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经济学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发展经济学教案.pdf(17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新发展经济学 教 案 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邵长存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第一专题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演变和经济增长 一、学习时数 面授一次 4 课时 二、学习内容 新发展经济学第1-2 章 三、学习重点 1、发展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2、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3、经济发展及其度量 4、经济增长的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技术进步增长模型、全要素增长模型 5、经济增长趋势和极限的争论 四、学习难点 1、经济发展理论的三个阶段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五、作业题:1、经济发展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分析说明经济发展理论演进的三个阶段在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明显差别?
2、3、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4、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模型有哪些?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发展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六、具体授课内容: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从欠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的科学。经济发展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结构性的转变;二是经济社会质的方面的改善;三是国民经济量的增长和扩张。发展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在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经济社会结构处于变动状
3、况下一国国民经济社会长期的变化过程,而宏观经济分析和微观经济分析研究的是经济社会结构既定状况下,静态的国民经济宏观运行和微观运行问题,如通货膨胀、失业与就业、资源配置、市场结构、经济流转等等。经济发展理论与经济增长理论的区别在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包括增长在内的全面的经济现代化过程,特别是经济社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动态变动过程: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商品和劳务总量和人均量的增长,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者国民收入的总量增长和人均增长表示。经济增长理论要解决的是增长的要素和来源、稳定和速度,包括持续增长等诸问题。二、发展经济学的任务 发展经济学的任务是:最切
4、合实际地分析本国或者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发展的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发展的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的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渡,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第一,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第二,发展经济学应当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经济发展是从经济不发达向经济发达状态的演化、交替和转化过程。第三,发展经济学还应当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探索经济发展道路,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和分析方法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一、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 发展经济学作为研
5、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门科学,应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的一般情况有一个概括的考察和分析。经济发展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机体的发育和成长过程,是众多因素发展、变化的有机组合。经济发展过程包含着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经济发展不仅受经济系统生产力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各种制度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作为经济系统的总体演化过程,有其总体发展规律。二、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第一,发展经济学侧重于动态研究方法。第二,发展经济学侧重于结构分析。第三,发展经济学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第四,发展经济学运用非均衡、非平衡和均衡、平衡结合的分析方法,但侧重于非均衡和非平衡的方法。第五,发展经济学还较多地运
6、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的渊源和产生背景 一、古典、新古典和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斯密、李嘉图、穆勒等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对发展经济学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以艾尔弗理德马歇尔(代表作为 1890 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代表的 新古典经济学派,集中注重研究短期的均衡问题,但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二、发展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二战后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三个世界和四个方面(东方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南部发展中国家与
7、北部发达国家)纵横交错的新格局,原殖民地附属国取得政治独立后,这些国家究竟沿着什么样的道路发展,如何发展经济,不仅关系着这些国家的命运,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第四节 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一、第一阶段:20 世纪 4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根据结构主义思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着重强 调以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下三个方面:(1)资本积累(2)工业化(3)计划化。二、第二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后期 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理论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转变,形成了新的趋向。第一,关于发展的目标。第二,关于计划与市场。第三,关
