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3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 / 32【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每题每题 1.51.5 分,共分,共 6060 分分) )1. 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封黄帝之后于祝,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帝舜之后于陈,时大禹之后于杞。分封制A. 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 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C. 使最高统治者权力实现集中 D. 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周王分封神农、黄帝等后人为诸侯的历史现象,分封对象都属于先代贵族,这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故 B 项正确;A
2、 项错误,中原地区比较先进;C 项说法错误,错在“权力实现集中” ;D 项是宗法制的作用,排除。2. 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对家进行统治。这反映了当时A. 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C. 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 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相关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以家长的面目” 、 “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体现的是西周- 2 - / 32政治的“君父同伦”理念,C 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
3、干主旨不是在强调“血缘关系” ,排除 A;仅从题干信息看不出“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排除 B;题干信息体现不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排除D。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概况及特征3. 甲骨文卜辞中有“(王)大令众人曰: 协田。 ” 诗经:“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D.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答案】D【解析】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
4、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D 正确;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 A;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 B;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 C。4. 在春秋战国时期,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甚至“市费倍蓰” ,相差一倍至五倍。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而不顾。这主要反映了A. 大众消费需求的极大增长 B. 商人从业风险空前升高- 3 - / 32C. 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的繁荣 D. 交通不畅阻碍商品交换【答案】C【解析】材料“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 “利之驱使,使商人们“虽有关梁之
5、难,盗贼之危”而不顾”说明由于土特产品这些特殊商品利润丰厚,促使了长途贩运的繁荣,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大众消费需求和交通对商品交换的阻碍,故 AD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长途贩运的繁荣,故 B 项排除。点睛:抓住材料“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可知,土特产品的地区差价很大,利润很高,促使特殊商品长途贩运繁荣。5.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 ,把“黄帝寿长 300 年”说成“影响后世 300 年” 。这表明A. 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 B. 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C. 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 D. 儒家宣扬君权神授【答案】A
6、【解析】根据材料中“儒家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 ,把黄帝寿长 300 年说成影响后世 300 年 ”可知,儒家能够更为客观地认识远古传说,体现了理性精神,故 A 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儒家对待鬼神的态度无关,排除 B 项;材料中指出是“重新解释” ,与儒家的根源无关,排除 C 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不主张君权神授,故 D 项错误。6. 儒家祟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 ;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 4 - / 32的“兼士” ;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诸子A. 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 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 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 讲究胸怀宽容
7、博大【答案】B【解析】无论是儒家、墨家还是法家,都要求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C 选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故排除;D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兼士” 、道德极峰等均强调了人道德修养。7.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它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答案】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 5 - / 3
8、2家思想8. 孔子以“仁”为“至德” ,而把孝悌、忠信、礼、勇等都从属于仁的总原则之下。 “仁” 以“亲亲”为出发点,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孟子将孔子的道德学说加以条理化,提出“仁义礼智” “孝悌忠信”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反映出A.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答案】C【解析】材料“孝悌” “血亲之爱”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体现,故 C 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
9、故 A 项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体现,不是掩盖,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孝悌” “血亲之爱”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是解题的关键。9. 19 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在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中指出诗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 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C. 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D.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6 - / 32【答案】D【解析】从材料“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
10、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诗经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具有现实主义色彩,故 D 项正确,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诗经的艺术感染力和学术价值,故 BC 项排除。10. 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 ,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由此可知汉代A. 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 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C. 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 D. 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金缕玉衣”
11、,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缕玉衣” “铜缕玉衣” ,即下葬所用铠甲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可知汉代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故答案为 C 项。这种等级差别不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所致,排除 A 项;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不是因为等级制带来的,排除 D 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金缕玉衣” “银缕玉衣”铜缕玉衣”所体现出的等级含义,再根据这种现象与手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答案。- 7 - / 3211. 汉代皇帝有“六尚” , “尚”意为掌管, “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和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其职权地位本不高,
12、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这反映出汉代A. 承继秦制, “国”与“家”同构 B. 制度创新,奠定三省六部制根基C. 皇权至上,缺乏有效制约体制 D. 风尚变迁,影响到后世皇家生活【答案】A【解析】 “五尚都只管理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说明官员为皇帝私人服务,它体现出“家国同构”思想,故正确;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出现,故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制约信息,故错误;皇家生活并不因为风尚变迁而改变,故 D 错误。12.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 强调
13、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答案】A【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 A 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 B 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 8 - / 32关系,排除 C 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董仲舒以较为曲折的方式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如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13.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开始
