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应“谁”的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在应“谁”的试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从从“一模一模”思考高考语文复习有效性:思考高考语文复习有效性:我们在应我们在应“谁谁”的试?的试?瑞安中学瑞安中学 黄华伟黄华伟1 虽然希望能够换个角度讲“复习有效性”,但估计仍会是“老生常谈”。一、浙江语文的 1.必然“平稳过渡”2009年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末一年,2017年要实施新的高考方案。也就是说,2016年高考与去年比,不可能有大的变化。值得一说的是论语和“外国小说欣赏”移到“18选6”引发的影响。2015年选用的是朱熹注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一段话,在今年的“参考卷”中选用了荀子修身材料。估计2016年也可能定位在论语外儒家思想或“相关”。2 一句话,2015年是“
2、非论语”的开始,2016年是“非论语”的结束。另外,文学作品阅读材料也不大可能是外国小说,“参考卷”中是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或者是一个信号。当然,还是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比如一定要明确字音字形之“常见易错”;明确病句的“六种类型”及常见“病征”(如“并列词句”“介词打头”“关联词”等);小阅读侧重在“准确”;大阅读侧重于“特征”和“妙处”;古文阅读就是“理解”等等。当然,“平稳过渡”并不意味着死板,特别是语用题,比如一模的第6题“拟写寓言结论”、第7题“结构图转换为文字表达”都是比较新的题型。3 2.所谓“人文特点”以写作为例。一模作文要求“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是有比较充分思考的。这里可以回顾下
3、浙江卷2008年以来的作文命题,可以看到其“稳中有变”且趋势明显。4年份年份命题命题“内容趋向内容趋向”要求变化要求变化1616样样卷卷1313年年“童真童真”材料材料 反思反思“成长成长”你你有有什什么么所所思思所所感感?写写一一篇篇论述类文章论述类文章”20152015文如(不如)其人文如(不如)其人 人人品品与与文文品品,对对立立观观点点“二选一二选一“对对此此你你有有什什么么看看法法?写写一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20142014门与路门与路思思考考人人生生,对对立立观观点点“二选一二选一”“结合你的所感所思结合你的所感所思”20132013“童真童真”反反思思“我我的
4、的成成长长”,隐隐含对立观点?含对立观点?“你有什么所思所感?你有什么所思所感?”20122012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我我”态态度度、价价值值观观,出现出现“三选一三选一”“可可以以讲讲述述故故事事,抒抒发发情情感感,也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发表议论”20112011我的时间我的时间“我我”的的生生活活、生生命命意意义,义,开始关注开始关注“我我”“以以我的时间我的时间为标题为标题”20102010角色转化之间角色转化之间文化反哺,感恩文化反哺,感恩“讲讲述述故故事事,抒抒发发情情感感,也也可以发表见解可以发表见解”20092009绿叶对根的情意绿叶对根的情意感恩,回报感恩,回报同同
5、2010201020082008触触摸摸都都市市/感感受受乡乡村村感受世界感受世界同同201020105 有两个发展轨迹:内容上“从空泛到切实”“从宽泛到我的”,2011年“我的时间”是比较明确的“分水岭”:2011年前可以“大而化之”,2011年后常常立足于“我”这个支点。另外,2012年开始在内容取向上出现“三选一”,2014、2015对立观点“二选一”。要求上比较明确地从“讲述、抒情、论述”到“论述”,2013年“你有什么所思所感”为“分水岭”。顺便说一句,一模试卷定稿之后,考试说明才出来。应该说,我们对这种变化并不感到突然,强调所谓“理性思考”所谓“论辨素养”近些年来时有耳闻。6 温州
6、中学苏丰华老师提供的“作文阅卷意见”颇有指导意义:优美而华丽的表达将成为学生作文锦上添花的部分而不是雪中送炭的部分。应该有比较明显的逻辑关联词、关联句或者关联段。就一模作文看,应有这样的基本框架:现象叙述提出问题成因分析解决问题。寻找思辨的点并且扩大思辨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讲道理、摆事实,进行叙述罗列。7 瑞安中学叶芳芳老师这样分析一模作文: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 绝大部分的作文用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篇幅叙述生活中从“近”到“远”的现象,对于“成因分析”几乎就是一笔带过,将当下空间距离到心灵距离的变化一律归咎于“科技的发展”,而解决之道则是“不要过分依赖科技”。对问题的分析简单、片面、武断,都是严