8、于农业问题。第四,关于对外贸易问题。第五,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第六,研究方法的新趋向。三、第三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今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经济学家开始注重用制度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及人力资本的内生的经济增长去研究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发展问题;更加重视文化、体制、法制和立宪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问题。第二章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经济发展及其度量 一、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财富和经济机体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
9、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简而言之,经济发展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二、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和区别 从概念的内涵上看,经济增长是一个相对纯粹的经济学概念,侧重反映和体现财富与产出量的增加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有关经济方面的发展问题,而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特别关心社会一般关系的发展变化,涉及到非经济方面的诸多问题。从学科角度看,经济发展所关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落后状态向发达状态过渡的经济演变过程,而经济增长则侧重于研究和反映某种成熟状态的经济进步的动态化问题。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又是极为紧密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
10、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首要的物质条件,没有增长,发展将成为无源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之水。反之,没有发展,长期的持续增长也将是不可能的。三、经济发展的度量 度量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说,对经济发展的度量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涵义及其基本的目标,这就要求既要反映发展的数量方面,也要体现其质的方面的改善;既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增长,也要体现非经济的社会方面的进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张或赞成用若干个具体指标所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这个指标体系除了人均收入指标以外,一般还应当包括反映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实力的国民总产出指标,反映社会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提高程
11、度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等方面的具体指标。第二节 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后期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增加,以价值衡量,就是后期的国民生产总值 GNP,或者国民收入从数量上比前期增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有区别的,经济增长只是指财富在量的方面的增长,而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指财富在规模方面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水平的提高、分配的公平化、充分就业、人均寿命的延长等等。二、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学家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建立了许多关于经济增长的模型,归类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一)哈罗德多玛模型 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于 1939
12、年发表了论动态理论一文,试图将凯恩斯经济理论长期化、动态化,以讨论长期经济增长问题。此后,他又于 1948 年发表了动态经济学导论一书,提出了他的经济增长模型。40 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多玛进行了类似的研究,提出了另一个经济增长模型。由于他们两人所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含义相同,因而一般将他们的 模型合称为哈罗德多玛经济增长模型。(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956 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分别提出了类似的经济增长模型。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又对索洛和斯旺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作了系统的表述。由于他们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不只是依据凯恩斯投资与储蓄的理论,还包括了凯恩斯以前古典优秀教案 优秀
13、教案 经济学的成分,因而称之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三)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模型 在假定资本和劳动力对产量增长相对贡献的权数 a 和 b 不变时,经济增长决 定于下列因素:(1)资本增长率;(2)劳动力增长率;(3)技术进步。在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力增长率既定的条件下,技术进步越快,则经济增长越快,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四)全要素经济增长模型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通常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1)生产要素的投入量;(2)全部要素生产率或广义的技术进步。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由于在现代发达国家,土地(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基本上是一个已知的固定量,在考虑要
