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字文体意义变化的轨迹探讨,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304527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字文体意义变化的轨迹探讨,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故”字文体意义变化的轨迹探讨,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字文体意义变化的轨迹探讨,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字文体意义变化的轨迹探讨,汉语言文学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故字文体意义变化的轨迹探讨,汉语言文学论文摘 要: 当前学界对 故 体的阐释虽有不同, 却都与 故 的字义密切相关。从文体与文字的关系来讲, 特定的文体意义以特定的文字表示, 并与该字的字形、字义息息相关。相应地, 文体意义的变化也在其标志文字的渊源流变中有所投射。有鉴于此, 本文从 故 的字形着手, 梳理出 故 字由 古 字孳乳而来, 并分化出 诂 字的字形流变脉络。同时以 古训 故训 训故 训诂 诂训 这组词为线索, 辨析出 故 自先秦至两汉经历了 旧典 到 解释旧典 的字义流转经过, 进而考察出 故 的文体意义在先秦两汉之际实现了由讲教型向阐释型的转变。这一研究经过或为先秦两汉文体研究

2、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语: 古; 故; 诂; 文体; (汉书 艺文志所收录的以 某某故 为书名的解经类文献, 罗家湘称之为 故 体, 并以为 故 本是储存于记忆、流传在口头的对典的解释 1 (P152) , 而过常宝以为 故 体是有变化的, 原始的 故 实指流传于口头的 语 , 典故 都是早期社会有力的话语资源。后来 故 才发展为推衍、讲明之意 2 (P253) 。两位学者实际上都是在借 故 的字义来阐释 故 的文体意义: 故 有 解释典故 的动词义, 而中国古代文体多以其行为方式来命名, 罗家湘即以为 故 之文体意义源于 故 这一解释旧典的行为。但过常宝以为 故 的动词义 推衍讲明

3、(解释典故) 是由其名词义 早期话语资源 (典故) 发展而来, 所以 故 体文献最早是一种 语 类文献, 而后才衍生出阐释经典的特点。显然, 学者对 故 体的见解不一。吴承学以为: 中国古代多数文字的文体意义是后起的, 从初始义引申、孳乳派生而来, 并通过文字分化、合并或假借等方式来表示出这种意义。文字的规范经过也包含了对文体特性的集体认同。 3那么, 故 到底是一种如何的文体?其字义流转与文体意义之间又有着如何的关联? 故 字甲骨未见, 明确有其字义的是西周大盂鼎铭文 (殷周金文集成2837) 中通作 故 的 古 字, 而今之 故 字最早见于西周班簋铭文 (殷周金文集成4341) 。直至战国

4、简帛, 故 仍多写作 古 。从文字演变角度来看, 故 之音义应是从 古 分化而来, 不过, 故 是怎样从中孳生出文体意义确实需要一番详细探寻。许慎以为 故 本义为 使为之 , 而 古 本义为 识前言 (1) , 直观上看不出二者有什么文体意义上的关联。显然, 要想从文字出发蠡测古人对文体的认知, 单纯的本义探究有些勉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文字出现的原始语境来考察其文体意义的产生。因而, 要厘清 古 故 之文体关联, 就必须从二者产生联络的文献中寻找线索。(毛传曾将(诗经 烝民 古训是式 之 古 释作 故也 4 (P1225) , 也就是讲(毛传以为 古训 即 故训 。陆德明音义与孔颖达正义

5、又将 故训 等同于 诂训 (2) , 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又言 由今通古皆曰 诂训 , 亦曰 训诂 5 (P5) 。直观上看, 古训 故训 训故 训诂 诂训 这些词似乎是一回事, 但细究下来, 故 从 古 到 诂 的字形演变与兴替必然暗示着 故 的意义是发生了变化的。姚孝遂以为 古通作故, 盖初本作古, 至于 故 诂 等皆为后起孳乳字 6 (P2947) , 又 先秦典籍未见 诂 字 7。按照文字的演变轨迹, 故 是 古 的后起区别字, 而 诂 应是 故 的后起区别字, 也就是讲, 故 与 古 诂 互为古今字。众所周知, 训诂 是一种注书方式方法, 除了字书之外, 常见于经解体文献。毋庸置

