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篇章的可理解性研究进展,德语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篇章的可理解性研究进展,德语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德国篇章的可理解性研究进展,德语论文篇章可理解性指篇章易于阅读和理解的程度。在德文的文献中,这方面的讨论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 可理解性研究 德Verstndlichkeitsforschung .篇章的可理解性问题之所以会进入到人们的视线而备受关注,大多是由于特定的篇章由于其内容、构造编排和语言表示出形式等方面比拟复杂而给人们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负担,这样的篇章往往被以为是可理解性较差,例如那些针对特定人群传播专业知识的篇章,如学校的教学材料、产品的使用讲明书、技术文献等。对于这些承载专业知识的篇章来讲,言语表述的可理解性是知识传播效度的直接决定因素。而那些牵涉行为、针对普通民众的行政管理类和法
2、律类篇章的可理解性问题甚至会演变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由于公众对于它们的理解往往是其介入社会民主生活,如意见的表示出、意志的构成和介入决策的前提。解决可理解性的关键问题是怎样对篇章的可理解性进行科学准确的测量,其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改善语言信息的可理解性。从德国当前的研究现在状况来看,篇章本身的特点和篇章接受者的认知特点是研究者们普遍考虑的因素,这些研究采用的视角大致可分为: 以篇章为目的、以接受者为目的、篇章特点和接受者特点兼顾的方式方法。下面我们扼要述之: 一、以篇章为目的的可理解性研究 在早期的可理解性研究中,人们将篇章的可理解性程度仅仅归结为篇章本身呈现方式的种种变异,它的可读性是
3、其可理解性的决定因素。测试篇章可读性的根据是篇章的排版方式、语言表现形式以及可读性计算公式。Sauer 提出的篇章版式的可读性指标包括印刷的类型、行列的长度、行距、色差比照、排版以及纸张的质量和光泽度。Groeben 在总结了上个世纪 70 年代大量的实证研究后,将能够直接影响可读性的篇章版式特点总结为: 粗体印刷固然能够提高字词的辨别率,但不一定提高读者的阅读速度; 斜体印刷阻碍阅读,并且让读者感觉不舒适; 假如仅仅使用大写字母将使阅读速度降低大约 12%; 11 点 德Punkt 的字母大小是最适宜的,低于 10 点和高于 12 点将影响阅读速度; 行间距被保持在安全区域内; 太长和太短的
4、行列都会影响阅读的舒适度和速度。 1174早期可理解性研究的另一代表性成果是可读性计算公式,它兴起于 20 世纪 40 年代的美国,指使用形式化和量化的方式方式方法来测量篇章的可读性程度。详细的做法是提取一些容易量化的语言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设计相应的公式,只要将被测试篇章的各项语言参数提取出来带进这个公式就能够计算出篇章的可读性数值。比拟着名的公式有George R. Klare 提出的 Dale - Chall - Formel Xc50 = 0,1579X1 + 0,0496 X2 + 3,6356 和 Flesch 1948 的 Reading Ease Formel RE = 206
5、,835 0. 846 wl 1,015sl . 225由于每种语言在构词及句法习惯方面存在差异,为了制定出适用于德语的可读性公式,Amstad 1978 尝试对 Flesch 的公式作了修改 X =180 sl 58,5wl .370 -71这些公式均反映出影响篇章理解的因素是词汇和句长。为了生产出可读性较高的篇章,作者应当尽量使用大家熟悉的简单短小的词汇,并且尽量降低句子的复杂程度,避免使用复合句。词和句子越短,可读性就越高。 固然这些标准符合人们对可理解的篇章的日常理解,但这种把篇章理解的特征完全用公式计算出来的方式遭致多方批评。14 批评者以为,公式缺少理论上的根据,建立公式的标准也未
