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学习.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73448720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PPTX 页数:44 大小:15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学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素质教育学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学习.ppt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素质教育的背景及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素质教育研究的发展(1993年-1999年)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化(1999年-)第1页/共44页(一)素质教育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素质”概念受到教育理论界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经济发展亟需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20世纪80年代中

2、期,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理论界开展了关于教育思想的讨论,如教育研究杂志于1986年第4期至1987年第4期开设“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专栏,重点讨论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提高民族素质等问题。第2页/共44页从讨论中可以看到“素质”从一开始提出就不仅指狭义的先天生理禀赋,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包括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广义概念。综合学者的分析,素质的特点可归纳为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第3页/共44页(二)素质教育研究的发展(1993年-1999年)20世纪90年

3、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被赋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使命。这一阶段,国家从政策上加强了对素质教育的引导。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对素质教育做出的表述。第4页/共44页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李岚清同志在会议总结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

4、道上来。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使素质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湖南汨罗举行素质教育现场会。1997年,原国家教委又在山东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总结推广了汨罗、烟台的经验,对实施素质教育作了全面部署。同年,原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提出了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措施。第5页/共44页这一阶段,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和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基础方面,加强了对相关学科和理论的研究与吸纳,如研究者从知识经济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中吸取营养,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涵进行了丰富,认识到素质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等。从实践认识方面,学者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特长培养的关系,素质教育与考试、升学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第6页/共44页(三)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化(1999年-)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主导型的经济形态,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五大继续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

6、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要增强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这次会议推动素质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素质教育实施的领域更加广泛,贯穿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具有时代特征,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涉及考试评价、课程教材、教师队伍等方面,还涉及教育结构、教育体制等宏观问题。第7页/共44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7、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角度,如:从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角度分析素质结构;从生命发展的角度阐释素质教育的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诠释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意义,等等。进入21世纪,人们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新的思考,如素质教育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问题、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素质教育实施的环境建设问题、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问题、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问题等受到广泛的重视。第8页/共44页二、素质教育的深刻意蕴素质教育是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概念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辨析第9页/共44页1.素质教育是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概念近20年

8、来素质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成果,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大量的有益参考。一般说来,素质即人所具有的维持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要素,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受教育者的发展过程是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为实现受教育者素质的不断优化组合,构建科学健全的素质结构,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10页/共44页在教育学意义上,对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可以做如下概括: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

9、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和目标。素质教育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人的潜力和能力,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并使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将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第11页/共44页素质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教育

10、的内涵。依据素质的分类构成,素质教育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因而素质教育同全面发展教育在方向、目的、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建构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论,而优化个性发展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具体落实,素质教育可以使全面发展具体化,而个性优化发展可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尽可能达到结构合理的、多层次的优化发展。第12页/共44页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学校各类课程与教学活动,因而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

11、。具体而言,在教育内部,素质教育应重点在德育、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和考试评价四个主要环节上扎实推进。第13页/共44页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素质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第14页/共44页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发展。第二,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第

12、三,全面性。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第四,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第15页/共44页2.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辨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上,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本质等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逐步达成共识。例如,关于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系,认识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就是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核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

13、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第16页/共44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体现了以应对考试和进行选拔为基础的教育的价值取向。它只重视少数学生,只教授对应考试的知识,强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唯一性,忽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而造成学生片面、畸形的发展。素质教育则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承认发展的多样性,倡导个性发展;认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强调发展的主体性;注重潜能开发。第17页/共44页在教育内容方面,“应试教育”以应试、升学为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14、,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组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方法方面,“应试教育”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知识灌输,忽视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倾向于死记硬背,学生负担重;素质教育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在教育评价上,“应试教育”仅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素质教育以综合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教育质量。第18页/共44页考试与“应试教育”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得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学生负担,就得取消考试,即素质教育就是非考试的教育。这种错误观点是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15、。诚然,素质教育提出了对现有的考试制度、考试目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进行变革的要求,但不是说素质教育不要考试,而是要使考试充分发挥其对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发展的功能。第19页/共44页“应试教育”以选拔为宗旨,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为唯一目的,其指导思想是功利主义。由于实践中人们模糊了教学评价的质的规定性,把它直接异化成选拔意义上的概念,于是,以选拔为宗旨的考试就成了各层次的教育教学实践者及学生和家长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方式,从而导致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追捧”。因此,要明确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具体方式,其主要功能是促进教学,即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甄别与选拔只是它的附属功能。第20

