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治疗方法综述(本科)(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治疗方法综述(本科)(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学治疗方法综述本科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论文内容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特别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发病年龄一般在2050岁,发病率男女无显著差异不同。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本病是一种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复杂疾病,治愈难度大, 复发率高, 具有较高的癌变率发生率比正常人高 520倍,平均为3.5%7%, 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当代难治病之一。关于本病,中医学对其已有相关记载,并在该病的认识和治疗等方面有一定特色。本文通过总结近10年来中医对U
2、C研究和治疗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希望能对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关键词语: 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率;临床治疗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当代医学以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生主要与精神因素、饮食构造、感染因素、过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而免疫因素在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当前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或尚未明确的特异性微生物的介入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响和炎症经过。可能由于抗原的持续刺激或(及)免疫调节紊乱,这种免疫炎症反响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长期的炎症浸润、腐败、纤维化等导致了该病的多种临床病
3、理表现。 中医学中虽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籍中就不乏对该病的相关阐述。如(素问 太阴阳明论云: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素问 至真要大论云: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溏泄,传为赤沃 。归纳(内经中肠澼是以便血、腹泻、下血冻或脓血为主症,甚至出现身热死亡的疾病;赤沃是下血、赤痢的疾病。后世也有相关阐述。张仲景的(伤寒论云: 下利己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
4、这段描绘叙述突出本病发作与休止交替的特点,后世称之为 休息痢 。休息痢作为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 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饮,因痢积久,或冷气,或热气乘之,气动于饮,则饮动,而肠虚受之,故为痢也。冷热气调,其饮则静,而痢亦休也。肠胃虚弱,易为冷热,其邪气或动或静,故其痢乍发乍止,谓之休息痢也。 符合UC反复发作的特点。(济生方 痢疾中关于 今之所谓痢疾者,即古所谓滞下是也。夫人饮食起居失其宜,运动劳逸失其度,则脾胃不充,大肠虚弱,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成间而入,故为痢疾也 的阐述,则可视作对uC病因病机的总结与概括。总之,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古代文献虽无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5、属于中医 肠澼 、 泄泻 、 下利 、 久痢 、 休息痢 、 滞下 等范畴。 中医学以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分为内因和外因,内由于内伤七情、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所伤;外由于外感湿热、疫毒之邪。病机上,本病发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先天禀赋缺乏,后天脾胃运化失调,多是在胃肠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而致痰、热、湿邪客于肠道,与肠中气血相搏结,导致大肠传导失司,气机不畅,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而发病。正如严用和在(济生方 痢疾中所云: 夫人饮食起居失宜,运动劳役过其度,则脾胃不充;饮食失度,过劳伤身,复感外邪所致。 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有密切关系。(景岳全书 杂证谟 痢疾中有
6、阐述: 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胃 。 2、 辨证分型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复杂,当前国内中医界对其证型的分法还有很多争议。经过总结归纳,常见的证候分型有下面几种: 2.1 根据异常感觉和状态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2年9月在山西临汾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学术沟通会上,制定了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方案将本病分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和气滞血瘀等六型,国家药监局公布的(中药新药l临床研究指南也根据此标准分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在
7、重庆会议上将本病分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和血瘀肠络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将本病分为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肠络瘀阻证和阴虚亏虚证。上述提法固然不尽一样,但本质一样,均根据异常感觉和状态来分。 2.2 根据病期分:临床还有将本病主要分为两型者:即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标实为主,兼有本虚;缓解期本虚为主,余邪未净,往往兼有瘀血。 2.3 根据六经辨证分:当前,国内临床上对于本病的辨证多采用脏腑辨证及八纲辨证,而较少采用其他辨证体系。章浩军10提出本病可采用六经辨证,将其分为三阳热利证、太阴少阴寒利证、少阴痛利证、厥阴热利证和厥阴久利证。
