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识解观下的等效翻译,应用语言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语言学识解观下的等效翻译,应用语言学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认知语言学识解观下的等效翻译,应用语言学论文寻求等效(equivalence)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是诸多学者纷纷撰文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理论,后来用功能对等替代了动态对等,但他同时提出 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的要求形式对等 113。在对等理论的框架内,奈达强调译文和原文在意义和风格上最自然的对等;在翻译经过中 意义一定要被给予优先权 ,由于 翻译主要的目的就是复制信息。要复制信息译者就必须(在译文中)做出大量的语法和词汇的调整 112-13。其实他这里所指的意义就是信息内容,即语法规约下的编码意义。但因原语和译语不仅在语言构造和它
2、的某种超越字面意义间的规约性联络方面有着宏大的差异性,各自还受制于特定的文化的规约,所以翻译经过中很难真正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同时等效。 从这一点看,奈达没能跳出片面追求形式对等和内容对等的藩篱,也没有能真正凸显翻译经过中译者的主体地位。 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为解释翻译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基于关联理论的思想,格特(Gutt)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以为翻译活动本质是语用的、交际的,具体表现出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间的三元关系。基于此,何自然提出了语用等效的观点,即 语用翻译应该使原作和译作在语用 语 言 和 社 交 语 用 两 个 层 面 达 到 等 值 效果 2。为实现语用等效,译者在翻译时必
3、须根据语用中的代码进行推理,努力寻找语用意义,即原文作者所传递的暗含信息/交际意图。关联理论翻译观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强调了推理的作用,这也就是讲它在一定程度上成认了翻译的认知属性,但并未揭示翻译实践经过中的多维认知特征,也就回答不了译者在推理经过中的认知机制是什么,也讲明不了原文作者的认知情状是怎样映如今译语文本中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下面几个研究问题: 1.在认知观的视阈下,翻译活动传递的意义是什么? 2.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译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翻译原则? 3.为了追求并实现等效,译者在翻译经过中又有着如何的 推理 运作机制,也就是讲实现等效的认知途径是什么?笔者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视
4、角,主要是认知语言学的识解观入手,以两首古诗及其英译本为语料进行分析,尝试对以上问题逐一做答。 二、识解观及其四个维度 何为识解?识解是指人们可用 不同方式方法认识同一事态的能力 3,是一系列 认知操作,能帮助人们从不同的选择中确定恰当构造的可能性 421。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识解标示着人们认知世界和组织经历体验知识的认知操作经过。识解作为一种认知能力和认知操作是 不能被灭消的,由于外部世界不仅仅在人们的头脑中刻下印记,留下一个完好的微型副本。相反,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悟是(对其进行的)一种心理构建 5。这也讲明,人在概念化外部世界的经过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通过下面几个维度的
5、认知操作得以呈现。 (一)详略度 详略度就是人们 对一个场景观察或是描写的精到准确程度 423,也就是讲人们能够使用高层次范畴的概念,以概括性的方式来识解外部世界,可以以采取低层次范畴的概念来认知外部世界。 例如5:a)thing creature person female girl;b)Something was happening. Someone was doing something. A girlwas interacting with an object. Alittle girl was looking at a container. A pretty little girl
6、was examining abowl. A pretty little girl wearing ared sweater was carefully scrutinizing abeautiful porcelain bowl with a verydistinctive shape. a)中的词汇假如被讲话人或作者使用来描写同一场景的话,就会产生很多表示出不同概念意象的语句,固然这些语句的精到准确层级和详略程度有异,但是他们能够构成 一个描写同一情景但精细程度逐步变化的语言连续体 6。 b)中的句子对情景的描写因有新的语言表示出的使用而使得精到准确度逐步加深。上述例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讲明听
7、话人/读者只要正确把握讲话人/作者对一个场景描绘叙述的详略层级,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要表示出的真正用意。 (二)辖域 辖域就是指在描绘叙述事体的经过中,人们使用的语言表示出式所关涉的经历体验知识和被其激活的概念域配置。辖域制约着人们对于一个表示出式或一个文本准确意义的理解,由于这和个体的百科知识相关。百科知识常作为背景参照系,帮助人们去准确把握被激活的相关概念域中那些被前景化(foregrounding)的成分。例如cousin这一表示出式能够激活涵盖亲属关系网络的一个非基本认知域。只要在被激活的认知域里这一表示出式的使用者才会真正构建起cousin与所描绘叙述事件中其他相关成分的关系,所以在翻译