6、得到原则上的讨论。公式里的参数牵涉的都是语言量的特征,理解的质的因素被排除在外。篇章理解的复杂性被简单地视为一个单纯的语言形式解码的经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可读性公式实际上测试的并不是完好的篇章,而是单个句子的简单罗列。句子的语法正确性也没有得到验证,篇章的构造和深层的语义连贯性更是被忽略了。当代的篇章理解理论表示清楚,正是篇章的一系列特征如句间关系、篇章构造、篇章主题的延展方式等对接受者的理解经过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二、以篇章接受者为目的的可理解性研究 当人们评价一个篇章时,能够毫不费力地将其归为可理解的或是不可理解的。Sauer 以为,可理解的篇章应当是完好的、有层级关系的、符合客观事实
7、的、有逻辑关系的、构造清楚明晰的、简洁的、能激发兴趣的、意思明白的、有插图的等等。 5149 -186这些形容词所描绘叙述的篇章特征即牵涉表层的语言表示出,又牵涉深层的逻辑构造,但讲到底都是人们对篇章的一种评价。人们逐步发现,篇章的可理解性特征不仅仅是篇章本身的一种特性,而且取决于接受者对篇章可理解性的评价。以篇章为目的的可读性研究开场转向以接受者为目的,比拟着名的有汉堡派的可理解性概念和接受者的反响测试。 汉堡派的可理解性概念由 Langer,Schulz von Thun 和Tausch 在 1974 年提出,被看作是德语地区最好的有经历体验根据的理论方式方法。 374汉堡派的心理学家以为
8、,每个篇章在语言形式方面都有高度复杂的特征群,只要人类的大脑能够注意到篇章这些复杂的特征。因此,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 专家 的评价就是测量篇章可读性程度最好的方式方法。 228评价以选择成对出现的 18 个词汇对的形式进行,如有趣的-无聊的、篇幅太短-篇幅太长、符合逻辑-没有关联、简单句-复杂句、行文流畅的-不通畅的、冗长的-只要重点的等等。在每对反义词中总共有 7 个层级的刻度可供选择。受试者对这些词汇对的选择构成了汉堡派可理解性研究的主观基础。 设计者将这些词汇对进一步浓缩分类为四个可理解性维度,即语言的简单性、构造和条理、简明扼要、辅助理解手段,每一个维度中又都分别包含一些刻度可供选择。
9、374在评判每一个篇章的可理解性时都有 5 个评价者介入,然后从中算出一个平均值。Groeben 以为,这个模型能够应用到任何类型的信息类篇章,18 对特征概括了人们的直觉判定,几乎包含了所有篇章能够促进理解的手段,根据总结的四个维度不仅能够测量篇章的可理解性程度,而且也给怎样优化篇章提供了意见建议,优化后篇章可理解性的提高也是能够通过新的主观评价得到证明。 1197以篇章接受者为目的的研究的另一个代表是根据接受者的反映来测评篇章的可理解性。主要方式方法有阅读速度,完型填空,反映测试和回答以下问题。 376 -78阅读速度能够根据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测量,一种方式方法是计算受试者单位时间内阅读的单
10、词数,另一种方式方法是用特殊的仪器设备记录受试者的眼球活动轨迹。至于这一测试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的,还有待检验。完型填空的测试方式方法是运用一个大约 300 词的篇章,每隔 5 个词设计一个空位 一般是章难度的一个标示。反映测试是指测试受试者能否能够完成篇章中的指示,从任务完成的准确性方面判定受试者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该篇章。与此类似的是回答以下问题,这类测试的主要任务是要针对阅读提出足够数量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本身的难度同样影响着测试的结果。 汉堡派心理学家提出的四个维度和接受者的反映测试在评估篇章的可理解性程度时完全是经历体验性的,并没有牵涉有关理解的理论。所有的评价项目也并没有依靠某种理
11、论得到解释和证明。这些评价项目的概念本身也不是完全确定和清楚明晰的。再者,对篇章可理解性的预测完全依靠于人的评判,这种方式最大的弱点在于其主观性,受试者的主观评判并不能讲明篇章实际的可理解性是如何的,测试的结果缺乏客观性。固然可理解性研究考虑到接受者因素,但仍没有脱离可理解性是篇章固有属性的看法,由于语言的形式特征仍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接受者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其进行评价。在这一点上,它与可读性研究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三、兼顾篇章和篇章接受者特点的可理解性研究-Groeben 的篇章理解维度 固然研究者们已成认篇章的可理解性一方面取决于篇章本身的表示出特性,另一方面取决于篇章接受者对篇章可理