8、 2.4 根据乙状结肠镜像分:吴志祥11运用中医理论对本病的乙状结肠镜像进行辨证,将本病分为湿热型、寒湿型、阴虚型、虚寒型和瘀阻型。 3、 中医药治疗进展 3.1 辨证施治 这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方式方法,在临床上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根据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在临床上往往不拘泥于一方一药,具体表现出出中医一大特色。 黄文武5将UC辨证分为脾胃虚弱型、寒热错杂型、湿热内蕴型、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分别治以健脾益胃,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以温阳泄热,寒热并用,方用乌梅丸;治以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治以温补脾肾,方用四神丸加减;治以泄肝补脾,方用痛泄要
9、方加减;治以行气活血,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总有效率96.5。 詹成12将溃疡性结肠炎辨治为4种证型:湿热壅滞型、肝脾不和型、脾虚湿困型、脾肾两虚型,分别给予白头翁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共治疗44例,总有效率达90.9。李寿山等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肝脾不和、气滞湿阻和脾虚湿盛、寒热夹杂2型,分别用四逆散和理中汤加减治疗,参苓白术散善后,治疗31例,痊愈7例,显效13例,好转9例,无效2例。 王万群13等将36例UC患者分为肝脾不和,气滞湿郁型和脾虚湿郁、寒热错杂型进行施治。前者用香军四逆散加减(柴胡、自芍、枳壳、木香、大黄炭、炙甘草);后者用味军理中
10、汤加减(参、自术、炮姜、五味子、制大黄、炙甘草);总有效率94.4。 总结以上文献,当前临床常有下面分型:大肠湿热、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血瘀肠络、寒热错杂、气滞湿阻、肺脾气虚等型。大肠湿热型常用:白头翁汤、芍药汤、香连丸合芍药汤、葛根芩连汤。脾肾阳虚型常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四神丸、真人养脏汤、桃花汤、右归饮。脾胃虚弱型常用: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肝郁脾虚型常用:痛泻要方合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血瘀肠络型常用: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寒热错杂型常用: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等。 3.2 辨证与辨病结合治疗 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特点,活动期湿热内蕴肠腑、
11、气滞血瘀、肉腐血败,以实证为主,治以清肠化湿,调气活血,生肌敛疡为法;缓解期脾肾两虚,肺气失调,大肠不固,湿热留恋,属于虚实夹杂证,以正虚邪恋,运化失健为主,治以健脾助运,佐以清肠化湿,同时参以补肾调肺,敛疡生肌。临床实践中注重辨病的同时,还可结合上述辨证进行治疗。 3.3分期论治 有学者以为溃结发展经过各个阶段特点不同,主要矛盾亦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法,即分期论治,分期论治的本质是对疾病各个不同阶段的病机进行辨证。黄德亚6以为溃结的治疗分3步,第一步用下法,方用增液承气汤加减,下面污秽之物,第二步用消法,方用大安丸加减,以期腹痛消失,大便次数减少或逐步成形,第三步用补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
12、补气培土,健脾固肠。魏志军4对溃结治疗分两步,以为急性发作期寒热错杂而正气虚用乌梅丸加减,进入缓解期主要特点是脾虚湿盛兼肾虚;用自拟二术汤加减。 3.4 其他治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临床经历体验的积累,本病的治疗方式方法也越来越多,华而不实不乏安全有效者,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将较为常用的几种方式方法总结如下: 3.4.1 灌肠治疗 (1)水煎剂保存灌肠:郭可达9用活血化瘀方(赤芍、丹参、益母草、川芎、牛膝、姜黄、乳香、没药、桃仁、三七)灌肠治疗102例,治愈41例,有效5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1。孟保等用自拟溃结灌肠汤(黄芪、血竭、乌贼骨、赤石脂、大黄)保存灌肠360例,治愈28例,显效7
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2)磁化水保存溜肠:吴寿华7采用磁化水灌肠治疗25例,好转21例,无效4例,该4例又经23个疗程治疗均获满意疗效。(3)粉(散)剂保存灌肠:张明昌8用中药保存灌肠300例;结肠粘膜溃疡腐败,泄泻清稀,次数频多,或体质较弱者用肠炎散1号(珍珠、牛黄、红力参、冰片、五倍子、琥珀、孩儿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或结肠粘膜溃疡久不愈合,但便血不多者用肠炎散2号(珍珠、牛黄、白力参、冰片、血竭、琥珀、孩儿茶)。结果:痊愈122例,基本痊愈67倒,好转10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7。除此之外,利福平胶囊 (去胶囊)、654-2注射液、云南白药、锡类散、地塞米松、肝素、康复新
14、液等都为本病临床灌肠常用。 3.4.2 内镜下药物喷洒治疗 本法将地塞米松、柳氮磺吡啶、珍珠粉及甲硝唑等混合灌肠液在肠镜下喷洒给药,既抑制了炎症和免疫反响,缓解了毒性异常感觉和状态,又可促进粘膜的修复。通过肠镜下药物喷洒冶疗,可使病变部位充分暴露,并使药物严密地附着于病变部位,可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作用,并提高局部药物的浓度,相应减少用药的剂量,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且可用于大肠的任何部位的病变,此法对轻、中度病人最近疗效好、见效快,价格低廉、安全、副作用少,但该方式方法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无明显疗效,又由于肠镜下的治疗有一定的损伤性及局限性,因而,对于本病的治疗,十分是对重度病例尚需探寻求索新的