14、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 50 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 12 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时,太学生已多至 30000 人。太学生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A.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 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 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太学规模从西汉到东汉越来越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开始设置太学讲授儒家经典,太学规模的扩大从根源上说是因为政府支持下儒家政治势力壮大的结果,故 C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最终” ;B 项和 D 项不是社会根源,可以排除。14. 汉代的宫殿,官署、武
15、库等朝廷机构的建筑物约占长安城的9/10,剩下供居住的仅占 1/10。唐代的宫城和皇城占长安城的 1/10,而居民区约占 6/10,其他面积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从汉至唐都城布局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9 - / 32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弱化 B. 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C.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占据城市 9/10 面积,说明汉代长安城主要行使政治职能;而唐朝时长安城政治性建筑物仅占 1/10,居民区及道路河渠占大部分面积,说明唐朝长安城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职能增强,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且不符合材料;C 项错在
16、“名存实亡” ;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问题,故 D 项错误。15. 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 庄子来诠释论语 ,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 中庸 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A. 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C.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 庄子来诠释论语 ”到“大学 中庸 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 ”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宋代儒学逐渐回归先秦儒学,故 A 项正确;A项是汉代,排除;C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16.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要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
17、执行的过程。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 10 - / 32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扩大了省长官的权力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答案】A【解析】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 A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 B 错误;除了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 C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 D 错误。17.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
18、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 70 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A.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B.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C.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D.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答案】D【解析】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东部地区,所以唐代城市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长江下游地区属于南方,所以唐代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则说明有经济重心南移的- 11 - /
19、32趋势,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商业而非交通,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城市兴起体现的是商业的普遍发展而非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商帮的涌现是在明清时期而非唐代,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18. 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建置情况的部分材料,对其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逐渐分离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答案】C【解析】从表格中粮仓设置情况来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已经不匹配,当时政治中心在关中,而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南移,故 C 正确
20、;大运河主要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宋代,故 B 错误;中国古代政治中心此时一直在北方,没有南移,故 D 错误。19.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追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 ”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A. “凡周之士,不(丕) 显亦世” B. “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 12 - / 32良将怯如鸡”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答案】D【解析】材料“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
21、补缺等级。 ”表明“学而优则仕” ,据此可知该制度应该是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而“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正是对科举制的描写,故 D 项正确;A 项体现的是盛行于西周的世卿世禄制,故排除;B 项体现的是汉代察举制,故排除;C 项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排除。点睛:首先通过材料“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 ”分析出科举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20. 宋真宗时开始实行和买政策, “大观库物帛不足,令两浙、京东、淮南、江东西、成都、梓州、福建路市罗、绫、纱一千至三万匹各有差” 。南宋建炎元年知越州翟汝文奏“折东和预买绢岁九十七万六千匹,
22、而越乃六十万五百匹”宋代“和买政策”A.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提高了丝织品的商品率 D. 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真宗实行和买政策,从市场购买大量罗、绫、纱,提高了丝织品的商品率,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 13 - / 32和对外贸易无关,故 C 项正确;AB 项排除;材料和南北差距大无关,排除 D。21. 南宋绍兴府城周围十多里范围内,有清道桥市、大云桥东市、大云桥西市、龙兴寺前市、西跨湖桥市、虹桥市、三山市、亭山市等十多处环城市镇。环城市镇的发展A. 标志着我国古代的市镇开始出现 B. 体现了市镇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C.
23、 是城乡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产物 D. 体现了南宋市镇广泛兴起和发展【答案】C【解析】 “南宋绍兴府城”代表的是城市, “清道桥市、大云桥东市、龙兴寺前市、西跨湖桥市、虹桥市、三山市、亭山市等十多处环城市镇”代表的是乡村,而“环城市镇”则代表了城乡经济联系的加强,故选 C。22. 宋朝统治者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这不仅有助于士大夫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A. 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B. 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C. 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D. 理学禁锢思想功能缺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
24、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说明宋朝科技文化的- 14 - / 32繁荣受政治影响较大,由于政治运作的文明和理性才带来文化的繁荣,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理学的作用,排除 D 项。23. 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 ,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度A. 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均衡 B. 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C. 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 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答案】B【解析】
25、从材料“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可以看出北宋出现了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南北分卷制度的出现“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 ”这正是对文化中心南移的回应,故 B 项正确。A.项“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北宋南北分卷制度不能导致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只是维持南北取士人数的均衡,故C 项排除。D 项应该是提升了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故排除。24.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备” 。这反映了宋代A. 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 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 经济结构面临转
26、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 15 - / 32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 ,说明宋朝时期通过立法保护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反映税制的变化,排除 A 项;C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宋朝对土地买卖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使土地私有制渐趋成熟,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繁荣。25. 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海舶擅载外国入贡者,徒二年,财物没官” ;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 “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 。这说明宋代A.