16、页/共44页素质教育与升学率“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关系“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是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特别是外部灌输性知识的学习,过分重视应试技能,教学方法主要是机械训练,严重忽视学生的情绪、情感及个性发展,忽视学生自我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无法为未来而设计自己的今天。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就成为为“他人”“服务”和“尽责”的负担,很难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导致一些少年儿童对学习、对学校、教师、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以升学为唯一目标,是近期、短效的,不仅束缚学生潜能的发挥,限制其发展,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往往是高耗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所以,高升学率虽然是“应试教育”的主观诉求,但却并非“应试教

17、育”的必然结果。第21页/共44页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恢复教育的本来意义和价值,即养成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成长经验、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让其体会到学习的欢乐。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旨趣的教育,强调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禀赋和潜能开发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思想、创造之智慧美。这有利于全面激活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使学习成为其人生追求、自觉行动,促进学生全面、高效、可持续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必然要求并将促进教师的发展。所以,高升学率不是素质教育

18、的刻意追求,却是素质教育的当然结果。第22页/共44页素质教育与发展特长素质教育已经实践很多年,收获不小,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认为搞素质教育就是增加活动课程,搞特长教育。因此就出现了“课外搞素质教育,课内搞应试教育的现象,一味强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学生作业时间,取消分数等。事实上,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是撇开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另搞一套特长教育。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的教育、与做人做事的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23页/共44页活动课程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活动课程,都要

19、致力于研究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问题,研究怎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狭隘化理解。第24页/共44页三、关于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强调素质教育就要全盘否定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拼盘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平均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动手能力第25页/共44页误区一:强调素质教育就要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分数,看重学习助绩,将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评估的唯一参数。其频繁的考试,呆板的教法,排斥“自我”的管理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学生个性的完善。学校为考试而教

20、,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和学生在“超重”的条件下失去常态,迷失方向。“课堂中心,分数唯一”、“智育中心,内容单一”、“一卷一试定终身”,使学生机械、低效率地掌握知识,智力的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与利用受到忽视,甚至被扼杀。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低分亦低能的难于适应社会需要的庸才,使基础教育走上了一条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的道路.基于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此起彼伏,愈来愈高,以至于现在许多学校都把素质教育作为招牌,基础教育的每一项变革无不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大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之势。第26页/共44页素质教育倍受推崇的原因是其强调的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的学生主动的、

21、生动活泼的发展;强调的教育目标的全面实施,培养社会所需的有用之材。其先进性、科学性无庸置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应试教育要全盘否定。应试教育能在我国存在几十年之久,说明它有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一面,有可取之处。众所周知,五育中智育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忽视和否定的,它是学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应试教育正是抓住了教育这根敏感的触脚而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下来。试想一个人知识贫乏,智力低下,谈何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谈何对真善美的认识和鉴赏,对假恶丑的评判与辨别;谈何适应当代劳动工具的高科技化和高智能化。可以说应试教育搞“智育唯一”不足取,但其对智育的重视不可否定。第27页/共4

22、4页搞素质教育不能忽视智育,改变一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式,决不意味智育主体地位的改变。应试教育对基础知识的重视也不应被否定。教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其它任务的完成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应试教育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除了教师对基础知识的深人讲解,还用繁重的作业和频繁考试作为手段来加强基础知识训练。虽然这种方法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压力过大,我们不提倡,但不能否认由于应试教育对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第28页/共44页虽然这种方法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压力过大,我们不提倡,但不能否认由于应试教育对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23、。在其培养出的人中,我们不难找出许多高科技人才,在各种级别的知识竞赛中,中国学生显示出很高水准,获奖者不尽其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应试教育也有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素质教育不能不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应在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在不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改变应试教育所惯用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以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29页/共44页总之,素质教育应在克服应试教育不足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而不是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具体的做法应是在办学方向上强调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展学

24、生各方面的素质,挖掘他们各方面的潜能,以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有较全面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掌握基本生存技能,身心健康完善发展的合格人才。第30页/共44页误区二:素质教育就是拼盘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许多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比已往多开设了一些课程,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以此作为素质教育的全部而大加宣扬,沾沾自喜,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素质教育不是各种教育内容的简单堆砌、拼盘,真正完善的素质教育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全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核心。第31页/共44页美国著名