6、疑, 这个 诂 是有着鲜明文体意义的。 诂 既与 古 故 有着字义上的承继关系, 以这些字为标志的文体意义也当有所关联。既如此, 从 故 在 古训 故训 训故 训诂 诂训 这组词的字义流转中, 我们或可探寻出 故 字文体意义变化之轨迹。 一、 古 (故) 的讲教类文体特色 古训 见于(诗经 烝民 古训是式 , (毛传 古, 故也 。(毛诗序言此诗为西周末年宣王时的尹吉甫所作 (1) , 而 故 字在这里前西周中期的班簋铭文中已经出现, 且先秦时期 古 故 作为古今字, 很多字义是相近甚至是重合的, 两字互通非常普遍, 因此 古训 亦是 故训 并无多大问题。然而, 故 在 古 (故) 训 一词中

7、的字义却是纷争未明。一直以来, 学界对 古 (故) 训 持两种理解: (1) 形容词+名词, 意为过去的训典, 近代学者齐佩2) 、孙雍长即持此讲 (2) ; (2) 名词+名词, 旧典遗训, 王浩因章太炎视 曰若稽古 之 古 为 古籍 而受启发, 以为 古 (故) 训 之 古 (故) 为 旧典 之义 (3) 。 古训 又见于(尚书: 王人求多闻, 时惟建事, 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 以克永世, 匪讲攸闻。 (尚书 商书 讲命下) 4 (P372) 资富能训, 惟以永年。惟德惟义, 时乃大训。不由古训, 于何其训? (尚书 周书 毕命) 4 (P522) (尚书的 学于古训 事师古 由古训

8、 其实和(诗经 古训是式 表示出着一样的意思, 即重视并学习先王遗典, 遵循先代旧制与经历体验行事 (4) 。那么, 后世君王需事事征之、效法的 古 (故) 训 , 仅仅是古代的 训 , 还是 旧典 之 古 (故) 与 训 呢? (尚书所提及之 训 是一种训导言辞, 其一是与先代帝王有关, 如(太甲上 密迩先王其训 、(君陈 周公之训 、(酒诰 祖考之彝训 、(顾命 文武大训 等。其二是贤臣根据先王事迹、遗训而教导时王 ( 训于王 ) , 如(高宗肜日中祖己训祖庚、(伊训中伊尹训太甲等。先王之训是后世君主奉如圭臬般的存在, (尚书虽未提及其内容, 但儆诫意味不言而明。而贤臣之训也多引据先王之言

9、行来告诫时王, 只是权威性略不及先王之训。由上可知, (尚书中的 训 本质上是对君王为政牧民之行的讲教。且不止(尚书之 训 , (逸周书中的(度训(常训(命训亦是此类, 这些文献都讲明 训 提供的是经历体验教训而非面面俱到的常规旧例。不过, 大量的史实却告诉我们, 先秦崇古思想浸透在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君王行事所依循的不仅有讲教之 训 , 还会有故实、旧制之 故 。如, (左传 僖公四年齐侯以诸侯伐楚, 楚子派使者问 何故 , 管仲以周初齐国太公受封之时已被周天子受权的故实为答, 证明齐国代征贡赋、稽察疑凶皆有 故 可依, 楚国因而不得不成认理亏 (5) 。(国语 鲁语记载齐哀姜嫁鲁庄公时,

10、 庄公命大夫、宗妇用币作为见面星期见哀姜, 违犯了 男女有别 的旧制, 鲁臣夏父展以 非故也 进言劝告鲁庄公, 故 韦昭注作 故事也 。此事(左传 哀公二十四年亦有记载 (6) 。 故 既然是君王事事依循之准则, 就意味着 古训 有可能为两个近义名词 古 (故) 与 训 所组成, 而(国语中的一些记载恰恰印证了这个揣测。樊穆仲向周宣王推荐鲁孝公为训导者时讲: (孝公) 肃恭明神而敬事耇老;赋事行刑, 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 不干所问, 不犯所咨。 (周语上) 8 (P23) 申叔时向楚庄王阐述教育太子之道时言: 教之故志, 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 使知族类, 行比义焉。 (楚语上) 8