14、素投入量时,通常只考虑劳动投入量与资本投入量。第三节 经济增长趋势与其极限的争论 一、土地与劳动的边际收益递减 在土地成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之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劳动投入量的增加,产出仍会增长。但当新的劳动者加在固定数量的土地之上时,每一个劳动者便只能有较少的土地与之发生作用,从而收益递减规律就会发生作用。随着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生产率将不断下降。二、劳动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 增加劳动与资本的投入量可以使产出水平提高。但是,由于人口增长慢于资本的增长,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将不断提高,即发生资本深化。在不存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随着资本深化,收益
15、递减规律就会发生作用,新增单位资本投入所能增加的产出将越来越少,资本与产出之比将不断上升,资本收益率将不断下降。三、技术进步的作用 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往往导致悲观的结论: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经济增长最终将达到一个极限而停止下来,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古典经济学家之所以得出了这种悲观的结论,就在于他们忽略了技术进步的作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收益率,至于技术进步能否抵消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则取决于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的相对速度。四、经济增长的有极限和无极限 自很早以前,人类就其发展的前途问题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诸方面进行了多
16、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方面的讨论,宗教中世界末日的说教,就属于人类前景悲观论。经济增长乐观派与上述观点相反,他们认为经济增长是没有极限的。从各国制定的发展战略和实施的经济政策看,既不能依据于乐观派的学说,也不能完全依照悲观派的观点。第二专题 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一)一、学习时数 面授一次 4 课时 二、学习内容 新发展经济学第3-4 章 三、学习重点 1、人口增长类型与经济发展的人口容量 2、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 3、发展中国家扩张就业的途径 4、人力资本与人才流动及政策 5、资本积累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6、资本形成与储蓄、资本形成与投资 四、学习难点 1、资本积累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
17、资本形成与储蓄、资本形成与投资 3、托达罗反城市化模型 4、发展经济学家对投资与发展的论述 五、作业题 1、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发展中国家失业有哪些特点?2、发展中国家扩张就业的途径有哪些?3、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哪些方面?4、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融资渠道有哪些?5、什么是“贫困的恶性循环”?六、具体授课内容: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第三章 人口与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和增长 第一节 人口增长类型、地区分布和流动 一、人口变动趋势与人口增长的转型 依据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同,如果对人口转型的全过程即由传统人口增长形态向现代人口增长形态的转变过程进行分析和细划,则这一过程可细分成五个变化阶段。(
18、一)人口增长的高位静止阶段 (二)人口增长的初期发展阶段 (三)人口增长的中期过渡阶段 (四)人口增长的后期下降阶段 (五)人口增长的低位静止阶段 二、人口的地区分布 人口的地区分布亦称之为人口的空间分布,系指一定时期或者时点上的全部人口在不同地区间的比例关系。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分布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空间分布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反映和测度人口空间分布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口密度。反映人口空间分布的另一重要指标是人口地区分布的数量对比关系。三、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 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三个层次:(1)国际间的移动,即常住人口从一个国家移居另一个国家;(2)国内地区间的
19、移动,即常住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居另一个地区;(3)城乡之间的移动,即常住人口从乡村移居城市。就引起人口空间移动的因素而言,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水平和由此所决定的生活条件、生活水平的显著差异。(2)就业。(3)自然环境和生态、气候条件方面的差异。(4)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异。人口的空间迁移,其直接结果是引起各地区或国家人口数量、构成和劳动力分布状况的巨大变化,进而必然对经济发展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其经济学意义为:(1)人口流动是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配置和再配置的一种方式。(2)人口流动是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特别是缩小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3)人口的空
20、间迁移所引起的相关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劳动力供给的增加或减少,对促进或延缓本地区或本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4)人口的空间移动,引起移入地区或国家人口总体的民族构成、文化传统构成、价值观念构成等诸多方面的变化。(5)人口的空间移动,必然引起信息、知识、人才、科技等的移动和传播。第二节 经济发展中的失业 一、失业的范围 在发达国家中,失业一般是指劳动者完全处于闲置状态,这种失业常被称为公开的失业,但是,除了公开的失业外,发展中国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公开的失业,就业不足就是一种非公开失业的形式。把公开失业和非公开失业加在一起统称为劳动不得其用。如果把公开的失业叫做狭义的失业,那么可以把劳动
21、不得其用叫做广义的失业。有些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广义的失业所包括范围和计量方法做了细致的考察,在这方面,有两种研究值得注意。一种研究是由克里希纳做出的。他把公开失业定义为零工时零收入,而对非公开失业提出了四种计量标准,即时间标准、收入标准、意愿标准和生产率标准。另一个研究是由爱德华兹做出的。他对劳动不得其用即广义的失业做了具体的划分:(1)公开的失业。(2)就业不足。(3)形式上在工作而实际上不得其用。(4)健康受损。(5)无生产性。二、伪装失业 非公开失业中最重要的失业形式是伪装失业。所谓伪装失业是指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时的就业,也就是说,如果从总就业中撤出一部分劳动者而不会
