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公开课获奖ppt课件精选——《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高考真题》.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3438090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PPT 页数:147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公开课获奖ppt课件精选——《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高考真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高中语文公开课获奖ppt课件精选——《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高考真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公开课获奖ppt课件精选——《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高考真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公开课获奖ppt课件精选——《论述类文本阅读含高考真题》.ppt(14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论述类文本阅读执教教师:XXX-3-说明1.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题目为3道,9分。2.选择的文本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考点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个考点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考生在复习中一定要格外重视。-4-高考真题体验

2、对方向一、(2018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

3、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5-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

4、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6-“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

5、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7-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

6、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8-答案 D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项,是对第1段“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的正确整合转述。B项,是对第2段“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的正确整合与转述。C项,是对“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的正确提炼与概括。D项曲解文意,“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相关信息在原文第3段结尾处:“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

7、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于文无据。-9-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10-答案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A项,没有运用对比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错误,本文论证的是如何发展诸子之

8、学,使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得到承继、创造和突破。B项,是对文章第2段、第4段内容的概括,相关语句为“新子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等。C项,是对第3段内容的概括分析,相关语句为“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等。D项,是对文章第4段内容及层次的分析,由“从逻辑上说”“从现实的过程看”可判定其正确。-1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

9、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12-答案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错误,不符合文意,相关语句为第2段的“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并无历史上互相隔膜的内容。B项,是对第3段“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

10、的建构与发展过程”“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的整合概括,与文本内容相符。C项,“照着讲”“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错误,相关语句为第4段的“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D项,“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中的“逐渐过渡”错误,由第4段“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可知。-13-二、(2017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

11、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14-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

12、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

13、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15-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6-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

14、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17-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扩大范围。“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说法错误,原文是“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B项,以偏概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仅是就排放的“空间维度”来看的,而不是“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项,“要为后代设定义务”无中生有,原文是“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15、”。-18-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答案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项,“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理解错误,从全文内容看,作者的观点是立足现在的,是我们这代人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倡导“气候正义”。-19-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16、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答案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这种说法过于绝对。-20-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一、(2018河南郑州第二次质量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

17、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21-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

18、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22-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

19、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习惯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烦琐中解放

20、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23-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B.“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24-答案B解析 A项,混淆概念。“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错,从原文最后

21、一段看出,“义理之学”跟“忘言得意”不是一个概念。C项,范围扩大。原文只说到“忘言得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未提及给“创作者”也带来了“极大的自由”。D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是指“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且“得意”之深浅只是“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非“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2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质的依据。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

22、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总结。答案答案 B 解析 B项,“可直接证明”理解错误。“可直接证明”的应是“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26-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

23、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来。答案C解析 C项,无中生有。从原文中推不出“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这一结论。-27-二、(2018四川成都二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盲人摸象。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国

24、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伦理就是约束。比如“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比人生轨迹,没什么好比,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不但有益而且必需。有些比较无意义,并非学术前提出了问题,而是回答不了“然后呢”这个问题。-28-比较文明是有方法的。文明离不开人,物作为文明的见证,也很重要。物是实实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见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联系,后来我们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实毫无关系。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

25、明比较。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29-微观的文明比较主要在这两个范畴:从具体的物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前者受时空约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释,能改变的很有限。后者则有超越时空的启发和引领意义:罗马人的沃伦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同样在叙述欲望与爱的故事;静穆而伟大的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都是人类最伟大的气质与精神的外化,存

26、在于所有不朽的艺术品之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题都是牺牲文明的比较,核心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以达成文化认同与自信。有个就叫“文明”的游戏,选哪个来玩都可以,结果只和操作有关,真实的文明也是。现在讲多元,不是否认进步与落后,而是相信比之于可以弥合的差距而言,基因更重要,我们需要一个色调丰富的文明体系。(选自郭青生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和方法,有删节)-30-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还是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比较研究都必须具有整体性。B.比较文明研究讲究伦理,是为了让比较有价值,只要比较前提正当,就能得出有益的

27、结果。C.批判“中国文明西来说”,其积极意义是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D.更好地理解文明,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达成文化认同和自信,这是比较文明的核心意义。答案A解析 B项,说法过于绝对,比较前提正当,不一定能得出有益的结果;C项,曲解文意,“把世界维度下的中国彩陶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不是批判的积极意义;D项,不合文意,“弥合多元文明的差距”不是比较文明的意义。-3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绕着比较文明,文章依次论述了比较文明的目的、伦理、方法和意义。B.文章阐释了比较文明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并对比了微观比较的两个范畴。C.第段的举例论证,

28、是为了证明从制度这一范畴进行文明比较,存在着缺陷。D.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说明从具体的物出发可发现相同的气质与精神。答案D解析 D项,“希腊石头与北齐佛造像之例”属于文明比较中“从核心价值观念到具体的物”的范畴。-32-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对日本文明不从世界的维度去理解,就无法对它理解得更完整,更接近真实。B.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C.比较文明的核心任务,不在于区分文明的进步与落后,而在于解释文明的演进。D.如果能恰当地进行比较文明研究,我们将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答案B解析 B项,强加因