7、重的思维缺陷,同时也造成文章“千篇一律”,有深入剖析的文章少之又少。8 停滞于现象层面,无法深入到本质 大部分学生在叙述完现象之后,提出的问题依然是在“远”和“近”这两个形象性的词语上周旋。而只有扣住“空间距离”以及“心灵距离”,才算完成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推进。比如某篇作文:第一段简单叙述空间上远在天涯,心灵上却可尽在咫尺的现象,提出“心若比邻何惧天涯”的观点;第二段论述了“远和近,曾是一个空间概念”以及“空间上的远和近,是人力的局限。但却从来不是人心的局限”;第三段论述了“现实的悲哀是,人们克服了空间上的远近,却陷入了人心远近的泥淖”。于是把“远和近”推进到“空间”与“人心”、“人力”与“人
8、心”这两对概念的比较,体现出高于一般同学的思维水平。9 缺少论证或论证无力 绝大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思路是:叙述诸多人心变远的事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科技的发展,解决的办法就是不要依赖科技。不少学生根本就不会写论述类文章!人心变远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科技发展是人心变远的唯一原因吗?有什么论据支持只要不依赖科技人心的距离就会拉近?这些才是一篇论述类文章真正需要论证的内容。但是我们看到的作文,几乎都是对既成观点的照抄照搬、对既成观点的简单重复。不会写作反应出的是学生不会思考、懒于思考的严重问题。高考写作评分向来是“矮子中挑长人”,一模作文平均成绩较高并不意味着到了省里温州的孩子得分也能不错。10
9、英国人斯蒂芬图尔明(Stephen Toulmin)提出“图尔明论证模型”,或可作借鉴。学生比较缺乏应该就是“限定”“例外”给自己的观点设定范围、条件,而且“理由”过于表面。11 二、自己学生的 1.从一模数据看学学科科最最高高分分平均分难度语文13192.310.615412得分率40%以下的如下几题:知识点平均分得分率文科理科文科理科3正确使用词语1.171.2538.88 41.834辨析病句1.141.233840.8516文言实词0.840.9227.84 30.7718古文内容概括、理解0.851.0128.23 33.7513 得分率超过65%有如下几题,其中25、23、7题超过
10、80%:知识点平均分得分率文科理科文科理科6寓言续写1.992.0566.37 68.457结构图转换文字4.854.8580.77 80.8617文言虚词2.092.0769.82 69.0623传统文化题0.850.8685.12 86.1325名句默写5.185.386.29 88.4126写作41.5141.62 69.19 69.3714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文、理科学生在如下4个题目上得分差距达5%以上,第9题高达14%,且理科得分率都高于文科。2015年也有类似特点。知识点平均分得分率文科理科文科理科1字音1.31.4643.2248.618重要句子理解1.411.5447.
11、0451.499文中信息筛选整合1.211.6540.2554.918归纳古文内容0.851.0128.2333.7515 2.从自己学生看 这个可能更准确些。一模后,我要求学生人“选择”3个自己认为的的薄弱考点,结果如下。16表格如下:班/题12345-78-1011-1516-2021-2223-2425 269班2216 10 0913288101110班13 12 16 5691123124013 9班10人次以上认为“最欠缺”的是16-20、3、11-15、26、4。10班10人次以上认为“最欠缺”的是16-20、3、26、1、2、21-22、11-15。其中差异最大的是:10班有1
12、3、12人认为重要的字音、字形,9班只有2人。另外,两个班学生一致认为最困难的是“古文阅读”和“词语运用”,一致认为较好掌握的是“文化题”“默写”。17 我用它想说明的就是:班级间有差异。那么,按理说,复习也应该“各有针对”才好。进一步想,每位学生复习需求可能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是可以针对“重点学生”作针对性复习安排的。18 三、有限时效的 1.哪些是有效的 老师们认为下面哪一组的复习效果会更好?序A组B组1字音字形词语运用2语用题作文3实用类论述类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4古文阅读古诗鉴赏19 三、有限时效的 1.哪些是有效的 老师们认为下面哪一组的复习效果会更好?序 A组能力层级B组能力层级
13、1字音字形识记词语运用理解、表达应用2语用题表达应用作文表达应用3实用类论述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4古文阅读理解古诗鉴赏鉴赏评价20 原因比较简单,A组能力层级普遍低于B组。相比较而言,A组内容投入时间效果会明显一些,B组效果就差一点。比如小阅读第8、9题,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练习提高准确度的,因为选择项“设误”的思维是有规律可寻的,总也逃不出那么几种。21 第8题考查“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A.综合第一、二段内容,“欠缺模型”有欠缺的根本原因是科学家们对公众反对科学活动原因的判断出现问题,选项与“科普活动不是中性的而是有立场的”没有直接关联。为“答非所问”。
