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布贴的运用,艺术硕士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07830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布贴的运用,艺术硕士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贵州布贴的运用,艺术硕士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布贴的运用,艺术硕士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布贴的运用,艺术硕士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贵州布贴的运用,艺术硕士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第一章】【第二章】【3.1】 贵州布贴的运用【3.2】【4.1 4.2】【4.3】【第五章】【结束语/以下为参考文献】 第三章 贵州民间布贴的运用及制作工艺 3.1 布贴的运用 布贴是一种实用美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复现生活的母型艺术,是人们理解生活、表示出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人们对宇宙人生感悟的集体无意识,保存着原始艺术的自发性、集体性、原始思维等特点。在长期的演变经过中发展成为一种实用面广、表现力强、精致的民间工艺美术,它以浓郁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完美的功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知足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需要。 在贵州,传统的布贴多运用

2、于背扇、服饰等方面,有的是整体大面积运用布贴,有的是局部小面积运用布贴。由于贵州各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的不同,产生了 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 的差异,各个地方各个民族所构成的布贴形式也各具特色。 3.1.1 背扇 背扇是有孩子的劳动妇女的必备之物,也称 背带 、 背儿带 、 背袋 、 包背 、 襁褓 、 育儿袋 .背扇、背带,是贵州少数民族的俗称。背带 水族语言叫 tai汉语音为 待 ,有时也称背袋。 歹结 ,也是水族对 背带 的叫法。背带, 讲是 带 ,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美的 T 形 帘子 ,上端两边有带, 帘子 的大小可包住幼儿。 背扇精心制作,刻意美化,它美观且实用,外婆家

3、要送背扇以祝外孙保平安,也是母亲对出嫁女儿的最好礼品。布依族、仡佬族旧时还有 背带亲 的风俗。 贵州民间布贴的传统运用上,背扇方面所占比例较大,型式多样、丰富多彩。 下面就贵州较有特色的布贴背扇作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3.1.1.1 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布贴镂花背带 三都水族镂花背带,它的背带手及背带上半部分均有布壳,硬度适中,利于小孩骨骼健康发育。背带手大约有成人 3 个手指的宽度,背小孩时搭在妈妈的肩上,加大了妈妈肩上的受力面积,进而减轻妈妈肩上的承重感。背带上半部分为上、中、下、左、右五块镂花组合而成,周围用白色布条包边,形似乌龟壳。如3.1.1.1-图 1,三都水族镂花背带局部,上块为 形

4、,圆弧部分支撑小孩的头部,内部为红底黑布镂空万字纹,中间凸出镂花形式的篆书寿字纹,用金色包边,使得画面更具层次感;左右两块为 形,外围上部呈弧形,中间金色包边盘长纹,周围也是镂空万字纹;中块为正方形,中间金色包边圆形 囍 字纹,周围为镂空黑色蝴蝶纹。背带下半部分呈长方形,质地柔软,由两层布组成。外面一层布为黑底布贴红花,钉有两层花边,下边缘两角有三角形、云纹,3.1.1.1-图 1 三都水族镂花背带局部 颜色更多也更亮丽。里面一层为水家土布,收起包住小孩臀部及下面,可防风保暖。智慧的水族妇女们在她们长期的实践中,制作的镂花背带造型符合人体工程学,极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如 3.1.1.1-图 2.

5、其表现了水族妇女对孩子的成长无比关心和疼爱,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表示出着她们对生活美妙的意愿。在办丧事时,孝家需要反背背带,有讲是和谐调和,以求背带的花色与孝衣白色相协调;有讲是由于亲人过世,太悲伤,穿着打扮、背带反着穿戴不自知;也有讲是亲人过世家人很悲戚,不穿、不用花俏喜庆的物件;还有讲是表示生者与逝者从此阴阳两隔,走相反的路。三都水族镂花背带,最具特色的便是以镂花的形式呈现布贴。其承载着水族妇女的劳动智慧和美妙追求,具有深沉的文化内容。 三都水族布贴背带,整体或局部采用布贴。如 3.1.1.1-图 3,整体采用了布贴,选用蓝色、黑色、深红色布块,运用蝴蝶纹、铜鼓纹、如意云头纹、水纹等,呈现浮

