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环境审美及建设项目争辩,美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12187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转型期的环境审美及建设项目争辩,美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社会转型期的环境审美及建设项目争辩,美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转型期的环境审美及建设项目争辩,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转型期的环境审美及建设项目争辩,美学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社会转型期的环境审美及建设项目争辩,美学论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国家城乡社会相貌发生了宏大变化,城乡居民对优美生产生活环境的美妙期望和诗意化生存诉求不断提升, 美丽中国 已经成为承载和实现 中国梦 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当下语境中,人们对于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在美学层面也呈现出一定的认识分歧,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中甚至还有剧烈的话语碰撞、交锋与冲突. 一、我们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环境审美的碰撞与交锋 重大的、标志性的建设项目是城市建设和环境美化的重点,往往会对环境美学、建筑美学提出较高的要求,以其特质性的美感成为一座城市的亮点和名片.分析研

2、究其建设经过中的美学要求、美学争辩,是当下研究环境审美的重要视角. 1. 标志性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美学要求 我们国家城镇化率由 1978 年的 17. 92% 发展到 2020年的 52. 57%,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建筑作为经营城市的手段和 名片 ,预算一个比一个庞大,人们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美学价值、与城市协调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国家大剧院、北京奥运主体育场、央视新大楼等国家层面的重大建设项目都进行了全球性的设计竞赛.国家大剧院全球设计竞赛开场前,评委会就提出了 三条美学要求 :一看就是一个剧院;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一看就是天安门附近的大剧院.

3、北京西客站的设计中,设计者在总体上运用了我们国家古建的最高制式-大式建筑配以黄色为主的琉璃瓦面,在建筑组合上采取了主楼-左右配楼、主殿-左右配殿、主亭-左右配亭的对称形式,汲取了我们国家古代高台楼阙的建筑手法. 高高踞上的仿古建筑的金顶玉栏、银灰腰线、彩画牌楼如同李白笔下的 天上宫阙 ,使西客站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表现出庄重雄浑的气派.由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的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其外观好像树枝织成的鸟巢,透明的膜材料覆盖着灰色的钢网,中间包含一个土红色的碗状看台,设计者诗意把其形容为一个有着菱花隔断和冰花纹的中国瓷器.除了这些项目以外,位于杭州的中国动漫博物馆、杭州大剧院、广东博物馆、广州歌

4、剧院、内蒙古大剧院及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省级和省会城市文化设施,甚至像无锡市大剧院、襄樊市博物馆这样的地市级建设项目,也普遍举行了全球性的设计竞赛,这些项目中标的方案一次又一次颠覆着人们的视觉想象力.这些重大建设项目以其国际化、多元化的美学理念和艺术性、颠覆性的外在形态以及宏大的社会影响力,对全社会环境审美的认知力和判定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标志性和重大建设项目中的美学激辩 由于重大建设项目的公益性、社会影响力和设计竞赛招标等因素,在公民意识提升、信息资讯和信息媒介越来越便捷的情况下,重大建设项目的公众关注度进一步提升.我们国家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装饰等经过

5、中,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美学争辩,集中反映了人们在环境审美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北京西客站曾被评为 北京十大新地标 ,其环境设计、交通组织设计、时代精神和主体的协调等为其赢来了赞誉,但专业的批评也不绝于耳,如着名建筑设计师张开济尖锐地批评北京西客站的设计 和当代的设计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国家大剧院也陷溺于舆论漩涡,吴良镛、张开济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专家和国内外的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支持者把安德鲁设计的方案形象地比喻为 一滴晶莹的水珠 蛋壳 ,以为国家大剧院 内涵丰富、意境含蓄 ,独特而有创造力,充满诗意和浪漫.反对者则以为其在文化形象上 太具侵略性 ,在功能和安全上 违背常规功能 ,不无戏虐地将其称为

6、粪团 .2000 年 6 月,49 位两院院士、100 余名知名建筑师、规划师及工程师分别联名上书,迫切要求有关方面慎重考虑、重新论证乃至撤销安德鲁的 世纪之蛋 方案,以致于大剧院暂时停工又重新进行了可行性评估.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鸟巢 中标后,被誉为展现东方含蓄美学,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 没有任何多余的处理,一切因其功能而产生形象,建筑形式与构造细部自然统一. 1但争议一直连绵不绝,2004 年 6、7 月份,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全体院士上书,直陈 鸟巢 求大、求新、求洋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和浪费问题,有建筑专业的院士毫不客气地指出,对于 鸟巢 方案只要买断原方案

