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味觉美学艺术发展阶段,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味觉美学艺术发展阶段,美学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方味觉美学艺术发展阶段,美学论文【题目】 【绪论】 【1.1】 【1.2】西方味觉美学艺术发展阶段 【2.1】 【2.2】 【3.1】 【3.2】 【里直接宣称, 视觉和听觉的快感就是美 .而在(蒂迈欧篇中又称, 造人者知道我们在吃喝上是嗜食的、无节制 的因着无魇的食欲,人们嗜于吃喝而不去追求文化修养和智慧,拒听来自我们本性中最神圣部分的指令。 3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固然看起来柏拉图成认了视觉与听觉在艺术审美中的作用,但仅仅仅是针对其他感官而言,实际上他此时所运用的衡量标准仍然是一种 完全非美学的衡量标准:实在性和道德4 .由于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现实世界、艺术世界和理式世界三种,华而不实现实世
2、界和艺术世界都是感性的,流动的,因此都是低级的,只要理式世界是理性的,永远恒久的,最高级的。所以,视听感官所发觉到的包括艺术在内的感性事物的美,也只是对理式美的摹仿后 惟妙惟肖的形象 罢了,是不完好的形式美。不同的是,视觉和听觉则不存在放纵的现象,自然也不需要压抑和节制,因此又是高贵而纯洁的,而味觉由于与人欲的本能联络严重违犯了柏拉图所推崇的伦理观念,成为驱使人们走向道德邪恶的祸患,自然就被贬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作为柏拉图的得意门生,亚里士多德将人的五觉分成三类,作为 可触性感觉 的味觉和触觉、 以别的事物为媒介的 视觉和听觉及处于两者之间的 中间性感觉 嗅觉。这里之所以将触觉与味觉相提并
3、论,是由于从有无媒介的角度来看,味觉与触觉是一致的,味觉快感本身能够看作是由口舌与食物接触而产生的触觉性快感,因此能够讲 尝本身即是某种触觉 .且据前人研究,当代英语与法语中的味觉词汇 taste 和 go t,追溯至拉丁文或古希腊语中,都有 触觉 的义项。由此可知,古希腊时期味觉与触觉是密不可分的。亚里士多德曾在(灵魂论中屡次肯定触觉的功能作用,也变相使味觉的地位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提升。然而这种提升是有限度、有范围的。从审美角度而言,亚里士多德对于五觉的态度与柏拉图一脉相承,同样是推崇视听,而从功利性与物质性的视角贬低味觉和触觉。他 把对佳肴香气的喜欢称为放纵,由于这种香气引起欲望对象的回忆1
4、 ,并进一步压制触觉和味觉,以为它们 表现了人的被奴役和兽性2 .同时,在谈及反映道德品质这一点时,明确指出 味觉和触觉,不能造就人物的性格品德的形象3 . 由上可知,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对味觉持有很大的偏见,将其拒于审美维度之外。而这种尊视听抑嗅味的审美态度,对后世西方哲学、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长久以来味觉始终被作为低级感官对待,与审美无缘。及至当代,美学家们仍然视其为不可撼动的审美准则,如桑塔耶纳就在其着作(美感中将味觉视作 非审美的感觉或低级的感觉4 . 2.文艺复兴时期:味觉与审美的初步联络 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宗教神学开场了对西方社会的绝对统治,受宗教观念的支配,当
5、时认识世界的方式重灵魂,轻物质,重来生,轻现世,主张刻苦、禁欲,轻视艺术,本质上是与柏拉图的灵魂讲一脉相承的,以为感官和感性认识并不能获得真理,而获得真理的唯一的途径是对神灵的皈依。 在这一方面,作为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普罗提诺205-276创始了新柏拉图一派,并在他的理论着作(九卷书中做了很多的阐释。他以为审美的功能不在感官而在心灵,最高的美来自于神,是纯然理智的,要经过净化后的心灵才能感觉到,而感官只能留在下界。我们能够看出,普罗提诺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 灵魂讲 ,具有浓烈厚重的宗教神秘主义性质。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论断中明显暗含了心灵成了某种感受美的器官,与外在的感觉官能相区分
