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血瘀体质角度来治疗黄褐斑,皮肤病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血瘀体质角度来治疗黄褐斑,皮肤病学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从血瘀体质角度来治疗黄褐斑,皮肤病学论文黄褐斑, 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色素沉着斑,无自觉异常感觉和状态,是由于面部皮肤色素改变而呈现出局限性或浅或深的褐色斑的面部皮肤病。中医称为 黧黑斑 肝斑 蝴蝶斑 面尘 等。当代医学研究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是临床上常见而又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现笔者通过对其发病原因等进行分析,进而提供从血瘀体质角度来治疗该病的优势意义。 黄褐斑的发病与血瘀体质 1. 黄褐斑是血瘀体质的常见特征 血瘀体质,是以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的体质类型,其体内往往存在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王琦教授以为血瘀体质的特征是: 平素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或色素沉著,容
2、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昏暗或紫,舌质暗有点、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等。眼眶暗黑,鼻部暗滞,发易脱落,肌肤干,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中多凝血块、或经色紫黑有块、崩漏。有易患出血、癥瘕、中风、胸痹等病的倾向。不耐受风邪、寒邪等。 黄褐斑是血瘀体质的一个常见特征,血瘀体质者 素有恶血在内 ,可致颜面肌肤失养,色素沉着,积为暗斑。同时从中医临证观察, 女性黄褐斑患者多伴有月经不调、行经不畅、血色紫暗有血块、痛经、舌质暗等,这也从另一方面表示清楚黄褐斑患者与血瘀体质的密切关系。 2. 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 斑与瘀的关系密切,一般以为 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 ,一般学者在阐述该病
3、的时候,都论之瘀与斑的直接关系,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认识到,妇女的经、产、胎、带,任何一方面出现病理变化都极易成 瘀 ,而内有瘀则外有斑,无瘀不成斑。斑与瘀同为有形之质,斑在外,瘀在内,瘀显于外即成斑。 同时西医较多的研究发现黄褐斑的血管及血液流变学存在异常,有研究者对部分黄褐斑患者的血液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等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进而进一步证实黄褐斑与血瘀的关系密切。 3. 黄褐斑的发病与血瘀体质关系最为密切 中医藏象理论以为 有诸内,必形诸外 ,所以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内在体质相关。不同体质呈现出来的体质特征一方面能够反映机体的内在生理状况,同时可以反
4、映美容的情况。随着人们对损美性疾病的关注,从体质着手研究美容成为当代社会的新热门。体质决定了对某些损美性疾病的易感性,如常见的损美疾病:肥胖、痤疮、黄褐斑等均和体质有密切的关系。有学者研究表示清楚从中医体质角度防治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即患者个体体质的差异性使其对某些损美性疾病有着易罹性、倾向性。 除此之外,黄褐斑多见于女性,男女黄褐斑的发病比例约为19,可见女性患黄褐斑的比重远远高于男性。黄褐斑主要发生于女性的特征,这与女性 以血为本 易为血瘀体质也是有着密切关联性。 黄褐斑的病机重点以血瘀体质为本,致瘀因素为标 古今医家均以为黄褐斑的发病原因是以七情、饮食劳倦失宜,以致肝、脾、肾虚损为内因;
5、感受风邪,且兼夹湿、热、寒邪为外因,还有病理产物瘀血、痰湿等。导致黄褐斑的原因很多,笔者以为黄褐斑的病机重点是以血瘀体质为本,各种致瘀因素为标。各种能导致血瘀的因素是促使血瘀体质呈现黄褐斑的诱因,华而不实阐述最多的诱因是肝郁气滞。张明对黄褐斑证治方药统计分析,结果也证实在黄褐斑的发病经过中情志失调有着重要影响,肝郁气滞是引发女子黄褐斑最常见的诱因。虽肝气郁滞应该是黄褐斑发病的主要诱因,而本质在于血瘀体质,虽气滞是引发血瘀的常见因素,但黄褐斑乃有形之病,而气无形,又有 百病皆因于气 之讲,气滞之作用虽大但不及有形之瘀关系更直接,所以黄褐斑与血瘀之为有形之邪关系较大,因而立论黄褐斑患者多为血瘀体质
6、而不谈气郁体质。 另外,寒凝、热灼皆可导致血瘀。同时,体质学讲以为血瘀体质在构成经过中也有类似的 痰多挟瘀 痰瘀互结 的病理变化,当碰到致病诱因时则会加重这种病理变化,黄褐斑就随之而发。 治斑不离血 与血瘀体质 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亦具体表现出了血瘀与黄褐斑的关系,以及活血化瘀是治疗该病的常用之法。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多用辨证论治的汤药治疗,叶世龙以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可分为:胞宫失常、冲任损伤、肝气郁结、肾阳亏虚等8种。不管采用何种分型方式方法,治疗黄褐斑都少不了活血化瘀之法。还有学者研究虽提出黄褐斑虽临床辨证多种,但每个证均与肝郁血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治疗上都注重养血消斑。可见,中药治疗黄褐斑
