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乙肝病毒感染者家庭成员的感染现状分析,预防医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乙肝病毒感染者家庭成员的感染现状分析,预防医学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东省乙肝病毒感染者家庭成员的感染现在状况分析,预防医学论文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 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乙肝控制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严峻公共卫生问题。既往研究发现,HBV 感染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广东是乙肝大省,但对广东省 HBV 感染家庭聚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讨论广东省 HBV感染家庭聚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于 2018 年调查了广东省 HBV 感染者家庭成员的感染现在状况,对其作出分析。 1、 对象和方式方法 1. 1 调查对象 2006 年广东省乙肝血清学调查中发现的 HBsAg 阳性人群及其共同寓居生活的家庭成员全部纳入作为此次
2、调查对象。 1. 2 方式方法 1. 2. 1 现场调查 以 或信件等方式通知 2006年广东省乙肝血清学调查中发现的 HBsAg 阳性人群及家庭成员,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指定地点开展问卷调查,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乙肝病毒外表抗原阳性人群家庭成员免疫预防策略研究方案中的(HBsAg 阳性人群及家庭成员个案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庭内传播相关危险因素等。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所有对象均采集空腹静脉血 5 mL,将血样分成2 和 3 mL 各 1 份。2 mL 用于肝功能检测; 3 mL 血样分离的血清用于 HBV 相关指标检测。 1. 2. 2 HBV 相关指
3、标检测 采用美国雅培 (Ab-bott) 试剂,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断定标准为: 乙肝外表抗原(HBsAg) 0. 05 U/mL 为阳性; 乙肝外表抗体(抗-HBs) 10 mU/mL 为阳性; 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相对发光值与临界值之比(S/CO 值) 1. 00 为阳性; 乙肝 e 抗原(HBeAg) S / CO 值 1. 00为阳性; 乙肝 e 抗体(抗-HBe) 的 S/CO 值 1. 00 为阳性。检测试剂批号: HBsAg 03479LF00,抗-HBs96242LF00,抗-HBc 04077LF00,HBeAg 04278LF01,抗-HBe 95427HN01。检测
4、操作及结果断定均严格根据试剂盒讲明书。 1. 2. 3 肝功能检测 对调查对象中检出的 HBsAg阳性者,做肝功能检测,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 和AST 检测分别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的ALT 试剂盒和 AST 试剂盒,ALT 和 AST 40 U / L断定为正常。检测操作及结果断定均严格根据试剂盒讲明书。 1. 3 统计分析 1 户家庭中有 2 例及以上 HBsAg阳性,则为 HBV 感染聚集性家庭。家庭聚集率= 2 例及以上 HBsAg 阳性户 / (总 HBsAg 阳性户 -每户人口数为 1 的阳性户) 100%。采用 EpiD
5、ata 软件录入数据,用 SPSS 16. 0 进行数据分析。 率的比拟采用卡方检验。经卡方检验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相对危险度(OR) 衡量不同的人群特征出现家庭聚集性病例的风险变化情况。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到 2006 年广东省乙肝血清学调查发现的 269 户 HBsAg 阳性者及其家庭成员,华而不实 203 户每户人口数 2。203 户中,10 户经血清学检测已无 HBsAg 阳性人群,故纳入本次研究的共 193 户。193 户中,有 58 户 2 例家庭成员阳性,有家庭聚集性,HBsAg 阳性者共 138 例; 135户只要 1 例阳性,无家庭聚集性。家庭
6、聚集率为30. 05% (58 /193) 。 2. 2 调查户人口学特征 有、无家庭聚集性病例的HBsAg 阳性人员的年龄构成均以 15 55 岁为主,职业均以农民及工人为主,文化程度均以小学及初中为主。有、无家庭聚集性病例在年龄和职业构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 01) 。0 14 和 15 55 岁人群有家庭聚集性病例的可能性是 55 岁人群的 4. 600、2. 975 倍,职业为儿童及学生是 HBV 感染家庭聚集的危险因素。相对于儿童及学生,农民及工人有家庭聚集性的可能性是儿童及学生的0. 376 倍。见表 1。 2. 2 生活习惯 有、无家庭聚集性的病例其与家庭成员共用牙
7、刷的比例分别为 5. 07% 和 2. 96%,与家庭成员共用剃须刀的比例分别为 0. 74% 和 2. 96%,两者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5) 。见表 2。 2. 3 HBeAg 及抗-HBe 分布 有家庭聚集性的病例中 HBeAg 阳性和抗-HBe 阳性分别占 41. 91%(57/136) 和 52. 21% (71/136) ,无家庭聚集性病例中的 比 例 分 别 为 9. 63% (13/135 ) 和 85. 19%(115/135) ,两者在两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 01) 。HBeAg 阳性是 HBV 感染家庭聚集的危险因素(OR =
8、6. 771) ,抗-HBe 阳性是 HBV 感染家庭聚集的保卫因素(OR =0. 190) 。见表 3。 有家庭聚集性的病例 ALT 和 AST 升高者分别占 27. 94% (38/136) 和 21. 32% (29/136) ,均高于无家庭聚集性病例升高者所占的 13. 43% (18/134)和 9. 70%(13/13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 01) 。ALT、AST 升高均是 HBV 感染家庭聚集的危险因素(OR =2. 499、2. 523) 。见表 3。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HBV 感染在广东省的家庭聚集率为 30. 05%,与上海(29. 87%) 相