6、的趋势,这为后来经历体验主义审美的内在官能化埋下了伏笔。 能够讲,普罗提诺的美学思想有力地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的欧洲,在漫长岁月中一直主导欧洲宗教艺术的发展。其后的美学家们,从圣奥古斯丁到圣托马斯 阿奎那,无不继承并弘扬了他的美学观念,上帝取代柏拉图的 理式 成为最高的美,是一切美的根本源头。基于这些理论,感官的审美功用进一步遭到了弱化,美仍然停留在视听感官之上,味觉仍被视作 生存性感官 、 动物性感官 ,排除在审美之外。如托马斯 阿奎那在(神学大全里描绘叙述美感经历体验时以为,作为人 不单从食物中得到快感,并且也能从感觉印象的和谐中得到快感 这一类的快感是跟他的生存无关的1 .很明显,在中世纪味
7、觉快感与美感经历体验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味觉意义基础上的 趣味 也仍未进入审美领域。 到了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思想开场逐步萌发,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 人 取代了 神 成为了天地的主宰,身体和思想都得到极大的解放,使得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修正与肯定。1452 年,吉安诺佐 马奈蒂在其论文(论人的尊严与优越中宣称,人有 不可估量的尊严与优越 ,并赞美人性中 出色的天赋和稀有的品质 .吉尔伯特则在(美学史一书中写道, 文艺复兴是审美意识中的人性曾为禁欲主义的中世纪所遏制壮丽恢复的时代2 ,同时这一时期,亚里士多德的感官理论也得到了广泛传播,经历体验主义得到发展,哲学家们开场将目光转向人本身的情感和精
8、神。这是一场多元又统一的运动,它对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的热爱,对自由、美妙生活方式的渴望,激发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追求新的艺术形式。到十六世纪中后期,艺术领域重视表示出个性、情感的风格主义流派盛行一时。佩特在揭示文艺复兴的特性时讲: 在这场运动中,人类心灵以各种方式为本身的情感、知觉和思想博得了一个新的王国3 .并且强调, 真正在 15 世纪复活的仅仅仅是最重要的直觉、是求知欲、是创始思想1 .人的发现和肯定,直觉和思想的复活使得味觉由生理感官走向审美成为了可能。 对于味觉乃至趣味与审美判定之间究竟是怎样发生联络的,美国学者达布尼 汤森德Dabney Townsend对此进行了深切进入的研究,他曾指
9、出: 审美感官的典范不像在古典世界中的通常情形那样是眼睛,而是舌头2 .其研究成果在范玉吉博士论文中有着大量集中的介绍,特别有益,故转引在这里: 味觉和审美判定最早在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就产生了联络3 ,对于这点,在蒋孔阳、朱立元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里也能找到根据:1486 年皮科为吉罗拉莫 贝尼维尼的爱情诗作长注,用文艺复兴时期评价人体美的流行语 优雅 grazia来分析人的美,并以为 优雅之于人体的美,如同盐之于菜肴不可或缺4 .其次, 趣味开场和判定与巧智发生联络是在十六世纪末期意大利有关艺术和美术的写作中 , 最早明确地把趣味作为鉴赏和审美的隐喻术语而使用的,应当首推风格主义者的作
10、家们,他们在趣味和判定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连接。费 德 瑞 拷 . 朱 加 罗 Fedrioc Zuccaro 在 他 的 L ideadepittotri scultori etarchitetti1607书中写道: 优雅是 一种温顺与甜美的陪伴物,它吸引着目光,包含着品味 ;它完全依靠着好的判定和好的趣味gusto5 .由此,诉诸于味觉感官的 趣味 概念由于其隐喻意义,以 优雅 一词为桥梁,也实现了与审美感悟和鉴赏判定的初步联络,跨越了从感官之欲到审美之域的重要一步。 由此, 趣味 开场逐步被文学家、艺术家运用在文艺鉴赏与批评之中。吉尔吉奥 托尼里Giogio Toneill曾在其论文中谈到,
