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如何在新时期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心理健康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22845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如何在新时期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心理健康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探索如何在新时期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心理健康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索如何在新时期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心理健康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如何在新时期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心理健康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探索如何在新时期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心理健康论文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新研究范文10篇之:探寻求索怎样在新时期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 内容摘要:大一是大学生活的起跑阶段, 也是新生心理适应的关键时期。新生普遍面临着 心理断乳期 和 理想间歇期 的碰撞, 容易遭遇各种心理困扰;客观面对大一新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适应问题, 并理解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特点和规律以迎接新时期高校心理适应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积极探寻求索怎样在新时期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关键词语:大学新生; 心理适应; 反思; 大一阶段是大学生活的起点, 也是大学生角

2、色概念发展迅速、心理特征变化剧烈的重要时期, 了解现代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现在状况和特点, 探寻求索新时期要迎接的挑战和创新的方向, 意义重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他们正面临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 分离焦虑 , 同时, 入校之初还是大学生 理想间歇期 和 心理断乳期 两个关键期碰撞最为剧烈的时期。对于18岁左右的大一新生来讲, 面对理想和现实的众多矛盾, 他们普遍缺乏应对这些困扰的技巧和能力, 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 而此时也正是对大学生心理发展教育、引导的最佳机会, 因而, 科学合理、及时有效地在新生中开展心理适应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面临的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自2

3、018年起, 连续7年对大一新生开展了全样本的思想动态调查, 累计获得各类数据近4万人次, 结果显示:高达85.2%的新生表示自个曾经或正在面临心理适应问题, 新生碰到的心理困扰按比例的高低, 前三位依次为:学业困惑、目的感缺失和情绪困扰。 (一) 学业困惑 心理适应的突出问题 学业困惑是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最突出的问题, 在我们国家中学教育形式中,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好学生 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 听老师的话 , 学的是老师讲的内容, 用的是老师教授的方式方法, 完成的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所有的时间都遵照老师的规划布置 而大学的学习特点则完全不同, 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教授内容广

4、, 讲解进度快, 注重大学生本身的理解和课外的主动探寻求索, 整体来讲, 要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 大学生需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主学习。除此之外, 大学课程时间布置上比拟宽裕, 有相当的空白时间供学生自主布置。对于刚升入大学的新生来讲, 短时间内很难完成从中学的学习形式到大学学习形式的转变, 对大学学习的心理准备缺乏再加上自控能力差, 必然会导致学习适应不良, 突出表如今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方式方法不满意和学习效率不高三个方面, 继而产生 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 的困惑。 (二) 目的感缺失 心理适应不良的本源 美国的心理学家舒伯在 生涯发展理论 中提出:1524岁为人生探寻求索的阶段, 此

5、阶段的主要任务依次为:探寻求索自我能力、初步明确本身角色并转化为详细的职业选择、确定职业, 而18岁左右的大学新生, 最主要的任务就是 初步明确本身角色并转化成详细的职业选择 , 即:生涯目的确实立。 高中紧张繁忙的学习背后, 是每位学生共同的、清楚明晰的目的 考大学, 但到了大学做什么, 很多学生却并不明确, 这也是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衔接中的教育盲区。大学总是被描绘成轻松、自由的 象牙塔 , 步入大学校园后, 很多新生不能调整心态, 适应紧张又繁忙的大学生活;理想与现实在入学初期频繁碰撞, 既有理想的知足又有理想的缺失;他们的价值观念在新的环境和生活中不断遭到冲击并重新建构; 考大学 这一重

6、要目的实现的同时, 也面临着新阶段生涯目的的空白, 导致大学新生普遍出现迷茫、动力缺乏的现象, 这个阶段称为 理想间歇期 。 理想间歇期 也被称为 大一新生综合征 , 新生中超过六成的学生表示没有清楚明晰明确的大学目的。目的感是前进的动力, 明确的目的能够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 这是直接影响行为效果的本源动机, 与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关系非常严密。 (三) 情绪困扰 心理适应不良的共性表现 困扰大一新生的情绪有焦虑、自卑、敏感和抑郁。华而不实, 焦虑情绪与学习问题关系密切;自卑和敏感与人际交往问题关系密切;抑郁情绪则表现得更为复杂, 在多方面问题上均有具体表现出。心理学家以为, 心理问题的产生与