14、B,应该是先有“利益共同体”,才有“有立场不中性”。为“因果颠倒”。C.原文是“科学家倾向于生产对其有利的科学知识,也容易忽略、隐瞒甚至篡改对其不利的知识”,“总是”“言过其实”。D.正确,从“由于信息不对等,如果科学家要用他生产的知识来愚弄公众”等句中可以推断,即科学家可以“有立场不中性”的前提是他们比民众懂得多。22 第9题 A.“莫名其妙的非理性恐慌”是愚昧,但愚昧不止是“恐慌”。明显属于“充分不充分”。C.原句是“还有些人虽然不是生物学家,但并不认为转基因科学有多么难懂,多么了不起”,可见有这种观点的只是“有些人”而不是“都”。可见是“部分与整体”。D.文中没有提及有没有必要,只是说“
15、争论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完全是挺转方设下的一个陷阱”,是就辩论而言。为“相关不相关”。表达上设置一定的理解“障碍”,但逻辑上非常清晰。23 无论“基于学情”还是“基于学习内容特点”,我们复习最重要的一点仍然是“教什么”:什么是我的学生的复习重点?什么是复习效果相对好一些的内容?24 2.怎样是有效的 如前所述,对A组内容,如果能够做到“个性化复习”,无疑针对性就强得多。而对B组内容,应注重方法指导。所谓“方法指导”大约就是“思维方法”,尤其是“如何分点”,即从不同角度,“分出”“不交叉”的点,最为困难。首先,老师要理清“考点”比如“文学作品阅读”,背考试说明是不行的,必须要自己加以概括,以非常
16、简洁的“考点”来概括,每位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概括思路。25 我概括出的是这么“五点”“内容(景人事)”“手法”“结构”“语言”“情感(主旨)”。换句话说,是从“内容”到“情感”,中间要借用的三个手段是“手法”“结构”“语言”。用一句话说就是“用怎样内容怎样手法怎样结构怎样语言表达怎样情感”。它的用处是克服考点内容的“模糊一大片”“无从着手”“大而无当”,对试题的指向心中有数。而且,对待凡“有什么作用”“欣赏”“好在哪里”等问题时,可以直接按“五点”来回答。26 因为据我观察,文学作品阅读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不知道要写这点”而不是“我不知道这一点”。顺便说一句,对文学作品,学生如果看不懂,就
17、是没有办法的,而在这阶段还要着力于“怎么让学生看懂”,几乎已经不可能,或者说“划不来”了。“古诗鉴赏”与“文学作品”考点相近,只是“内容”可换作“意象”27 比如第10题,考查“理解文章观点”。答案区域虽然在第4段,但却必须以前3段的理解作基础;而且答案中只有“基本权利”一点可以从语句“权利的底线”直接获知;另外两点“判定未必准确”“科学只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断往“上位”寻找原因:因为“坚持愚昧”是权利;因为你判断“愚昧”的未必就是“愚昧”;因为你用来判定“科学”未必是唯一的认知手段。这类题的难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分点”答题,并使几个答题点内涵不交叉。28 再如第12题,考查“作品主
18、题分析”。就这篇文章看,作品主题应该集中在“一个从事书法艺术的人,就是一个孤魂”这一句上,其内涵丰富,既有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感悟,也包含对田先生的尊重与一定“反抗”、对自己艺术人格的追求。本题答案集中于第5段议论部分,意思比较显豁,但学生组织表达却容易因信息不全而失分。较多学生只答出“书法艺术无人可以帮助你”,而对“书法艺术特别要求独特”(深入一层);“许多书法家都是孤魂”难能“两全”(举例)。难就难在如何区分为不同层面的“三个点”。29 再如第14题,考查“作品内涵的赏析”。题干明确指向“情感”,结合上文“我想修善与田先生关系但田先生却过世了”“我要求学生直说无妨”,其情感内容呼之欲出;只
19、是这两种情感似乎并不“兼容”,即表面上看,一个是“坚持直说”,另一个则是“对自己直说的一点歉疚”,这可能影响了学生理清答案的思路。此类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即看似矛盾其实正是“相辅相成”。另一方面,还要留心“不如此,何以堪”中的“堪”字,即“忍受”之意,“忍受”什么?一个是“不直说”,另一个是“再无机会修善关系”。作者的情感表达不能说不隐忍、不含蓄。30 再如第15题,考查“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层级为“探究”。学生对“文如其人”的说法十分熟悉,但具体到一篇文章,却未必容易,所以题干非常明确地指向“我的性格和本文风格的相似之处”,而且“写出一点
20、即可”,缩小答题范围,降低难度。其中“我的性格”之“独立”“直率”显而易见,但答出“文章风格”的“独”或“直”有一定难度。31 此类题答案趋向开放,但却一定要有“落实点”,实际上,不少答案内容都会呈现“一实一虚”“一表一里”“一明一暗”的“层次性”,这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所谓“答题思维”。另外,应该让学生明白,有些题目也许看起来难,但得分却可能不难,要破除心理上的畏惧感,仔细审题,找到答题突破口。从答题情况看,有较好的区分度,阅读能力强的学生都能抓住“人直”特点并说出文章的“直”;中等同学对“人”的特点能把握,对“文”的特点却把握欠准确,甚至“不知所云”;也有一些同学笼统地说“文如其人”,于是失之虚浮。32 从“一模”思考我们在应“谁”的试?一、浙江语文的(摸准趋势)1.必然“平稳过渡”2.所谓“人文特点”二、自己学生的(针对性强)1.从一模数据看 2.从自己学生看 三、有限时效的(追求“时分比”)1.哪些是有效的 2.怎样是有效的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