6、雕感。此背扇的构图特点,是在蝴蝶内外再贴蝴蝶等纹饰,边缘为红色,也更突出了纹样效果。整体丰富统一,很有特色,不仅工艺讲究,式样美观,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实用价值,深为人们所喜欢,同时也展示了水族妇女精湛的技艺。华而不实的红色,是建国后的流行色,清代的水族背扇多用绚丽的黄色。背带上钉有很多圆形亮片,为什么要用亮片呢? 据研究:亮片最初的材质是铜片,人们觉得铜有辟邪的功能,晚上走路的时候能防止妖魔鬼怪把小孩的魂勾走。人们就把铜打成小小的薄片,中间穿孔,然后钉在背带、儿童帽上。铜片会反光照到妖魔鬼怪的眼睛,让其碰不到孩子,这样也就保卫了孩子的安全。后来,由于铜片成本高又3.1.1.1-图 3 三都

7、水族布贴背带 很难制作,人们就改用了市场上价格便宜且颜色丰富的塑料亮片。三都水族布贴背带中一个小小的亮片都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可见布贴背带蕴含文化之深。 3.1.1.2 毕节市七星关区阴底乡苗族布贴背扇 毕节市阴底苗族布贴背扇,如 3.1.1.2-图 1,用红色、黄色布剪成布条,一层层拼缝而成,含蓄的表现了苗族的迁徙史。上端背扇带子与背扇心相接的中间位置,配有铜钱、流苏、串珠等。铜钱又分上下两层,上层的铜钱用各种颜色的丝线包裹,下层的铜钱用红色带子坠在背扇上。类似的背扇,六盘水市水城县苗族也有。 3.1.1.3 台江县革一乡苗族布贴背扇 台江革一苗族布贴背扇,如 3.1.1.3-图 1,采用

8、布块折叠成三角形再堆积而成各种纹样,多用深蓝色、紫色等冷色调的颜色。苗族妇女凭借自个的聪明智慧、审美观点,对历史、现实中的自然景物、人文地理等,用布贴表现出来,可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 3.1.1.4 麻江县瑶族绕家布贴背扇 麻江瑶族绕家布贴背扇,如 3.1.1.4-图 1,用黑色布做底,贴绣红色云勾纹,纹样其实是整块布镂空相拼而成,用金边美观固定。背扇还加缝了红色、粉色、黄色、绿色等颜色小三角布块。假如把此背扇分为三部分,连接带子的那部分最宽,越往中间部分越窄,下部分窄成一致。 3.1.1.5 黎平县侗族布贴背扇 黎平侗族布贴背扇,如 3.1.1.5-图 1,背扇心中间部分的四个云勾纹布块向外

9、组合,外围的四个云勾纹布块反向组合,整体纹样突出,严密有致,用色亮丽,整体丰富饱满。 3.1.2 服饰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们生活的要素。它知足人们物质、精神生活需要外,也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它的产生和演变,与经济、思想、文化、地理、历史及生活习惯都有着密切关系,互相间也有着一定影响。在贵州的各个民族中,都有各不一样的服饰。 布贴在贵州民族服饰中的上衣、披肩、围腰、腰带、裙、裤子、肚兜、童帽、鞋子等都有运用,下面就贵州较有特色的布贴服饰作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3.1.2.1 乌蒙山地区彝族布贴彩布贴花服饰 主要分布于六盘水市水城县3.1.2.1-图 1、毕节市威宁县、赫章县一带。布贴亦

10、称 彩布贴花 、 贴花 、 贴花绣 、 贴布绣 、 锁边滚花 等,运用于衣领、托肩、前襟、衣角、裤脚、腰带、裙子、围裙、头帕、帽子、鞋子等。水城县彝族布贴彩布贴花有如下特征: 用各种颜色的绢、绫等布剪成各种图案拼贴镶嵌。用整块黑布料按剪纸花样留边叠剪出滚边花样, 各类所需彩色布料按剪纸花样图案先各部分块面设计。有特定的彩布贴花工艺程序。滚边黑布料可为彩色花样布料镶盘锁边,可以单独滚线盘曲或留块组成花样。完工后的彩布贴花层次分明,线条流畅,色调沉稳瑰丽谐调。只能手工制作,至今机器无法仿制。 乌蒙山第一支彝族女子组合阿姿阿芭组合,分别为:阿维姿朵文群,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人;阿铺姿果李海云,威宁彝族回

11、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人;阿铺依妮龙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人;驰知瑟蜜李婷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盐仓镇人。该组合成立于 2007年,她们曾屡次代表贵州前往英国、德国、泰国等多国进行演出,她们所穿的彝族服饰多为传统型,如 3.1.2.1-图 2. 3.1.2.2 雷公山麓四周苗族布贴布堆服饰 分布于凯里市凯堂乡、旁海镇及台江县革一乡一带。过去,整件上衣都用布贴,是头等盛装的标志。苗家叫它 欧赶良 即 尖角衣 ,穿戴时不仅必须钉上银饰构成 银衣 ,而且还要佩戴银冠和数量极多的银手圈和银项圈。由于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现今融入了其它各种刺绣,布贴的内容,限于上衣领花、肩花、袖花等部位,如 3.1

