地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5、影响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分析 生物要素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起着主导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绝对作用。植被类型或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形成景观多样性的直接原因,也是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11 生物多样性:是指某一区域内
39、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伦理价值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农业活动的扩张,砍伐森林造成森林的萎缩 大型水坝的建立和洪涝区的排水对水生区域造成了很大冲击,破坏了生物栖息地。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实行集约农业而进行的土地合并,摧毁了分隔田块的树篱,减少了栖息地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举措:乡村的全面发展、乡村景观保护、土地利用控制。植被: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农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植被是景观特征的重要代表,也是土地景观的重要标志。植被的生态调节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
40、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6、影响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分析 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形成、演化具有十分强烈的影响。它们对土地资源演化速度的作用甚至大大超过自然演化过程。由于人为活动的参与,既可以使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发生巨大的改善。当然也可以因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引起的土地质量的下降,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土地生产力的退化。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特性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经济因素:包括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1)土地
41、的所有制和使用制度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土地使用制度: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两者关系: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着与土地所有制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度及其具体形式;同一种土地所有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使用制度及其形式。2)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区位选择问题)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
42、体表现,是土地利用布局的核心问题。土地自然区位主要由于地貌、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的空间组合特征的差异所决定的。土地自然区位是土地资源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直接影响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的形成。土地经济区位指土地在人 12 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的差异。土地交通区位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相互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费用三方面来反映。以上三种区位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形成土地区位的优劣差异从而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和空间布局。对于农业用地来说,在封闭式的计划经济或小农经济时期,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仅仅考虑因地制宜中的自然区位;而在商品
43、经济时代,土地利用布局的区位选择,必须考虑商品流通、社会交换、经济效益等问题,因此必须要同时考虑土地区位中的自然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以保证土地利用的经济可行性。对于城市用地而言,土地的区位决定了土地的基本价格,因而也决定了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格局。3)土地经济生产力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一些限制因素的作用,在一定的技术和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在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达到一定限度时,其
44、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通常称为土地报酬递减律。土地报酬递增递减规律对确定土地资源的集约经营规模和投入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土地报酬递增递减现象的客观存在,我们应该在技术不断进步与相对稳定的总趋势中,根据报酬递增、递减运动的规律性,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集约度、投入变量资源的适宜范围与最适点、生产资源配合的最佳方案及其利用的经济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做出最优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第三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分类 1、土地类型的概念 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
45、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土地类型单元性质均一的含义:1)相对均一性:性质一致性是相对而言的,根据划分的详细程度不同,一致性不同;土地类型划分的越细,单元划分的越小,同质性程度就越高。2)区分差异性:同一个土地类型单元的性质均一性程度始终是大于与其相邻土地单元相合并后的土地性质。3)土地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自然属性,包括景观形态特征(如地形地貌、植被类型等)和土地性质(如土壤性质、气候性质等等),在不同的划分层次上,所考虑的自然属性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土地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形态、性质在不同层次的类型划分标准上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即有主次因素之分)13 2、土
46、地资源类型的概念 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主要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目前常用的土地资源分类方法主要有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土地生产潜力分类、基准地价分级、土地利用分类等形式。3、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1)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2)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土地资源类型划分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对
47、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的评价结果而重新分类。3)土地类型较多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它在与土地利用类型在概念上有区别。在划分土地类型时也要适当考虑到土地利用类型。3、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划分原则: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必须分析土地类型的空间变异原因,即成因,因此分类标准选择应充分考虑其变异因素及其发生规律 2)综合性原则:由于土地类型的空间变异性是由土地各个构成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考虑每一个要素与土地类型分布的相互关系,然后分析其综合特征,进行逐级分类。3)主导因素原则:在综合分析的原则上,突出某一要素或某一性质在不同分类等级上的主导作用。土地类型划分是多层次的(不同级别土地的主导
48、因素也常常是不同的。4)实用性原则:土地类型研究要为土地的生产利用或其他目的服务。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时,分类指标的确定应尽量照顾到它的应用目的,即应尽量体现一些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性质。划分方法:1)发生法:以土地的各个自然构成因素为依据把土地划分成不同单位并进行分类。特别强调土地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并以此作为演绎推理的依据,得到一个自上而下分解的等级系统。往往只适用于宏观尺度的概略分类。2)景观法:以景观形态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注重形态,较少考虑数量指标;缺点是分类指标的选定和分类系统的拟定带有主观性。主要有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3)参数法:在选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类型
49、划分。具有定量化的特点。4、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和命名方法 14 中国 1:100 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我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 1:100 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 1:100 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这是一个用于小比例尺土地类型调查制图的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三级分类结构。土地纲: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所决定的气候带分异,或大地貌格局,划分为 12 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土地类:根据大(中)地貌类型(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出不同的土地类。土地类反映景观特征,关系到区域内的农林牧用地规划布局。
50、土地型: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续分为不同的土地型。区域性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土地型以下体现区域特点的更低级土地类型续分方法和标准至今仍无一致意见。各地依据当地土地资源特点拟定了各种各样的续分系统,其共同点是都将小地貌甚至微地貌,以及土壤性质等作为分类标准。(下面以黄土高原分类系统为例)土地组:依土地型内部小地形变化,如地面微起伏状况和坡度的不同而划分。同一土地组合的土地质量、生产潜力水平大致相同。土地组合适宜 1:5 万比例尺的制图,是该比例尺的制图单位。土地单元:土地组之下,再根据土壤(土种)和水分条件(坡向)的不同而划分的最小单位。土地单元反映限制因素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