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实证研究,城市社会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12188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实证研究,城市社会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实证研究,城市社会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实证研究,城市社会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实证研究,城市社会学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实证研究,城市社会学论文城镇化是促进大城市带动农村的战略举措,当下,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被当做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可见,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正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国家城镇化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如 2020 年,中国城镇化率为 52 . 57%,这是根据城镇常驻人口计算,但扣除 1. 6 亿尚未融入城镇的农民工,真正实现城镇化的只要 35%,与2018 年世界 52% 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

2、人口城镇化也远落后于土地城镇化, 2000 年至 2018 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83.41% ,城镇人口仅增长 45.12% ,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达 1. 85,均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合理阈值 1. 12 。我们国家亟需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 实际上,城镇化是区域社会经济经过的时空演化,它以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空间扩展为其主要特点,并主要具体表现出在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等方面。经济城镇化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而城市土地是城市活动的载体。因而,在城镇化经过中,经济发展是基础,人口变化与空间扩张是表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最终结果和目的。而经济、人口、土地协调发展才

3、是真正健康的城镇化发展之路。随着我们国家城镇化的发展,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都对城镇化问题进行了深切进入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动力及其发展机制、城镇化与人口的非农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与工业化等方面,也有学者对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之间进行了研究。但以上研究都是从单一或两个角度对它们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评价,在方式方法上比拟单一,并且,也没有文献牵涉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及时空规律,使得当下在评估城镇化质量方面有所偏颇。本文则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涵出发,对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耦合与协调是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协调主要侧重于系统间的良性关系,而耦合则

4、指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促进或相互毁坏。互相促进是协调发展的表现,互相毁坏则是不够协调时产生的众多问题。由于我们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故城镇化步调也不一致,十分是有的地方片面追求城镇数量和面积,造成人口城镇化大大低于土地城镇化的现象,引起失地农民不满和社会不稳,有些地区则是土地城镇化走在了经济城镇化的前面,造成过快的农地非农化和土地低效利用。为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必要进行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便为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根据。基于此,本文利用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及三大区域研究人口 土地 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规律及程度,为我们国家城镇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5、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与研究方式方法 1. 1 评价指标构建 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层次性原则的基础上,参考已有的评价指标15 16,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从数据可获取性和便于量化的角度,重点凸显城镇化的人口、经济、土地三个维度的特征,构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表 1) 。 1. 2 数据来源、处理与各子系统指数评价 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 2020) 、(中国统计年鉴(1999 2020) 及其他相关文献。采取极差标准化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利用加权平均法17计算人口城镇化指数 f(x) 、土地城镇化指数 g(y) 和经济城镇化指数 h(

6、z) ,其公式如下: 式中: f(x) 、g(y) 、h(z) 分别为人口城镇化指数、土地城镇化指数和经济城镇化指数; x,i、y,i、z,i分别为各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标准值; ai、bi、ci分别为各指标权重,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均方差的方式方法18确定。i =1,2, ()n为指标个数。 1. 3 耦合协调发展模型构建 利用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拓展得到多个系统(或要素) 互相作用的耦合度模型,即: 由于耦合度仅显示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并不能显示系统间的协调情况。所以,借鉴其他文献,构建合适本文的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其基本公式如下: 式中: C 为耦合度; D 为耦合协调度; T 是人口 土地

7、 经济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 、 、 为待定系数。由于在城镇化经过中,经济发展是基础,因而待定系数的取值为 =0. 3, =0. 3, =0. 4。为更好地刻画我们国家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结合本文研究目的,并参考相关文献,特制定如下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表 2) 。 2、 人口 土地 经济城镇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实证分析 2. 1 耦合协调度时空分析 由于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区位因素、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将我们国家整体划分为东、中、西部,并衡量各自的耦合协调程度。利用 1999 2020 年各省统计数据,测算中国东、中、西部人口 土地 经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

8、,结果见表 3。 我们国家东、中、西部的人口 土地 经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都在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大都从中度失调状态逐步过渡到勉强协调甚至中等协调的状态,这讲明我们国家经济城镇化早期更多的是以土地城镇化为基础,对人口城镇化考虑较少,暴露了经济发展以大量土地投入为基础的粗放型发展形式,没有注重城镇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对于东部区域而言,1999 2003 年期间内,耦合协调状况主要为中度或轻度失调,2004 2020 年期间内,情况得到了改善,处于中等协调水平,这讲明随着我们国家东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发展理念的变化,经济增长形式由原来的资源投入型向技术创新型发展形式转变,但其土地、人口与经济城镇化