27、 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 B. 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C. 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D. 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宋代限制各规模”得出宋代未放弃朝贡贸易,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海外贸易征税,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整经济政策和官商分利,故 C 项错误;宋朝一方面限制朝贡贸易规模,另一方面鼓励海外民间贸易,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推动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可见采取务实的政策,故 D 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名师点睛】所谓“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朝贡贸易固然可以满足中原王朝的政治虚荣心,但在经济收益上则是得不偿失的,不
28、过这样的朝贡贸易格局在宋朝悄然发生了变化。宋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思路,对朝贡贸易加以抑制。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 年) ,朝廷- 16 - / 32听从广州官员的建议,立法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南宋时,高宗下令商船不得“擅载外国入贡者” ,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宋孝宗也有回绝朝贡的诏令:“比年以来,累有外国入贡,太上皇帝冲谦弗受,况朕凉菲,又何以堪?自今诸国有欲朝贡者,令所在州军以理谕遣,毋得以闻。 ”26.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提出“简易工夫”发明本心, “剥落”解除心蔽, “优游读书”涵养德性。这说明他A. 强调伦理道德 B. 主
29、张心灵净化 C. 反对格物致知 D. 践行知行合一【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陆九渊主张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净化,以剥落、扫除“物欲”和“意见” ,故 B 项正确;题干强调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净化,以剥落、扫除“物欲”和“意见” ,而不是强调伦理道德,排除 A;题干强调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净化,而不是反对格物致知,排除 C;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与陆九渊不符,排除 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剥落心蔽” 、 “发明本心”, 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等,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7. 学者李治安的元代行省制度研究载:“首先,腹里以
30、外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禀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 17 - / 32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材料说明元朝的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A. 始终负有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B. 形成了松散的封建大一统关系C. 采用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两种模式 D. 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在政务方面对所属路府州县的调遣和控制,故 D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始终”和“各地” ;行省和所属路府州县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BC 项错误。28.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
31、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这表明A.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C. 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 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 ,这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故 A 正确;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三大改造,故 B 错误;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一直停留在小农经济水平,故 C 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故 D 错误。- 18 - / 32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新课标高考的主流题型,一般
32、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的能力。本题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即“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9. 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A. 手工工场占重要地位 B. 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 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图中反映了明代苏杭地区 30%的居民都是工场主,工场手工业地位重要,故 A 项正确。图中反映了明代时期存在的租佃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已存在租佃关系,并不是明朝才开始确立,故 B 项错误。图中只是苏杭地区居民的身份结构所占比重信息,并未就各种身份之间的社会地位高低展
33、开论述,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图中自耕农、地主与佃农等人的比例占据到 60%以上,并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苏杭地区经济结构30. 纸币在中国出现较早,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成为主要货币。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A. 民众缺乏对纸币价值的认可 B. 大量国际金银流入中国市场C. 商品市场发展程度不够充分 D. 纸币容易因通货膨胀而贬值【答案】C- 19 - / 32点睛:解答的关键是从“但直到明清时期纸币也未能取代金银而成为主要货币”切入,结合明清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31.
34、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实行“海禁”政策。这说明A. 经济模式与政治抉择密不可分 B. 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连C. 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 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答案】A【解析】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造就了统治者的固有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故选 A;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严重偏离材料主旨,故选 B;海禁令主要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必然的产物,当然外部的殖民威胁加剧了这一政策的出台,故 C 错误; 西方入侵并没有明确表述,故 D 错误。32. 下图为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直接、间接读者与通俗小说传播方
35、式。由此可知A. 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 B. 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C. 社会上层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 D. 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答案】A- 20 - / 32【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直接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文本来接受小说内容,其获取文本的方式主要有购买、转借及租贷;间接读者则依靠听书、看戏等途径,间接接受通俗小说的内容;直接读者与间接读者又分别确立了明清通俗小说两种基本的传播方式:版籍传播与曲艺传播;故可知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直接阅读和间接阅读的比较,故无法推断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上层
36、阅读小说侧重于版籍传播,而是强调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通俗小说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文学,而是强调明清通俗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排除 D。33. 有学者发现: 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 20 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A. 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 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C. 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D. 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秦防金属腐蚀技术失传、元代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在清代终止,归纳其共性,均在于由于王
37、朝更迭,导致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故选 A。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和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都说明这些技术并没有被严格保密 B 错。C、D 表述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手工业发展兵器发展- 21 - / 32【名师点睛】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线索 3 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34. 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 1644 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
