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顿悟发生的时间进程及认知机制,心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中顿悟发生的时间进程及认知机制,心理学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诗歌鉴赏中顿悟发生的时间进程及认知机制,心理学论文诗歌鉴赏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活动,是通过欣赏创作主体与文本、与世界的有机融合来获得美感的审美活动( 黄俊娟,2018,pp 134-137) 。认知心理学主张,诗歌鉴赏是一个信息沟通活动,是通过读者审美心理构造对诗作存储的语言、意象和意蕴信息的接收经过( 吴思敬,1987,p 106) 。 诗歌鉴赏活动中,语言信息的接收是基础,意象的再造为桥梁,深层意蕴的探求则是关键 只要捕捉到诗歌的深层意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诗歌意蕴被誉为诗歌的内在生命,是隐含在诗句中具有不可描绘叙述性和不确定性的隐喻或象征等意味。根据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观点,语言符号系统
2、由 能指 和 所指 两部分构成( 索绪尔,1980,p 102) 。在诗歌语言中,能指包括语言信息及其生成的意象; 所指包括诗歌的表层语义和深层意蕴,华而不实表层语义是确定的,直接由语言所指向; 而深层意蕴则是模糊的弦外之音,不能直接从语言信息推断( 胡立耘,1999,pp 80-87) ,加之诗歌创作者经常存心故意拉大语言、意象和意蕴三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难以透过意象把握诗歌的意蕴( 周金声,1995,pp58-62) 。因而,对诗歌意蕴的理解无法依靠严格的逻辑推理方式完成。研究者发现,具有和诗人一样审美心理构造的读者,能在凝神观照中的某一霎时以顿悟的方式洞悉隐藏在意象中的意蕴( 吴思敬,1
3、987,pp 174-175) 。顿悟本是fo教用语,诗论家严羽 以禅喻诗 ,借顿悟来讲明读诗或学诗的经过中,无须经过分析而直接把握诗歌审美特征和本质规律的理解经过。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思维方式,是超越了对诗歌语言信息的字面理解而从整体上对诗歌意蕴的领悟。获得诗歌意蕴是鉴赏的关键,而诗歌意蕴以不同的写作手法隐藏在诗句语言中,其内涵在不同诗作间差异宏大,只要理解发生的方式是共同的,以顿悟而致的。因而,对诗歌顿悟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能够为进一步讨论诗歌鉴赏经过中的深层意蕴加工提供证据。 诗歌顿悟带来的情绪体验较一般的审美快感更为强烈,鉴赏者能准确地感悟,并通过自我评定确定能否发生了顿悟,这为
4、研究诗歌顿悟经过提供了可能。诗歌顿悟因其突发性和不自觉性等特征,在自然鉴赏经过中发生的时间不可控 人们对诗歌深层意蕴的考虑,短则数秒,长到数天可能才会忽然领悟。实验室条件下需在较为短暂的时间获得诗歌顿悟反响并准确地记录下来,这一困难需要寻找合适的技术手段和研究范式加以克制。同为顿悟领域的问题解决顿悟研究也碰到了这一难题,并在近十年来,突破了这一限制,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类实验任务来讨论顿悟经过的脑机制( 沈汪兵、罗劲、刘昌、袁媛,2020,pp 1948-1963) 。诗歌顿悟作为一种特殊的顿悟现象,具有和问题解决顿悟类似的心理特征。首先,两者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诗歌顿悟伴随着一种心领神会、恍
5、然大悟的审美快感( 吴思敬,1987,p 176) ,而问题解决顿悟经过的 啊哈 体验也是一种愉快的、明了的领会感( Csikszentmihalyi Sawyer,1995,pp 329-364) ,并被看作问题解决顿悟的定义性成分( Gick Lockhart,1995,pp 197-228) ; 其次,诗歌顿悟具有和问题解决顿悟类似的 突发性 、 直指性 、 连续性 等特征( 罗劲,2004,pp 219-234) ; 再次,诗歌顿悟是一个不依靠逻辑推理的非常规思维经过,而问题解决顿悟经过也伴随着 常规推理的中断 和 思维的无意识飞跃 ( Metcalfe,1986,pp 288-294
6、) 。因而,能够尝试借鉴问题解决顿悟的研究技术与实验范式记录并分析诗歌顿悟的发生经过。猜谜-催化范式是罗劲等设计的一种有效诱发顿悟的实验方式方法( 罗劲,2004,pp 219-234) ,通过呈现答案:的方式催化顿悟,降低了顿悟发生所需的时间,并能更准确地记录顿悟发生的时间点,是当下广泛采用的顿悟研究范式之一。该范式在实验室情境下诱发顿悟,本质是促使被试对问题答案:的 领悟 ( 傅小兰,2004,pp 234-236) ,而诗歌鉴赏中的顿悟也是对诗歌深层意蕴的直觉领悟经过( 吴思敬,1987,p 174) 。同时,将猜谜-催化范式引入诗歌鉴赏心理研究具有现实可行性。 与其他诗歌类型相比,以近