11、 (P486) 可见 故志 故实 与 遗训 训典 是当时统治者必须学习并效法的, 故 训 皆指先代具有教育意义的典籍文献, 故 在 古 (故) 训 一词中为名词义的讲法是行得通的。 事实上, (左传(国语皆有大量围绕 故 展开问对的记载: (1) 以古代神话传讲为中心。(昭公十七年郯子以黄帝以来的传讲向鲁臣昭子讲解少皞氏以鸟名官之 故 , (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据舜至夏时的传讲向魏献子讲解评说当世无龙之 故 等。 (2) 以古代格言警句中心。(宣公十五年晋使解扬向楚庄王申辩临阵食言之 故 , (昭公元年叔向引(诗经与赵孟讨论楚令尹必亡之 故 , (晋语八辛俞据 古言 向晋平公申述违令出奔之 故 等

12、。 (3) 以史实、往事为中心。(襄公二十五年子产追述郑、陈两国往事向晋人申诉郑国伐陈之 故 , (晋语八叔向引栾武子、郤昭子家族往事向韩宣子阐述贺贫之 故 等。 (4) 以旧制、旧例为中心。(昭公三十年游吉引旧例向士景伯申诉单身送葬之 故 , (晋语一里克以无太子出征的旧制劝晋献公收回成命等。从这些记载来看, 故 的内容丰富多样, 其形式也有口头与文本之别。然而, 从共时性角度来看, 空间地域的阻隔、社会等级的分明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 限制着 故 的流传范围。从历时性角度而言, 语言文字的悬殊与思想文化的隔膜又造成了 故 的理解困难。众多因素困扰之下, 解故 势必成为传播 故 不可或缺的一环

13、。无论何种形式之 故 , 在传播经过中都需要借助讲解评说才能被更好的理解与传承。除此之外, 春秋战国之时, 人们习惯称引 故 以论讲, 并在这一经过中对 故 加以处理使之侧重点有所倾斜, 进而强调并佐证自个的观点, 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也使得 故 的教益作用更盛。可见, 当 故 类文献通过 解故 成为特定言辞形式的有机部分后, 故 的文体意义愈加明晰。 故 字文体意义萌生之初仅仅指有教益之用的 故 类文献, 详细为古言、故实、旧例等资料性质的 故 。当 解故 促使 故 类文献进入特定言辞形式后, 具有讲教特色的 故 体也正式构成。除此之外, 或许正因 解故 因素的举足轻重, 故 字渐渐萌发出 解

14、释 讲明 之义。而随着解释典故活动的广泛与深切进入, 以 解故 为文体核心的训诂体也就萌生了。 二、 故 之训诂类文体特色的萌生 故训 最早见于(毛诗故训传, (诗经等书中出现的 古训 虽义同 故训 , 但以 故 字与 训 相连的情况实见于此。其后, 故训 又见于(梁书 始兴王憺传 是用方轨往贤, 稽择故训, 鸿名美义, 允臻其极 9 (P355) 。(诗经(尚书以及(梁书中出现的 古 (故) 训 皆指为政治民之先代旧典, (毛诗故训传中的 故训 显然不是此义, 两种 故训 不可混为一谈。齐佩2) 以为(毛传书名之 故训 义同 古训 , 为 故昔的典训 , (毛传中指 师讲或雅义 (1) 。这

15、种理解明显将 故 视作了形容词, 如此又该怎么解释(汉书 艺文志中一并在录的(鲁故(齐后氏故(韩故等书名呢?依常理而言, 既同为汉人研究(诗经之文献, 命名自是相互参照, 书名之 故 字当同义。而既为书名, 故 字作形容词义理解是行不通的。书名之 故训 既非 故昔的典训 , 又能否等同后世之 训诂 而为 解释 之义呢?可惜的是, 翻阅两汉典籍, 训故 训诂 之词多见, 唯独 故训 一词不见于他处文献。可知两汉之时, 故训 并没有作为一个解释旧典的术语而广泛存在。以上 故训 一词的众多词义在(毛传中皆不相符, 故 训 二字相连又别处不见, 故其于此书名中能否作为一词而存在应当存疑。既如此, 若