25、学者英克尔斯曾提出现代人应具备的十二种品质特征:准备和乐于接受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不同意见和看法;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强调计划意义;突出知识的重要性;可依赖性和信任感;重视专业技术,对教育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相互解;尊重和自尊;了解生产及过程。可见,要具备以上特征,必须有超前的竞争意识,有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有高度的责任感,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知能用,关心他人及社会等。第32页/共44页这些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靠多开课程来逐

26、一培养,很难做到.因为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不可能开设太多的课程,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通过课程的调整来适应迅速的变化,难度很大。所以.实现素质教育关键不是开设了多少门课程,而是在各科教学中(包括原有和新开的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爱学、善学、乐学,拥有一种良好的态度和精神,一种不懈的追求。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呆读死记,即使开设再多的课程,最终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不能独立面对社会的庸才。第33页/共44页误区三:素质教育是一种平均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它以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为基本目的。有的人把这种全面性理解

27、为使每个学生的每一方面都平均地达到优良水平。在教学中表现为让所有的学生向着一个目标努力,要求学生统一达到一个目标,好像只有每个学生都成为超级人才,才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曲解。素质教育不是平均教育,它的目标绝不是要培养出一批智力、体力、思想、学识等方面都一样的没有鲜明个性的模式化的人,否则,素质教育就变成了呆板的、模式化的、形式主义的教育,将丧失其旺盛的生命力。第34页/共44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个体先天条件和后天家庭、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他们主观努力程度和个性倾向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素质发展的不均衡.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性.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了解每个学生的

28、特点,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挖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在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创造力、有造诣、有专长的各类人才。第35页/共44页素质教育实现人尽其才的培养目标也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其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等一系列著作中,提及人的全面发展,其涵义可概括为人的智力、体力等多方面获得统一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多方面”指人的发展的广度.即有多少方面的潜能就发展多少方面。反映在素质教育中就是在学校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发展学生的各种素质。“充分的”指人的发展的深度,即尽自己所能,在自身条件的基础上,使每一方面的素质发展到自己所

29、能达到的最好水平。对素质教育而言,学校就是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其潜力的条件,采取适当的方法,让每个学生自身的各种素质发展到自身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第36页/共44页家长该怎么做?关注孩子的发问,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父母与孩子共同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期望值不要太高第37页/共44页误区四: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动手能力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如学无线电的学生不会修电视机,学机械的学生不会修自行车等.因此,一些人就把“低能”理解为动手能力低,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把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地位.似乎动手能力的提高就意味着能力的提高,就意味着素质的提

30、高、使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了应用教育的极端。第38页/共44页所谓“高分低能”是指在应试教育中,由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造就出一批考试分数高,能力水平低的人,特别是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低以及动手能力差等等。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注意动手能力培养的做法固然可以肯定,但更应重视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正如查尔斯赫海尔在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中所言:“抽象的思维训练和良好的语文基础远比学会钉书架重岁。”第39页/共44页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愈来愈呈现两种趋势其一,知识高度分化,高度综合。许多学科本身在不断地分化,出现许多分支.与此同时学科间的联系也更加广泛

31、,出现一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造成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加,有人形容为“知识爆炸”.学生在学校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到,只有发展他们的能力,别是智力,让他们能够自己获取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其二,知识的物化期愈来愈短,知识的陈旧率不断上升。科学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的缩短,使得旧知识的淘汰或陈旧率增高。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就会变得陈旧,甚至被淘汰.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即能在原有知识、技术的基础上,弃旧纳新.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并将此作为立身之道。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可见,发展能力是时代的要求。第40页/共44页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

32、教育.未来社会需要具备各种能力,特别是高水平智力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就应重视这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而仅仅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动脑与动手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即教师结合知识的教学.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有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孟子所言的“良知良能”,俗语所讲的“心灵手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现代人基本素质的合格人才。第41页/共44页除上述几点之外,还有诸如素质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等错误认识。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反映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各方面的人在认识上的差异性和实践中的不统一性.但笔者认为,只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始终贯穿以“育人”为中心,以“做人”为主线,以“能力”为重点,以“全面”为目标,就一定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适应社会进步,身心健康成长,有较强的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生存,会审美的社会主义新人。素质教育就将永远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第42页/共44页思考的问题素质教育该如何有效实施?第43页/共44页感谢您的观看!第44页/共4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