7、体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更讲求格律,其诗歌构造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且诗作数量较多,能够知足实验材料的选取需要。诗中常有阐述主旨并意趣生动的关键句,以凝练的语言表示出深入的意蕴。因而,不需要对整首诗进行鉴赏,对关键诗句的鉴赏即可引发恍然大悟的顿悟反响。以诗句鉴赏代替全诗鉴赏可有效降低鉴赏时间,增大实验所能接受的项目数量。并且,关键诗句中常有明显的 诗眼 ,即诗中最精警传神的字或词语,是揭示 全诗之指 的重要所在( 范军,1993,pp 103-108) 。把空缺诗眼的不完好诗句作为 谜面 ,可视为鉴赏中的 留白 ,其空白与不确定性促使鉴赏者不断考虑诗句的深层意蕴。而将诗眼作为 答案: ,能够促进
8、句中意象的整合与完形,进而在霎时诱发顿悟。诗歌顿悟是瞬时发生的,对这一时间点的准确记录尤为重要,事件相关电位(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EP) 技术具有极高的时间精度,符合对顿悟闪现霎时记录的需求。 现有大量问题解决顿悟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记录顿悟霎时的脑电变化,已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Mai et al ,2004,pp 261-270; Qiu et al ,2008,pp 100-106; 沈汪兵、刘昌、张小将、陈亚林,2018,pp 229-240) 。就此,本研究以古诗句作为实验材料,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借鉴猜谜-催化范式对诗歌鉴赏经过中顿悟发生的时
9、间进程及认知机制进行讨论。 二、方式方法 ( 一) 被试 本研究中,由于诗句鉴赏任务的特殊性,需要对被试进行较为严格地挑选,以保证被试鉴赏经过的顺利完成。根据自编的(古诗喜好程度调查问卷( 同质性信度 =076) ,从被试自评古诗喜好程度、自评古诗水平,被试古诗喜好程度问卷题目、古诗水平问卷题目及鉴赏水平问卷题目等五个维度对152 名被试进行了测量,共收回有效问卷 137 份。问卷中对被试自评喜好程度、自评古诗水平进行了七点评分,剔除了自评喜好程度低于 5 分( 代表 比拟高 ) 或自评古诗水平低于 4 分( 代表 一般 ) 的被试,余下被试根据另外三种指标的分数之和,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最终
10、13 名来自国内某高校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参加了实验。华而不实男生 5 人,女生 8 人,年龄介于 20 24 周岁,平均年龄为21 38 1 45 岁。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身心健康,视力正常或矫正后正常。所有被试此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脑电实验获得了被试知情同意,实验结束后,被试获得一定的报酬。 ( 二) 实验材料 从非常经典和普遍认同的诗集,诸如(全唐诗名篇精注佳句索引等十几本古诗着作中预选出300 句具有明显诗眼,且诗眼位于背景中得到信息,识别出句中本文关键词语带有反语意味时,比加工一样的字面语义句引发了一个愈加正性的脑电偏转( egel,Gunter Friederici,2018,pp 2
11、77-293) 。这些研究所发现的深层语义加工特有的脑电成分与本研究中诱发顿悟诗句引起的脑电反响特别类似。本研究中诗句顿悟经过所诱发的脑电正成分可能是一个语义 P600,两者反映着类似的加工经过。P600 是 Os-terhout 和 Holcomb( 1992,pp 785-806) 最早发现的,在句法歧义句中本文关键词语呈现 600ms 左右诱发的一个脑电正成分。随后研究者发如今加工语义错误,但无句法违例的句子时也会诱发 P600 成分( Kim Osterhout,2005,pp 205-225; Kolk et al ,2003,pp 1-36; Kuperberg et al ,20
12、03,pp 117-129) ,这一现象被称为语义 P600 效应( Bornkessel-Schlesewsky Schlesewsky,2008,pp 55-73) 。该成分反映了随着对新信息的加工,原有心理表征的重组与更新经过,被视为语义整合的重要指标( Brouwer,Fitz Hoeks,2020,pp 127-143) 。本研究中,诗句的顿悟经过可能也产生了类似的加工。 每个试次开场时,呈现给被试的不完好诗句由多个意象词语组成,由于缺乏连结与限定,意象词语的含义是相对模糊和不明确的,被试仅凭离散的意象词语只能对诗句的表层语义构成初步的估计与表征。诗眼答案:作为意象之间的重要连结,它
