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化时代建构多元主体动态合作社会环境治理机制,公共管理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工业化时代建构多元主体动态合作社会环境治理机制,公共管理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后工业化时代建构多元主体动态合作社会环境治理机制,公共管理论文丹尼尔 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初次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前工业社会 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 随着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信息化的来临,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后工业化的进程。 构成于工业化时代的治理形式在应对后工业化时代公共问题时左支右绌、纰漏毕现,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完成对过去人类百年间工业化进程所孕育的管控式治理的扬弃和超越,改变已有的治理形式和治理逻辑, 转而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维度上考虑社会治理的根本性变革。 一、管控式治理陷入治理窘境。 工业社会为人类孕育了一种特有的治理形式: 管控式治理。 这种治
2、理形式的取向是追求一种对社会的高效控制。 为了维持治理的高效和政治稳定,会不断强化本身操纵社会的能力,这种对高效管控的狂热追求, 强调由作为唯一治理主体对社会的稀缺资源进行配置, 使得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对立成了社会治理关系的基本内容,终将招致社会的整体性失控。 在公共行政中曾出现并一度风行的 市场化取向 , 实际上则是用分散集权取代了一体性的架构,并未撼动的治理垄断地位。 在工业化时代,治理的规则完全由单方面制定,而且的治权几乎是不受约束或无所不能的。 由于工业化时代的 分工-协作 理念已经深植于人们的思想,所以即使是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在面对社会治理时,仍然无法打破 管控式 的桎梏,多是为迎
3、合经济形势的波动而渐进式地、 被动而滞后地进行着治理方式的微调。 例如20世纪 大萧条 之后欧洲相继出现的福利国家,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 从摇篮到坟墓 的服务,一度被称之为不同于和资本主义的 第三条路 。 但就实际运行来看,福利国家还是那样无法跳脱出 管控式治理 的思维形式,在面对日益复杂、跨界的公共问题时,仍然会出现间歇性治理失灵。 固然 高福利陷阱 诱发的欧洲经济危机,不能归责于对管控式治理的一次矫枉过正, 亦非后工业社会的良好治理所应有之态。 无论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治理, 抑或是广泛干涉市场和社会的治理均隐含着缺陷。 这些内嵌于运行机制之中的缺陷, 导致管控式治理在面对社会危机时,必然会
4、遭碰到治理窘境。 人类社会已然不可阻挡地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 仅依靠单一治理主体的气力在管控式治理维度上寻求出路, 决然无法知足后工业化时代对社会治理变革的诉求。 后工业化时代的有效治理, 必须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经过的合作性、治理构造的弹性、治理方式的多样性、治理取向的一致性,我们应当将当下社会上发生的各种治理失灵现象视为一次次客观现实与管控式治理形式不相匹配的警报, 提醒着人们必须从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 合作 维度上去寻求答案:,积极地应对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 二、后工业化时代对动态合作治理形式的呼唤。 工业化时代孕育了管控式治理, 而管控式治理也成就了工业社会的辉煌。 但是,当人类社
5、会进入到了后工业化时代之后, 管控式治理就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 在工业化时代,是公共服务唯一的供应者, 市场和社会组织都只是附属于中心构造的一个服务补充者, 为社会治理而制定的公共政策一般都不是动态的, 很多机构的存在就是为垄断该行业。 同时,工业社会的整个社会环境也是排挤合作而追求 工具理性 的,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协作关系和竞争关系的基础上的, 因此工业社会的基本框架和基础型构造并不支持合作关系。 也就是讲,工业社会没有为合作关系的生成留下必要的空间。 固然工业文明形塑了当今的社会,但是在新情况、新事物不断涌现的后工业社会中,工业化时代缔造的管控式治理, 在面对后工业化时代的复杂现
6、实时已然左支右绌, 而为了扭转这种治理失控会本能地加大监管力度和范围, 终将步上科层制的组织不断臃肿化、权利不断聚焦化、制度不断内卷化的覆辙。 在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治理中,合作的目的是有效地提供促进社会公正的公共服务,合作的方式绝非刻板的将三大社会治理主体捏合到一起,应当积极地接纳、引导第二和第三部门成为治理主体, 并构建一个多元主体的长期合作机制。 这种合作机制不同于之前科层制所建构的分工-协作形式, 不是将一个整体分割为几个部分,放置在 流水线 由不同的主体分别作业,而后再拼接组装成整体。 能够讲,合作治理形式占领治理的话语权,将是实践理性发展的必然,也是对管控式治理的扬弃和超越。 这不仅
7、需要实现治理形式的转变,同时还要求社会组织和私人企业成长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在新的治理形式下, 的主要职责开场由管控向服务转变,对于合作治理而言,强调公共服务是实现多主体合作对社会进行治理的关键, 它即源于服务也源于治理的实践, 呼唤一种能够共同提供公共服务的、具有可浸透的构造,以及可跨越组织功能和边界而联络起来的组织形式。 合作治理形式归根结底是人类在国家 市场 公民社会三维关系的组合,寻求不同以往的、 更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道路的努力。 一个积极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应当是服务型的而非管控型的, 应当为社会提供促进社会公平性的服务。 在后工业时代的多主体合作治理框架之下, 每一个进入合作治理系