7、不能不谈血,不能不谈血瘀,同时治疗上也少不了养血活血之类的药物。而且在采用针灸耳穴等外治法治疗时,取穴基本上以血海、三阴交等为主穴,由此可知在针灸治疗上也是以活血化瘀为黄褐斑的基本治疗大法。因而可见,黄褐斑无论内治法还是外治法,活血化瘀法始终贯穿始终。 总之,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采取多种方式,除了中药汤剂外,从针灸治疗或其它特殊疗法,都不能少了活血化瘀之法,可见 治斑不离血 。 活血化瘀是治疗黄褐斑的调体之法1. 制方思想 根据王琦教授长期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历体验,总结其自拟 玫瑰祛斑汤 。玫瑰祛斑汤组成:玫瑰花15g,柴胡12g,枳壳10g,桔梗10g,川牛膝10g,桃仁10g,红花6g,当归
8、10g,赤芍10g,干地黄15g,川芎15g,香白芷15g,菟丝子30g,泽兰叶15g。成效:活血化瘀,疏肝解郁,养血祛斑。 本方由血府逐瘀汤加玫瑰花、白芷、菟丝子、泽兰而成,主治血瘀质患者面部黄褐斑。血府逐瘀汤既能活血养血,调畅气血,又能舒达肝气。另加玫瑰花,(食物本草谓其 主利肺脾、益肝胆,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 。长期服用,消除色素沉着,能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祛斑的主药。白芷为治疗头面部疾病的要药,同时又有美白作用。菟丝子除具有补肝肾、益精华真髓,明目成效外,尚有宣通百脉、柔润肌肤消斑之功用。(本经云: 菟丝子气味辛平无毒,主续绝伤,补缺乏,益气力,肥健人,汁去面黑干 。所以菟丝子为治
9、斑的一个特色药。桃仁、红花乃活血化瘀要药;常配以川芎, 川芎乃血中气药, 善走头面, 引药上行;泽兰活血调经。藏红花藏医学以为,本品具有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散瘀开结之成效。川芎、当归、红花养血活血,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人酪氨酸酶是黑素代谢中的关键酶。诸药共用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养血祛斑之效。 2. 病例 患者某,女,41岁。2018年11月10日初诊。主诉:黄褐斑8年。现病史:患者患乳腺增生后引发黄褐斑,两眼角周围太阳穴处明显。失眠多梦,便秘,遇冷热刺激面部发红。17岁初潮,经期5-6d,月经周期为25-28d,规律,痛经,夹血块,量正常色深。子宫肌瘤2年。舌质暗,苔薄黄,脉弦。诊断
10、:黄褐斑。治法:疏肝解郁,化瘀消斑。处方:柴胡12g,枳壳10g,桔梗10g,川牛膝10g,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赤芍10g,干地黄15g,川芎10g,香白芷15g,菟丝子30g,泽兰叶15g。30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8年12月8日二诊:面部黄褐斑减少1/2,多梦减轻,大便顺畅。舌质暗,苔薄黄,脉弦。处方:上方去泽兰叶,加沙苑子30g,昆布30g,玫瑰花10g,珍珠粉冲0.3g。30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8年1月3日三诊:病人服用后,面上斑块减少3/4,颜色转淡,面色有光泽,大便畅通,睡眠转实,精神充沛。舌质暗,苔薄黄,脉弦。处方:柴胡12g,枳壳
11、10g,桔梗10g,川牛膝10g,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 赤芍10g,干地黄15g,川芎10g,香白芷15g,菟丝子30g,泽兰叶15g,玫瑰花10g。30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按:本案属于典型的血瘀质兼气郁证。患者患有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又有痛经,夹有血块,经色深,易构成癥瘕之块,乃血瘀体质的特征。患者失眠多梦,又有乳腺增生,脉弦乃肝气不舒之证。因而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化瘀,加上菟丝子、泽兰、白芷,补肾、活血利水,加强祛斑之效。此方调治2个月后,瘀血得化,病人暗斑明显减少,同时睡眠、大便也相应改善。 结束语 中医一般以为 有斑必有瘀,无瘀不成斑 ,又 体质可分 体病相关
12、 ,在治疗上往往也是 治斑不离血 。笔者就黄褐斑与血瘀体质的关系进行探析,望对调体论治来研究损美性疾病的观点起到一定指导意义。黄褐斑是常见的损美性疾病,且以女性居多,这跟女子以血为本,多血瘀体质者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各种致瘀因素有关。色斑类损美性疾病往往都与血瘀体质关系密切,血为有形之物质,其不畅则易瘀,不能濡养肌肤反而显现于肌表而为斑。 关于黄褐斑,应注意预防为先,平常就应该进行各方面调理,如保持好心情、做好保暖避寒工作、喝玫瑰花茶行气活血等,以使气血调和,色斑不现。平常注意去除不良习惯,避免过度日晒,避免使用避孕药、含香料及重金属的化装品和光毒性药物等。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体质学
13、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91. 2 林资闵,林资淳.从气血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山东中医杂志,2008,27(7):498-499. 3 翁丽丽.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2):741-743. 4 何黎.黄褐斑诊治新思路.皮肤病与性病,2020,34(1):13-14. 5 王相东,樊西玲,郭小青.从中医体质角度调治黄褐斑疗效观察.陕西中医,2020,33(10):1353-1354. 6 张明.黄褐斑与情志因素相关的中医文献和临床研究.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7 叶世龙.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9):636-638. 8 凌沛,李莉,陆柳如.浅谈李莉教授治疗黄褐斑的经历体验.内蒙古中医药,2020,31(4):145. 9 陈芳,闵仲生.黄褐斑中医外治疗法研究进展.亚太传统医药,2020,8(8):196-198. 10 刘之力,李雅莉,郑义宏,等.四种中药复方乙醇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4(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