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微生物研究中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分子生物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工程微生物研究中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分子生物学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环境工程微生物研究中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分子生物学论文摘 要: 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物理、化学、生物及其组合工艺固然能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处理效果难以再次提升,因而引入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分子的角度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探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手段,研究微生物种类、构造与去除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微生物的群落以到达最佳的处理效果。核酸杂交技术、基因芯片技术、PCR及其衍生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当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在食品、医疗领域广泛应用,在环境微生物领域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关键词语: 分子生物学技术; 环境工程; 微生物;随着水体污染的加重,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成为人们
2、关注的热门问题。作为降解有机污染物质的主力军 微生物,其物种多样性及群落构造对生态环境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微生物的状态、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将当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当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即通过对分子水平的线性构造进行检测,进而比拟各个物种、细胞的生理状态。May等1构建了含有引物结合位点的合成DNA片段,用于定量分析10种不同的微生物;Zabkiewicz等2使用基于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的方式方法,确定从外生菌根和桦树根部分离的细菌种类。武志华等3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内蒙古西部地区土壤细菌的多样性,为将来该地区的细菌资源开发
3、利用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基础数据。现如今广泛应用的当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有Sou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印迹杂交、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基因芯片、qPCR技术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等4,这些技术在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判别微生物种类、降解有机污染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当代分子生物学技术1.1 、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杂交技术是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检测靶序列,进而能够定量或定性检测DNA序列片段。随着核酸杂交技术不断的完善,在这里基础上,又构成了一系列衍生技术。印迹杂交技术根据所分析的物质是DNA还是RNA,分为Southern印迹杂交和Northern印迹杂交,这种杂交技术多用于染色体检查等生物领域
4、。原位杂交能够准确地对核酸序列进行定位,有利于分析微生物种类多样性。在原位杂交的基础上,用荧光进行标记,便构成了新的杂交方式方法 荧光原位杂交。由于荧光原位杂交具有定位准确、特异性好等优点,因而在环境微生物领域中应用的最为广泛5。1.2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又称生物芯片,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通过检测杂交信号强度,进而得出分子信息的一种技术。基因芯片的分类方式和种类多种多样,可分为原位合成、DNA微阵列6、无机片基等。在微生物群落和多样性的研究中,多采用系统寡核苷酸芯片、群落基因组芯片及宏基因组芯片7。除此之外,基因芯片还大范围地应用于食品、药物、机械、航天、农作物优选等领域。尽
5、管基因芯片技术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但仍有一些当前无法解决的难题,如它的成本高、灵敏度较低、重复性差、操作复杂等,使得它很难对大量信息进行解读。这些问题通过样品的制备、探针固定、数据读取及分析等几个方面反映出来。1.3、 PCR技术PCR技术,又称为多聚酶链式反响,是当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一种。这种体外DNA扩增技术不仅灵敏度高,而且反响快速。随着PCR技术的不断完善,构成了定量实时PCR(qPCR、PCR基因测序、PCR-SSCP、PCR-DGGE、PCR-RFLP等一系列衍生技术,并在环境微生物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qPCR作为检测和量化目的微生物的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6、中,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废水中微生物群落的复杂性8。定量实时PCR可提供比其他分子技术愈加详细、准确的定量,但在实际中应用时仍需要考虑一些必要的限制;PCR-SSCP分析技术可使构象上有差异的分子进行分离,而且这种技术的操作经过简单、反响快速、灵敏,毋需其他特殊的仪器;PCR-DGGE则是将序列不一样的DNA分开;PCR-RFLP技术,即通过特异性内切酶消化切割成不同长度的DNA片段条带。这种技术操作方式方法简单、DNA的含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Shannon等9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城市污水处理的五个阶段。实验结果发现,这种qPCR方式方法可有效地检测废水中的病原体。1.4 、高通量测
7、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和日趋成熟,为微生物领域研究的深切进入开展提供了契机10。1975年桑格和考尔森创始了链终止法,两年后,桑格测定了第一个基因组序列,这便是第一代DNA测序技术。第一代测序技术的准确性可到达99%以上,但它的测序成本高、通量低,这些缺点使它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应用。因而,它并不是特别理想的测序技术。经过技术的研发和改良,第二代测序技术应运而生了。与第一代测序技术相比,第二代测序技术在保持高准确性的前提下,降低了测序成本,并且提高了测序速度。最近几年,测序技术不断地完善,逐步构成第三代测序技术。与前两代测序技术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无需进行PCR扩增。不进行PCR扩增,是为了在
8、保持第二代测序技术优点的基础上,避免因PCR所导致的系统错误。由于高通量测序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数百万个PCR扩增子进行测序得以实现。基于DNA多样性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对难以观测的水环境微生物及其群落进行观测,在生物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2 、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的应用2.1、 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当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对微生物的构造、种类、群落进行分析。Moreno等12使用扩增子长度异质性PCR(LH-PCR评估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王靖淇等11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辽河真核浮游藻类的群落构造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示清楚,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到的优势群落与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一样
9、,均为硅藻门和绿藻门,并且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观测经过中不会丢失种类信息,使测序结果愈加准确;为了对处于不同培养阶段的微生物的种群构造进行测定,姚倩等13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研究。在刚接种的活性污泥中,研究发现,硝化菌所占的比例仅为总微生物量的二特别之一,华而不实氨氧化细菌约占硝化菌的二分之一;随着硝化菌富集培养的进行,氨氧化细菌的数量逐步减少,目的微生物硝化菌的份额逐步提高,成为优势种群。除此之外,还能够通过对微生物构造进行改变,使其更有利于研究、应用。根据细菌rRNA的基因序列Zhang等14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而获得可变和相邻的基因序列,提高物种水平的细菌鉴定分辨率。2.2、 对污染物的降
