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指挥训练采用研讨式组训的不足与完善,军事训练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40860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达指挥训练采用研讨式组训的不足与完善,军事训练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雷达指挥训练采用研讨式组训的不足与完善,军事训练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雷达指挥训练采用研讨式组训的不足与完善,军事训练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雷达指挥训练采用研讨式组训的不足与完善,军事训练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雷达指挥训练采用研讨式组训的不足与完善,军事训练论文内容摘要:研讨式组训法是适应当代战争特点, 符合雷达指挥战时训练需求的训练方式方法。有效施行研讨式组训法必将推动海军雷达兵战斗力的不断提高。本文扼要介绍了研讨式组训法的施行方式方法, 分析当前施行经过中存在的缺乏, 提出了改良完善研讨式组训法的主要工作。 本文关键词语:研讨式组训; 雷达指挥; 作战指挥; Abstract:Discussion group training is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warfare, with training methods training

2、needs of the wartime radar comm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scussion group training will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Navy radar troops fighting continuously improv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of discussion group training methods, analyze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impl

3、ementation process, puts forward to improve the main work study group training methods. Keyword:discussion group training; radar command; combat command; 雷达指挥训练是培养提高雷达指挥员战术指挥能力主要手段。由于雷达指挥具有牵涉的装备多, 技术强的特点, 参训学员只要在贴近实战的训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独立完成训练的各个科目, 才能加深发挥装备最大作战使用效能的认识及军事理论的理解, 深化战法研究, 进一步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同时雷达指挥训

4、练的参训学员是来自生长军官, 他们的知识层次、接受能力较高, 在训练经过中有较强的介入意识, 愿意就很多问题提出本身的主张和观点并和别人分析讨论, 对训练经过及效果有较高的期望。因而雷达指挥训练需要能够鼓励学员创造性、为其提供发挥空间的组训方式方法。 研讨式组训法就是在将训练的主动权交给了学员, 训练科目组织、施行、完成、总结均由学员独立完成, 整个经过学员不仅仅是受训者, 而且还是组织施行者, 为此要完成训练任务, 学员必须主动搜集资料、考虑和研究训练内容, 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在通过研究讨论, 制定训练计划, 分工协作, 组织施行训练。在整个训练经过, 教官应注重引导, 对训练

5、的进程和质量进行把控, 同时要根据学员各自特点, 用不同方式方法来启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让学员通过自我组织、自我训练、自我提高来领会指挥作战的战术思想, 锻炼组织计划作战、保障的业务技能, 提高作战指挥能力。这种以学员为训练主体的组训方式方法是适用于雷达指挥训练。 1、存在缺乏 研讨式组训法当前已经在雷达指挥训练中得到应用, 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研讨式组训法在训练实践中还在理念、规范和保障方面存在缺乏: 训练理念, 当下雷达指挥训练所采用的是 以现场训练为中心、以教官教授为中心、以训练大纲内容为中心 的训练形式。这种形式的特征是 我教授你接收 , 注重同 口径 、同规格

6、、标准化, 为训练走向规范化、有序化、规模化提供了可能。但这种形式倾向于训练内容经历体验的教授和积累、忽视战术战法创新, 淡化独立考虑, 压制训练主体的个性。随着如今装备逐年增加, 技术水平快速增长, 装备之间交联日益、复杂严密, 装备作战效能发挥空间逐步扩大, 当代战争高技术、大纵深、节拍快、战情纷繁复杂等特点要求雷达指挥平常训练要尊重个性, 鼓励学员独立考虑、自我创造, 强化独立应对复杂战情的综合指挥能力, 因而这种注重同 口径 、同规格、标准化的训练方式方法势必随着当代战争形式由机械化转入信息化而面临宏大的挑战。由于传统和习惯的气力, 参训的教官、学员和管理者都受这种训练理念的影响和支配

7、, 这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推广、施行研讨式组训法的阻碍因素。不但如此, 即便在那些已经施行研讨式组训法的教官当中, 仍存在组训教官过度追求研讨形式, 强调 演大于训 的方式, 导致了训练经过热闹, 训练效果很差以及一旦学员在训练经过出现训练进度受阻或者跑题, 教官就对研讨式组训法失去自信心, 最终放弃的现象发生。究其原因, 关键就是训练理念上对为什么要介入研讨的原因没有搞清楚, 开展研讨式组训法的目的究竟是标准化、形式化的成功 演讨 , 还是引导学生独立考虑、培养自学能力的问题的模糊认识。 训练规范, 规范一项重要成效就是给予介入主体以明确的行为指引。事实上, 研讨式组训法本身是一项系统的训练形式

