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火箭班,含解析).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733776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火箭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火箭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火箭班,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火箭班,含解析).doc(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1 - / 39【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火箭班,含解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火箭班,含解析)析)考生注意:考生注意:1 1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10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9090 分钟。分钟。2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 I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用 2B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卷请用直径卷请用直径 0.50.5 毫米黑色

2、墨水签字笔在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第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6060 分)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4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51.5 分,共计分,共计 6060 分。在每小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据史料记载:商汤建国之时,尚存诸侯三

3、千余,与夏朝初建之时相比, “十损其七” ,仅 400 余年间竟有 70%的诸侯封国被消灭。这说明A. 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高度集中B. 当时中国诸侯兼并战争非常残酷C. 中华大地由分裂逐步走向大一统- 2 - / 39D. 诸侯国数量下降源于生产力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仅 400 余年间竟有 70%的诸侯封国被消灭”可知,商朝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且残酷,故 B 项正确。题干反映兼并战争残酷,没有说明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 A 项错误。中华大地由分裂逐步走向大一统是在春秋时期,而不是题干的商朝时期,故 C 项错误。商朝时期,主要的生产工具是木石骨等,生产力水平不高,故 D

4、项错误。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十损其七” “ 仅 400 余年间竟有 70%的诸侯封国被消灭”等,可从诸侯兼并战争的角度分析题干即可知道答案。2. 礼记载:“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天子负斧依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北面而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 ”这主要反映了西周A. 分裂的国家现状B. 森严的等级秩序C. 落后的管理制度D. 皇权的至高无上【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不同爵位决定了其所站的不同地位和方位,这是分封制之下西周等级森严的反映,故 B 项正确。由题干“周公朝- 3 - / 39诸侯

5、于明堂之位”可知周王尚未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尚未出现分裂的国家现状,故 A 项错误。分封制在当时符合周朝的政治统治,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故 C 项错误。秦朝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故 D 项错误。3.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王国维在此强调了当时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秩序B.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C. 天子与诸侯皆是兄弟甥舅关系D. 周王对异姓封国难以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各诸侯国通婚的实质是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护周王朝的政治秩序

6、,故 A 项正确。题干强调诸侯国通婚的信息,而没有涉及分封制,故 B 项错误。分封制中,有些诸侯是无血缘关系的功臣或先代贵族,而不是天子与诸侯皆是兄弟甥舅关系,故 C 项错误。西周时,周王对诸侯国能实行有效的统治,故 D 项错误。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 “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等,从联姻与政治统治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4. 汉代蔡邕说:“朕,我也。古者上下共称之,贵贱不嫌,则可以- 4 - / 39同号之义也至秦,然后天子独以为称。 ”这个称谓的变化反映了A. 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B.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C. 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D. 秦朝的统治严酷

7、残暴【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 “朕”由原先民间男子的称呼,变为秦始皇专用的称呼,不许百姓使用,体现了皇帝的权威性,其地位不可僭越,故 C 项正确。题干反映“朕”地位的变化与专制皇权有关,没有涉及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的信息,故 A 项错误。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与题干体现“朕”地位的变化无关,故 B 项错误。题干反映“朕”地位的变化与专制皇权有关,没有涉及秦朝的统治严酷残暴的信息,故 D 项错误。点睛:关键要清楚理解“朕”称呼的变化,然后透过变化,理解其的变化后实质,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思考。5. 高自双指出:“秦始皇心系天下,事无论大小都亲自过问并及时做出决定。他甚至用秤来

8、称量各种用于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 ”材料认为秦始皇A. 昏庸无能B. 勤政敬业C. 才能突出D. 专断独裁- 5 - / 39【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国家的所有事情,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由皇帝决定,每天给自己制定相应的工作量,体现秦始皇勤政敬业,故B 项正确。题干反映秦始皇大权独揽,勤政敬业,而不是昏庸无能,故 A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秦始皇的能力大小,而是强调其勤政敬业,故 C 项错误。D 项与题干信息“他甚至用秤来称量各种用于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不符,故错误。点睛:本题皇帝制度为切入点,首先需理解题干内涵,抓住关键信息“他甚至用秤

