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与西域武艺的交流与分化研究,体育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与西域武艺的交流与分化研究,体育史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原与西域武艺的交流与分化研究,体育史论文 丝路即丝绸之路,它是古代连接中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来由东方中国向西部诸地输送特产丝绸而享誉世界。西域,古代用作泛指中国以西诸国,或只限于用来称呼葱岭以东的所谓天山南路地方,它是古代游牧民族的聚集地。在古代有限的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的开拓不仅使东西方之间有了物质贸易和往来,也让诸多本来封闭的文化空间获得了互相沟通和认识的时机。在这条纵横万里的陆地长廊上,来自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体系的数百个民族有政治的对话,军事的冲撞,经济的交往和文化的互动。近年来关于丝绸之路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绘画、舞蹈、体育等研究时有见闻,然而从武艺这一古老身体运动文化入手的研究极为少
2、见。其实,在古代中国与西域文明的碰撞中,武艺的踪迹曾经特别明显,仔细考察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中西方武艺发展态势,既能清楚认识到古代中国与西域在文化上存在的本质差异,也能合理解释此后中国武术最终定型的文化动因。本文将就丝绸之路的历史流变对古代范畴的 中西 即中原与西域武艺的沟通与分化做尝试性探究,试图解析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历程对中国武术的构成与演进所产生的影响。 1马战与地斗-文化反差下的古代中西武艺 中国古来曾屡次对西域朝廷经略, 保有此地,除了到达避免北方剽悍民族侵掠其本土的主要目的外,还能确保通往西方的贸易交通。而从北方民族的角度来看,经略此地除了获得贡物外,还便于攻略中国内地 .丝绸之路开拓的
3、最初原因是要打开阻隔在中国与西域之间自由交往的障碍。这一障碍从国别的角度看是不同地域间的国与国的政权隔膜,从文明差异的角度看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历史早期的互相抵牾。 秦汉时期,横亘在中西交通上的游牧民族政权极其繁多,华而不实尤以匈奴最为着名。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顿单于实现部落史无前例的统一。匈奴先后征服大月氏、楼兰等二十多个西域小国,并占领了中原王朝的河套地区2.这个后来被欧洲人惊叹为 上帝之鞭 的民族 尽为甲骑 , 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他们垂涎早熟的农耕文明之富足,一心南下以牧马。自此,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间的军事对抗接连不断。在双方的冲突中,文化差异表如今武艺上的比照差异不同特别明显。汉
4、政治家晁错曾有精辟分析: 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远及疏,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不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交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农耕民族在马战、骑射上与匈奴人相比劣势尽显。但是他们擅于构造劲弩、长戟等装备,强于战阵的布置,而且兵士把握有 剑戟交接,去就相薄 的长技。此处的中原长技显然与游牧骑射有很大不同,它应是早期的武术,与荀子所言的 齐之技击 (荀子 议兵当属同类。体格相形弱小的农耕汉人为了应对强悍野蛮游牧人的入侵,发挥动作灵敏、武艺纯熟的特点。撇马战为地斗,这是汉人先辈战略的精妙之道,也是 技术
5、反映文化,文化影响技术 原则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真实具体表现出,也应当是引导早期中国武术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 2胡人善扑-政治博弈背后的身体文化沟通 自丝绸之路开拓后,中原与西域间在各个层面的沟通日增。汉代称西域人为 胡人 .据吕思勉先生考证: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乃貤为北族通称,更后,则凡深目高鼻多须,形貌与东方人 异者,兴 以 是称焉。 5 古代史籍中不乏 胡人善扑 的描写,华而不实能够找到胡人与汉人身体文化沟通的凭证。据很多记载看,胡人在赤身肉搏的武艺造诣上水平不低。(汉书 金日磾传记载,马何罗入宫刺杀汉武帝, 日磾得抱何罗捽胡投何罗殿下,得禽缚之 6.金日磾本为匈奴休屠王太子,后流落
