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8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8学习.pptx(1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现代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一般而言,经济目标是增强区域的经济实力,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社会目标是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环境目标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及持续发展。第1页/共114页2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的演进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结构调整、转换、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结构演进则增强了资源配置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快增长。第2页/共114页3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
2、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3页/共114页4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这里,经济总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来衡量,包括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第4页/共114页5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第5页/共114页6(一)资源禀赋1资源分类2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3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4资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5技术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6社会环境因素对区
3、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第6页/共114页7(二)资源配置能力1经济体制 2政府经济管理能力3企业组织水平4区域经济结构第7页/共114页8(三)区位条件区域的区位条件对其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区位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通过它们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所决定的距离成本而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大的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也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位置。第8页/共114页9区位条件只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外在条件之一,实质上是其它相关因素产生影响的综合反映,区域的经济增长状况不可能完全受制于区位条件。而且,区位条件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
4、化。因此,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好的区位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来改善区位条件,使其向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化。第9页/共114页10(四)外部环境1全国经济发展格局2区域经济关系3国际经济背景第10页/共114页11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一)区域增长极理论(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三)乘数-加速原理第11页/共114页12(一)区域增长极理论1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第12页/共114页13理论内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
5、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第13页/共114页142区域增长极理论(1)有关增长极的解释增长极是相互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增长极是位于城市中心并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围腹地增长的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第14页/共114页15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增长极是一个增长中的城市中心,其特点是在一个时期内比区域内其它地区有更高的就业增长率。第15页/共114页16(2)本书关于增长极的定义区域经济中
6、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第16页/共114页17(3)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第17页/共114页18(4)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第18页/共114页19总结1: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增长极的形成,必然改
7、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平衡,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第19页/共114页20总结2:新的增长极的形成则会改变区域原来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之更为复杂。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就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第20页/共114页21总结3: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第21页/共114页22(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1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3卡多尔的循环累积观点 第22页/共114
8、页231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如果这些因素中的某一个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另一个相关因素也发生变化,后者的变化反过来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素继续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可见,社会经济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守衡或者趋于均衡,是以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而且不是简单的循环,这种循环具有积累的效果。第23页/共114页242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过程。供给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