12、解性的评价。但是不管是设计篇章可读性公式,还是设计接受者的评价标准,二者的关系都有意无意地被隔开了。Groe-ben 1982 初次将二者结合起来,他以为篇章的可理解性是一个篇章特点和篇章接受者因素共同决定的篇章特性。与汉堡派的篇章可理解性概念相类似,Groeben 也提出了可理解性的四个维度,但是这四个维度并不是根据经历体验而设定,而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来源。在前人理论建树的基础上,Groe-ben 提出了自个的与篇章可理解性有关的四个维度: 语法文体的简洁性、语义重复、认知构造和概念冲突。语法文体的简洁性除了根据阐释学的文体研究和经历体验性的可读性研究,还参考了后期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心理语
13、言学模型。 语义重复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信息加工和信息理论,尤其是记忆心理学和控制论教育学。Groeben 以为,不仅要使用促进记忆的语义重复,而且要将句法和语义信息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通过相应的句法信息来充分利用短期记忆的信息容量,同时保证重复的语义信息能够进入到长时记忆中。 1199Groeben 的可理解性概念以接受者的理解为前提,并尝试顾及不同的篇章特征。某个篇章能否被理解不仅取决于篇章本身的难易程度,而且也取决于接受者的因素。这种兼顾两方面特征的研究方式方法相比于之前的做法是比拟全面和合理的。然而,固然 Groeben 的四个维度特征分别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篇章特征的选择却是任
14、意的。另外,Groeben 关注的只是教学篇章,他眼里的接受者多是学生,篇章理解的成功相当于学习的成功。那么,他的研究成果就不能轻易地加以普及。这也就是讲,Groeben 仍然没有注意到篇章类别的特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理解上的问题。 详细的篇章会根据不同的类别而拥有特定的接受者群体,不同的接受者群体在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上会表现出较大差异。 四、结 语 在本文中,我们对德国可理解性研究的大致发展脉络进行了一番概述,并对各自的研究方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析。总的来看,可理解性研究的出发点和所关注的问题是有关人类交际活动的根本问题,简单地讲,理解是沟通的前提和基础,正是理解这一环节出现的问题与障碍引发
15、了研究者的研究兴趣。他们从一开场关注篇章本身的语言特点,转而认识到篇章特点只是篇章接受者对它评价的结果,再到同时注意篇章特征和接受者特征的互相作用。能够看到,可理解性研究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越来越趋于合理,但是却还没有接近事物的本质。 这是由于,章 从来没有过清楚明晰地界定,也从未对篇章的来龙去脉进行过认真地反思。在他们眼中,篇章只是词汇和句子的简单堆积。这样,即使是一个前后语义毫无关联的 假篇章 ,也能够被纳入到研究范围内。章构造条理方面的要求。但是对于什么是构造清楚明晰的篇章只是具有一种直觉上的判定。而在后来的有关受试者的各项反映测试的实验研究中,篇章构造的因素又被忽略,测试的内容仅与篇章表层
16、的组词造句,以及由此决定的篇章基本内容的表示出有关联。章,但是篇章语言学的理论建树丝毫未被提及,尽管有很多地方实际已触及篇章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不仅能够参考其相关阐述,而且能够将其纳为研究的理论根据。章材料不同,介入的受试者背景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推导出一个所有篇章都适用的可理解性概念和理想的篇章应当具有的种种特征。这样的理想追求和一刀切的做法明显地忽略了篇章的类别特征,对于某类篇章来讲合适的改良建议并不一定能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篇章,对于某类接受者群体来讲具有促进理解作用的手段方式方法又或许会成为其他接受者群体理解时的障碍因素。最后,篇章存在的意义在于它具有特定的功能,而篇章理解是功能实现的重要一环。那么,功能因素也应当是可理解性研究不能忽略的因素,是考察篇章可理解性时应当考虑的重要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