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 课时练习 2022-2023学年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73451366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兼爱 课时练习 2022-2023学年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7.兼爱 课时练习 2022-2023学年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兼爱 课时练习 2022-2023学年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兼爱 课时练习 2022-2023学年度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7.兼爱 课时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

2、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

3、之难物迂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选自兼爱(中),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B天下之士

4、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D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当察乱何自起?当:应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交:结交虑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B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鼓励未成一篑篑:盛土的竹筐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虑:考虑埏埴以为器埴:黏土C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

5、地爱:爱护追亡逐北北:败逃的军队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恶:怎么D蒙故业,因遗策因:沿袭强行者有志强行:勤勉而行天下之乱物乱物:纷乱之事秦人开关延敌延:迎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等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B士君子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但是他们认为实行起来很不容易。C墨子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兼爱实行起来虽然困难,但是只要君王想做,就能做到。D楚灵王喜欢细腰,臣子就吃一顿饭来节食,这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

6、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

7、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8、?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兼爱)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B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

9、下治7下列对文学知识和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与儒家主张“爱人”同源同义。B盗贼,古人注:“盗贼通名,分而言之:则私窃谓之盗,劫杀谓之贼。”与现代汉语中“盗”“贼”的释义不同。C室,文中义是指“家”,与杜甫石壕吏中的诗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中 “室”的意义相同。D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他的尊称,后一个“子”跟“老子”“孔子”“庄子”“孙子”中“子”的含义和用法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指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否则难达目的,并举例“医之

10、攻人之疾者”来证明。B作者针对当下,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自爱”而“不相爱”。C作者推究“乱”之缘由,用假设正面说理,指出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D作者直言不讳,一种逻辑贯穿到底,得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总论点,最后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10文中说,“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乱物”包括哪些内容?请简要概述。二、选择题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焉

11、能(yn)譬如(p)疾之(j)B弗能(f)慈子(c)诸侯(zh)C盗贼(zi)兼相爱(jin)墨子(m)D窃取(qi)不禁(jn)恶施不慈(w)1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一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受点委屈。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一不这样的话,我们这批人都将被俘虏。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之远的南部呢?D敢以烦执事。一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1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俊鹘抟水禽抟:持,抓B上干云霄干:冲C实不然也实:其实D南唐为奉化军节度军:军队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掠江东南去B上

12、干云霄C岸土赤而壁立D得尽所历妙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徙倚久之而归岸土赤而壁立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皆以杏仁澄之C自数十里外望之徙倚久之而归D过夕乃可饮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与友人论门人书顾炎武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高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

13、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

14、。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原文有删改)【注】帖括: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作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对,称“帖括”。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炎武看到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都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于是他没有接受友

15、人招收门徒的建议。B顾炎武坚信只要有真学问,后来总会有同心相印的人出现,彼此哪怕相距百世之久也会像同在一室似的。C顾炎武在阐明自己不愿招收门徒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追求,显示了他不愿随波逐流,追逐虚名的人品。D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为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明充分等。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16、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

17、,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也,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赏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何其爱民之深泣下沾襟,何其

18、衰也B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赏之过乎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古者赏不以爵禄皆以美于徐公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三事忠告二则张养浩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禁家人侵渔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

19、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A之与而B者

20、与其C之所其D者所而三、语言表达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墨子一书中“节用篇”详细论述了节约的好处和必要性。物质财富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墨子的观点是用财不费,去其无用,则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财富是生活的利用品,不是炫耀物。人类的发展无穷无尽,自然资源却日益减少。 ,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衣服不能因为旧了就抛弃;饭菜不能因为不可口就浪费;家具不能因为不时髦就丢掉节用是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好的道德风格;节用是爱物惜物的生活态度,济世利人福及子孙;节用是爱国爱自然的伟大情操,心胸宽阔境界高远;

21、 ,为持久发展蓄存更大能量。节用的风俗应当伴随文明世代留传。四、微写作20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下,墨家的“兼爱”思想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请以此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文段。不超过250字。参考答案1A2D3A4(1)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相爱。(2)(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5第一段:什么是天下之害。第二段: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或者“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第三段: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意思: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

22、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不识其利辩其故”共用主语“天下之士君子”,且“不”否定的是“识其利”和“辩其故”,如在“利”后断开,否定的就只是“识其利”,这与文意不合,所以“识其利”和“辩其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今若夫”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发端,如单独断开,句中缺少谓语,所以不能单独断开,且“此也”是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当:同 “尝”,尝试。句意:我曾经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B.虑:用绳结缀。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C.爱:吝