9、低生产率低收入 第24页/共114页25需求方面的循环是:低收入 低购买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率低收入 无论从供给还是从需求观察,这两个循环都是从低收入又回到低收入,不断地恶化。并且,它们在“低收入”处相连接,相互影响、强化,使经济增长滞缓,长期陷入贫困状态。第25页/共114页263卡尔多的循环累积观点相对效率工资决定了区域在全国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即一个区域的相对效率工资越低,则其产出增长率越高。由于制度相同,全国各区域的货币工资水平及其增长率相等。而在发达区域,因集聚经济使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产出增长率和生产力增长率上升,进而使相对效率工资下降。进一步,低相对效率工资又促使区域产出增长率
10、上升。如此构成循环,结果是发达区域会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第26页/共114页27(三)乘数-加速原理1乘数原理乘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量的总收入的增加。第27页/共114页282加速原理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增长。3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的关系第28页/共114页29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一)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三)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29页/共114页30(一
11、)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胡佛与费希尔指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第30页/共114页31(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根据对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研究结果,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第31页/共114页32(资 料 来 源:Williams T R.Economic Geography.London:Longman Group Ltd.,1984.227
12、)图8.3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模型第32页/共114页33(三)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1待开发(不发育)阶段2成长阶段3成熟(发达)阶段4衰退阶段第33页/共114页34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个区域发现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征兆时,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工业化和结构调整政策,就可以防止出现进一步的衰退,使经济增长维持稳定,甚至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增长时期。第34页/共114页35(资料来源:Knox P L,Marston S A.Marston.Places an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Human Geography.New Jersey:Prenti
13、ce-Hall,Inc,1998.291)图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第35页/共114页36(资料来源:Knox P L,Marston S A.Places an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Human Geography.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98.294)图区域经济衰退第36页/共114页37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37页/共114页38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 (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三)经
14、济地域综合体的类型第38页/共114页39(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1概念代表性定义: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或有计划地安置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的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科洛索夫斯基)。第39页/共114页40地域生产综合体是以国家一定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的专业化部门企业的空间组合,在这些地区里有统一的生产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有共同的建筑和动力基地(涅克拉索夫)。第40页/共114页41地区生产综合体位于限定地域的多部门的生产部门组合,它们拥有统一的生产性基础设施、移民体系和社会生活基础设施,主要是为了综合
15、利用所在地域的自然资源,并能保证建立舒适的生活条件,吸引和稳定劳动力,保护环境(阿甘别吉扬)。第41页/共114页42比较公认的定义:经济地域综合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第42页/共114页43相关的概念:生产地域综合体、地域生产综合体、地域综合体、地区综合体、经济地域综合体、社会经济地域综合体等。这些名词的差别反映了有关研究内容从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至整个经济领域,乃至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变化。不过,从研究的具体内容看,基本上是在经济领域,重点是生产过程。第43页/共114页442经济意义经济地域综合体能够促成区域
16、内各经济部门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化与协作,形成内部联系紧密的经济系统,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提高产出能力和效益。通过完善生产体系,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自然环境。各经济和社会组织共同利用统一的基础设施,可以节约社会公共投资,获得外部经济效益。有利于以它为中心,开展大规模的区域开发活动。第44页/共114页45(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具有较高组织水平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实体,它有以下几个特征: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主体是专业化生产部门及其相关的综合发展部门。其目的是为区外提供某些重要的产品,进行区际产品交换,服务于全国或大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体现出地域分工。第4
17、5页/共114页46经济地域综合体的专业化生产部门是建立在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基础之上的,所以,它的分布是以自然资源的分布为依据,一般不受行政区的限制。它的基本设想是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原则,在优势自然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域内,形成从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生产的完整生产体系。第46页/共114页47经济地域综合体内不仅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还要发展完善的为区域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例如,交通、通信、动力、给排水设施),建立社会发展所需的教育、医疗、文化、住宅等部门。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配合。第47页/共114页48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计划地建设而成的。它的专业