9、来称量各种用于书写文件的竹简的重量,每日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即可知道是强调皇帝勤政勤业。6. 隋代实行州县制唐代实行县制,宋代实行路县制,元代以来实行行省制,皆取法于秦汉郡县制,期间也有一些朝代试图打破秦汉郡县制的二级框架,但效果皆不理想。这说明秦朝推行郡县制A. 使分封制退出了历史舞台B. 导致后世统治疆域扩大C.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郡县制自秦代实行以来在名称上有诸多变化,该制度的主旨未有变化,说明郡县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 D 项正确。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但封建王朝仍然保留分封制,故 A 项错误。郡县制的实施,加强

10、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 6 - / 39导致后世统治疆域扩大,故 B 项错误。郡县制确实有利于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但题干强调郡县制对后世行政区划的影响,故 C 项错误。7. 据史书记载,宋代“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 。这一史料说明当时A. 军政管理体制出现了混乱B. 宰相已成为政府中的虚职C. 皇帝可以临机决断不受约束D. 枢密院无权处理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代皇帝有紧急处理军务的权力,不需要经过三省和枢密院,说明皇帝可以临机决断不受约束,故 C 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军政管理体制出现了混乱,而是强调皇帝可以临机决断不受约束,故 A

11、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宰相的地位,而是强调皇帝可以临机决断不受约束,故 B 项错误。枢密院负责军事,但题干强调皇帝可以临机决断不受约束,故 D 项错误。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 ,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 ,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宋朝君主专制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8. 史书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 7 - / 39余风” 。这表明实行之初的九品中正制A. 沦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B. 可以防范世家

12、大族垄断官场C. 完全不同于汉代的察举制D. 主要以出身门第为选拔标准【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九品中正制设立之初是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并非专为世家大族设置,只重门第,故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可以防范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故 B 项正确。题干强调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可以防范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只是在实施后逐渐沦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故 A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中的“乡论余风”继承了察举制度的方式,故 C 项错误。D 项说法与题干“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不符,故错误。9. 英国学者克尔曾说:“经验毫无疑问地证明,对处于半文明状态、崇拜偶像、民族尚文的独特的中国而言,科举是最好的事物。 ”克尔意

13、在强调科举制A. 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B. 保证了官员的廉洁高效C. 避免了地方割据现象D. 十分适合中国古代国情【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克尔认为古代中国是“半文明” “崇拜偶像”- 8 - / 39“尚文”的,在这种国情下,科举制是最适合的选官制度,符合中国国情,故 D 项正确。科举制既可以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又可以加强思想控制,但与题干主旨强调科举制符合中国古代国情不符,故 A 项错误。科举制可以提高官员素质,但不能保证官员的廉洁高效,故 B项错误。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不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能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 C 项错误。10. 史载:“天启二年, (宦官)魏忠贤用事,言

14、官周宗建等首劾之,忠贤于是谋结外廷诸臣。秉谦及魏广微率先谄附。明年春,秉谦、广微遂俱入阁参机务。 ”这反映了明朝A. 官员入内阁具有偶然性B. 存在宦官干预朝政现象C. 宦官掌控官员人阁权力D. 内阁沦为宦官专权工具【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魏忠贤用事,言官周宗建等首劾之。忠贤于是谋结外廷诸臣,秉谦及魏广微率先谄附”可知是宦官干预朝政的现象,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正确,但是对题干片面解读,且题干强调存在宦官干预朝政现象,故错误。宦官没有掌控官员的入阁的权力,由皇帝掌握,故 C 项错误。内阁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产物,故 D 项错误。11. 明英宗即位时年方 9 岁,由太皇后临朝听政,信任”三杨

15、” ,朝事多咨询三人裁决,史称“三杨内阁” 。下表为其在职年限统计表,该表反映了当时内阁- 9 - / 39阁臣姓名在职年限杨士奇43杨荣37杨溥22A. 对皇权构成了威胁B. 群体分享丞相权力C. 集体执掌决策大权D. 官僚群体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皇帝年幼,政治事务由“三杨”裁决,体现当时官僚群体相对稳定,故 D 项正确。 “三杨”主政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没有涉及对皇权构成了威胁,故 A 项错误。明英宗时期,丞相制度早已被废除,无法再分享丞相权力,故 B 项错误。内阁没有决策权,故 C 项错误。12. 清初保留了诸王“合议制”等满族统治的特点,以诸王和八旗旗主为议政王