16、故训传 的书名中, 故 为一个语素的单纯词而 训传 二字为合成词, 又能否解释得通?答案:也不是肯定的。 训传 一词见于(全汉文中孔衍的(上成帝书辩家语宜记录以及孔安国(尚书(古文孝经的序文中, 但这些文献皆被疑为伪托 (2) 。可靠的出处是晚于汉代的(宋书 志的陆德明音义与孔颖达疏, 陆德明以为 诂、故皆是古义 , 孔颖达更进一步讲: 诂者, 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4 (P561) 陆、孔二人所谓的 古 详细指 古代的言词 。根据陆德明所言, 汉代樊光和三国孙炎所注(尔雅首篇作 释故 , 主要解释古今异言;而参考过二人注本的郭璞, 其(尔雅注本首篇则作 释诂 (2) 。鉴于(尔雅其

17、余篇名皆是 释+名词 的组合, (释诂中的 诂 最早应为 古字古言 的 故 。晋时郭璞以 释诂 代 释故 , 讲明汉之后的 诂 虽留有 故 的名词义, 但 故 (诂) 类文献训释古字词的特点促使 诂 的动词义从 故 中分化出来。 故 作 古字古言 理解的话, 训 当义同(尔雅 释训 之 训 , 指连绵词类的词语。 传 仍可释为 为某书作注之着作 。 还有一种理解就是 故 为动词义, 由 旧典 延伸出 解释旧典 之义, 义近今之 训诂 一词中的 诂 , 以此义释众书名皆通。颜师古在(汉书 艺文志注中指出: 今流俗(毛诗改 故训传 为 诂 字, 失真耳。 11 (P1708) 学者多据此质疑 故

18、与 诂 所指不同, 却忽略了颜师古的前半句: 故者, 通其指义也。它皆类此。 它皆类此 , 正是指(鲁故等书名中的 故 亦是此义。颜师古本意应是强调当时流传的(毛诗诂训传实为(鲁故之类。 通其指义 是众书名之 故 的本义。若非要细究的话, 诂 之 通古今言 是包含在 故 的 通其指义 范围内的, 不过是词义范畴缩小了些。因而, 故 的动词义几同于 诂 , 训 作 训释 , 传 作 传注 , 以此解释众书名亦通。 综上可知, 无论 故 为名词义或动词义, 都不能否认其具有鲜明的训诂体例特点。回看(汉书 艺文志传解(诗经之书目的类别之分, 既有(鲁故(齐后氏故(齐孙氏故等 故 类, 又有(齐后氏传

19、(齐孙氏传(韩内传(韩外传等 传 类。可知, 故 与 传 当是各自单行解经体系。而(史记 儒林列传, 具成奏上。 (论衡 佚文 仁明) 15 (P236) 钦仲朗博, 训诂典坟。 (华阳国志 右汉中士女赞 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 并作(周官解故。 (后汉书 郑范陈贾张列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 1991. 16常璩.华阳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7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18刘勰.文心雕龙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21. 注释: 1 (汉) 许慎: 古, 故也。从十口, 识前言者也。凡古之属皆从古。 又: 古, 使为之也, 从攴,

20、古声。 (讲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名上去, 就很有些附会了。 (训诂学概论, 中华书局1984年版, 第6页) 10 孔衍(上成帝书辩家语宜记录有 得古文科斗(尚书(孝经(论语, 世人莫有能言者, 安国为之今文读而训传其义 孔安国(尚书序有 采摭群言, 以立训传 日本国本(古文孝经之序(古文训传序有 发愤精思, 为之训传 。 11 (三国) 韦昭注: 言尊卑各得其所, 所以明教训也。 (徐元诰版(国语集解, 第379页) 12 (唐) 陆德明: 郭景纯注(尔雅则作 释诂 , 樊、孙等(尔雅本皆为 释故 。 (陆德明撰, 黄焯汇校, 黄延祖重辑(经典释文, 中华书局2006年

21、版, 第119页) 13 (清) 钱大昕(讲文连上篆字为句: 许君因文解义, 或当叠正文者即承上篆文连读。如: 昧爽旦明也 肸响布也 , 湫隘下也 腬嘉善肉也 烽隧侯表也, 诂训故言也 顡痴不聪明也 参商星也 离黄仓庚也 嶲周燕也 , 皆承篆文为句。 (十驾斋养新录卷四,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8年版, 第57页) 14 郭英德: 人们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 为了到达某种社会功能而采取了特定的言讲行为, 这种特定的言讲行为派生出相应的言辞样式, 于是人们就用这种言讲行为 (动词) 指称相应的言辞样式 (名词) , 久而久之, 便约定俗成地生成了特定的文体。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第2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文化交流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