22、使总产量减少,那么,被撤出来的劳动者就是伪装失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伪装失业在发展中国家城市部门和农村部门存在,但以农村部门最为普遍。现在,大多数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农村的伪装失业是存在的,它反映在实际田间劳动时间低于农民所能够劳动的时间,即就业不足。不过,至今还有人对伪装失业提出疑问。他们认为,伪装失业被夸大了,因为农业中被作为“伪装失业”的很大一部分是季节性失业。三、公开的失业 与发达国家一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也是由城市地区劳动市场供求不平衡造成的,劳动供给超过了劳动需求,一部分劳动者就必然找不到工作而处于闲置状态。首先从供给方面看,发展中国家城市劳动力的增长不外乎来自于两个渠
23、道,一是城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市人口自然增长,二是乡村流入城市的人口增长。从需求方面说,城市的严重失业是由于城市工业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较低,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对此提出了许多解释,其中有两派观点特别值得提及,一是古典学派的“要素比例固定说”,一是新古典学派的“要素价格扭曲说”。第三节 转移剩余劳动力:从城市化到反城市化,再到城市化 一、托达罗反城市化理论分析的政策含义及其不良后果 托达罗基本模型包含的思想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取决于在城市里获得较高收入的概率和对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失业者风险的权衡。他还认为,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而这又导致了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
24、,造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严重失衡,使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中国的城市化决策和过程可能不依据于托达罗的理论模型,但中国的户籍管理、计划经济和行政管制等制度和人口流动实践与托达罗模式极为吻合。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使中国城市化几十年中没有进展,甚至倒退。几十年后的现在看来,托达罗式的发展过程,城市化严重滞后,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二、托达罗反城市化经济分析的错误 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在什么地方呢?周天勇 2001 年在 经济研究 第 3 期上发表了 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一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从经济学分析的方法看,首先应当将收入差异分析微观个人化,并引入时间长度。其次,农村向
25、城市流动的劳动力,其就业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行业结构。再次,农村中的收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变量。三、托达罗反城市化模型政策实施结果的反思 托达罗模型抑制城市、发展农村、阻缓剩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流动政策的实践,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他本人没有料到的问题。(一)低成本软约束下的人口和劳动力过速增长 (二)劳动和土地要素的比较优劣势及其吸纳劳动力的思路 四、政策含义 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放宽人口流动的各种限制;城市化是政府管理下的一个市场过程,劳动力流动迁移的方向由收入和工作机会自动调节;积极发展城镇和大中小城市,讲求城镇和城市的体系格局和经济规模;放弃分散和成本很高的发展农村和扶贫的模式,
26、其大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乡村在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地理上逐步集中;利用城市化过程中家庭成本和机会成本核算经济机制控制人口增长,并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修改有关法律法规,放松一些限制性条款,使土地资源能适应城市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市和企业用地中顺利得到配置;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速度,重视和放宽政策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使之转移和容纳农村剩余需要转移和工业富余需要再就业的劳动力。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扩张就业的途径 一、调整就业的企业规模结构 一个国家在市场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特别是工业化国家中,大部分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规律。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一国经济
27、发展中要有功能分工。如果发展中国家城镇失业人口越多,需要的失业补助和最低社会保障的资金将越多;而失业人越多,所交的社会养老和失业保障费就会越少,社会保障费源基础薄弱。二、增长、投资与就业 宏观经济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有四个: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持高水平的经济增长;尽可能充分的就业;保持物价的稳定,或者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国际贸易和收支平衡。(一)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 (二)投资需求与就业 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张就业容量 传统的发展经济理论曾提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要适度进步。其担心就是技术进步太快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太快会影响就业。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力就业转移与经济
28、增长速度及劳动生产率之间有以下关系式:劳动力就业机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存在着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三者之间两种类型的循环。第一种是良性循环:第一个发展期内,投入一定的劳动力资源,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产出增长较为理想;用模式来表示就是:理想的产出增长率一定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增长率+较快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第二种是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之间的恶性循环:第一个发展期内过于考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一方面不考虑工业和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的情况,以牺牲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消极地扩大就业机会,结果产出增长较慢。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增加就业的根本途径在于较快地提高劳动生产