11、费勒瑞特在 1464 年就已经开场运用 taste来进行艺术批评: 我也曾经很喜欢当代的艺术,但是一旦我开场体验tasting古代的艺术,我就开场憎恨当代的了6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这样做的人还有很多,比方米开朗琪罗,奥利奥斯托等,也偶然会在艺术鉴赏时将趣味与审美联络在一起。然而,此时的趣味与审美之间的联络是初步的,不牢固的,依靠的只是与 优雅 的渊源,并没有非常确定的哲学意义。 3.十七、十八世纪: 趣味 成为替代 判定力 的美学术语 尽管在文艺复兴时期, 趣味 由于其隐喻功能被运用在了审美领域,然而由于其与味觉感官之间仍然存在无法忽视的天然联络, 趣味 概念本身包含的经历体验性与感
12、性,与西方哲学家们所追求的理性是冲突的,因此其哲学意义也变得不确定起来。对此,十七、十八世纪,西方美学家们围绕 趣味 概念展开了长久的争论。而饱受质疑的 趣味 概念的审美能力之所以能得到肯定,很大程度归功于美学理念的转变,个体感觉取代了普遍理智的权威,美学家们开场怀疑并否认美是由理性获取的,转而以为人生来就有知觉美的本能,并在本身寻找这种知觉美的能力,为此衍伸出 内在感官 的讲法。而 趣味 则成为了承载人天生的审美能力的幸运儿,成为了审美判定、鉴赏判定的代名词,完成了由生理感遭到审美能力的转变,真正成为了一个美学术语,与此同时, 趣味 概念伴随着这种心理学方向审美的内在官能化,也逐步脱离了原始
13、的味觉意义,成为一个心理学气息浓烈厚重并带有神秘主义的美学术语。 固然这种 内在感官 的理论是由 18 世纪英国经历体验主义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明确提出的,然而 内在感官 这一思想理念却是来历已久,这在西方美学史上是有迹可循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指出,在知识构成的经过中先由五种外感官收集各种零碎感觉,再通过内感官进行整理,构成共通感觉。中世纪普罗提诺继承并发展了柏拉图的感官理论,以为感官是肉体对灵魂的束缚,外在的感觉经历体验根本无法把握绝对的、普遍的、不可感悟的理念,进而在柏拉图认识等级观念的基础上提出审美不在感官而在心灵,加深了将审美官能内在化的趋势。而这一时期的其他学者们也都以为人有
14、一种特殊的知觉能够直接认识美,并且开场寻找这种知觉到美的特殊才能,并各自为它命名。圣奥古斯丁354-430则在(论自由意志中提出 内感觉 ,即以心灵为感官,凌驾于以身体为感官的外感觉之上,以为内感觉把握外感觉,再经过理性获取知识。圣托马斯在(袖珍神学中为(的隐喻做辩护时,同样引入了 精神的感官 这个方便的术语,如此一来人们便能够通过感觉来获得上帝的理性了。除此之外,约翰 司各特 厄里根纳称这种本能为 灵魂的内感 ,圣波拿文都拉则称它为 精神的视觉 .文艺复兴时期固然是个巨人辈出的时代,然而在美学思想方面,着实没有什么令人惊喜的见解和创新,仍然停留在古典美学阶段,重复和延续前人的论调。这一时期的
15、费奇诺1433-1499遵循了普罗提诺的观点,并受圣奥古斯丁的影响,在(柏拉图 会饮篇 注释中阐述道: 灵魂的和谐由心灵去感悟,身体的和谐由眼睛去感悟,声音的和谐由耳朵去感悟1 .到了阿尔贝蒂则是愈加直接地提出假设,以为美是由存在于心灵之中的特殊感官来接受的,我们通过它来进行审美判定。我们能够看到,审美内在官能化的倾向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愈来愈明显,而对感官认识功能成认与肯定的程度也随之进一步深化了。 随着这种美学理论的愈演愈烈,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 趣味 观念被视为了这种特殊的能够认识美的知觉官能,进而成为了 鉴赏力 、 判定力 的同义表示出,开场作为一个美学术语出现。在范玉吉博士论文
16、中,以为其作为文艺批评术语诞生于 1688年法国拉布 吕耶尔(性格论 智力的作品一书中,然笔者根据收集的资料发现,早在 1675 年,法国剧作家拉辛在(伊菲格列亚前言中曾作了这样一个假定,假如他取材于荷马和欧利比德斯的剧本获得了成功,那么就证明 古往今来良知和理性是一样的 ,而且 人们发现巴黎的趣味和雅典的趣味是相契的1 ,这里已经开场用 趣味 来进行戏剧艺术批评,这里的 趣味 与 鉴赏力 的意蕴不谋而合。 1696 年,意大利人卡米洛 埃托里Cmaillo Ettori将这个词汇用在(修辞着作的趣味的书名中,并指出: 好的鉴赏力这个词实际上是指谁能从不好的食品中把那些美味的食品选择出来,今天