16、,与皇帝共议大政,并且统摄六部之事。这表明清初A. 具有氏族民主形式B. 君主树立了绝对权威C. 六部机构形同虚设D. 中央对地方监控不力【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帝共议大政,是上层贵- 10 - / 39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保存有浓厚的氏族民主的习俗,故 A 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帝共议大政,不利于君主树立了绝对权威,故 B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统摄六部之事,说明六部存在,故 C 项错误。题干涉及中央行政机构的内容,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D 项错误。13. 军机处每日承旨书渝,须经皇帝审阅同意,方可发出,议奏军政大计须合圣意,督察政务、审讯案件也须秉承皇帝

17、的旨意,就连军机处的印信也收藏在“大内” ,用时由军机章京亲到内奏事太监处“请印” ,用完即刻送回。由此可见,军机处A. 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B. 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 提高了中央机构的效率D. 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故 A 项正确。军机处不是法定中央行政机构,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故 B项错误。题干反映军机处完全体现了皇帝的意志,没有涉及军机处的办事效率,故 C 项错误。军机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与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基础无关,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熟悉军机处的史实,抓

18、住关键信息“承旨” “须经皇帝审阅同意” “须合圣意”等,可从军机处是专制皇权加强的体现方面分- 11 - / 39析题干即可知道答案。14. 下图可以用来描绘中国历史演进的线索是A. 国土面积B. 君主专制C. 儒家思想D. 开放的对外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随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故 B 项正确。在古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宋朝的版图相对较小,不及明清,故 A 项错误。秦时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在汉朝才开始成为正统思想,故 C 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实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故 D 项错误。15. 有学者指出,在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

19、尽管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但是如果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很难产生向心力。该学者意在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 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B.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 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D. 导致了民族战争和民族征服【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成,故 C 项正- 12 - / 39确。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和地区交流,故 A 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但与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

20、土完整,故 B 项错误。D 项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题干强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故错误。16. 商代的甲骨文中有记载祈求丰年的“求年、受年、受黍” ,有记载占卜晴雨的“两足年,雨不足辰” ,有记载举行宗教仪式的“登雨,登麦” 。这反映了商代 ( )A. 为政者对农业的关注B. 封建迷信色彩浓厚C. 井田制下奴隶的艰辛D. 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代有很多针对农业的迷信说法和宗教活动,这说明为政者对农业比较重视故 A 项正确。题干强调商代迷信说法、宗教活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而不是反映封建迷信色彩浓厚,故 B 项错误。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

21、甲骨文记载的年代不符,故C 项错误。D 项是商朝政治统治的特点,与题干反映迷信说法、宗教活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不符,故错误。17. 后汉书载,杨震“少孤贫,与母居,假地种植,以给供养” ,郑玄“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 。这反映出A. 租佃制关系开始形成- 13 - / 39B. 大土地所有制的兴盛C. 精耕细作以提升地力D. 经济的自给自足特色【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假地” “假田”种植都是租地种植的意思, “以给供养” “以娱朝夕”反映两者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家庭成员的生存需求,故 D 项正确。题干体现租佃关系存在,但不能推断是“开始形成”,故 A 项错误。大土地所有制是指

22、一个地主、领土或贵族掌握大量土地,并以此来剥削农民,与题干强调经济的自给自足不符,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模式的问题,而是强调经济的自给自足,故 C 项错误。18. 齐民要术.序记载:贾思勰“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而写成此书。书的内容则“起自耕农,终于酸醢(指酿造、腌制) ,资生之业,麻不毕书” 。这表明齐民要术A. 体系完备B. 贬斥末业C. 语言诙谐D. 取材广泛【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贾思勰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故齐民要术- 14 -