29、率,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不在于降低和牺牲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和放慢经济增长的速度;以牺牲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进而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来换取暂时的就业稳定,从长期看是得不偿失的,而且会造成更严重的劳动力就业紧张问题。四、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容量的扩张 第三产业是一国工业化中吸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过剩劳动力人口的部门,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仅标志一国经济发达的水平,而且还是平衡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劳动力过剩的一个最重要的经济空间。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首先,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体制和经济调节方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其次,第三产业的扩张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密切相关。再次,经
30、济效率和收入水平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第三产业就业机会的扩张还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第五节 人力资本与人才流动及政策 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本的含义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劳动熟练程度等等)来表示的一种资本的类型。“人力资本”和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劳动力”、“劳动”等概念有所不同。人力资本也与物质资本相区别。“人力资本”的提出和形成,在经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解决了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三个谜,即:(1)根据传统理论,资本劳动力比率将随经济的增长而提高,但是统计资料所显示的却是这个比率的不断下降
31、。(2)根据传统理论,国民收入的增长与资源耗费的增长是同步进行的,但统计资料所表明的结果却是国民收入远远大于投入的土地、物资、劳动力等资源的总量。(3)二战后工人工资的大幅度增长,它所反映的内容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也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引起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投入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使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投入同样多的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可以获得更多更大量的产出。(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引导物质资本、资金和技术投入的增加,如扩大要素投入的范围,增加要素投入的种类,利用国外资源等等,从而
32、导致其产出量的增加。(3)劳动者结构的改变和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或部分提高,引起劳动力使用得更加合理及其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在不增加劳动投入和不增加其他要素的情况下引起产出量的扩张。(三)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原理 1.人力资本是靠对人的投资和受教育时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形成的资本 人力投资的主要来源是教育投资,并且人力资本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教育投资的数量和质量。但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1)保健设备和服务的各种开支。(2)在职训练。(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支出。(4)非厂商所组织举办的成人教育训练 (5)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也是一种对人力的投资。(6)用于移民入境的支
33、出。(7)提高企业能力方面的投资。2.经济发展中人力投资的推动作用大于物质投资的推动作用 (1)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2)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3)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作用,应当确立二者的最佳比例,不能重视物质资本的投资而忽视人力资本的投资。(4)人力资本增长的速度比一般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快得多,从长期看,教育投资比物质投资赚得更多的利润,进而持续推动经济发展。(5)资本积累的重点应当从物质资本的积累转向人力资本的积累。3.人力投资收益率的计算是舒尔茨理论的基本问题 如果不是计算全部教育过程的收益率,而是
34、计算某一阶段教育的收益率,其具体方法是:先测定不同学历的毕业生所得收入的差,算出各教育阶段的毕业生的收入差额,这一差额与该阶段的教育费之间的比率,即是该阶段的教育收益率。4.市场供求决定人力投资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人力资本”理论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主张以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信号,使学校教育计划、家庭人力投资比例自发调节,即市场供求决定人力投资。二、经济发展中的人才流动与人才政策 人才流动和交流,通常是指具有专门的知识或技术,有科学研究、技术研制等发明创造才能的人力,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人才交流的重要意义在于:(1)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弥补本国教育资
35、源的不足,节约国内的教育投资,迅速培养国内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专业人才;(2)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先进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经济管理方式,以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3)有利于把握和认识科技进步及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学费”支出。第四章 经济发展的资本动力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家对投资与发展的论述 一、投资克服贫困的恶性循环 贫困恶性循环论认为资本稀缺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1953 年,美国经济学家 R.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 一书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