7、,推翻重来才是上策.荷兰设计师库哈斯设计的央视新大楼方案被人赞为 对于北京的意义,将不亚于艾菲尔铁塔对于巴黎的意义. 2但其奇特的造型为其带来了 大裤衩 斜跨 雄起 大麻花 高空对吻 等一系列 绰号 ,尤其是 大裤衩 迅速成为这个地标建筑的代名词,甚至有人批评 大楼的造型,酷似一个屈膝跪者,几乎一座文化自卑者造像 .在我们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诸如此类的剧烈争辩并不罕见,华而不实以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为核心的美学激辩成为重要内容,对我们国家的环境美学实践带来了深远影响. 二、社会转型期的环境审美:日常生活中的分歧与冲突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了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化基础,人通过能动作用改造环境,使

8、之愈加适应人的生存.随着社会进步,人对环境美的要求愈来愈高,不仅知足于生存,而且要知足更高层次层次、更高层次境界的诗意化生存.在人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经过中,环境审美已经化融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对美的认识不同,导致了环境审美的分歧与冲突. 1. 谁在制造环境审美的分歧与冲突 一是专家在主流媒介上渲染分歧. 在日益专业化的当代社会,专业话语已经构成了一种权利话语. 在专家面前,我们往往好像任人宰割的羔羊,完全失去了自主权. 3当今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产方式科技化程度日臻提高、专业化日益加深、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某一领域具有精深研究和较高造诣的专家天经地义在该领域拥有话语权.固然各种产品

9、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越来越需要聆听和依靠专家的见解和解决方案.环境美学领域也是如此.人们能够对美有特异性的感受,但无论是建筑规划还是环境设计,显然都依靠于专业知识.因而,建筑、规划、美学、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对重大建设项目环境美学的意见至关重要.但是,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中,国内一批顶尖级的专家占据了主流媒体,以超越学术讨论的姿态和强度,争论不休、意见相悖,造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影响力.例如,在关于国家大剧院的争论中,(建筑学报等专业媒体以及(读书(了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乎全国重要的媒体都参与到争鸣中,专家们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势不两立,普通民众却无所适从、备感错愕.什

10、么是美的,什么是对的,这些基本的价值判定变得模棱两可. 二是官员在实践场域制造分歧.近年来,以大尺度、大广场、大马路、大草坪和高楼大厦为标志的城市化建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日益成为一种美学标准和建设模板不断被复制和扩大.以鄂尔多斯为例,自 2003 年启动了轰轰烈烈的 造城 运动,建造起当代化的博物馆、图书馆及大剧院,有些道路的绿化带种植了引自东北和云南的珍贵树种,立志打造为东方 迪拜 .在鄂尔多斯的一片沙漠地带,鄂尔多斯 100项目则发起了国际建筑史上一次罕见的建筑师集群设计,来自 29 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 位着名建筑师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筑设计,被形容为 心理与社会的试验 .与

11、此同时,在这种环境美学影响下,国内诸多城市施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拆迁, 短命建筑 不断刷新纪录,沈阳五里河体育场仅使用了 18 年,青岛昔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铁道大厦仅使用了 15 年,浙江大学湖滨校区教学主楼仅使用了 13 年.2008 年,某地级市决定要使城市相貌 三年大变样 ,对旧城进行了强势拆迁,当地媒体不无赞誉地形容为 大规模、大范围、大手笔且势不可当的建设热潮 , 一场以大拆促大建,以大建促大变的暴风骤雨式 城市革命 拉开了序幕 , 一座古老的城市将焕发新的生机 ,这样的建设形式、建设速度在全国各地被广泛移植和应用.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城市之间甚至是城市内部发展也并不平衡,城