12、.2.2-图 1、图 2,分别为凯里上衣旧、 3.1.2.2-图1 凯里苗族上衣旧新。旧款上衣呈藏青色、紫红色或黑色,一般长 60cm、宽 70cm,前衣左右摆各长 130cm,宽 30cm,袖长 25cm,宽 23cm.穿时交襟于胸,左襟压右襟,两摆穿插成三角形。衣长垂直,不收腰身。其制作经过大致分为两个步骤:第一,选定剪纸内容,传统服饰以图案内容取名,绣鸟的称 鸟服 ,绣鱼的称 鱼服 .第二,选定色调,有蓝色调、褐色调和黑色调三种,都是附在紫红色的底布上,给人的直觉以明显的差异不同。苗族是一个有着一定历史的民族,又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正是由于不断的迁徙,打乱了苗族服饰的地域界线,造就各种

13、服饰类型互相借鉴,不断变化创新。 3.1.2.3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苗族布贴剪布绣服饰 关岭苗族剪布绣服饰造型、制作工艺、图案保存都较完好,流传至今,以特殊的方式和符号记录了苗族几千年的迁徙史和人文风情等文化信息。其记载历史的特殊性,不仅有很高的民族民间文化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同时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珍藏价值。 蒙固祯 是关岭苗族对本族女性在刺绣、蜡染等手工艺方面顶级高手的尊称。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叫 花了 的姑娘和一位叫 盖术 的小伙相爱。由于盖术的父母不同意盖术娶花了姑娘做儿媳妇,致使两人相爱而不能相守。盖术日昼夜夜苦苦思念花了,以致茶饭不思,生命渐渐变得奄奄一息。眼看儿子就

14、快要死去,盖术的父母只好松口答应了这对年轻人的婚事,但是提出了很苛刻的条件,要求花了必须在一年之内学会天下所有的绣花技巧,绣尽天下所有的花样花色。花了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为了能和心爱的盖术相守在一起,白头到老,便从大年初一开场,四处拜师学艺,最后只用了4 个月零 8 天的时间,花了就绣完了天下所有的花样花色,把握了天下所有的绣花技巧,飞针走线,绣出了 12 个不同花样的枕头、12 双不同花样的鞋、12 套不同花样的衣裙。盖术的父母很满意,这对年轻人终成眷属,花了便成为苗族姑娘中的蒙固祯,被苗家世代传为佳话。 关岭苗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罗健方女,苗族,也是苗族的蒙固祯。她 2007年 3 月自

15、筹资金成立了关岭自治县蒙固祯民族服装厂,培养了一批苗族妇女能工巧匠,生产的服装仅仅是在布料、生产工艺上作了改良,始终保持传统服饰的造型、图案、色彩,深受当地苗族同胞及周边县市苗族人们的喜欢。关岭苗族传统女装上衣3.1.2.3-图 1、围腰3.1.2.3-图 2、裙子、飘带等,采用大面积的剪布绣,纹样多为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连续重复使用。其以蓝色、蓝黑色布做底色,剪贴布颜色采用红色系列,繁简比照强烈,视觉冲击力强。 3.1.2.4 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服饰 松桃苗族服饰中的披肩,是妇女肩上佩挂的一种服饰品,有装饰肩部和衬托面容的作用。如 3.1.2.4-图 1,松桃苗族披肩为半圆形,中间

16、部分采用布块拼合而成,为花、鸟等纹样,用线镂空连接,色彩淡雅。外围配有银饰,整体丰富雅致。这流传已久纯手工制作的披肩,针法细腻,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题材,充分具体表现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3.1.2.5 麻江县瑶族服饰 麻江瑶族服饰衣料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青蓝色土布,女装分为盛装和便装两种。盛装,瑶族称为 相育 意为绕家人的衣服,包括从头到脚的行头。 其两袖上的布贴是镶五色横的丝绸绉纹布。 便装,饶语称为 相然 意为土家衣,去繁就简,便于生活劳作。 如 3.1.2.5-图 1,麻江瑶族便装上衣的肩部、腰部均有红色布贴,由四个三角形拼贴组合而成,连续重复使用,同时配以印染、刺绣。如 3.1.2.