8、统的要素都必然具有相对于系统其他要素的服务定位。 从管控式治理的经历体验看, 主体间存在良好的竞争关系能够带来社会总体福利的提升, 但面对后工业化时代的现实, 更理想的治理形式是多主体之间构成主动而积极的合作关系。 三、建构多元主体动态合作治理机制。 要实现合作治理的长期持久有效, 需要合作治理呈现出一种动态性的特征, 所以多主体动态合作治理机制的建构包括两个互相嵌入的环节: 实现多主体的合作治理、实现合作治理的动态性。 一构建多元主体治理的合作机制。 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决定了人民的公共诉求将成为治理的航向标, 管制型治理那种垄断性质的治理形式已经被淘汰出局, 的主要治理任
9、务, 不再是固定不变地向社会输出公共政策以保持其稳定性, 而是想方设法知足人民提出的公共诉求,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既然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治理需要通太多元主体提供社会服务的形式来展开, 那么只要根据公共服务本身的产品属性划归治理主体,就能够在新危机、新问题出现时快速而精准地由 最擅于 的治理主体进行服务的合作供应。 如此图1所示,公共服务的产品属性能够从竞争性与排他性两个维度进行考量,划分成四个类型: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俱乐部产品和公共池塘资源。 根据公共部门、 私人部门和社会组织三大治理主体本身的特质,不合适介入私人产品供应否则会减低行政效率、更有悖于公共性的本质,市场不合适介入公共产品供应
10、否则外部性无法得到弥补,且市场逻辑和价格机制很容易侵蚀公共领域,社会组织不合适介入俱乐部产品供应 否则容易使社会组织演化为另一种设租寻租的畸形官僚组织, 且社会组织更合适介入专业性强、 公益性高的公共服务供应,公共池塘资源因其复杂性和广泛性,不得不需要三大主体共同介入合作治理。 如此建构多主体的合作途径, 则在四类公共服务之中有三类仅需两个治理主体便可有效实现, 这能够极大地提高治理效率,且即使治理主体的偏好呈现多峰状态,也不会在面对多种政策选择时陷入投票悖论的死循环1,至多是在政见相左时进入协商环节。 二实现合作治理的动态性。 在完成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合作途径的建构之后,怎样保持这种合作长期有
11、效,就成为横亘在面前的主要困难。 相对于静态治理,动态治理是指公共管理的权威构造,尤其是,秉持开放理念与创新精神,动态、系统地革新公共政策的决策与执行经过,以回应社会公共需求,逐步促进公共事务由善政向善治的嬗变。 在不确定和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当以前的政策选择能够适应当下的发展, 进而使政策和制度在实现社会的长期理想目的时保持适宜和有效的时候,治理就具有了动态性。 如此图2所示,具有适应性的公共政策需要多主体的合作供应, 治理的长期有效性不但依靠于一个闭环的政策循环预判-反应-修正-预判,同时还依靠于治理主体的持续学习能力和合作弹性,为其提供的变革和创新。 为了应对后工业社会不断提出的新挑战,
12、动态合作治理系统应当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的耗散构造, 通过不断与外界的信息沟通和能量置换, 实现一种动态而持续的良好治理。 动态合作治理系统应包括三个基本的子系统:合作治理实现系统、公共政策供应系统、动态治理实现系统。 合作治理实现系统是在面对后工业化时代公共问题所提出挑战时, 第一时间需要做出反响的子系统,需要厘清公共问题的本源,进而判定出解决此问题所需提供的公共服务, 最后根据公共服务的产品类型确定合作治理的供应主体、 合作方式。 随后, 公共政策供应系统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个闭环的政策链条,构成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公共政策,并与合作治理系统互相匹配,通过不断反应、评估、修正,渐进完善公共政策
13、, 更好地应对后工业化时代的公共问题。 最后,在适应性的公共政策构成之后,动态合作治理系统进入到动态治理实现系统。 在这一子系统中, 合作治理主体的学习能力, 以及合作的弹性,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子,持续的学习能力和足够的合作弹性, 是将公共问题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抽离出来, 并准确概念化为适应性公共政策的保证, 同时也是公共政策供应子系统完成自我革新的重要动力源泉。 通过将合作治理成效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反复比对和验证, 动态治理实现子系统将为其余两个子系统提供信息反应和改进思路, 最终实现一个持续有效的、动态的合作治理。 以下为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 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种
14、探寻求索M,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张康之,张乾友.民主的衰败与公共性的扩散 走向合作治理的社会治理变革逻辑, 社会科学研究J.20182. 3周义程,黄菡.以合作治理超越民主治理 评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中的合作治理设想, 中华特点社会行政管理体制 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8. 4吴理财.乡镇改革与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体制的构建J.福建省委校学报,20071. 5张康之.在后工业化进程中设想合作治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6张康之.走向合作治理的历史进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64. 7蔡岚.合作治理:现在状况和前景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 8谭英俊.公共事务合作治理形式:反思与探寻求索J.贵州社会科学,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