12、镇化以令人惊讶的发展速度与 慢城生活 旧城保卫 进行着博弈,在实践层面制造出关于环境审美的冲突与分歧. 三是民众在跟随适应中扩散分歧.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深入地改变了中国的城乡相貌,城镇化承载和传播的环境美学理念,以其宏大的操控力和影响力在民众层面制造出跟随、适应效应.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城市化扩张的速度已经和世界越来越同步.1990 年代中后期,当住房消费逐步成为人们的消费内容时,社会上出现了 装修热 ,装修的风格倾向和审美取向明显与宾馆酒店的装修风格类似,时代特征特别鲜明.在农村地区,出现了 视觉颠覆经过中装饰风格的低俗化 倾向,城市里花枝招展的各种招贴广告在乡土环境

13、里随处可见,农村新建的民居外墙大多采用瓷片进行装修,造成 瓷砖污染 ,即便是在木版年画之乡朱仙镇,烧制的瓷砖对联早已取代木版年画.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下,乡土建筑城市化成为明显的发展趋势.这种自觉和不自觉的跟随、适应行为使传统的环境审美观悄然裂变,滋长着美学层面的分歧. 2. 产生环境审美分歧与冲突的原因 一是社会转型期和城镇化加速阶段的发展导向.中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当代社会转型的历史经过.郑杭生以为,中国的社会转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意味着从农业向工业、从乡村向城镇、从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开放的、当代型社会转型.我们国家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

14、的步伐大大加快,使原有的社会构造发生了深入变化.金钱并非万能,但 效率 是社会转型期一个重要的社会导向,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是衡量地方业绩和领导发展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化加速推进,资源配置向权利和资本集中,发达地区的经历体验和高收入群体的生活方式成为欠发达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追逐的目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品、技术、资本、信息等呈现出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国交换和流动,在这个经过中具体表现出出的对环境审美的经历体验和认知,在国内经过 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 的途径进行传导和扩散,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入影响.正是由于社会转型期的原因,不同的收入、喜好、个性和品味,对环境审美的认

15、知和感受呈现出复杂的一面.例如苏南地区,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 小洋楼 就成为很多农户家庭致富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环境审美观念逐步发生变化,导致从整体上陷入了 建了拆、拆了建、建了再拆、拆了再建 的怪圈,原有的美学生态和寓居环境不断被推翻、更新、否认,折腾来折腾去,最终换来的并非理想化的生态环境. 二是乡土式微、群众消费崛起背景下传统美学的异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农耕文明,正如梁漱溟所讲,中国的文化 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 4.在工业文明 制度轴 的作用和盲目学习西方形式的双重作用下, 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风俗,由于知识分子阶层对自然科学法则的迷信和国家政治气力推

16、行的一系列 移风易俗 的举措,已发生了宏大的变化. 5(P188)大量的农民工好像迁徙的留鸟一般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进行着身份转换,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方式,乡村的记忆和经历体验逐步被边缘化甚至已相当隔膜. 与此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中国已经从整体上处于小康到宽裕的居民消费阶段,群众消费已经初见端倪.令人眼花缭乱的消费品、丰富多彩的服务萦绕和包围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空间,欧美社会的审美经历体验、文化观念和社会价值,冲击着逐步式微的乡土文明.当集体无意识的根基和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的环境审美势必会在传统

17、和当代之间产生重大变化. 我们如今是处在一个追求奇特的阶段和异常的阶段,一时之间忘记了脚下的土地和脚下的文化.必须重新认识我们的土地是美的,我们的稻田是美的.必须回到寻常和自然的状态. 6 三是重大建设项目中的环境因素成为利益寻租场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不断施行,成为经济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很多重大建设项目对国际化效果的追求,势必以宏大的预算开支为依托.我们国家规定大型建筑设计费不超过总造价的 3% 和 4%,实际上,一些项目的设计费都远超这个比例.据媒体透露,国内一重大建设项目的设计费竟然占总造价的 11%.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的剧烈争论中,一些对中标的方案持剧

18、烈反对意见的,实际上也参加了设计竞赛,但没有中标,这样的反对、批判和辩驳难免有利益之争的嫌疑. 失去公众的真正认同和服从,公共权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甚至会出现权威危机,在这里情况下达成的共鸣即成为虚假. 7当环境设计成为宏大利益蛋糕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审美的冲突和分歧就在所难免. 三、文化自觉和规则意识:环境审美共鸣凝聚和生成的关键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人们出于不同的知识经历体验和美感体验,对环境审美进行争论、讨论,出现分歧和冲突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冲突和分歧有时过于随意、感性、互相排挤,加剧矛盾、割裂情感,本来一些基本的常识、判定和命题变得含糊不清. 假如社会更多

