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1分析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壕吏1分析学习.ppt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第1页/共23页石 壕 吏杜杜甫甫杜杜甫甫诗诗三三首首第2页/共23页 石壕吏石壕吏选自选自杜工部集杜工部集。758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
2、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三吏三别,石壕吏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就是其中的一篇。第3页/共23页石壕吏()逾()邺(
3、)戍()老妪()泣幽咽()y y ho ho y y sh sh y y y y 正音台:正音台:第4页/共23页石壕吏 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听范读听范读第5页/共23页暮投石壕村,有 吏 夜 捉人。老翁 逾 墙 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投宿差役抓壮丁吏 呼 一何 怒,妇 啼 一何 苦喊,叫嚷喊,叫嚷多么多么哭哭悲苦,凄苦悲苦,凄
4、苦越过越过跑,逃跑跑,逃跑在傍晚,我投宿石壕村,在傍晚,我投宿石壕村,有官吏来捉人。有官吏来捉人。老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第6页/共23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开头四句开头四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有吏夜捉人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烘托()气氛。时间
5、和地点紧张第7页/共23页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上前上前儿子儿子防守防守捎信回来捎信回来新近,刚刚新近,刚刚幸存的,幸存的,活着的活着的苟且的苟且的活着活着永远的永远的完结完结第8页/共23页 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的活着,死去的人就苟且的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永远的完结了。第9页/共23页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6、,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指男人指男人没有完整的衣服。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老妇跟从跟从应征应征兵役兵役 还能够还能够因为因为“有孙有孙”,所以所以“母未去母未去”第10页/共23页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可见战争的破坏很严重可见战争的破坏很严重)。我虽然年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
7、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第11页/共23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指夜深指夜深好像好像低声的哭泣低声的哭泣指向前赶路指向前赶路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的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有人低声的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被差役抓去服役了。)老头儿告别。(老妇已被差役抓去服役了。)结尾结尾以以“独与老翁别独与老翁别”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8、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独与老翁别表明老妇人已被抓走独与老翁别表明老妇人已被抓走第12页/共23页译文对照译文对照 从老妇自叙家事可知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兵役之苛酷;三男已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老妇走出去应对。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9、。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
10、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咽。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第13页/共23页重点字词汇总:古今异义:老翁逾墙走:听妇前致词: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天明登前途:古义:逃跑。今义:步行。古义:逃跑。今义:步行。古义:对古义:对说话。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话。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的勉励、感谢、祝贺的话。说的勉励、感谢、祝贺的话。古义:泛指衣裳。今义:女子穿的裙子和类似裙古义:泛指衣裳。今义:女子穿的裙子和类似裙子的东西。子的东西。古义:离开。今义:与古义:离开。今义:与“来来”相对。相对。古义:前面的路。今义:以后的
11、发展状况。古义:前面的路。今义:以后的发展状况。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听妇听妇前前致词致词 名词做动词,名词做动词,走上前走上前第14页/共23页 欣赏情景剧欣赏情景剧,观察人物,观察人物形象。形象。第15页/共23页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和观看情景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和观看情景剧,我们能够看出:剧,我们能够看出:差役是差役是()的的老妇是老妇是()的的战争是战争是()的的作者对老妇一家是作者对老妇一家是()的的作者对战争是作者对战争是()的的 凶恶、蛮横、凶恶、蛮横、残暴残暴勇于承担苦难勇于承担苦难 残酷残酷同情同情憎恶憎恶第16页/共23页问题探究: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
12、、事件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捉人”在“夜晚”?3、最终抓到人没有?4、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5、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6、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第17页/共23页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2、为什么“捉人”在“夜晚”?时间时间:晚上:晚上 ,地点地点:老妇人家里老妇人家里(百姓)(百姓)事件:事件:官吏抓壮丁。官吏抓壮丁。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夜晚老百姓都在家里,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白天躲避战乱和抓丁。第18页/共23页3 3、最终抓到人没有?、最终抓到人没有?4 4、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13、?反应如何?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抓走了老妇人,到河阳军中做饭。吏呼一吏呼一何怒何怒,妇啼一,妇啼一何苦何苦。第19页/共23页5.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思考妇人交代的内容,可分几层意思?层意思?6.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法是什么?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第20页/共23页石壕吏石壕吏的中心:的中心:这首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年老体迈的老妇也被抓去服役的故事,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第21页/共23页布置作业:1、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2、背诵并默写本文。3、预习下篇课文。第22页/共23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3页/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