36、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使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形成了一个循环。贫困恶性循环有两方面含义:(1)资本缺乏造成了低水平的供给,又造成了低水平的需求,突出了资本在消除经济停滞、促进经济增长中的特殊地位。(2)第一个循环侧重资本存量、收入和储蓄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循环侧重市场容量、收入和投资之间的关系。从纳克斯的分析看,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两个循环:一是收入水平
37、储蓄率投资能力产业发展增加供给提高收入的循环:二是收入水平消费规模市场容量增加产业规模产业发展增加供给提高收入的循环(其中还包括收入水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平消费结构变动产业升级产业发展)。在发展中国家来讲,突破储蓄率低,通过国家集中财力或者借助外力加大投资能力,是打破上述恶性循环的关键。二、起飞阶段投资的重要性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在 经济成长的阶段 一书中提出: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一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阻碍经济稳步发展的传统社会势力的最终瓦解,以及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上剧烈的转变和发展。罗斯托认为经济“起飞”应具备三个
38、条件:第一,要提高生产性的投资率。投资率从国民收入的 5%上升 到 10%左右。第二,建立和扩展“起飞”阶段的主导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第三,有一种政治、社会制度来保证“起飞”的实现。三、两缺口与外部投资 两缺口模型认为可利用外资来填补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储蓄和外汇“两缺口”。后来,西方学者将“两缺口”分析进一步扩展为“四缺口”分析。“四缺口”模式论证指出,外资填补的第三个缺口是政府税收的计划目标与实际税收之间的缺口。外资填补的第四个缺口是技术、管理和企业家才能方面的缺口。四、投资和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 (一)平衡增长与投资大推进 平衡增长主张在各个部门和产业同时投资,以推进经济发展。纳克斯从“贫困
39、恶性循环论”出发,提出在不发达经济中推行平衡增长战略这一构想。(二)不平衡增长与投资主导部门 不平衡增长主张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其他部门通过其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发展。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认识出发,提出了不平衡增长战略。金德伯格、罗斯托等人都主张这一理论。(三)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之间的调和 上述讨论表明,这两种理论包括许多共同之处,如果考虑到对这两派的不同 观点加以若干限定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两个理论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辅相成的。第二节 资本及其作用 一、资本的经济学涵义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发展经济学中所说的物质资本(简称资本),其涵
40、义与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资本”不同。它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长期存在(通常为 1 年以上)并发挥作用的种种生产物资,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以及各种原料、加工过程中的货物、制成品库存的存货等等。二、资本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从静态角度来考察物质资本在经济活动及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生产资料特别是劳动手段的物质资本加入到生产过程之后,人们借助于这些资本不仅使自然力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而变成了社会劳动的力量与因素,而且还导致了社会劳动的协作,从而产生出比个别劳动大得多的生产力。(2)替代并节约活劳动的投入,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活动的效率
41、与效益得以提高。(3)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的使用效率。(4)资本扩张必然带来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从而引起经济体系的资本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单位资本能够生产出数量更大、质量更高(从而单位产品的价值更大)的产品。(5)资本生产效率的高低,从整体角度上看,还同该经济体系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的状况密切相关。(6)投资的增加即物质资本的增加,将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从而使社会的充分就业得以实现,投入生产过程的活劳动量将随之增多。三、资本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 麦迪逊系统地考察和分析了19501965年间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情况,其内容反映在 1970 年出版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
42、步和政策一书中。麦迪逊所使用的方法是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三大类,分析各自的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纳迪里的分析结果是,除日本和以色列外,在所考察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中,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要素是投入量(资本和劳动)的增加,其中主要是劳动投入量的增加。相比之下,全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明显小于要素投入量增加所做的贡献。第三节 资本形成与储蓄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一、推动资本形成与扩张过程的经济学理论 经济发展,关键在于资本的有效形成与扩张(或者说资本积累)。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资本形成与扩张过程,从而为经济发展积累起大量的资本?对此,经济学家
