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三篇】.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73372413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大学生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大学生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大学生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大学生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三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关于大学生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三篇】第一篇: 大学生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到底什么是中国?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名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傍晚,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里的中国。这是大年初一刚推出的综艺节目,也是刚刚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说,节目的进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是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 当然,这第一期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由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叙述了他如何保护尚书传授尚书。秦末楚汉相争,民不聊生,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开始了长达

2、20多年的颠沛流离,其间伏生的爱子为了保护尚书与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烧尚书取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荒野。而当战乱结束,伏生回到家乡,凿开墙壁,却发现被他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传授尚书,希望尚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浮生活了90多岁,有90多年一直在读尚书,20多年的颠沛流离,只是为了保护尚书,若不是因为尚书,伏生的儿子和妻子也不会死去。可是伏生却不后悔,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 其中还有几个片段,是属于尚书部分的禹贡还有牧誓。其中大禹划九州,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至今还使我的眼中含有泪花。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尚书

3、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直到唐代,还有人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了尚书,为开成石经。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第二篇: 大学生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节目综合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并以跨越时空对话的形式营造了故事讲述场,生动演绎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本节目是树立文化自

4、信的典范,对于高考语文极具指导性。 数祖不忘典: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一套首播,穿越时空、对话先贤,以典籍作舟,畅游华夏文明之河,沉寂千年 尚书破壁而来。这本书穿越千年才重回世人面前,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被王道士发现,内藏典籍万卷,沉寂了近千年,这些典籍破壁而出。清朝末年,1910年,部分经卷被运到京师,尚书文献当时最早的传世文本也在其中。现在一万六千余件敦煌藏经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尚书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传承,在传承中领悟中华文明,千年来,尚书历经无数学者先贤薪火相传。 典籍里的中国中,倪大红饰演的伏生以命护书片段让观众不禁泪流满面,秦末动乱,尚书仅剩国藏

5、和伏生家藏两部,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伏生视书如命,纵然乱兵刀剑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书损毁一丝一毫。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途中他的妻、子为保护书,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薪火相传。网友:敬佩!敬畏! 节目演绎了尚书中多个场景,每个经典故事都让人沉浸其中,节目中演员对故事入木三分的刻画,看得观众热血澎湃,泪流满面。 是什么让华夏文明精粹绵延不绝?典籍里的中国中,每一部华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传的故事,都将给我们答案。 第三篇: 大学生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面对泛滥不绝的洪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洪

6、水,定九州,保民主;面对纣王惨无人道的暴政统治,武王拢民心,顺天意,英勇作战。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事迹,在尚书中有详细记载。如今,我们捧起尚书,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是文明力量的代代传递,更是中华精神的深入学习。读尚书,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任何一份文化的传承都来自于世代坚守,来之不易。 典籍经典的流传,源于它本身不朽的价值,无法复制的成就,以及难以超越的贡献。读史书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去向何方;读尚书,也让我们知先贤治国之本,知朝代兴衰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的个体由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而本国的民众则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影子。尚书中的思想,与我们当今治国理

7、政之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论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的民族团结,甚至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节俭节约,都能为我们当今国家建设所学习。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当我们于一轮皓月下品读典籍之雅韵,于一轮青影中品味典籍之内涵,其自身不朽的文化价值,便不言而喻。 典籍经典的流传,依赖于从古至今代代人的珍视与守护。孔子删述六经,亲自亲自整理编纂尚书内容以便后世解读学习;伏生一生献于尚书,年逾九旬仍传书授学;孔子后人孔安国视尚书如命,用尽其力促使尚书的传播。几千年的岁月,几千载的春夏秋冬,多少次的灾难突降,多少次的战火满天,穿越几轮年岁,攻克多少困难,多少人为此坚守付出,尚书这

8、部典籍不减此前风韵,还能款款立于我们眼前。不论是精选书中精髓的孔子,还是舍命护尚书的伏生全家;不论是宣扬尚书价值使其广泛流传的孔安国,还是当今仍在研究尚书的史学专家们,他们懂瑰宝,敬文化,珍文明,他们视传承全人类的经典为己任,用一己肩膀支起中华文化国库的一隅天空。 典籍经典的流传,更在于当今人们的学习与肯定。典籍里的中国中,当伏生看到,尚书在如今明亮的图书馆中展览,听到如今的孩童用稚嫩清澈的声音熟练的诵读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一定是震惊、感动又无比欣慰的。如今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典籍于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智慧与价值;如今高科技的产品,让典籍不在一书难求,尚书也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青石刻石,青史永存;文明薪火,筚路蓝缕,代代传承。我们学习文化元典,典籍经典,内化于心,实践于行,继续对此的传承与学习,继续构筑辉煌的华夏文明。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牧誓中这样描述武王伐纣前的立誓场面。新时代的我们,也应立下传承文化经典,传递文明薪火的誓言。毕竟,有典籍才有中国;毕竟,典籍经典辈辈读,文明薪火才能代代传。 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