17、5-图 2,麻江瑶族老款鞋子后跟部分为满满的布贴。她们的服饰整体色彩较暗淡,感觉拙朴、凝重,承载着他们浓烈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从江县翠里乡瑶族女盛装上衣两袖及围腰上的布贴也是镶五色横的丝绸绉纹布。 3.1.2.6 黎平县、榕江县侗族服饰 黎平县、榕江县侗族女子盛装的上衣、围腰及佩挂的披肩,为布贴与刺绣的综合。如 3.1.2.6-图 1,榕江县侗族服饰,披肩及上衣均有布贴龙的鳞片。 3.1.2.6-图 2,黎平县侗族布贴刺绣童帽,主纹为龙纹、花草纹样,色彩丰富,整体饱满。四十八寨侗族童帽,也是布贴与刺绣综合运用制作而成。 3.1.2.7 安顺屯堡汉族妇女服饰 屯堡汉族妇女服饰的衣服、头饰、鞋子

18、都很十分,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就是 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 。脚上两个翘翘,即屯堡妇女穿的尖头绣花鞋,如 3.1.2.7-图 1,文化人称为 高帮单勾凤头鞋 .其布贴装饰主要在鞋子的前面部分,黑色布恰好包住鞋子外围,并做出花样,周围用黄色粗线和红色细线组合的捆线绣固定并装饰,整体突出。其长袍的领口、斜襟及袖口处的布贴形式是用彩线和另一种颜色的布条滚绣装饰。 3.1.2.7-图1 屯堡汉族尖头绣花鞋 3.1.3 其它 贵州民间布贴在传统运用上,除背扇、服饰方面较多外,还在帐檐、枕头、被套及小孩子的口水兜等处也有运用。 3.1.3.1 帐檐 帐檐也称帐帘,是挂在架子床

19、前面上方的装饰彩帘,像是一个舞台的幕布。 如 3.1.3.1-图 1,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帐檐,为民国时期用品,藏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其有凤、鸟、鱼、花及花瓶等纹样,呈浅浮雕效果,整体布局左右对称。 其采用复合化构成, 运用 互渗性 原理,将各种具有一定内在规律的动物或植物等形象,通过联想、梦幻想象等造型方式方法,使形与形之间互相重合、互相适应、互相因借,进而构成一种新的形象。 人们根据装饰、表现等艺术形式,结合本民族的性格、审美习惯等,造就了新的艺术境界。如 3.1.3.1-图 2、图 3、图 4、图 5,帐檐局部,是花与瓶复合而成的新纹样,采用布贴,呈现浅浮雕效果,用色淡雅,具体表现出一生平

20、安等多层意义。这上下左右四个布贴花及花瓶,整体装饰感极为类似,仔细看却是有着非常细小的差异不同,而这也正是手工制作的深奥玄妙之处。同一内容,就算是同一个人在同一天做,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效果。这种类型的苗族帐檐,在湘西也有。 3.1.3.2 枕头 枕头为小型布贴花样,苗族用的布枕头呈圆柱状,枕头两端挡头用布贴装饰。枕头花样的外轮廓分为两种,一种是方形,一种是圆形。纹样一般为花、鸟、蝶、石榴等。 如 3.1.3.2-图 1,为四只蝴蝶环抱花纹的布贴方形枕头花样。在望谟县的布依族,布贴枕头花样具有针脚平滑、手工细腻等特点,极受人们喜欢,是复兴布依族民间工艺中一株绚丽的花朵。 3.1.3.3 被套 被套

21、,床上用品。如 3.1.3.3-图 1,黄平县苗族布贴贴布绣被套,采用灰调,整体统一。纹样内容十分丰富,是用布块剪成蝴蝶、蝙蝠、鸟、龙等的形状,贴、绣于白色底布,被套四周为较宽的纯蓝色布,呈现了一个有趣的世界,越细看会越有意思。华而不实每一个细小的纹样都很有特色,它们轮廓清楚明晰,界线分明,令人目不暇接。不难看出,其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3.1.3.4 口水兜 口水兜,又称 口水袋 、 涎衣 、 围嘴 、 围兜 、 围涎 ,在贵州也称 围脖 ,属儿童服饰的辅助物。通常为圆形片壮,后部开口,以丝带相系。由于孩童小的时候经常会流口水,吃饭的时候也经常会把汤汁沾染到胸前,所以人们便发明了这种小小的围脖,能够给小孩经常更换,又便于清洗。如 3.1.3.4-图1,小小口水兜,采用布贴,制作得精致华美动人,被赋予美妙意愿。它浓缩了劳动妇女的勤劳和智慧,凝结了母亲对子女的慈祥敬爱和亲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