23、/ 39取材广泛,D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齐民要术体系完备,而是强调齐民要术取材广泛,故 A 项错误。 齐民要术涉及农业生产领域的内容,没有贬斥末业,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齐民要术的语言风格信息,无法推断出语言诙谐的特点,故 C 项错误。19. 东汉时期,随着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一些官僚或大地主,往往在自己的庄园里设立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从事纺织、木工、食品加工、铁器或金银器的制作等,当产品用不完时,也可能会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就其属性而言,这些手工作坊A. 仍属于家庭手工业的组成部分B. 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特征C. 已具备开放性的市场经济特征D. 是官营手工业的民间生产基地【答案】A

24、【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东汉的地主田庄经济在自己的庄园里仍然能够自给自足,只是在产品用不完的时候才可能会有限参与市场销售,这是家庭手工业的组成部分,故 A 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于明中叶以后的私营手工业中,与题干不符,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与题干“当产品用不完时,也可能会拿到市场上去销售”不符,故错误。题干反映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情况,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民间生产基地,故D 项错误。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 ,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往往在自己的庄园里设立较大规模的- 15 - / 39手工作坊” “当产品用不完时,也可能会拿到市场上去销售”等,根据对题眼的了

25、解,结合庄园经济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题干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0. 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之(邗沟覆船案)中有这样的情节,盱眙百姓吃不到平价官盐,庞四等人就铤而走险,做了盐枭,贩卖私盐,并多次说到这份职业“非常危险” 。这是因为A. 封建政府垄断煮盐业B. 煮盐对环境危害较大C. 有违重农抑商的思想D. 市场行情变动太频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政府对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实行官办,私人经营为违法行为,所以贩卖私盐在古代是严重的犯罪,故此说非常危险,故 A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煮盐对环境危害较大的信息,而是强调封建政府垄断煮盐业,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重农抑商

26、的信息,而是强调封建政府垄断煮盐业,故C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市场行情的情况,而是强调封建政府垄断煮盐业,故 D 项错误。21. 下图为西夏灵武窑发掘出土的褐釉梵文盘盘上所刻梵文含义似为归命、供养军荼利明王(密教五大明王之一) 。这一实物发现可以说明A. 西夏政权的历史沿革- 16 - / 39B. 西夏制陶技术十分落后C. 宗教文化对生活的影响D. 梵文与汉文的渊源关系【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实物反映了宗教在此地区的影响,体现的是是宗教文化对生活的影响,故 C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前后历史发展的信息,无法推断出西夏政权的历史沿革,故 A 项错误。 “褐釉”应为瓷器,故

27、 B 项错误。题干只涉及梵文信息,与汉文无关,无法推断出梵文与汉文的渊源关系,故 D 项错误。22. 建隆三年(962 年)到景德三年(1006 年) ,从镇、乡、场、寨改为县或军的地方有 39 个,还有一批是县升州、州升府。这本质上反映了A. 专制主义的强化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国土疆城的扩大D. 官僚机构的膨胀【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北宋年间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新市镇的产生或乡市规模的扩大,故 B 项正确。题干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新市镇产生,与专制主义强化无关,故 A 项错误。北宋期间疆域扩展有限,且题干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市镇产生,故 C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官僚机构的信

28、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新市镇产生,故- 17 - / 39D 项错误。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从镇、乡、场、寨改为县或军的地方有 39个,还有一批是县升州、州升府” ,紧扣设问要求“本质上” ,结合商品经济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分析题干即可得出答案。23. 下列文字出自张衡的(西京赋) 。其在此描绘了A. 汉代市场内交易盛况B. 唐市场监管状况C. 汉代长安的坊市形势D. 汉代长安内草市规模【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徒观其城郭则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衢相经”可知是城市中众多街道;“廛里端直,甍宇齐平” 是古代城市中住宅的通称;“市”指城内商业交换场所;再结合张衡的西京赋即可知道是

29、汉代长安的坊市情况,故 C 项正确。题干只涉及市的设置,没有涉及市场内交易盛况,故 A 项错误。题干描写的是汉代长安的坊市情况,与唐市不符,故 B 项错误。长安是当时大都市,而没有涉及草市的情况,故 D 项错误。24. 乌青文献载:“蚕毕时,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平时则有震泽、盛泽、双林等镇机户零买,经纬自织。又有贸易诣(到)各镇卖于机户,谓之贩子。 ”这反映出当时A. 出现操控家庭手工业的商人B.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形成- 18 - / 39C. 存在城乡间的丝织技术交流D. 江南丝织业规模的迅速扩大【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客先从蚕农手中收买蚕丝原料提供给机户零散或集中生产,然

