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下心理韧性的实现途径,心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心理学下心理韧性的实现途径,心理学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积极心理学下心理韧性的实现途径,心理学论文摘 要: 心理韧性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也成为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门。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心理韧性的发展历程、积极心理学与心理韧性的相通性和心理韧性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并对心理韧性研究进行了瞻望。 本文关键词语: 积极心理学; 心理韧性; 相通性; 研究瞻望; 20世纪70年代,一批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发如今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有些儿童包括青少年能够显示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这促使研究者们开场了有关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研究。 心理韧性resilience也译作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抗逆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下促使其追求本身的和谐发展,调动一
2、切保卫性资源实现良好适应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潜能1。心理韧性研究使研究者们开场关注那些经历生活窘境却适应良好的儿童及其保卫因子。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思潮的兴起,有关心理韧性研究开场强调以积极的目光看待逆境中个体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研究中过于强调对压力和逆境的认识。 一、心理韧性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心理韧性的研究经历了由发现认同到逐步开展再到迅速扩展的经过,心理韧性的研究经历了三次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探寻求索韧性特质与保卫因子阶段。 此阶段是心理韧性研究的发现前阶段,研究者聚焦于心理弹性的内在特质和外在保卫因子确实认上。此阶段心理韧性的集中讨论的问题是: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能够良
3、好适应的个体具有哪些不同的内在特质和外在保卫因子。研究者主要聚焦于两点,一是怎样界定挫折情境及其程度,二是怎样评估内在特质和保卫性因子的对个体发展的适应功能。 第二阶段:关注心理韧性构成的动态经过。 此阶段是心理韧性研究逐步发展阶段,研究的重点转向关注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经过。受发展系统理论的影响,研究者关注环境、动态变化,解释保卫性因子通过如何的途径对个体的适应发展发挥作用。学者逐步从传统关注个体转向关注家庭、社区等相关生态系统,注重从多水平、动态交互作用层面进行设计和分析2。 第三阶段:探寻求索心理韧性的应用和干涉阶段。 此阶段是心理韧性研究的成熟阶段,研究者们开场探究心理韧性的内在心
4、理能量,开展检验心理韧性理论的实证研究,进而施行干涉。心理韧性研究与积极心理学想契合,试图用天赋潜能和积极特质来解释心理韧性的内在心理能量,对心理韧性的理论进行应用和干涉,努力寻找提高心理韧性的途径。 心理韧性三次发展历程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关注点逐步转至积极面,致力于服务干涉研究和实践应用。 二、积极心理学与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发展到现前阶段,已经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试图用人类的天赋潜能和积竭力量来解释适应良好个体的心理能量。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当前已比拟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式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气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3。积极心
5、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愈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目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最大限度地开掘自个的潜力,来获得美妙生活。 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下促使其追求本身的和谐发展,调动一切保卫性资源实现良好适应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潜能。心理韧性的研究对象是大部分的普通人,心理韧性作为个体积极应对逆境的一种能力,能够帮助个体在逆境中保持良好适应。 积极心理学倡导探寻求索人类的美德,如爱、宽恕、感谢、智慧和乐观等,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个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心理韧性探寻求索个体天赋潜能和积极特质,心理韧性研究是促进个体的适应
6、和成长。因而两者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都是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探寻求索个体的内在心理能量,促进个体的良好适应和积极发展。 三、心理韧性的实现途径 心理韧性理论模型的建立为开展心理韧性培养提供了理论参考和详细的操作方式方法。因而,心理韧性作为个体积极调用保卫性资源应对不利情境、追求自我实现的一种心理潜能,其实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心理韧性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能够通过培养积极的心理认知、内部韧性品质和建立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等途径来实现。 一引导积极的心理认知 认知方式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同样的事件会由于个体的不同理解而导致不同的情绪和行为。认知心理学以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
7、而是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积极心理学以为逆境不仅会给人带来消极体验,也会使个体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有些个体习惯于运用消极的认知来面对逆境,如我不行、我办不到、我无能为力等,这些消极的认知阻碍了个体积极有效地应对逆境,影响了个体潜能的激发。反之,积极的认知能够有效地激发潜能的发挥。 从认知心理的引导和培养入手,以积极的认知取代消极认知,以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挫折情境对个体成长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来解释和应对逆境,加强个体的心理韧性。 二培养积极的内部韧性品质 心理韧性动态模型以为,自尊、爱、自我价值、自我效能、归属、合作等都是心理韧性个体具备的积极品质,