43、们曾有过不尽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释。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解释是,资本来源于投资,投资取决于储蓄,而储蓄则是人们跨时消费决策的结果。与新古典学派的观点不同,凯恩斯学派的理论认为,储蓄为投资所决定。二、储蓄的类型与来源 一国的总储蓄,包括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即资本的流入)两个组成部分,二者又都包括政府储蓄和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包括预算储蓄和国有企业储蓄,私人储蓄则包括非国有企业的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如果不考虑资本流入,由上式可以看出,单就国内的储蓄而言,它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家庭储蓄。储蓄是人们跨时消费决策的结果,是对现期消费的一种放弃,即人们把本来可以用于现期消费的那一部分收
44、入(其实物形态便是产品和劳务)通过一定的方式保存下来用于未来时期的消费。若要有效地增加储蓄,从根本上在于扩大生产,增加国民收入总量;如果国民收入一定,则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或措施来予以保证。(1)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和各经济行为主体的所得比例。(2)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3)增加劳动储蓄。三、政府储蓄与税收政策 对于不少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储蓄是一种极重要的储蓄,在国内总储蓄供应中一直占有一个较高的比重。政府储蓄主要是通过税收和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来实现的 四、家庭储蓄行为与理论 关于家庭的储蓄行为,西方经济学家主要是从家庭收入与储蓄的关系出发来 对这一问题加以说明的。主要有四种理论:(一)凯恩
45、斯的绝对收入假设(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设(三)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设(四)卡尔多的阶级储蓄假设 第四节 资本形成与投资 一、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融资渠道 国民收入的储蓄部分转化为投资需求,也即国民经济成长投资的源泉和渠道有四个: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财政直接分配和融资渠道;银行间接融资渠道;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居民直接投资企业融资来源和渠道。二、投资的含义 (一)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从储蓄到现实的资本量之间必须经过投资的转化,而储蓄又不等于投资,二者无论是在概念的性质与内涵上或是在范畴的量的规定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或不同。(1)储蓄与投资可以是同一经济行为主体,也可以分属于不同的主体。(2)由
46、于储蓄与投资分属于不同的行为主体,其结果就有可能导致储蓄量与投资额的不相吻合。(3)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储蓄和投资的直接经济目的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4)由储蓄转化成投资是有条件的,即必须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二)投资的含义 投资,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专门的术语,通常是指当前产出中用于增加和替换现存固定资产的那一部分最终产品;或者说是相对于固定资产存量变量的流量变量,或者也可以说是两种固定资产即实际拥有的和想要拥有的固定资产量之间的差额。三、投资的分类 投资按投资主体划分,可区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一)国家的投资(二)企业的投资(三)个人的投资。此外,根据投资项目的用途,还可以
47、将全部投资区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两大类。四、投资项目效益评价 所谓投资效益,是指单位投资所能够带来的经济产出的多少或大小,通常用投资效益系数进行衡量,投资效益系数记作:投资效益系数=经济增长率/投资占总产出的比率 (一)项目的微观经济评价 (二)项目的宏观经济评价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第三专题 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二)一、学习时数 面授一次 4 课时 二、学习内容 新发展经济学第5-6 章 三、学习重点 1、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2、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战略选择 3、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4、技术进步的形态与技术结构的选择 5、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协调与科技政策 四、学习难点 1、可持
48、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2、技术创新理论及其发展 3、技术进步的形态与技术结构的选择 五、作业题:1、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2、论述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它对经济发展前景有什么影响?3、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治理环境污染可采用哪些对策?4、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5、发展中国家推动技术进步可采用哪些国家政策?六、具体授课内容:第五章 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概念和含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不以消耗甚至破坏下一代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而谋求发展,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使资源可以得到永续利用,生态和环
49、境适于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一、可持续发展 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乃至增加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换言之,各类自然资源在发展过程中不发生储量下降和其他类型的损失,这才是可持续性。经济定义不回避某些可耗(非再生)资源终有一天会被用完的可能,也不主张将可更新资源储备起来。可持续性简单的经济定义是,把自然资源基础保持在某一水平,使未来时代至少能获得与当代同样的产出。二、资源 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资源有量、质、时间和空间等多种特性。某些资源,例如矿藏,是以一定的储量蕴藏在一些特定的地点,我们称之为储备资源或可耗尽资源(或者不可再生资源),因为它是越用越少,并且最终
50、会耗尽的。另一类资源称为流动资源,如太阳辐射。它在单位时间里以恒定的数量辐射到地球的大气层中,人类无法控制太阳辐射射入大气层的速率和质量。对流动资源的利用,必须是即时的。三、生态 在大至整个地球生物圈,小至一个小水塘,甚至更小的给定空间,所有生活在这一空间的生物被称之为该空间的生物群落。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理化和生物成分数不胜数,描述其结构时最简单的分类方法仍是分为非生命成分和生物群落两大类。普通的生态系统都包括阳光、非生命物质、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四、环境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环境承载能力概念派生于牧场的家畜承载能力或合理载畜量,指的是一定的草地系统能够稳定支持的畜群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