18、化部门选择和相关综合发展部门的建设,社会发展部门的建设,建设地域选择,范围划定,建设步骤设计等都是按计划进行的。并且,是以全国或大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要求为根据。第48页/共114页49(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类型1按经济结构特征分(1)原料型经济地域综合体;(2)加工型经济地域综合体;(3)综合型经济地域综合体。第49页/共114页50(1)矿物原料型经济地域综合体;(2)燃料动力型经济地域综合体;(3)农业原料型经济地域综合体;(4)劳动力资源型经济地域综合体;(5)消费品型经济地域综合体。2按形成的主要因素分第50页/共114页513按经济开发水平分(1)在新开发区建设并由新企业联合形
19、成的经济地域综合体;(2)在已开发地区把改建、扩建、新建企业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经济地域综合体。第51页/共114页524按在劳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分(1)具有主要供出口的产品生产部门的经济地域综合体;(2)具有全国意义的部门,产品供全国各地消费,且部分出口的经济地域综合体;(3)具有区际意义的部门,产品供许多地区消费的经济地域综合体;(4)具有地区意义的部门,产品供区内各小区消费的经济地域综合体。第52页/共114页535按地域范围分(1)大经济区的经济地域综合体;(2)中等范围的经济地域综合体;(3)小范围的经济地域综合体。第53页/共114页54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要
20、素构成与组合方式(二)专业化与综合发展(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第54页/共114页55(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要素构成与组合方式1要素构成根据功能的差异,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组成要素分为以下几类:经营性要素主导专业化部门,它是综合体的核心。第55页/共114页56关联性要素与专业化部门有直接的投入或产出联系的部门。依附性要素利用专业化部门的废料为原料的部门。基础性要素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以及结构性设施。第56页/共114页572要素组合方式根据生产循环进行组合,主要是经营性、关联性和依附性要素按照某一资源或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流程以专业化生产经营为核心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从资源开采、
21、原材料生产、加工、制造一体化的生产循环体系。为满足生产和生活服务需求,进行组合,发展基础设施,保障生产循环的顺利进行和社会进步。第57页/共114页58(二)专业化与综合发展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经济地域综合体结构形成的基本原则。1基本概念专业化部门主导专业化部门 一般专业化部门综合发展部门第58页/共114页592意义专业化部门发展的主要意义在于,能够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展区域之间的分工,确立本区域在全国或大经济区中的地位,同时,又能形成区域的经济组织核心,依靠专业化部门的发展来带动和组织其它部门的发展。综合发展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保障和支持专业化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没有被纳入
22、与专业化生产有关的资源,并满足区域内生产和生活多方面的需要。第59页/共114页603发展方式专业化部门的选择依据是,有相应的资源优势作基础,包括自然、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资源;产品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判断一个部门的专业化水平的指标:(1)区位商;(2)专业化指数。第60页/共114页61专业化部门选定之后,就需要根据专业化部门发展在产品生产中的资源和原材料供给、产品利用、技术服务、生产设备供给、废料利用等需要选择和发展属综合发展范畴的部门,从而形成内部分工协作、结构有序的生产体系。第61页/共114页62(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圈层空间结构模式。特点:经济
23、地域综合体的核心是工业枢纽或工 业中心,各类企业围绕它呈圈层分布。具体结构如下:主导专业化部门的大型联合企业组成枢纽的核心。第一圈层是与核心企业有直接生产联系和利用其废料的企业。第62页/共114页63第二圈层是为核心企业和第一圈层服务的企业。第三圈层是专门为各圈层企业的职工及家属服务的企业。第四圈层是直接为工业枢纽服务的农业单位。第五圈层是交通和邮电业。第六圈层是为枢纽居民服务的各种非生产性机构,如商业、文化、教育、和卫生等部门。第63页/共114页64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管理第64页/共114页65(一)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1科学论
24、证阶段2设计阶段3建设阶段第65页/共114页66(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管理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及发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多,面很广。往往需要进行跨部门、跨地区的资源调配以及生产的组织与协调,所以,必须建立新的管理机构。这个机构具有跨部门、跨地区进行管理的权力,职责是对经济地域综合体建设统一要求具体组织规划和实施,并在建成后对其运行进行统一的管理。第66页/共114页67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构建起来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某些内容(如完全按计划地建设与管理)已显得过时,但是仍然有其理论和实用价值。第6
25、7页/共114页68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68页/共114页69一、经济区(一)经济区的概念(二)经济区的基本特征(三)经济区的类型第69页/共114页70(一)经济区的概念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经济活动区域。1经济区的代表性定义苏联学者的观点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中形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例如,著名经济地理学家H.H.巴朗斯基指出,经济区“是具有全苏规模专门化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第70页/共114页71我国学术界关于经济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经济区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在一国国民经济中形成的各具特
26、色的,其内部有共同经济生活和长期经济联系,且在全国或地区担负专门化生产任务的地区生产综合体”。第71页/共114页72经济区是“具有全国意义专业化的地域生产统一体”。“经济区是在商品生产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体系”。第72页/共114页732本书的观点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第73页/共114页74(二)经济区的基本特征1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2空间上的相对排它性3对外联系的开放性4组合上的层次性 第74页/共114页75(三)经济区的类型1经济