8、, 蕴涵着完好的构造与功能, 自根据训练大纲确定训练内容、训练计划、训练任务受领、任务分派、训法、内容研究, 到讨论沟通和效果评估, 事项繁多且环环相扣, 不仅学员需要事前的引导和学习, 就是组训教官也应当得到这些规则的指引。但在雷达指挥训练中却缺失对研讨式组训法明确的规范讲明, 导致训练经过系统性、条理性不强。 训练保障, 由于研讨式组训法至今尚未成为一项在制度上已确定的训练方式方法, 还属于教官自发选择的训练状态, 因而研讨式组训法的一系列保障措施无法到位。比方, 既具有良好的专业指挥理论和实践背景, 又具有良好的沟通沟通能力和控场技巧的教官, 尚不多见。又如聘任来参加研讨式组训法的专家和

9、主官的薪酬没有预算来解决等。在现行训练环境下, 研讨式组训法很容易被以为是一件 惹费事 、不受欢迎的训练方式方法。 2、几点建议 完善研讨式组训方式方法, 提高训练效果, 雷达应从下面四方面着手施行: 2.1、转变理念是前提 根据当代战争特点以及需求, 雷达指挥训练的目的就是培塑基层主官的指挥能力, 提高战术素养, 进而加强其岗位任职能力。为此, 雷达要转变训练理念, 建立新型的训练形式, 从训练经过来讲, 它应当是民主、互动的而不是单向灌输的;从训练方式方法来讲, 它应当是全面负责的, 而不是尽管 教授 的;从训练目的来讲, 它应当是着眼素质培养、强调能力提高, 而不是只关注单一技能实现的。

10、只要训练理念的转变,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研讨式组训方式方法的完善、战斗力的提高。而在详细训练施行经过中, 教官要在充分尊重参训学员个性, 把训练主动权交给学员, 由学员自主把握训练经过, 切实突出学员训练主体的地位的同时合理引导、鼓励学员, 履行好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2.2、精心策划是先导 研讨式组训法的施行和发展, 是一个系统的、渐进的经过。在这里进程中, 各级管理部门要根据作战需求, 转变训练理念, 并据此分析策划训练经过, 制定详细的训练原则、计划以及相应的制度规范, 并且, 由此实现相应的人员配备、资金和技术等物质保障, 以确保研讨式组训法有效施行。 2.3、人才培养是关键 研讨式组

11、训法的施行关键在于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 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管理素质的教官。因而, 在加强对教官的专业能力培训的同时, 还应把熟悉把握不同训练方式方法、策略, 能够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训练个体, 科学合理选择合适其本身特点的训练方式方法的能力以及对训练经过有效把控管理能力的提高作为培训重点。 2.4、联训联评是保障 研讨式组训法的施行尚处于探寻求索实践阶段, 只要建立健全联训联评的评估制度, 对每次施训进行检查、评估, 总结经历体验, 寻求改良, 才能确保训练效果的不断提高。联训联评就是在施训经过中, 不仅参训的教官学员要对训练经过、效果进行自评与互评, 而且还要邀请业务主管部门、兄弟以

12、及相关业务部门组成观察组, 对训练施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对教官的施训前的准备, 训练难点的设置、相关的材料介绍, 训练经过的引导、激发学员能力以及学员介入、施行、完成训练的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评估。通过联训联评制度能够及时发现训练的缺陷和缺乏,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不断完善组训方式方法。 实践证明, 研讨式组训法是适应当代战争特点, 符合雷达指挥战时训练需求的训练方式方法。有效施行研讨式组训法必将推动雷达战斗力的不断提高。 以下为参考文献 1刘成斌, 夏扣骝, 吴传堂.通信分队指挥员想定作业训练浅探J.军事通信学术, 2004 (1) . 2韩正林.指挥院校学员联合推演应实现五个转变J.空军军事学术, 1996 (4) . 3蒋婷.反思研讨课教学法在我们国家研究生教学中的窘境J.天府新论, 2008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