30、后收购销售,其中“贩子”实际上就是操纵家庭手工业的包买商,故 A 项正确。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题干没有涉及该信息,故 B 项错误。题干体现棉纺织业发达的信息,没有涉及城乡间的丝织技术交流,故 C 项错误。D 项说法与题干信息“商客” “贩子”不符,故错误。25. “由是观之,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材料认为A. 富人应与政治撤清关系B. 商而优则仕是基本规律C. 君子爱财应该取之有道D. 发家致富亦是能力表现【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 体现了致富的不易,“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

31、” 肯定了经营能力对积累财富的重要性,“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 体现出在致富中也可获取权势与乐趣,故题干强调发家致富亦是能力表现,D 项正确。古代中国商人致富后通过与政治权势的结合提高政治地位,故 A 项错误。在中- 19 - / 39国古代是学而优则仕是基本规律,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获取财富的手段,而是强调发家致富亦是能力表现,故 C 项错误。26. 明朝政府规定, “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人贡即不许其互市。 ”这体现了当时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A. 朝贡与互市相结合B. 以互市贸易为主导C. 适度开放互市贸易D. 设置专门机构管理【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了明朝对外贸易是先

32、有朝贡贸易才能进行互市贸易,故朝贡与互市相结合,A 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朝贡和互市谁是主导的信息,无法推断出以互市贸易为主导,故 B 项错误。题干反映是朝贡贸易是互市贸易的前提,而不是适度开放互市贸易,故 C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管理市的机构,而是强调朝贡与互市相结合,故 D 项错误。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 ,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人贡即不许其互市” ,根据对题眼的了解,从朝贡与互市的关系方面分析题干即可知道答案。27. 明清时期,北京皇家园林中有不少农业景观,如太液池中的丰泽园、圆明园中的多稼轩等。这些园林中除种植稻、麦等粮食作

33、物之外,还种桑养蚕。影响该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主要是- 20 - / 39A. 封建等级观念B. 皇家财富资源C. 社会经济形态D. “天人合一”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皇家园林的建造和景观设计的理念体现中国是小农经济的国家,故 C 项正确。题干反映皇家园林的建造和景观设计的理念受社会经济形态,与等级观念无关,故 A 项错误。题干反映皇家园林的建造和景观设计的理念受社会经济形态,与皇家财富资源无关,故 B 项错误。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与题干不符,故 D 项错误。28. (崇祯四年七月)福建巡抚熊文灿以海寇殄灭,上疏备陈通

34、洋利害,并述诸臣条议,请开漳、泉二府洋禁,以苏民困而足国用。这反映出A. 福建巡抚兼有监察职能B. 海禁亦影响着国计民生C. 我国沿海局势趋于稳定D. 广州一口通商将被打破【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熊文灿上疏请求开禁,以苏民困而足国用,说明海禁政策已造成沿海民众生活的贫困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足,影- 21 - / 39响国计民生,B 项正确。上疏不代表监察职能,故 A 项错误。题干只涉及福建沿海海寇殄灭,而不是沿海局势趋于稳定,故 C 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广州作为通商口岸,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 项错误。29. 关于百家争鸣的起讫点,理论界的说法不一,有战国百家争鸣说:有春秋战国百家

35、争鸣说,还有先秦百家争鸣说,可见,当时理论界达成的共识是百家争鸣A. 促进了各种思潮的活跃B. 发端于周王室的衰微C. 得益于诸侯争霸的环境D. 结束于大一统的完成【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三种说法在百家争鸣的起点上有分歧,对终点的认识基本相同,都认为或随战国或随先秦的结束而结束,即都定在秦统一的完成上,故 D 项正确。题干讨论百家争鸣的起止点,而不是百家争鸣的作用,故 A 项错误。题干反映三种说法都对百家争鸣的起点有不同的见解,所以当时的理论界并没有达成百家争鸣发端于周王室的衰微的共识,故 B 项错误。题干主要介绍的是百家争鸣的起止点的争论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诸侯争霸的问题,故