15、治疗方式方法。 3.4.3 温针灸治疗 刘兴,孙月霞14用此法治疗30例门诊病人,方式方法:取穴:脐中四边穴(在脐之上下左右各旁开1寸处)、关元、气海、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操作方式方法:患者仰卧,取30号毫针12.5寸数支备用。穴位常规消毒,提插捻转补法,得气后取1.52cm长的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从下端点燃,共灸两壮,直到艾条烧完为止,然后出针。为防止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在穴区灸前用硬纸片垫好,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23天,进入下一疗程。经3个疗程后,治愈12例,占40;有效16例,占53.3;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93.3。 3.4.4 心理护理治疗 本病是 种病因不明
16、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既有精神因素的影响,又有典型躯体异常感觉和状态的疾病,被国内外学者列为公认的、经典的心身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与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因素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调节,引起肠运动、分泌功能障碍,进而影响病程。通过健康心理教育,可一定程度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异常心理及影响患者健康的危险因素,使患者能正确认识疾病、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本身保健能力,缩短了住院天数,到达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减轻痛苦的目的。 4、 总结 UC的病因病机当前尚不明了,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当前对本病的治疗西医药的初期疗效尚可,对急性重型和爆发型的急救和支持疗法较为理想,
17、疗效发挥快,但复发率高,长期用药有较多副作用。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在于中医药重视整体观念,通过平衡阴阳,扶正驱邪而到达治疗目的,具有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而对于水杨酸类制剂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患者, 以及对糖皮质激素抵抗或依靠的顽固性病例, 仍可选用中医药治疗, 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中药具有抗炎、黏膜保卫、调节免疫反响、调整肠道运动、改善机体内环境等多种作用, 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忽视。近年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机理研究、疗效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在治疗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在药物剂型上有所改革,在实验研究方面愈加深切进入,在诊断和疗效标准制定上愈加完善,在动物实验上也获得了
18、可喜的进步。但仍有很多问题,比方:各地执行的诊断的疗效标准尚未统一,致使各家报道的疗效差异很大;还有临床双盲法研究开展较少;另外缺乏理想的抗复发治疗措施等。今后,随着本病发病机制的不断明了,在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的基础上,有望开发出更具特异性的新疗法有利于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 提高溃疡愈合质量, 进而减少复发, 提高治愈率。 5、 以下为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 第六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07412 2.姜桂宁.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讨论.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4);219223 3.田振国.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大概情况.中医杂志,
19、2003,10(44);137138 4. 魏志军,张悦. 辨证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90例疗效观察. 湖南中医杂志,2000,03. 5.黄文武.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6例.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02(27). 6.黄德亚.下消补三步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8例. 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142;31 7.吴寿华.磁化水灌肠治疗结肠炎25例报告.当代医学,1982,02. 8.张明昌,张廷祥. 肠炎散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0例.河南中医,1989,6. 9.郭可达. 活血化瘀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2例. 吉林中医,1990;(2),19 10.章浩军六经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
20、炎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13(2);1920 11.吴志祥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乙状结肠镜像辨证分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9);6 12. 詹成三联疗法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四川中医,2004,22(3);43 13. 王万群,张明丽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吉林中医药,2001,(5);25 14.刘兴,孙月霞. 温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 新疆中医药,2002,20(5);33 15. 缪春润,沈洪. 沈洪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历体验. 吉林中医药, 2008,28(10) 16. 谭远忠,姜锦林. 辨证与辨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临床观察. 时珍国医国药, 2000,11(3);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