13、的呈现使意象词语的含义固定了下来,并催化了意象的重组与完形。当意象词语完成重组并更新为一个更深层次的语义表征时,诗歌顿悟就发生了。而受被试本身审美心理构造的限制,若没有能对诗眼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进而重组意向词语,则不能更新原有语义表征系统,因此不会诱发诗歌顿悟反响。就 思君如满月,夜夜_清辉。 一句诗来讲,诗眼答案:为 减 。在被试没有看到诗眼答案:时,对诗句中的意象词语 满月 、 清辉 有多种可能的解读方式,可能会由于关键信息的缺失将诗句理解为对 月满清辉 景象的描写。而伴随诗眼答案: 减 字的呈现,原有意象词语迅速重组为 满月随着光芒渐少而终成缺月 的意境,思妇由于想念夫君而衣带减缓这一
14、深层意蕴就从月的象征中表现了出来。若读者完成了这一语义表征的整合与更新经过,就会产生恍然大悟的顿悟反响。 本研究发现的晚期正成分和情绪加工的晚后正成分 LPP( late posterior positivity) 也存在着一定的类似性。研究者发现,相较中性词语,加工情绪词语会引发一个潜伏期为 500ms 到 800ms 的正成分,该成分的最大波峰位于 Pz 点,以顶区分布为特点( Citron,2020,pp 211-226) ,这一成分的潜伏期和头皮分布都与本研究中发现的正成分类似。情绪加工的 LPP 效应只出如今与情绪有关的实验任务或语义加工任务中,在较低水平的实验任务,如词汇判定和字形
15、判定任务未见此正成分( Fischler Bradley,2006,pp 185-203; Schacht Sommer,2018,pp 28-43) 。并且,有研究发现正性情绪词语较负性词语所诱发的 LPP 波幅更大( Herbert et al ,2008,pp 487-498; Herbert et al ,2006,pp 197-206) 。诗句顿悟的发生伴随着强烈的正性情绪体验,这是读者苦苦追寻后的恍然大悟,是众里寻他后暮然回顾时的惊人发现,是一种心领神会的审美快感( 吴思敬,1987,p 176) 。研究中发现的晚期正成分可以能和被试对诗句顿悟所引发的正性情绪的觉知与加工有关。 本
16、研究借鉴 猜谜-催化 范式,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记录诗歌鉴赏经过中的顿悟现象,并对诗歌顿悟的认知机制进行了讨论。考虑到诗句鉴赏活动的特殊性,研究没有采用以部分被试预先确定诗句有无顿悟,或者根据被试猜对答案:与否作为分类标准而对诗句进行叠加,而是采用主观评定的方式方法区分有无顿悟体验,这充分考虑了被试个体鉴赏心理的差异性和主观情绪体验性,以更准确的区分被试能否发生了顿悟。并且,研究发现诱发顿悟诗句较无法诱发顿悟诗句引起了顶枕部脑区更显着的激活,并产生了一个愈加正向的脑电偏移( P600) 的结论。结合先前研究对这一成分的认知意义进行讨论,以为诗句鉴赏中的顿悟是一个通过意象重组,将诗句的原有表征整
17、合并更新为一个新的表征的经过。将来研究能够在这里基础上,对诗句材料进行更为严格而细致的分类,如在诗句的形式、意象、情感等维度将诗句分为不同的类型,以考察不同诗歌要素对于诗歌顿悟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诗歌鉴赏经过中深层意蕴加工的心理生理机制。本研究创始性的对诗句鉴赏中的顿悟这一高级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进行了讨论,这是一个对诗歌鉴赏心理、甚至文艺心理学研究领域进行实证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首例有效范例。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式方法体系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对文艺心理现象的研究,这是一个将来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以下为参考文献: 范军,1993: (诗眼: 中国诗歌美学的重要概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5 期。 傅小兰,2004: (讨论顿悟的心理经过与大脑机制 评罗劲的顿悟的大脑机制一文,(心理学报第 36卷第 2 期。 胡立耘,1999: (王维山水诗的符号美学与心理美学解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25卷第 6 期。 黄俊娟,2018: (格式塔心理学与诗词鉴赏中的格式塔意象建构,(理论月刊第 4 期。 罗劲,2004: (顿悟的大脑机制,(心理学报第 36 卷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