8、经过中,译者要结合自个对英美国家亲属关系和中国亲缘谱系的百科知识,将其相应译为 堂表兄/弟/姊/妹。 辖域总是有边界的,所以我们有时要区分在某个认知域中一个表示出式的最大辖域(maximalscope)和直接辖域(immediate scope)。最大辖域就是一个表示出式所能激活的 最大范围内的全部内容 763。直接辖域则是这个表示出式所激活的最邻近、最相关的概念。与最大辖域相对照,它是被前景化了的内容,是 舞台的表演区 。 (三)凸显 语言构造能够表现出很多不对称性,主要是由于语言使用者要凸显其注意力所聚焦的那部分而导致的。兰盖克区分了两种主要的凸显途径,即勾画(profiling)包括侧显
9、(profile)和基体(base)两 个 要 素,以 及 射 体/界 标 组 合(tranjector/landmark alignment)。 一个语言表示出能够侧显一个事体或是一种关系 766。当侧显一个事体的语言表示出用来侧显另外一个与之密切联络的事体时,就构成了转喻概念。 射体和界标构成了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当事体间的一种关系被凸显的时候,华而不实最为突出的介入者,即这种凸显关系框架中的最主要的焦点(primary focus)成份被称为射体,次级焦点的介入成份被视为界标。有着同样概念内容的语言表示出式,即便侧显事体间一样的关系,但可能表示出的意义也有所不同,这主要是人们对于射体和界标
10、做出不同选择的结果。如above和below都能够标示着两个事体间相对的垂直的空间关系,X above Y也即意味着Y below X。但是他们之间语义差异不同主要在于X和Y分别为凸显度高的图形的缘故。 (四)视角 视角就是人们对事体描绘叙述的一种角度,具体表现出了观察者和其所审视的情景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兰盖克把观察者定义为能够理解语言表示出式意义的体验者,即讲话人和听话人。同样一个情景假如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描绘叙述,就会产生不同的识解意义。另外,一个语言表示出式通常激活一个最佳视点来作为它们的意义一部分。 选取的视角不同,会导致认知参照点的不同。人们为了和另一事体建立心理接触,需要首先
11、激活对某一事体的概念,这个最先被激活的事体就是认知参照点。确定了认知参照点后,观察者就会以此为出发点来认知其他事体,认知参照点的不同,就意味着概念化的差异,反映在语言层面就是语言表示出形式的不同。以in front of和behind为例,这两个语言表示出式主要是通过最佳视点来明确射体和界标之间相对的位置关系。 详细例句如下776: c)The rock(tr)is in front of thetree(lm). d)The tree(tr)is behind the rock(lm). 在上述两个句子中,c)句是以the tree为认知参照点来识解事体间的空间关系,而d)句则是以the r
12、ock为认知参照点来对同一场景进行识解。两个句子分别凸显的是the rock和the tree,从这个角度讲,讲话人通过不同的语言表征来呈现自个对外部世界的不同的概念化,形式不同,意义必不一样。 上述分析表示清楚讲话人/作者在概念化外部世界的时候,对外部的识解至少是在以上提到的四个维度里进行认知操作的,也就是讲概念化意义关涉到这些维度。但是我们要认清一点,即这些维度固然互相关联,但是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 三、翻译中的概念化意义 翻译活动被视为 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 8。讲其复杂,原因之一就是翻译活动不仅仅仅是译者把一种语言所表示出的信息转码成另一种语言的简单经过,而是这一活动牵涉译者
13、兼作者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和认知构建内容等很多复杂的因素。 翻译经过本质上有着认知的属性,有着一定的认知依靠性。 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经过,是一种行为,是主体认知能力的外化结果 91,这是由于译者对原语文本的解构和对译语文本的建构都有着一定认知依靠性。认知语言学主张在现实和语言之间有个中间层次即认知,也就是讲人们是根据现实 认知 语言这一形式来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同时这也表示清楚 人们的概念构造来源于人与世界互动所产生的经历体验,这些经历体验经过认知加工构成概念构造,语言的意义具体表现出了这些概念构造 10。那么认知语言学所指的语言意义是什么?兰盖克提出一个语言表示出单位所表示出的意义不仅仅仅是
14、其引发的概念内容,同样重要的还有这个概念内容被识解的方式。根据三元译论观,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都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要素。原文作者在自个与外部世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 外界事体包括事物、现象等进行类属划分和范畴确定 11,然后将其对情景的识解和识解方式映现到原文作品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原文作者的创作是其对外部世界概念化和体验化的结果。在翻译的活动中,译者担负着双重任务,即对原语文本的解构和对译语文本的建构。解构绝不是单纯的对原文的语言构造、语言单位的意义和功能进行解读,而应该是对 原文作者对情景的识解与识解方式的解读 12;建构也绝不是译者主体将析出的原语文本信息简单地映射到译语文本中,而应
15、该是在充分考虑译文读者识解能力基础上,对其他关涉的要素进行分析、判定和推理,进而将原文作者对情景的识解与识解方式创造性地构建于译文文本中。 构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以为译者在这一经过中主要是要识解原文作者的概念化意义,然后通过语符编码将概念化意义重构于译文中,以期译文读者予以识解。翻译的经过是个意义建构的经过,翻译的目的是将识解的意义通过语言手段向译文读者进行明示,这就不可避免的要求译者将原文作者和读者这两个外部世界要素考虑进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经过的本质是认知的,译者在这一经过中不是简单的传递语码意义或是找出作者的交际意图对读者加以明示,而是传递识解后的概念化