23、惜。句意:不吝惜珍贵的器皿贵重的宝物和肥沃丰饶的土地。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士君子说“乃若兼则善矣”,意思是“兼爱固然是好的”,“固然”是表示先承认某个事实,下文又给否定到另一方面去,可见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兼爱的好处。C.“实行起来虽然困难”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此何难之有”,可见没有困难。D.“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错误,文中列举这一事例是说明兼爱推行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官居高位的人首先提倡,下面的人就会随之而行。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凡”,大凡;“篡”,掠夺;“所以”,的原因;“以”,

24、因为。(2)“内”,在国内;“务”,致力于;“外”,在国外;“连衡”,使用连衡策略;“斗”,使相斗。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段墨子先自问自答提出“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的问题,接着以“此则天下之害也”回答了“天下之害”这一问题,所以第一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是天下之害”。第二段,开头提出问题“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意思是“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紧跟着分析天下之害产生的原因“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所以这一段的主要观点是“天下之害是因为不相爱而产生的”。第三段,开头提出问题“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意思是“既然认为不相爱不对,那

25、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后面提出改变不相爱这一现状的方法,所以这一段的观点是“如何改变不相爱的现状”。参考译文: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

26、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既然认

27、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在郊野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

28、埋怨、愤恨不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产生了。所以仁者称赞它。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更何况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从前楚灵王喜欢细

29、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6C7A8A9(l)弟弟爱惜自己而不体恤兄长,因而伤害兄来追求自己的利益。(2)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如同自己,为何不慈爱呢?所以不孝不慈爱的人都没有了。10包括三个方面: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损害,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大夫、诸侯之间的争斗攻伐。【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国与国”(并列短语)做“不相攻”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属于并列结构,之间、前后均断开,排除选项A;

30、“无有”是固定词语,没有,之间不能断开;“君臣父子”(并列结构的短语)做“皆能孝慈”的主语,“孝慈”并列结构作谓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前断句,“慈”后断开。排除选项BD。故选C。句子翻译: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不再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不再侵害,没有了强盗与贼寇,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同源同义”错误。墨子主张爱的无差别,儒家讲爱的差等观,在出发点、落脚点和救世方法上有异。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并举例医之攻人之疾者来证明”错误。“医之攻人之疾者”运用的是比喻论证。故选A

3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赋分点:(1)“弟自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弟爱自”;“亏”,使动用法,伤害;“利”,使动用法,追求利益,使有利;“利自”宾语前置。(2)“视”,看待;“弟子”,弟弟、儿子;“若”,如同;“恶”,相当于“何”“怎么”;“恶施”,怎么实行;“亡”,通“无”,没有。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

32、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可知,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互相损害,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得出:盗贼侵夺财物、杀伤性命。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得出:夫、诸侯之间的争斗攻伐。综上所述,“乱物”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翻译:圣人是以治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

33、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天下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以治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源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混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的混乱。反过来说,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而自

34、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即使在天下做小偷和强盗的人也是这样,小偷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取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强盗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损害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损害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混乱的事情,全都摆在这里了。细察这些从哪里产生的呢?都起源于互相不爱。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

35、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还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儿子、弟弟及臣子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情呢?这样不慈爱就没有了。还有强盗和贼寇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害人?所以强盗和贼寇就没有了。还有大夫间相互侵害、诸侯间相互攻伐的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一样,谁还侵害?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一样,谁还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就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不再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不再侵害,没有了强盗与贼寇,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所以圣人既然是治理天下为职业的

36、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劝导相爱呢?因为天下相亲相爱就能治理好,相互仇恨就会混乱,所以我们老师墨子说:“不能不劝导爱别人。”道理在此。11B【详解】本题主要考把握查多音字、形声字、生僻字的读音的能力。B项,“诸侯”的“诸”读音改为“zh”。故选B。1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选翻译正确的一项。A项,正确译文:“宁可答应秦的请求来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可见,“以负秦曲”翻译不妥。B项,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不者”,翻译有误。C

37、项,正确的译文应该是: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而”,表承接;“南”,名词动用,向南飞。故选D。【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3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

38、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对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D项,“军:军队”错误。军:南唐至宋朝时的区划名称。故选D。14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本题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欣赏。其他三项均为名词做状语,A项,东南,向东南;B项,向上;C项,壁,像墙壁一样的。故选D。15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

39、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B项,介词,用。C项,代词,它;音节助词,无实义。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故选B。16A【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找出原文中与选项相关的语句,理解语句表达的意思。比如B项,原文中的相关语句为“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考生理解了此句的意思之后,即可判定B项是正确的。再