9、之间的协调程度还没有到达良好的状态,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而在中部区域,1999 2005 年期间内,人口 土地 经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处于轻度失调状态,2006 2020 年期间,发展状况稍有改良,处于勉强或中度协调阶段。中部地区早期的经济城镇化也依靠土地城镇化的带动,同时,由于中部地区大部分属于我们国家的粮食主产区,因而,耦合协调程度比东部地区稍差。 对西部区域而言,1999 2006 年期间,人口 土地 经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状况主要表现为中度或轻度失调,2007 至 2020 年则基本为勉强协调状态。这是由于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土地、经济城镇化率相对较低,但随着中西部的大开发,其经

10、济和土地城镇化也在加速,但人口城镇化并没有与之相适应。 2. 2 耦合协调发展的收敛性分析 由表 3 可知,中国各区域的人口 土地 经济城镇化耦合协调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为进一步详细分析这些差异的特点,有必要对其进行收敛分析检验。本文采用常用的 收敛。假如 t +1 t,则讲明存在 收敛,表示清楚各区域人口 土地 经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之间的差距呈缩小趋势。检验公式如下: Xm(t) 表示第 m 个省份在第 t 年的耦合协调程度;N(N = 31) 则表示省份个数,详细测算结果见图 1。 从测算结果可知,在考察期内,全国层面的人口 土地 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的 值呈现了一种先下降而后逐

11、步平稳的态势。这华而不实大致以 2005 年为分界点,2005 年以前基本呈现收敛的态势,而在 2006 年以后则主要呈现了平稳的态势。对于东部区域而言,考察期内的人口 土地 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有较大的变化,但在 2005 年以前基本都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而从2006 年以后,该递减趋势发生变化,出现了增减交替情况,但从整体来看,东部区域的 值还是显示出了收敛态势。对于中部区域而言,其 值则呈现U 型变化态势,其底点大致出如今 2004 年。西部区域的 值比全国的要略低,但变化走向与全国整体变化类似。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示清楚: 从总体上看,我们国家东、中、西部的人口

12、土地 经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显示了积极改善,但在各区域之间还存在比拟明显的差异。 收敛性检验则表示清楚: 从全国整体来看,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较小,收敛趋势明显; 从我们国家东部、中部、西部的各个部分和整体来看,其耦合协调度的变异系数也较小,且都有着逐步收敛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城镇化发展还处于不完全的城市化阶段。由于尽管有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并定居,但他们并没有享有与城镇人口平等的待遇,如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以及就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为进一步提升城镇化健康发展水平和质量,还要继续从下面几方面改良: 首先,要转变当下城市发展形式,从依靠资源投入,十分是依靠土地投

13、入转变为走内涵发展之路,通过构造优化实现理性发展。加快中小城市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构造,提高其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并引导农民就近市民化。 第二,逐步消除人口城乡迁移的障碍,尤其是户籍制度的阻碍作用,改变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局面。应逐步放开中小城市户籍限制,剥离附着于户籍的各种福利,能够以教育、医疗等为突破口,逐步对进城定居的农民给予身份认同,实现居民城乡自由迁徙,最终实现完全城镇化。 第三,当前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应尽快改变,着手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构建通畅的城乡要素交换渠道,通过制度政策层面的详细设计,使农村生产要素和资源具有介入市场平等交换的权利。 华而不实,

14、最重要的是推进征地制度的改革,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控制农地过度非农化,促进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和人口城镇化相协调。 以下为参考文献: 1迟福林 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J 中国井冈山学院学报,2020(3) : 19 22 2陈春 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4) : 7 9 3王建军,吴志强 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J 地理学报,2018,64(2) : 177 188 4陈波翀,郝寿义,杨兴宪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J 地理学报,2004,59 (6) : 1068 1075 5柳思维,徐志耀,唐红涛 基于空间计量方式方法的城镇化动力实证研究 以环洞庭湖区域为例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23(04) : 100 104 6姚士谋,吴建楠,朱天明,等 农村人口非农化与中国城镇化问题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28(3) : 36 41 7胡伟艳,张安录 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因果关系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 : 31 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