10、解利用当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的经过,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使其在最佳的试验条件下到达更高层次的去除率。Ge等15利用实验室规模的序批式反响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评估污泥中微生物的比例,对提高废水中生物除磷效率进行研究,进而得到最佳的试验条件。以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地点,以氧化沟工艺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彭聪等16研究温度对强化除磷性能的影响。2.3 、分析结果的技术手段作为分析手段,当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各项实验中。为了检测阿留申貂病毒对农场造成的污染,Prieto等17采用q PCR技术对几个环境样品进行检测;Aydin等18采用定量实时PCR
11、技术用于确定不同抗生素组合对总细菌、活性细菌及古细菌等的影响;GAN等19为了对天然群落中的有毒和无毒微囊藻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流式细胞仪FCM相结合的分析方式方法,并量化大量存在的有毒微囊藻的百分比。研究结果表示清楚,FISH和流式细胞术的结合是研究微囊藻毒素生产生态学和对有毒微囊藻提供早期预警的有用方式方法;姚倩等20对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系统中的硝化螺菌富集培养进行研究,杂交结果表示清楚,硝化螺菌占活性污泥总微生物量的四分之三左右,而硝化杆菌所占的比例很小,仅为0.1%;Zhou等21为了检测一般和特定的厌氧氨氧化菌细菌群,提供了针对不同环境样品的PCR引物以及针对不同目的
12、选择适宜的引物对的实际应用指导。3、 结束语与瞻望(1当代分子生物技术为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提供了分析技术支撑,使深切进入探究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微生物与污染物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2当代分子生物技术在检测经过中可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若将当代分子生物技术与其他的环境检测技术相结合,可使得到的结果愈加准确、愈加可靠。(3在小范围内,通过当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改变微生物的构造,使其变得更易于处理污染物。但怎样大规模的利用当代分子生物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操作、怎样高效快速地降解有机污染物,这应是将来的研究方向。以下为参考文献1 May T, Koch-Singenstreu M, Ebling J, et
13、al.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 synthetic DNA standard for real-time PCR analysis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 biogas digesterJ.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21, 99(16):68855-6863.2 Anna Zabkiewicz, Magdalena Myga-Nowak,Katarzyna Bandurska, et al.The Application of PCR Reaction for Ident
14、ification of MHB Bacteria SpeciesJ.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20,40(2):115-122.3武志华,夏冬双,王雪寒,等.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内蒙古西部地区土壤细菌的多样性J.生态学报,2022,39(7):2545-2557.4李博伟,郦和生.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20(4):224-226.5宋伟凤,李明聪,高峥.环境中微生物原位检测方式方法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21, 33(10):26-32.6有小娟,鲁珍.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
15、.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0(2):94-96,116.7任国领,黄永红.基因芯片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31(6):101-104.8 Jaai Kim, Juntaek Lim, Changsoo Lee.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approaches for mirobial community studie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Applic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J.Biotechnology Advances,2020,31
16、(8).9 K.E.Shannon, D.-Y.Lee, J.T.Trevors, et al.Application of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for the detection of selected bacterial pathogens during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7, 382(1):121-129.10艾铄,张丽杰,肖芃颖,等.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应用与进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1,32(9):111-
17、121.11王靖淇,王书平,张远,等.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辽河真核浮游藻类的群落构造特征J.环境科学,2021,38(4):1403-1413.12 Lilliana I.Moreno, DeEtta Mills, Jill Fetscher,et al.The application of amplicon length heterogeneity PCR(LH-PCR)for monitoring the dynamic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cadaver decompositionJ.Journal of Micro
18、biological Methods, 2018, 84(3):388-393.13姚倩,彭聪,赵俏迪,等.活性污泥中硝化螺菌Nitrospira的富集及其动力学参数J.环境科学,2021,38(12):5201-5207.14 Hongfa Zhang,Chunping You,Jing Ren,et al.A simple one-Step PCR walk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of bacterial rRNA for sequencing identificationJ.Current Microbiology, 2020,68(4):486-4
19、94.15 Ge, Yanhui,Zhao, Lin, Zhang, Ruochun,et al.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ssay for detecting polyphosphate-Accumulating microorganismsJ.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18,183-185:1369-1373.16彭聪,樊香妮,张玲,等.温度对生物除磷系统微生物种群关系及动力学的影响J.环境工程
20、学报,2021,11(4):2091-2096.17 Alberto Prieto, Jos Manuel D az-Cao,Ricardo Fern ndez-Antonio, et al.Application of real-time PCR to detect aleutian mink disease virus on environmental farm sourcesJ.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20, 173(3-4):355-359.18 Sevcan Aydin, Bahar Ince, Orhan Ince.Application of rea
21、l-time PCR to determination of combined effect of antibiotics on bacteria,methanogenic archaea, archaea in anaerob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J.Water Research,2021,76:88-98.19 GAN NanQin, HUANG Qun, ZHENG LingLing,et al.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oxic and nontoxic Microcystis colonies in natural en
22、vironments using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flow cytometryJ.Sci China Life Sci,2018,53(8):973-980.20 姚倩,彭聪,赵俏迪,等.活性污泥中硝化螺菌Nitrospira的富集及其动力学参数J.环境科学,2021,38(12):5201-5207.21 Zhichao Zhou, Qiaoyan Wei, Yuchun Yang, et al.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PCR primers in detection of anammox bacteria effectively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samplesJ.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21, 102(14):5859-5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