38、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 ”这说明当时A. 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B. 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C. 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的发展方向 D. 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答案】B【解析】由“到明朝末年的 1644 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结合所学知识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故本题答案选 B 项;A 项中的“前列”说法错误;C 项说法错误,是西学东渐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D 项错误,题干主要是说科技没有说进步思想。35. 晚明时期, 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
39、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知当时- 22 - / 32晚明时期会社简表A. 文化政策开明,社会舆论较为自由 B. 中小市镇大量兴起,出现反传统舆论C.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社会分化加快 D. 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潮兴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地点信息,以及简表中的“匡时救世”“訾毁时政,裁量公卿” “保商务,谋公益”和“讲求实学”来看,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一股经世致用的思潮。故答案为D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反传统”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 C 项。36. 赵冈等人在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
40、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用人工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在 19 世纪末机纺纱应世以前,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B.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C.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答案】A【解析】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男耕女织,家庭手工业主要是满足家庭需要,小农经济限制了手工业的规模,所以会出现“惟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现象,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外来棉纺织品和棉花的发展,故 BC 项排除;D 项说法错误,错在“历代政府- 23 - / 32禁止” 。点睛:由材料关键信息“棉纺织业没有
41、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的即是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由于与小农经济相结合(“男耕女织” ) ,带有顽固性特征。37.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清末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这表明A.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答案】B【解析】革命者对王夫之的宣传主要是从革命者立场出发,清政府从“忠君守礼”进行宣传,都体现出从各自立场出发,可见,历史评价与政治现实有密切关系,故 B 正确;A 材料没有体现;C 中多面性不是评价标准;D 中
42、无法说法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 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38.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 ,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 24 - / 32控之势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在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获得“
43、票拟”职权的同时,又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种做法是通过宦官与内阁的共同参与、互相制约来保证皇权独尊,故 D 项正确;A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宦官权力恶性膨胀,故 B 项排除;C 项包含在 D 项之中。39. 明史與服志记载:“(洪武) 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该措施从本质上体现出A. 农民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 政府力图控制人口流动C. 专制权力干预社会生活 D. 传统农耕经济发生变异【答案】C【解析】从材料“商贾止衣绢、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中可以看出明朝抑制商业发展,政府干预社会生活,故 C项正
44、确;材料强调是商业发展的状况,故 A 项排除;B 项是 C 项的具体表现,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农耕经济的变异,故 D 项排除。40. 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 25 - / 32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A.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 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 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D. 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了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是有必要的,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选 A 是符
45、合题意的,正确;明朝对外政策是海禁政策,是不会加剧倭患的严重性的,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商人也不全是由海盗组成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并不完全在政府也在于商人和海盗,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由于明朝与日本的贸易出现了海盗等现象所以很有必要实行海禁。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第第 4141 题题 1414 分,第分,第 4242 题题 1212 分,第分,第 4343 题题 1414 分,共分,共 4040分分)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的科技奖励起源很早。早在上古时期,就
46、有了对天文、水利方面的奖励。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奖励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天文学、医学、数学、农业、军事科技、建筑等领域都有获奖的记载。对科技的赏赐主要反映君主的个人意愿,赏赐频度最高的是对皇帝有功的人。君王、朝廷官员和一些社会显贵- 26 - / 32等采用不同形式的科技奖励,来激励创造者的热情,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奖励形式由授官赐爵、赏赐金钱和物质、树碑立传扩展到赐姓、赐名、赐诗文等。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清初顺治帝首开对外国人的科技奖励,他对德国传教士汤若望非常器重,任命他为钦天监监正。因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活动往往是个人行为,没有形成科学共同体,对某一技术和产品
47、的奖励难以找到相关技术人员来评定,所以往往通过其外观或以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效果来定。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 “科学救国”成为时代强音。洋务运动中,晚清政府不仅对中国的科技人才给予一定的鼓励,还对来华工作的技术人员采取激励手段和优惠办法,如给予高薪、授予官衔、金钱奖励等。为鼓励学成回国的留学生,清政府以赐予他们“翰林” “进士” “举人”的出身或“投官”的形式给予奖励。在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的同时,西方的专利和奖励制度也引入了中国。1882 年,清政府批准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件专利,即郑观应等人创造的机器织布工艺,保护期 10年,1898 年,在康有为建议下,光绪帝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成为中国近
48、代第一个科技奖励法规。上海强学会、务农会等学会也在各自的章程中加入了科技创新的奖励内容。民国时期,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已形成了较好的基础,政府奖励、研究院所和学术团体的奖励互为补充,科技奖励体系已具雏形。以上材料据姚昆仑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研究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科技奖励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科技奖励的主要- 27 - / 32变化及其原因。【答案】(1)科技奖励起源早;奖励范围逐步扩大;奖励形式逐步多样化;没有形成制度;开始不限国籍;缺乏科学性。(2)主要变化:加强对外国人的奖励;科技奖励日益制度化和法制化;政府奖励与学术团休奖励相结合。原因: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西方的专利和奖励制度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社会转型的影响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科技奖励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科技奖励的特点、晚清科技奖励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中国的科技奖励起源很早” “对科技的赏赐主要反映君主的个人意愿” “奖励形式由授官赐爵、赏赐金钱和物质、树碑立传扩展到赐姓、赐名、赐诗文等” “清初顺治帝首开对外国人的科技奖励” “没有形成科学共同体,对某一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