9、近,低于福建(34. 83%) 、海南(44. 1%) 等省的结果。本研究结果提示 HBV 感染的家庭聚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既往研究以为,母婴垂直传播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是 HBV 家庭内传播的主要途径。当前通过实行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接种免疫球蛋白等措施进行母婴阻断,全人群的 HBV 感染率明显下降,但本研究发现 HBV 感染者的家庭成员还是 HBV 感染的高危人群,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卫。 对于 HBV 感染家庭聚集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均开展了一些研究。Hossein 等以为母婴传播是重要原因。庞星火等发现家庭有乙肝患者、朋友或同事为乙肝患者、有受献血史是危险因素,陆伟等研究结
10、果发现,与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共同生活、共用搓澡巾是危险因素。为研究 HBV 感染家庭聚集性的影响因素,本文做了一些讨论,通过病例对照研究 HBV 感染有家庭聚集性的病例和无家庭聚集性的病例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HBeAg 及抗-HBe 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发现,小年龄、HBeAg阳性、ALT、AST 升高是构成 HBV 感染家庭聚集的危险因素,抗-HBe 阳性者是构成 HBV 感染家庭聚集的保卫因素。有家庭聚集性的病例中 14 岁及下面 HBV 感染病例构成比高于无家庭聚集性病例,可能与母婴垂直传播有关,提示垂直传播在乙肝的传播途径中,尤其是家庭内传播仍占重要地位,伊朗 1项对于家庭聚集性
11、的研究也得出近似结论。职业分布中呈现儿童及学生在有家庭聚集性组中的比例高于无家庭聚集性组的现象,可能是由于年龄在华而不实的混杂作用。本研究还显示,HBeAg 阳性人群易出现 HBV 感染家庭聚集。HBeAg 阳性是病毒活动性复制的重要指标,HBsAg、HBeAg 和抗-HBc 3 项均为阳性,俗称 大三阳 ,意味着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有很强的传染性。既往研究发现,HBeAg能通过胎盘屏障,在 HBV 的母婴垂直传播经过中有重要作用; HBeAg 阳性为发生宫内感染的重要高危因素,HBeAg 阳性孕妇是社会上婴儿外表抗原携带者的主要来源。本研究结果提示,HBeAg 阳性可能是 HBV 感染家庭聚
12、集的重要原因,在有 HBeAg阳性人员的家庭中,更应注重个人防护。抗-HBe 阳转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低。本研究发现抗-HBe 阳性者不容易构成家庭聚集,与该特点相吻合。研究还发现,ALT、AST 升高等肝功能异常者,容易出现 HBV 感染家庭聚集。ALT 是当前临床上反映肝细胞功能最常用的指标,急性肝炎时ALT 明显升高,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 ALT 轻度至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AST 水平通常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提示在有 HBV 感染病例的家庭中,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有重点地进行防护是防止家庭内传播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还发现,有家庭聚集性病例与家人共用牙刷者比例较高,但差
13、异无统计学意义,若扩大样本量可能会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李杰,庄辉.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进展J. 肝脏,2020,17(1) : 2 - 5. 2 徐伟人,潘凤珠,金磊. 乙肝病毒在家族成员中的传播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0(1) : 36. 3 朱建勇,严玉明,马道瑞. 卫辉市部分乙肝感染者家庭的感染形式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2006,12(2) : 148 -150. 4 张吉凯,赵占杰,邵晓萍,等. 广东省 2006 年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2018,35(1) :38 - 40. 5 宋文慧. 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定量检
14、测的临床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22(6) : 1216 -1217. 6 冯磊光,徐兆征,郭欣,等.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及相关生化指标在肝脏疾病变化分析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1,35(5) : 367 - 370. 7 李凌奋,周勇,王枝新,等. 福建省肝炎病毒感染家庭聚集性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31(6) : 362 -364. 8 云雪霞,刘建华,蔡衍珊,等. 广州地区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家庭聚集性特征分析J. 当代预防医学,2018,38(19) : 3877 - 3880. 9 陆伟,周赟,谢佳新,等. 上海地区乙型肝炎家庭聚集性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30(10) :1162 - 1165. 10 曾雪霞,曾昭长,孙莲英,等. 海南省全国人群病毒性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1) : 1894 -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