7、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在心理咨询中, 有一项应用非常广泛也非常成熟的咨询技术 情绪疗法 , 即帮助来访者合理管理自个的情绪, 进而矫正或改变来访者的行为, 进而提升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扰的能力。 心理适应不良带来的情绪困扰反映了大一新生的心理行为发展特点:情绪变化快, 行为易走极端。他们的心理发展既表现为 独立自主 与 分离焦虑 的对立, 又呈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这讲明, 一方面, 大学新生的思维方式已初步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能够较全面、较客观地考虑分析问题;另一方面, 由于新生刚刚开场与父母 心理断乳 , 他们经历简单, 社会经历体验不多, 判定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 新生对

8、待事物的看法并不稳定, 也缺乏深切进入分析问题、理智处理各类事件的能力, 情绪上易受周围环境和舆论影响, 导致行为上走向极端。 二、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 主要能够从所处的心理阶段和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两个层面讨论, 前者决定了新生发生心理困扰的必然性, 后者则强调了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社会性。 (一) 必然性 心理断乳期 和 理想间歇期 的碰撞 1. 大一新生处于人生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心理阶段, 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学习生活, 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一次心理上重要的分离 心理断乳期 , 他们需要不断适应并尝试 人生第一次 , 以应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并探

9、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直到最终从依靠父母、依靠老师的心理状态中完全独立出来, 符合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 阶段性危机 理论。因而, 在 心理断乳期 阶段大学新生出现学习、行为上及情绪上的困扰等适应问题, 是非常普遍、正常的现象, 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成熟、发展的必经阶段。 2. 大一新生的生理发展已经到达成人水平, 自我意识发展迅速, 独立自主的想法迫切;但其心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其心理调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都有待于完善和提升。初入大学校园, 当 心理断乳期 遭遇 理想间歇期 , 二者必然会发生频繁而集中的碰撞, 使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情感等各个方面都遭遇众多矛盾和冲突。显然, 对

10、于18岁左右的大学新生, 他们尚未具备应对这些心理危机的技巧和能力, 导致各类心理适应问题在大一阶段全面爆发。 (二) 社会性 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宏大变化 心理适应是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新生的心理、行为发展受现代社会环境的深入影响。当前, 我们国家高校的新生以1994年1998年出生为主, 他们是与中国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网络文化浸透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现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环境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全新的话语方式、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他们的心理发展愈加复杂多元, 其思想和行为特点不断重构,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这些都充分地具体表现出在新生的学习、人际关系和生活的

11、方方面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环境正显示出 暴风骤雨 式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 初入校园的大一新生在求新、求变中感受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宏大心理冲击, 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 与此同时, 大一阶段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构成的关键时期, 新时期的大学生更注重表示出和展示自我, 追求自由平等以及对个体的尊重, 在更开放、更个性、更自由也更高层次效的网络环境中, 新生的价值选择既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也随时可能迷失方向, 新生心理发展变得愈加混乱和矛盾。从没有哪一种文化或环境, 能够在大学生心理发展完善的经过中, 既具有如此突出的积极促进作用, 又有着明显的消极冲击效应。因而, 大学新生正面临着

12、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一样的心理适应问题, 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创新, 势在必行。 三、启示 近年来, 高校逐步意识到在大学新生中系统开展心理适应教育的重要意义, 绝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都会在新生入学时布置心理适应的专题报告或课程, 但没有能构成完善、系统的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体系, 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等众多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一) 积极面对 心理断乳期 , 因势利导捉住大学生发展的每一个绝佳契机 1. 我们要客观认识心理适应不良问题的心理学意义:心理适应不良有利有弊, 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经经过, 新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完善正是在众多危机

13、的解决经过中获得成熟、发展和提升的。 危险与机遇并存, 有 危 才有 机 , 尽管每一次困扰都会给大学生带来挑战甚至危险, 但我们更应看到, 每一次困扰的顺利解决, 都是大学生思想、心理成长的绝佳契机, 他们正是通过 心理断乳 向现实缓冲, 最终走向独立自主, 这个社会化经过不断促进了大学生自我人格完善、身心健康发展。 2. 我们也要重视大学生所处的心理阶段以及心理窘境, 他们正处于心理调适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 缺乏应对情绪困扰的技巧是必然的, 在不断地重复 冲击 困惑 应对 解决 的经过形式中, 大学生逐步把握应对情绪困扰的技巧, 不断提升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 最终顺利度过 心理断乳期 。因