17、,好多人都把这个词挂在嘴边,都想把它在文学中的用法归功于已2 .而到了十八世纪初,作家、艺术家们在文艺理论批评着作的书名中用趣味概念代替审美判定的这种做法更为普遍,如 1702 年英国约翰 丹尼斯John Dennis(诗歌趣味的讲明A Large Account of the Taste in Poetry 及 1708 年萨尔韦尼(在科学和艺术中的趣味的一些反思。 趣味 的美学内涵于 18 世纪得到了普遍成认,成为了取代判定、鉴赏的惯用语。1706 年,意大利历史学家和新古典主义美学家缪越陀里(论意大利诗的完美化写道: 判定有各种名称,例如 推敲 、 直接的理智活动 ,有时它叫做 好的趣味
18、 或精审的鉴赏力3 .明确指出 趣味 、 鉴赏力 、 判定力 的同义关系。 17、18 世纪,由于 趣味 观念的冲击,以往推崇理性的美学观念开场遭到摒弃,感性标准得到提倡。达布尼 汤森德评价讲: 从美转向趣味,能够视为一场更大的历史转向的组成部分4 .施莱格尔也在评价 18 世纪艺术现在状况时写道: 现代艺术的原理不是美,而是性格、趣味与哲学的意蕴5 .华而不实对趣味美学地位确实立作出重大奉献的,当属倾向新柏拉图主义的夏夫兹博里和英国经历体验主义学派。他们围绕审美趣味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是 趣味 成为西方美学史上一个规范美学范畴的重要推动力。夏夫兹博里1671-1713主张人天生就有审辨美、
19、善的能力,且美与善是一致的,审辨美丑的美感与审辨善恶的道德感根本上是相通的。他将这种天生的能力视为 内在的感官 或 内在的眼睛 .这种讲法,能够讲是对 18 世纪美学和伦理学的双料奉献。而从美学角度来看, 内在的感官 固然是一种心灵的能力,却已经不是理性思辨,而是与视听感官一样具有直接性, 它不是感性的,却是直觉的 .英国经历体验主义美学家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审美,关注有关艺术心理经过的经历体验性研究,否认先验理性的存在,强调感性经历体验在认识中的作用。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经历体验主义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也持有 内部知觉 观念,将人视作一张白纸,以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
20、性经历体验,而外部知觉和内部知觉是观念的唯一源泉。到了哈奇生,他在洛克和夏夫兹博里的基础上,把审美的内在感官和 审美趣味 看作是一回事,以为它是天生的,不是风俗造成的,也无须教育和训练。这种 内部感官 的审美经历体验理论影响特别深远。到了 19 世纪,休 布兰恩Hugh Blain也仍然赞同哈奇生的讲法。他以为: 审美趣味?最终将在一种关于美的内部感官中被发现。这种内部感官的存在是自然的。 J K Feibleman 则把这种内部感官称之为对美的 一种特殊的感觉能力 .J B 杜博斯J B Dubos则把他称之为 第六感官 .1 就这样,诞生于 内部感官 理论的 趣味 概念完全脱离了原初的味觉
21、的感性义项,沾染了神秘主义的色彩,于 18 世纪彻底化身为一种带有明显心理学倾向的审美官能。不过, 趣味 虽依靠着 内在感官 这一讲法演变成为了美学术语,然而这样公然对理性的过激对抗也遭到了十八世纪其他美学家们的批判,他们赋予了 趣味 种种不同的哲学内涵,试图将趣味与理性调和起来,甚至用某种形式将他们等同起来。到了19 世纪,又产生出一套折中性的解决方案来, 以为趣味和想象其效劳于美,与法则和理性考虑效劳于美的情形一样2 .于是得到了如今被大家普遍认同的一种趣味观念,即 趣味 即是先天固有的本能,也是后天获得的能力,既是自发性的,也是培养出来的,既是情感的,也是理智的。并且 趣味 在脱离的原先的味觉感官义项后,被人们用于社会学、伦理学众多学科领域中,具有了更广泛的内涵,显示出一种泛化的倾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19 世纪以降,十分是 20 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存在主义、身体美学的发展和中西学术沟通的日益密切,西方美学也逐步开场关注人的身体和感官知觉,重视感性经历体验和主观情感在审美经过中发挥的作用,但是详细明言味觉审美功能的观点仍然并不突出。鉴于本次研究课题主要是讨论味觉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故对西方脱离味觉意义之后的趣味理论不再太多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