29、果,无法推出“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33-三、(2018河南4月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个体或组织。“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重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34-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直接原因。在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

30、眼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标题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如果标题不能及时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取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严峻考验。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容易在各大媒体上蔓延开来。-35-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览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

31、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提供了条件。另外,“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件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社会矛盾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此,一些网民便借助自媒体,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耸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题新闻,来表达诉求、宣泄情绪。而网络媒体为了点击量,也往往迎合、利用网民这样的心态和诉求,通过精心炮制的标题来引发围观,甚至引导舆情。-36-“标题党”新闻在未被证实的情况下,借助于舆情的裂变式传播迅速扩散,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给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温床,给突发舆情的应对处置带来阻碍,甚至有可能严重危

32、害社会安全。另外,纵容“标题党”新闻,对那些坚守社会责任的媒体和媒体人来说是种不公平,可能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破坏媒体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制定措施整治“标题党”现象,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标题党”现象泛滥的问题,以保证网络媒体良性发展,净化舆论环境。(摘编自詹婧热点事件舆情传播频现“标题党”)-37-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党”炮制新闻标题手法多种多样,目的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B.在门户网站和新媒体上,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标

33、题能否吸引人非常重要,纸媒则不然。C.用博人眼球的标题来增加点击量,是“标题党”新闻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注的最有效的方式。D.网民面对多元化的媒体渠道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形成了只浏览标题、图片等却不关注新闻细节的习惯。答案C解析 A项,“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错误;B项,“纸媒则不然”有误,因为新闻标题对于纸媒也很重要;D项,“不关注新闻细节”错误,应该是“甚少关注”。-38-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媒体和网民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B.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媒体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标题党”现象的盛行。C.文章按提出问题、分

34、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标题党”现象进行了论证。D.文章分析“标题党”现象的危害,突出了加强网络新闻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 B项,“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错误,主要使用的应是因果论证。-39-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利益驱动是“标题党”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只要媒体改变“流量变现是王道”的经营原则,“标题党”现象就能消除。B.对网络媒体来说,流量意味着经济利益,这导致自律精神不强的网媒过于关注流量变现,失去对职业道德的坚守。C.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老不信”心理应该跟当前社会的诚信危机有关系,强化诚信意识是消除“标题党”现象的一个途径。D.“标题党”新闻容易造成信

35、息传播失真,滋生网络谣言,激发负面情绪,导致大范围舆情失控,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威胁。答案答案A解析 A项,“只要就能消除”错误,因为“标题党”除了媒体,还有网民,而且他们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追求利益。-40-四、(2018四川春季诊断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中国古代的流寓民歌李雄飞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

36、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41-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但战乱频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对于社会流寓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

37、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42-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域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域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43-可

38、惜,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造与再创造,然后在茶馆等场所表演,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遇黜遭贬。于是,此类文人们便纵情山水,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选自2017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注流寓:流落他乡居住。-44-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

39、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民歌比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B.流寓民歌创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风格,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C.民众短距离流动在同一文化带,长途流寓则在不同的文化带,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D.我国古代民歌变成俗曲主要是通过优伶或才人文士对其进行加工、改编与创造而成。-45-答案D解析 A项,“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因果不当,文中有“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的信息,可知各地民歌存在差异与文字出现无关。B项,“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错,也有物质方面的诉求。C项,“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

40、”错误,根据文中“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可知。-46-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是由于先民持续流寓,然后指出了各地民歌的差异一直存在。B.文章第二段先分析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流寓导致了流寓民歌的迥然有异,最后点出歌者的诉求。C.文中用古人把民歌叫作“风”的事实说明了民歌歌唱的过程是传承与传播的过程,论证了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的特点。D.古代歌伎的俗曲被流寓文人记载并竭力效仿,后被当成了民歌,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答案D解析 D项,

41、“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错误,“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并非文中的论点;两者之间也不存在论证关系。-47-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并非持续性的,而是骤然流动开来的,这是因为战乱频仍。B.民众的流寓会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的变化,对于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C.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民歌文化过渡区,这与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有关。D.一些文人如果没有怀才不遇或遇黜遭贬,有可能就不会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答案A解析 A项,“这是因为战乱频仍”以偏概全。文中有“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的信

42、息,说明战争只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而不是唯一原因。命题角度2-48-49-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一、(2018全国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

43、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50-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

44、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51-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

45、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52-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

46、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53-答案A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答题区间在文本首段,“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B项,强加因果。文本最后一段的表述是“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C项,“是为了对抗大数据”的说法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文本最后一句可知,是为了抵抗数字化记忆霸权。D项,依文意,抵抗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工具是“被遗忘权”,见末段“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54-2.(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

47、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55-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文章开头在阐释了“被遗忘权”的含义后,就分析了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在此基础上来论述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项,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分别在文本第二、三、四段,论证逐层深入。C项,文章的立论基础就是大数据对个人隐私的影响,判断该项的正误也可参照选文的题目。D项,

48、文章论证的对象是“被遗忘权”,没有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全新论证”。-56-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文本第三段说,遗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个人及社会的修复和更新机制,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57-二、(2017全国139

4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

50、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58-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59-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