36、 C 项错误。30.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他民民心不乱。 ”材料主张- 22 - / 39A. 统治者应推行德政B. 治国者要崇尚贤能C. 统治者行清简政治D. 治国者须厉行法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令到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令到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令到民心不被迷乱,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C 符合;统治者应推行德政是儒家思想,排除 A;治国者要崇尚贤能是墨家思想,排除 B;治国者须厉行法治是法家思想,排除 D。所以选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思想31

37、. “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败,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任法术之途径矣。 ”这一论断说明了A. 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B. 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C. 百家争鸣产生的必然性D. 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兼并战争,为了- 23 - / 39在争霸战争获胜,扩展君主权力,法家思想迎合了战争需要,故 A 项正确;董仲舒时代是汉代,B 错误;材料不是对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C 错误;大一统是汉代时期,D 错误。32. 下面字匾中的题词出自(战国)秦哀公之口。这

38、一认识的形成从侧面反映出A. 中央集权的破坏B. 士人群体的崛起C. 官方教育的发展D. 君主专制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得罪一士,社稷其危”可知如果得罪一个志士,国家大概就危险了,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士人群体的崛起,对政治产生深远影响,故 B 项正确。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在形成,故 A项错误。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且材料没有涉及教育的信息,故 C 项错误。秦朝确立君主专制制度,故 D 项错误。点睛:理解题干“得罪一士,社稷其危”的内涵,结合百家争鸣的史实分析题干即可知道答案。33. 有学者认为“墨学则不啻为世卿制度之反动” 。其论据是墨学提倡A. “尚贤”B. “节俭”C. “非攻

39、”- 24 - / 39D. “兼爱”【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墨学则不啻为世卿制度之反动”可知墨子的学说无疑是与世卿制度针锋相对的,主要是指墨家主张尚贤,反对世卿世禄制,故 A 项正确。B 项也是墨家主张,但与题干“世卿制度之反动”不符,故错误。非攻是指反对不义战争,与题干“世卿制度之反动”不符,故 C 项错误。兼爱是指没有登记差别的爱,题干“世卿制度之反动”不符,故 D 项错误。点睛:理解题干关键信息“墨学则不啻为世卿制度之反动” ,结合墨家思想中反“世卿制度”的内容,即可知道是“尚贤”主张。34. “夫民者,虽愚也,明上选吏焉,必使民与焉,故士民誉之,则明上察之,见归而举之,故士民苦之

40、,则明上察之,见非而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故夫民者、吏之程也。 ”材料观点A. 反对君主专制B. 主张天下为公C. 体现民本思想D. 推崇官僚政治【答案】C- 25 - / 39.35. 宋代学者程颐称:“后来学者多耽(沉溺) 庄子 。若谨礼者不透,则是他须看庄子,为它极有胶固缠缚,则须求一放旷之说以自适。譬之有人于此,久困缠缚,则须觅一个出身处。 ”这一论断反映出A. 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混乱B. 社会动荡,学士心灵空虚C. 儒释道思想的碰撞融合D. 儒学独尊束缚了士人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程颐认为人们之所以沉溺于庄子是因为“谨礼者不透” ,即儒学独尊对士人思想

41、的束缚,故 D 项正确。当时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各个领域,而不是价值观混乱,故 A 项错误。不是社会动荡令到学士心灵空虚,而是儒学独尊束缚了士人思想,故B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儒释道思想的碰撞融合,而是强调儒学独尊束缚了士人思想,故 C 项错误。36.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A. 主要是上承陆九渊学说B. 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C. 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 26 - / 39D. 与

42、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研究者与一般看法不同,并不认为王学是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而是认为王学“合会朱陆”而生,即王学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故 C 项正确。作者认为王学是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而不是单纯是上承陆九渊学说,故 A 项错误。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故 B 项错误。王学承袭程朱思想,与程朱思想存在一致的地方,也有所发展,故 D 项错误。37. “自孔子没,微言中绝。学者溺于见闻,支离糟粕,人持异见,各信其说呜呼!学不本诸心而假诸外以自益,只见其愈劳愈弊也矣。 ”这一一感慨,意在主张A. 格物致知B. 反省本心C. 心外无物D. 存天理,灭人欲【答案】B【解析】