14、而, 把握 心理断乳期 新生面临的各类冲突和矛盾, 化 危 为 机 , 积极引导学生在困扰中成长, 在困扰中成熟, 在困扰中发展, 在困扰中完善, 捉住大学生发展的每一个绝佳契机, 因势利导, 定会事半功倍。 (二) 主动把握 理想间歇期 , 不违农时 , 科学系统地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 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老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教育者要积极探寻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立足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在状况和需求, 积极面对大学生 理想间歇期 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 雪中送炭, 陪伴并引导学生走过 黎明前的黑暗 , 进而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应将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贯穿

15、大一全年, 科学系统地开展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学校、学院各个层面应全力合作, 发挥各自气力为学生构造完善的心理适应教育体系, 怎样开展科学、有效的学业指导, 引导新生对大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应成为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同时, 积极指导新生开展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强化 目的感 , 以引导新生尽快度过 理想间歇期 , 树立大学新目的;开设系统的心理课程和讲座, 帮助新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引导新生积极迎接人生众多第一次, 开启成长新形式;为新生提供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服务和指导, 并贯穿始终。 (三) 不断创新现代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 教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经过, 作为高校思想

16、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充分利用当代网络技术, 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 不断探寻求索合适现代大学生心理适应教育的理念、策略和方式。 创新心理适应教育的理念, 改变传统 重教育, 轻引导 的现在状况。新生心理适应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项看似微观、详细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生活的 起跑 效果。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之下, 学习、人际关系和生活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如学习方式从 被动教授 到 主动介入 、师生关系从 以老师为权威 到 以学生为中心 等, 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适应教育理念也要顺应社会转型, 重教育更要重引导, 不能 一厢情愿 式地开展心理适应教

17、育。除此之外, 要充分理解大学新生所处的特殊心理发展阶段, 除了注重制度、纪律方面的教育, 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完善、心理成长、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导向作用, 并顺应时代要求, 与时俱进, 深切进入了解现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 革新教育理念,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适应教育, 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认可。 创新心理适应教育的策略, 避免 重结果、轻经过 现象。以往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往往被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去完成, 流于形式化, 重在完成任务而忽视其实际开展的经过。如, 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关心的并不是群体学生的心理教育经过, 只要学生 不出事 , 平常的心理健康教育睁只眼闭只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绝

18、对化, 以为只要学生没有重大危机事件, 就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成得好, 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大学生四年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成长成才严密联络。因而, 心理适应教育的策略要始终坚持 重在预防 的原则, 应以 宣传教育为主, 咨询疏导为辅, 危机干涉仅仅仅是弥补 的策略, 大力开展各类普及预防性的心理教育活动, 如各类校园心理知识的宣传、心理课程、心理培训等, 并不断探寻求索和完善心理适应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评估体系, 在新生入校之初即打下坚实的身心基础, 保证大学生能够以饱满的情绪和持续做动力投入到将来的大学生活中, 助力大学生发展和腾飞。 创新心理适应教育的方式, 扭转当下 重管理, 轻服务

19、 的局面。传统高校的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一般由心理咨询中心指导开展, 而当前我们国家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多设置在学生处等管理部门, 以管理为主, 由于师资气力的限制, 心理教育服务难以覆盖全校上万的学生, 多为面上的心理知识宣传或个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辅导, 心理教育的盲区较大;新生心理教育应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基础工作, 并非简单的教育管理, 要校院协作、师生联合以及家校联动, 构建管理者、老师、学生以及家庭成员等 全员介入 的多角色服务体系;同时, 还要探寻求索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如微博、qq、微信、易班等多平台的信息沟通系统, 充分发挥各类网络平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营造全方位、宽领域、

20、多层次、广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平台, 占据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新阵地 。我们只要 多角色、多平台 开展新生心理教育, 为大学生提供更科学、系统和持久的服务, 才能知足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 以下为参考文献 1杨威. 微时代 中思想工作怎样突破J.思想工作研究, 2018, (4) . 2刘秀伦.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5) . 3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式J.中国青年研究, 2020, (1) . 4周琪, 罗川. 微时代 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 2020, (1) . 5陈正辉.微时代的教育创新初探J.江苏高教, 2020, (4) . 6罗迪.微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样态透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21,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