27、类型区2部门经济区3综合经济区第75页/共114页761经济类型区概念:经济类型区是指内部经济活动特征相似的经济区。特点:区内经济活动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相似程度高,而与区外的差异性比较大。常见的经济类型区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问题来进行识别。第76页/共114页77常见类型: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判断,有经济发达区、中等发达区、欠发达区(或称为不发达区、落后区);依据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判断,有贫困区、萧条区等。第77页/共114页782部门经济区概念:部门经济区是指由某个经济部门的相关组织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聚所形成的经济区。特点:区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生产、经营特征的一致性,而且,相互之间存在
28、生产和经营方面的联系或类似。一般来说,部门经济区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条件基本相同,内部面临的发展问题也大体相似。第78页/共114页79 常见类型:常见的部门经济区有工业区、农业区、商业贸易区、旅游区等。它们还可根据内部的行业构成进一步地划分,例如,工业区就可以分为原材料工业区、加工工业区;加工工业区又可分为机械工业区、电子工业区等。另外,部门经济区也可以按其内部行业的数量分为综合性部门经济区和单一部门经济区。综合性部门经济区是由一个部门的多个行业组成,单一部门经济区则只有一个行业。第79页/共114页80第80页/共114页81 3综合经济区概念:综合经济区是指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29、由于它在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经济空间组织功能,被经常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规划之中,所以,一般所指的经济区即为综合经济区。第81页/共114页82特点:区内包括了若干经济部门,其中有少数部门成为主导部门,各经济活动以主导部门为核心存在经济、技术、乃至社会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区内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经济中心,通过它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并依托其它的城市(也可以称为次级的经济中心)把各地区(它们的吸引腹地)连接成一体,构成空间体系。第82页/共114页83区内的各种交通、通信网络和组织联系构成了复杂的经济网络,这个网络在区内传输着各种资源、要
30、素,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常见类型:综合经济区按空间尺度可以进一步分为大经济区、基本经济区和基层经济区。第83页/共114页84 按照区域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和工业结构、资源丰富程度及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将全国划分为五大经济地域类型加工型经济区(京、津、沪、鄂、辽、台)、加工主导型经济区(苏、浙、闽、粤、桂)、资源开发主导型经济区(晋、内蒙古、赣、黔、青、宁、甘、滇)、资源开发加工混合型经济区(鲁、陕、川、皖、湘、黑、吉、冀、豫)、特殊类型经济区(新、藏、琼)。第84页/共114页85 加工型(京、津、沪、鄂、辽、台)、加工主导型(苏、浙、闽、粤、桂)、资源开发主导型(晋、
31、内蒙古、赣、黔、青、宁、甘、滇)、资源开发加工混合型(鲁、陕、川、皖、湘、黑、吉、冀、豫)、特殊类型(新、藏、琼)。第85页/共114页86二、经济区划(一)经济区划的概念(二)经济类型区划(三)部门经济区划(四)综合经济区划第86页/共114页87(一)经济区划的概念1经济区划的代表性观点2本书的观点 第87页/共114页88 1经济区划的代表性观点 根据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特点对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的划分,揭示各地区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经济结构的特征。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主观认识与划分。第88页/共114页892本书的观点经济区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按照既定的原则、指标,识别
32、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界限划分出来;二是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依据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经济区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等进行战略性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第89页/共114页90(二)经济类型区划1目的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某些特定问题而把经济特征相似的经济区划分出来,对它们采取有针对性、有差别的经济政策及其它方面的政策,消除其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促使它们健康发展,并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相协调。第90页/共114页912基本原则区内的相似性和区外的差异性。即某个经济类型区的内部必须具有某方面经济特征或经济
33、发展问题的相似和一致,而与区外则有着明显的区别。第91页/共114页923方法在划分经济类型区时,确定经济区边界的方法因涉及的经济问题而不同,主要是根据经济问题的特征选取相应的指标,然后,按照不同地区在这些指标上的得分进行归类,并把特征相似且空间上相连的地区划分为一个经济类型区。经济类型区的边界划定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它们的经济特征或经济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第92页/共114页93(三)部门经济区划1目的为了合理进行经济部门内部的地域分工,发挥地区优势,促进该经济部门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因为,就某个经济部门而言,由于其内部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
34、技术经济特征和区位指向不同,各个生产、经营环节既要寻找最适合的地方发展,同时又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只有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才能充分利用资源,获得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实现整个经济部门发展的优化。第93页/共114页94 2基本原则区内某经济部门的同质性和集聚性。亦即,所划分出的部门经济区的内部必须是某类经济活动的集聚区,在生产、经营方面与区外有着明显的差异。这样的部门经济区在一个经济部门的发展中承担着独特的作用,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部门经济区内的各地区之间在该部门发展条件、存在问题等方面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第94页/共114页953方法部门经济区的边界划分主要考虑某个行业