19、的跟随交往和对话的理想,即人们更多的倾向于达成共鸣,那么,个人和集体都生活得更好. 8(P74)因而,有必要重建和凝聚环境审美共鸣. 1. 为何要促进环境审美共鸣 一是建设和谐社会、促成社会共鸣的历史需要.当下,我们国家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全面深化和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特别迫切,资源的整合、利益的调整都不可避免地促使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频发和复杂化,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着繁重的任务. 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谐必然建立在共鸣的基础之上,有共鸣才能达成和谐.由于美本身的多义性和认识主体的局限性,人们对环境审美的认识也各不一样.同时,美又

20、具体表现出为民族性的集体无意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环境的积极改造中,积淀和升华出了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环境生态既包括个体的生存空间,也包括集体和民族的生存空间,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近年来,我们国家不少地方为了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施行了规模空前的旧城改造. 因城市改造和拆迁而酿成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个中缘由很多,但没有在环境审美上达成共鸣是很重要的原因.假使多关注 旧城 日常生活中蕴藏的美学元素,理解民众的合理化诉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民众进一步增加对城市的归属感,积极接纳新环境带来的美感提升,和民众在怎样保存、延续和更新环境之美上达成共鸣,拆迁和改造或许就会

21、到达共赢.因而,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包括环境审美共鸣在内的社会共鸣,这是化解社会矛盾、理顺对抗情绪,促进社会理性、和谐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需要.传统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但也以惊人的速度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毁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层出不穷的环境危机和环境灾难,已经使地球和人类处在 救生艇状态 .我们国家经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环境生态方面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在建设经过中过度追求大空间、大尺度,环境固然愈加气派,但却压缩了居民的沟通空间,生活节拍加快、交通压力加大、空气污染严重,光污染、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严重水涝等 城市病 频发,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生

22、活条件恶劣,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降低, 城市病 下乡现象正在凸现.与此同时,传统文脉在逐步丧失,传统建筑、聚集生活空间和标志性建筑大量被毁,千城一面、没有特色.因而,有学者不无忧虑地指出我们正在遭受史无前例的民族生存空间危机和国土生态安全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十六大提出要走 新型工业化路子 ,十七大提出要 建设生态文明 ,十八大提出要 建设美丽中国 ,这是在我们国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背景下,一项 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将来的长远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必需要有全民的环境审美共鸣,进而才能构成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行动. 三是我们国家城镇化建设已发展到攻关转型的关键阶段.当下

23、,我们国家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城镇化不仅仅是规模和速度上的城镇化,更要具体表现出为内涵和质量上的城镇化,更高层次层次和更高层次境界的城镇化必然是环境优美、富有诗意、适宜人居的城镇化.在城市,由于人们对寓居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以及建筑质量等原因,建于上世纪中后期的不少建筑都被纳入到拆迁改造之中,甚至像深圳这样年青的城市,也在不断施行 城市更新 工程.在小城镇和乡村,农民建新房的刚性需求强劲,加上不少地方大力推动 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处在一个深入转型的历史阶段.越来越多的城市基本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引水渠、输油管线项目,深入地改变着原有的城乡相貌,一些古城、古都、古村落等不可再

24、生的文化瑰宝,成批成批地倒在推土机下.这些情况与人民群众渴望美妙生活环境的愿望之间呈现宏大的落差,充分讲明推进环境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加强和提升环境审美教育,提升人们对环境审美的共鸣,显得尤为迫切. 2. 环境审美共鸣的凝聚和生成 在文化多元、个性化需求凸显的背景下,促进人们对环境审美的共鸣无疑是困难的,能够采用多种手段、方式和方式方法来促进共鸣,华而不实,文化自觉意识和规则意识是基础和关键. 一是以文化自觉引领环境审美共鸣的凝聚和生成.在某种程度上,美的多义性造成了理解的歧义性,对于个体的感悟来讲,美并不具有恒定性、唯一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环境审美共鸣的凝聚和

25、生成,关键在于人内心的道德感和价值观. 中国建筑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的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中国的建筑追求与自然、与环境的协调,同时还追求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互相照应、互相尊重、交相辉映的和谐关系. 我们之所以致今都还没有出现让大家都认同的中国当代建筑,正是我们还没有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并对人生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观的缘故. 9针对中国百年来的文化变迁,费孝通先生曾提出 文化自觉 的理论,指 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构成经过,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 文化回归 的意思. 不是要 复旧 ,同时也不主张 全盘西化 或 全盘他化 .自知之明是为