6、到汉室为武帝所重。 捽胡 被以为是勾扭颈项的摔感动作,胡人金日磾无疑是摔跤能手。(北齐书 南阳王绰传载,南阳王高绰深得北齐后主宠爱,后绰被告谋反, 后主不忍显戮,使宠胡何猥萨后园与绰相扑,杀之。 7 何猥萨也是善扑之胡人。(续高僧传 魏洛京永宁寺天竺僧勒那漫提传是提到,时任信州刺史的綦母怀文曾评论蠕蠕客 此所知当与角伎赌马8 .蠕蠕客即是柔然人,当时西域诸胡之一。怀文言语虽轻薄,却可看出柔然人当时多精于角力的事实。生长于西域游牧环境下的胡人多以肉食为主,体形高大、气力惊人,摔跤角力的能力强于中原汉人实属正常。 正是由于胡人体格矫健、勇猛难敌,汉人常以与胡人角力获胜为殊荣,并上升到极高的政治高度
7、。(晋书 庾阐传中称 武帝时,有西域健胡趫捷无敌,晋人莫敢与校 .庾阐之父庾东 以力勇闻 , 帝募勇士,惟东应选,遂扑杀之,名震殊俗。 9 (续高僧传 唐京师法海寺释法通传中记隋文帝时, 有西蕃贡一人云大壮,在北门试相扑,无敌者。文帝患之,诏通令与胡人角力。 10后法通赢下大壮后, 举朝称庆 .(云溪友议所载,李绅在督大梁时挑选和考核镇海军所进 悉能拔撅角抵之戏 的四名健卒富苍龙、沈万石、冯五千、钱子涛,其目的竟然是 真壮士也,能够扑杀西胡丑夷 11. 通过这些资料能够解读出自汉代始,西域胡人与汉人间的身体沟通并不少见。庾东、释法通因扑杀胡人遭到褒奖,李绅选拔健卒以应对西胡,东西武艺对抗的背后
8、有着极强的政治动机-在胡汉相争的立场上,除在战场上与胡人争斗以取胜为目的外,个体的较量中也要能以武力战胜对手。由于体形、气力上总体处于劣势,中原汉人要想在单个比试中赢取胡人,精研武术是其必要途径。有学者指出,丝路沿线 恶劣的生存环境,致使当地各民族构成一种强悍、勇猛、好武的习性,构成了武术发展极其严密的文化渊源关系 12. 3停留与演进-文化差异造就中西武艺分化 丝绸之路带来的宏大经济利益令游牧与农耕政权为争夺各自的生存空间始终保持时战时和的局面,这条贯穿东西的通道也处于时断时续的态势。隋唐时期通过征伐突厥曾保证丝路的长期通畅,但后期吐蕃占据河西要道,东西交通一度受阻。加之隋唐航海技术提高,海
9、上丝路兴起,陆上道路地位日颓。此后的五代政权割据严重,宋代经营西域能力有限,丝绸之路固然存在,但其影响力大不如前13.在这里期间内,沟通的减少造成中西间武艺上的分化。自宋代开场,在空前繁荣的商业经济背景里,不但军事武艺继续精进,民间武艺形式如相扑、角抵等形势大好,勾栏瓦舍中还出现了 与相扑弯曲复杂相反 的 使拳 即 套子武术 .(耐得翁 都城纪胜 瓦舍众使武术套路被以为是 中华武术集中具体表现出的活动形式 ,古代中国武术逐步走向成熟期14.而与其同时,西域各地的游牧政权虽更迭交替,但游猎习性与农耕民族仍然不尽一样。以战马创造的机动性为作战基石的游牧人, 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 ,武技文化多凝
10、固于弓箭和马刀之上。即便是下马地斗,仰仗体力的徒手角力也是主体,远不及中原农耕武艺丰富。 元代的建立是古代游牧民族对中原政权章里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设想已经提出,经济的发展应当以文化为先导,丝路文化的历史和现在状况必将成为一个研究重心。武艺是古代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兵器和相关武艺的沟通同样是民族文化和中外文化沟通的重要内容26.我们今天能够从丝绸之路上曾经辉煌一度的敦煌发现的壁画中辨别出大量具体表现出武术特征的图像,分辨华而不实的徒搏、武舞、剑术等等多姿的武艺形式,这是中西武艺沟通不容轻视的史实根据。可是,古代中西间的武艺沟通畛域与影响意义决非此一斑可窥,我们应当愈加深切进入地探究华而不实的深奥微妙,希望能为今后丝路文化发展做出更有价值的研究。 以下为参考文献: 1羽田亨。西域文化史M.耿世民,译。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出版社,1981:1-2. 2张一平。丝绸之路M.北京:五洲出版社,2005:17. 3(晁错集注释组。晁错集注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5. 4张胜利,郭志禹。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形式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454:73-77. 5吕思勉。吕思勉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77. 6班固。汉书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4:2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