40、如D项,“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对应原文第1自然段中的“若乃西汉之传经”和“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两个例子,而“巧作类比”对应原文中的“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等。(2)对于不容易理解的语段,可以通过分层的方法把握其意义。比如A项,信息来自于第1自然段,但第1自然段的内容不易理解,而考生可以通过分层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段话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感谢友人劝自己招收弟子且表明自己不愿意招收弟子的立场。第二层是用两个事例来说明自己不招收门徒的原因。第一个例子是讲西汉时代经师传授经书的事情,学生能够名扬天下,位至三公,但班固认为这不过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所造成的结果;第二个例子是讲孔

41、子的弟子虽然修养很高,尚且学求做官之道。但通过孔子的话“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可知,孔子是感叹专心向学的人难得,并非说没有专心向学的人。由此可见A项中的“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都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文意。故选A。【点睛】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归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高考对这个考点的考查形式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 “符合文意”或“不

42、符合文意”的一项。命题人在命制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时往往使用下面几种方法:1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曲解文章中一些词语的意思,特别是利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设置错误。2遗漏信息,以偏概全。文章的信息比较多,但选项在归纳时却故意漏掉一些信息,在细节上设置错误。3混淆时间,颠倒顺序。选项故意把文章中提到的事件发生的时间混淆或者把事情的先后顺序颠倒等。4张冠李戴,杂糅事件。把某件事情的主人公说成另外一个人,把几个事件杂糅在一起概述等。5无中生有,歪曲事实。把没有发生的事情说成发生的事情,或者故意拔高、贬低人物等,造成错误选项。6牵强附会,胡乱联系。文章中的两个人或两件事、两种物之间本来没有条件、递进、因

43、果关系,但选项故意将其组合在一起,强加上或条件或递进或因果等关系。参考译文:拜接来信,内容殷勤恳切,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但是想要我仿效过去的某些先生的做法,招收门徒,树立名声,来显耀于人世,则鄙意是不愿这样干的。比如西汉时代经师的传授经书,学生常常多至千余人,其中地位高的做到三公九卿,稍次的也可以做博士,使所授的学生扬名于世,能不称为光荣么?但是班固却评之曰:“这实在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造成的结果。”所以即使孔子的弟子,尚且要学求得做官之道。孔子道:“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而况今日之世呢?当今世上追求富贵的人,其无须依靠经术是很明

44、白的。一年到头所学的不过是应考的时文,倘若问他经书本文,还茫茫然不知道是出于哪里的话,实在是连唐朝帖括之学的这点浅薄的记诵都丢掉了。这种根本不存心治学的风气,相沿不止一代了,何况纳财捐官的制度通行,那些目不识丁的人也可以当上府县的教官!只有贫穷而不能改业的士子,一百人中还有一两个,但又都是读书而急于求事功的一些人,希望速成而得名于世,叫他学五经可不愿学,叫他读陈白沙、王阳明的语录,却很高兴,因为袭取这些东西是很容易的。其中有些小有才华的人,颇喜欢做诗,而现在的那些诗,不用学也可以做得出来。我跑遍天下所见到的诗集和语录的刻本,堆几积案地到处皆是,简直是一片震耳的噪音,而问他们周南、召南、雅、颂的

45、精义,却是说不出来的。在这样的时代而想贯彻我的主张,有谁肯听从呢?“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倘若屈从世人的喜欢而自己贬低其所学,以求招揽天下的人,来张扬自己的名声,那便是歪曲真理来追随别人,那我也没有心情花这么多的闲工夫。不过学术之在天下,一定会有机会发扬,而古代君子教诲人要学习私心所仰慕的贤者,哪怕彼此相距已有百世之久也好像是同在一室似的。我所著的日知录三十多卷,生平的思想和学业都在这书里,只有多抄写几本,用以分赠同志,也许可以不被害怕这书会妨碍他们的那些人所消毁,而一旦有振作世道的人物出现,得以从我的书里择取一点东西,这也就可以了我

46、一点微小的心愿了。学术的衰败和昌盛,各有其时代的必然,倘若为了自己的追求而不求虚名,那就没有不可以自我勖勉的。鄙陋如我固执地持以不同于当今的先生们的就是上述的原因。高明的您有什么见教呢?17A【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A项,两个“何”都是副词,“多么”。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C项,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乎”是助词,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D项,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以”是动词,“认为”。故选A。18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上下语境来分析,第一个空所在的句子,意思是“不是真正了解深深明白的人”,所以应填助词“者”;第二个空所在句子,意思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