26、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获得决定适应新环境、现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10(P195)费孝通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概括了 文化自觉 的核心理念, 各美其美 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个传统的欣赏. 这是处在分散、孤立状态中的人群所必然具有的心理状态. 美人之美 就是要求我们了解别人文化的优势和美感.这是不同人群接触中要求合和共存时必须具备的对不同文化的互相态度. 美美与共 就是在 天下大同 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获得共鸣以促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 10(P208)做到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并不容易,对于促成审美共鸣来讲,首先就是要对中国几千年来

27、构成的传统美学观有正确的认识,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在城乡环境建设中自觉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愈加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其次要正确认识西方当代城市文明, 共鸣乃是差异的补充、升华而非替代,价值共鸣也不意味着对价值多元的简单否认. 11要汲取西方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中的经历体验,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而不是一味地奉行拿来主义、全盘复制,以致邯郸学步、不中不洋、不三不四.能够讲,文化自觉是需求共鸣的思想基础,只要具备文化自觉意识,我们才能对生活的意义和究竟应该确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发展目的做出正确的应答10(P249). 二是注重环境美化中的制度规范和行为约束.随着我们国家

28、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种问题也随之显现,华而不实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制度规范和行为约束.一些重大建设项目中出现的美学激辩,固然对项目的安全性、经济性等重大问题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保卫乃至拯救作用,但从规则层面看,在已经履行了招投标程序、项目已经动工的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是不正常的,从中也反映出这些重大项目建设经过中制度设计的漏洞和不规范.如不少地方在城市建设中,决策者的爱好成为重要标准,出现规划随意变更、重复建设等乱象. 建筑有由功能体转变为 视觉奇观 和 图像 的趋向. 12(P4 -11)对此,应该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对环境建设进行行为约束,通过制度营造共鸣. 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

29、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了 公共艺术计划 ,即所谓 百分比艺术 ,其做法是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以及各级地方,在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要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用于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开支.在项目施行的经过中,注重征求居民的意见建议,这个做法此后逐步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对提升城市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弗雷泽的分析,公共性具有四个含义13:与国家有关、所有人都能够进入、与所有人有关、与共同的善或者分享利益有关.根据这个观点,人们生活的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因而,在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的建设经过中,还应该尊重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使最终决策 建立在一个构造平等的非专业人员公众集体的共鸣,

30、甚至同意基础之上 15(P450),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化解分歧、达成共鸣. 我们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的话语碰撞以及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都表示清楚,当下环境美学和环境审美的分歧和冲突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必需要面对的课题.对此,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进一步化解分歧、解决问题,使环境审美的共鸣成为我们的生存智慧和发展策略. 参 考 文 献 1王军. 鸟巢 = 里程碑? 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重点施行方案遇争议N. 新华每日电讯,2003 -04 -02. 2李志军,陈晓培. 2002 年上海双年展 国际论坛热门交锋,CCTV 新大楼弥漫争议硝烟N. 生活周刊,2002 -11- 28. 3张云龙.

31、 交往与共鸣何以可能-论哈贝马斯与后当代主义的争论J. 江苏社会科学,2018,(06). 4梁漱溟. 梁漱溟全集(第二卷)N.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50. 5陈春声. 乡村的文化传统与礼仪重建M. 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C.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7. 6俞孔坚. 美化城市还是毁坏城市? J. 美术观察,2005,(02). 7陈仕平. 对达成社会价值共鸣途径的反思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1). 8 Andrew Edgar,Habermas: the key conceptsM. New-York: Routledge,2006. 9梁梅.

32、中国建筑应该传承中国的美与价值观J. 美术观察,2018,(11). 10费孝通. 文化与文化自觉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18. 11沈湘平. 反思价值共鸣的前提J . 学术研究,2018,(03). 12 llka Andreas Ruby and Philip Ursprung. Images:A Pic-ture Book of ArchitoctureM. Prestel,2004. 13Nancy Fraser.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 a contribution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M. SocialText,1990. 14哈贝马斯.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的商谈理论M.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