8、这些可以以称为积极的内部韧性品质。积极的内部韧性品质是指个体内部有助于应对不利情境,保证个体良好适应并积极发展的心理因素。 通过组织素质拓展训练、专题讨论、团体辅导、逆境想象等团体活动,让学生积极介入华而不实,从相互学习中学会各种生活技能、沟通技能、合作能力、决策能力等,最终以一种积极的信念指导行动,培养自个积极的韧性品质。作为教育者要擅长引导个体不断深切进入认识认同感、自自信心、成就感等积极心理体验,这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实现心理韧性潜能有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是别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来自外界支持的气力统称为社会支持系统。相对于
9、个体内部韧性品质,社会支持系统作为一个中介变量,能对个体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的外界支持是加强大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应对不利情景中的潜能实现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总分显着相关4。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与社会支持有显着的正相关,良好的社会支持在个体对抗逆境时起到保卫作用5,如融洽的家庭关系、积极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同伴关系和社会环境等,当个体体验到良好的社会支持时,他们会有积极的自我评价,会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加强心理韧性,消除或减轻逆境带来的消极影响,激发心理潜能的实现。 调整个体的认知方式,构成积极的心理认知,以积极的心
10、态看待不利情境,培养积极的内部韧性品质,同时构建积极的外部支持系统,来激发个体心理韧性潜能的实现。 四、心理韧性的研究瞻望 心理韧性的研究一直在向着愈加整合的方向发展,针对心理韧性作用机制领域的研究现在状况,将来的研究趋势将着重于: 一关注生物学因素。 关于心理韧性的研究现只关注心理、行为和社会因素,而没有考察生物因素。假如想更真实完好的理解心理韧性,还需要关注生物学因素。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获得的新进展,核磁共振成像、脑电图、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化验方式方法和技术的发现等,促进研究者考察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是怎样与周围系统产生有效或无效的交互作用,来进一步寻找心理韧性的生物学基础。 二
11、开展实证性研究。 当前心理韧性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研究内容主要是对心理韧性的概念、影响因素、模型和作用机制的讨论,而相应的实证性研究较少。心理韧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个体实现良好适应,但现有实证性研究滞后于理论研究,因而必须开展实证性研究,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证研究中,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支持和指导。 三结合认知研究 认知方式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起重要影响,改变认知方式是实现良好适应,激发和促进心理韧性的有效途径。认知研究十分是心理理论、个体社会能力自我觉知、社会环境认知等领域展开的研究,为探寻求索心理韧性的本质及其机制提供了主题整合的契机和内容侧重。当代认知与情感发展神经科学的出现
12、及先前很多独立学科的有效整合,为扩大现有的心理韧性概念框架和研究方式方法提供时机。将来的研究将会进一步讨论个体在逆境中认知图式的建立、改变、完善和情绪调节、行为改变的效果,进而逐步建立起合理认知在作用机制中的调节作用。 四施行干涉研究 心理韧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的适应和成长,将研究结果为相应的心理干涉政策和方案的制定与施行提供指导与借鉴。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研究方向转向对个体积极潜能的挖掘,关注心理韧性的干涉,寻找提高心理韧性的途径。因而,将来对心理韧性的培养与干涉,将会是心理韧性研究的新趋势。 【相关链接】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
13、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构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式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在研究方式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式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式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式方法、经历体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甚至想模拟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而建立自个的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
14、心理学从一开场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愈加包涵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式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式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式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个的CSV标准(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tues:A handbookand Classification)。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式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式方法来阐述个体的发展
15、历程。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缺乏,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构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形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构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形式。 研究内容: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如今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知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下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以下为参考文献 1刘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18,118(4):12-17. 2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首与瞻望J.心理科学,2008,31(4):995-998. 3Alan Carr.积极心理学:有关幸福和人类优势的科学(第2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版社,2020:9. 4姬彦红.女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压力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0,152(2):81-85. 5王艳秋,张佳佳,任景敏等.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8,32(7):684-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