16、意义。 四、翻译中的认知等效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尝试从认知翻译观的视角,初次提出 认知等效 的观点。认知等效就是指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在充分识解原文作者在原文中所表示出的概念化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对译文读者识解能力和识解方式的考察,将识解的意义 复制 到译文中,即通过语言手段进行编码,将识解义明示给译文读者,使其到达充分体验性的效果,也就是和原语读者最大类似的体验性效果。 追求认知等效就意味着成认翻译主体性的次级范畴,即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 译者主观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938。主体性表现为 译 者 的 主 观 能 动 性,也 就 是 其 创 造 性。 由于在翻译的模拟经过中不可能做到
17、完全模拟 ,所以 翻译必然会具有创造性 13。这样在认知等效原则的辖制下,译者会把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都纳入到译者的认知框架中来,因此他会全面分析考察翻译经过中的另外两个主体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认知方式,创造性地在语言构造、语法或语篇层面做出适当的调整,最大限度地知足译语读者的最大关联性等待,进而避免了片面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对等或功能对等。 认知等效原则提供了一个指导翻译实践的翻译标准,同时也能够为翻译经过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特征提供合理解释。翻译活动中,译者为了有效地完成语际间意义的转换,要对同一时期原语和目的语在语言文化方面进行充分考量,主要牵涉在语言构造、语义语用、文化心理等一些复杂的要素
18、间进行共时差异比照。从历时的视角看,翻译经过中的主体包括译者主体和译文读者,其成长的经过也是他们的主体认知能力不断提升的动态经过,所以同一原语作品在不同时期能够有不同的译语文本,这一点能够被译文读者接受。根据认知等效原则,我们发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不同时期的译文中所 复制 的概念化意义,符合不同时期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容易被其识解。 同时,追求认知等效并不意味着否认译者在语言层面的操作。认知等效原则强调通过语言编码手段将识解的意义 复制 到译文文本中,即正确建构译文语篇。所以译者应该在这个原则的规约下,对于译语文本中的语言表示出、语法构造进行创造性的调整,以适应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
19、水平的要求,由于 语法表征着操本族语的讲话人关于其母语的词汇和语法构造的全部知识 4XXI。从这个意义上讲,认知等效原则与译者在译语语言层面上的运作并非对立。 那么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认知等效呢? 我们以为能够从识解观入手,考察识解观的几个维度在翻译经过中的合理运作,以期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认知对等。 五、认知等效的实现途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原文作者是通过在以上四个维度里的认知操作获得对外部世界的概念化意义并将其通过原文语篇呈现的。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把原作者的识解意义传递给译文读者,让其得到原文读者同样的体验性效果,这是认知等效原则辖制下对译者提出的必然要求。那么对于译者来讲怎样实现
20、原文和译文的认知等效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下面两种途径。 (一)寻求译文中识解维度与原文中识解维度的最大关联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有着完全一样的感悟器官和心理认知机制,因而不同语言社团的人们在 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经过中所获得的经历体验存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类似性 12。这就使得译者谋求译文中识解维度与原文中的识解维度的最大关联成为可能。这里所讲的 最大关联 是指译者将原文中作者在各个识解维度里的操作方式最大程度地复制到译文中,确保译文读者能够获得和原文读者同样的体验性效果。 (二)寻求译文中识解维度与原文中识解维度的最佳关联 不同语言社团的人们由于寓居地理环境的不同,生活风俗的不同和信仰的不同等,导致了他们
21、在和外部世界互动体验的经过中获得的知识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是通过语言表示出方式的差异具体表现出出来的。这种情况下,为了追求认知等效,译者要努力实现译文中识解维度与原文中识解维度的最佳关联。这里所提及的 最佳关联 是指译者为了保证译文读者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和原文读者同样的体验效果,在译文中将需要的部分尽可能地通过译文读者识解维度 里的 认 知 操 作 方 式 来 进 行 译 文 表 达 的构建。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翻译活动本质是认知的,是译者主体认知能力外化的表现。译者向读者传递的是原文作者与外部世界互动体验经过中构成的概念化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应在认知等效原则的辖制下,采取两种实现途径,即寻求译文中识解维度与原文中识解维度的最大关联或最佳关联来构建译语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