43、根据题干“学不本诸心而假诸外以自益,只见其愈劳愈弊也矣”可知主张学本于心,不假外求,显然是对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等渐进功夫的批判,表明反省本心,故 B 项正确。该主张强调反省本心,就是批判格物致知,故 A 项错误。心外无物强调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与材料强调反省本心不符,故 C 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的道德标准,与题干强调反省本心不符,故 D 项错误。- 27 - / 3938. 黄宗羲称:“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指二程理学)门下,便厕身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道以是潦倒泥腐,遂使尚论者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而非儒者之所与也。 ”由此可知,黄

44、宗羲强调A. 经世致用B. 知行合一C. 崇尚礼法D. 致良知【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遂使尚论者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可知,黄宗羲反对“后世”之人空谈义理,主张儒学应关注现实,经世致用,故 A 项正确。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与题干强调经世致用不符,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崇尚礼法,而是强调经世致用,故 C 项错误。致良知是指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与题干强调经世致用不符,故 D 项错误。39. 近代有经学家指出, 三百篇后得风雅之旨者,唯屈子楚辞。而“楚辞未尝引经,亦未道及孔子” 。 “楚

45、辞盖偶未道及,而实兼有国风 小雅之遗。 ”按照这一理解,楚辞A. 展示了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B. 继承了诗三百的表现手法C. 体现出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8 - / 39D. 表达了寄寓风雅的浪漫主义情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楚辞实兼有国风 小雅之遗”可知楚辞虽是南方文化特产,可它继承了国风 小雅的艺术形式,可知是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它的产生有着重要的作用,C 正确;楚辞吸收南方民歌精华,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排除 A;它的手法与诗经不同,属于浪漫主义,排除 B;楚辞表达了寄寓风雅的浪漫主义情感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 D。所以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

46、艺术文学成就楚辞40. 罗丹在评价中国某一艺术时,说:“一个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字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 ”这一评价A. 强调书法的实用价值B. 突出中国画得意忘形C. 强调书法的美学思想D. 突出行书的雅俗共赏【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艺术第第卷(非选择题共卷(非选择题共 4040 分)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4 小题,第小题,第 4141 题题 1010 分,第分,第 4242 题题 1 1 分,第分,第4343 题题 1010 分,第分,

47、第 4444 题题 1010 分,共计分,共计 4040 分)分)- 29 - / 39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书令在西汉时称为中书谒者令,属“少府”系统。汉武帝以宦官担任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 ,来主管文书。成常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不用宦官,改任士人,秩千石。此后罢省,不设此官。汉献帝时曹操为魏王,设置秘书今。文帝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中书机构此时已正式称为中书省。材料二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为决策机关,门下省,为审议机关,尚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过去曾在不同时期,充当过实际上的宰相。隋文者面对这个客观历史事实,依据历朝中央政权机构权力的转

48、换情况,废去“丞相”的官称,而使三省长官行使宰相之职,因而把牢相之权分为三部分,使之成为制度。避免了权臣专权篡位的危险,这不仅大大加强了集权统治,而且对此后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政治体制的设置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友庭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其在唐代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中书省与秦朝丞相的差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官制改革的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认识。【答案】 (1)差异:汉代中书省职位较低,而秦朝丞相位高权重;汉代中书省曾任用宦官担当;秦朝丞相都是来自朝廷官员;汉代中书- 30 - / 39省主管

49、文书,而秦朝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代中书省设置具有随意性,而秦朝丞相是法定的。(2)影响:隋朝三省长官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三省长官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对后世影响深远,为此后历代基本沿用。(3)认识: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改革适应了封建社会政治形势的发展需要;推动了封建社会向前发展。【解析】 (1)关于汉代中书省与秦朝丞相的差异,根据材料一“属少府系统” “汉武帝以宦官担任中书谒者令(简称中书令) ,来主管文书” “此后罢省,不设此官”和结合秦朝丞相的史实可从地位上、官员来源上、职责上等方面比较差异即可。(2)根据材料二“因而把牢相之权分为三部分,使之成为制度” “这不仅大大加强了集权统治,而且对此后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政治体制的设置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等信息可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等方面回答隋朝官制改革的影响即可。(3)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关于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