35、或几个行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同时,还要根据该行业在资源利用、生产或经营活动方面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共同确定边界所在。第95页/共114页96对于划分出的部门经济区,需要继续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深入地分析部门发展的条件、现状,发现其发展的优势和制约要素。其次,确定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再次,选择经济区发展的重点和途径,包括资源的利用方针和方案,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制订促进经济区发展的对策。第96页/共114页97(四)综合经济区划1综合经济区划的目的进行综合经济区划主要是为了遵循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建立彼此分工、相互补充且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经济空间体系,使各经济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特殊
36、功能、能够承担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某方面任务的经济系统,以及经济发展与管理的地域单元。充分发挥各经济区的优势,实现相互之间的互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整体效益。第97页/共114页982综合经济区划的原则综合经济区划的原则因不同的国家而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与各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社会环境、区划的具体目的等有关。第98页/共114页99西方国家进行综合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综合经济区划首先要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使综合经济区在全国或区域的经济发展中承担独特的作用。同时,综合经济区要在相当程度上形成满足区内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能力。从产业结构看,综合经济区要形成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协
37、调的产业结构。第99页/共114页100综合经济区在空间上由经济中心城市与吸引腹地共同组成。综合经济区以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各种经济网络为纽带,实现城乡一体化。综合经济区的界线应与一定的行政区界线一致,以有利于依靠行政机构执行有关的经济政策,同时,也相对地照顾到行政区中所包含的民族和乡土因素,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第100页/共114页101苏联进行综合经济区划的原则:综合经济区在经济上的统一性或完整性。即在区内构建以专业化与综合发展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区外服从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安排。综合经济区发展的远景性。要求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合理组织经济区的经济结构和划分界线。第101
38、页/共114页102实现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的统一。既要照顾到一定行政区边界的完整性,又要有利于按照经济活动内在联系组织经济发展。在经济区划中认真对待民族问题,尽量保持民族分布地域的完整。第102页/共114页103注意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吸引作用,把中心城市的吸引腹地划入同一个经济区。但是,综合经济区的范围又不能只包括中心城市的腹地,还要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其它要求。注重依靠交通网络连接各个地区,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又注意经济区运输费用的总体节约。第103页/共114页104 我国进行综合经济区划的原则:(1)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2)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3)资源的相关性;(
39、4)经济发展方向的一致性;(5)考虑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满足综合经济区在地域分工中承担独特任务的需要;(6)适当照顾一定行政区界线的完整性。第104页/共114页1053综合经济区划的方法苏联划分综合经济区的方法:(1)统计分类法;(2)经济中心分析法;(3)经济联系法;(4)动力生产体系法。第105页/共114页106我国划分综合经济区划的方法:第一步,调查研究。第二步,划分经济区的界线。第三步,深入研究经济区的内部结构和在国家或区域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第四步,对经济区内的次一级经济区进行划分,指出它们的发展方向,构建经济区内部分工格局。第五步,编制经济区划方案。第106页/共11
40、4页107中国经济区划的实践一、综合经济区划(一)中国采取的区划方法 对于幅员辽阔的国家做好经济区划工作,特别是综合经济区划,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中国新中国以来一直没有统一划分综合经济区,只是在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规划时,曾先后采取过几种不同的区划方法。第107页/共114页1081、按行政区划系统组织国民经济生产 这是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的一种区域经济安排形式,这种形式虽然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但容易人为割裂区际经济联系,不利于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地域分工与合作。第108页/共114页1092、按沿海与内地两大块来安排区域分工格局 这种安排主要是在50年代,特别是“一五”计划
41、时期的一种划分,当时沿海和内地的区内一致性与区际差异性比较明显,按这种划分来安排地区布局,对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划分由于过于粗略。不够实用而很少被广泛采用。第109页/共114页1103、按六大协作区来布局经济发展1958年提出的是七大经济协作区,到1962年把华中区和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使七大经济区变为六大经济协作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最初六大经济协作区的划分,本意是想作为综合经济区划,但后来没有真正起到综合经济区划的作用。六大经济协作区的提法至今仍被人们习惯性地沿用。第110页/共114页111 环渤海经济区、东北经济
42、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区、中部五省经济区、东南沿海经济区、大西南经济区、西北经济区第111页/共114页1124、三大地带的划分三大地带的划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梯度开发理论的引入和发展,中国以陈栋生先生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学界提出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并成为中央政府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地域依托。1986年“七五”(19861990)计划明确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详细制定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非均衡发展梯度推移的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112页/共114页113三大经济地带:东部沿海 中部内陆西部地区 第113页/共114页114感谢您的观看!第114页/共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