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原因与干预措施,家庭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原因与干预措施,家庭教育论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原因与干预措施,家庭教育论文摘 要: 攻击行为作为幼儿最典型的行为问题之一, 严重阻碍幼儿社会性发展,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水平, 对幼儿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构成和发展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是儿童成长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 从家庭影响因素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干涉是最有必要也是最有效的。本文从个体水平、双向水平和整体水平讨论了家庭因素对幼儿攻击行为的重要影响, 并从以上三个维度讨论改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提高亲子关系质量来预防和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有效性干涉方案, 同时发现现有研究的缺乏, 为将来研究提供方向。 本文关键词语: 幼儿攻击行为; 影响因素; 干涉方案
2、; 家庭生态系统; Abstract: Aggressive behavior as one of the most typical behavioral problems of young children, severely hinders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affects thei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negatively affects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Family has an important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
3、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person s character. It is the first and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to grow up. It is most necessary and effective to intervene in young children s aggression from family factors. I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f family factors on c
4、hildren s aggressive behavior from the individual level, bi-directional level and overall level, and during above three dimensions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plan from explore improve family environment, the ways of parents teaching and impro
5、ve the quality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found that the shortage of existing research, to provide direction for future study. Keyword: young children s aggressive behavior; influence factors; intervention programs; family ecosystem; 一、引言 攻击行为是个体以本身利益的知足为导向而对别人身心造成伤害的行为1, 是幼儿时期最典型的行为问题之一,
6、 这个问题严重阻碍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例如遭到同伴的排挤、师幼关系紧张等。根据表现形式能够将攻击行为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关系攻击。研究表示清楚, 2 4岁是幼儿身体攻击行为发生的第一个高峰期, 并在整个人生发展历程中相对稳定2。现有神经生物学结合脑电技术对个体攻击行为的内在发生机制进行探寻求索分析。研究表示清楚, 脑中线区域、尤其是背部和膝下前扣带回皮质 (ACC) 和前岛 (anterior insula) 是大脑对社会负面信息做出反响的重要区域3, 当个体面对消极反应表现攻击行为时, 相应的内侧前额叶皮质 (m PFC) 和双侧胰岛被激活, 但假如右背侧前额叶皮质 (di PFC) 也
7、被激活, 即便是在负面信息反应下也不会出现攻击行为4, 这意味着diPFC对个体攻击行为产生有抑制作用。 近年来研究者基于家庭生态系统理论全面讨论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示清楚, 严厉惩罚和干预控制的消极教养方式、不安全的依恋类型以及充满矛盾冲突的环境气氛等是构成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危险因素。因而, 现有研究者提出家庭干涉方案以改善环境气氛和教养方式为切入点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干涉, 并有效减少了幼儿攻击行为。这为从家庭角度讨论干涉幼儿攻击行为的策略提供理论根据, 同时为家庭和学校提供实践指导方向。 二、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 在分析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因素时, 将其划分为个体水平
8、、双向水平和整体水平5, 强调不同水平的家庭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一) 个体水平 个体水平主要是讨论父母所具有的个体特征对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影响。诸多研究表示清楚, 在排除幼儿生理因素和遗传因素的情况下, 父母心理健康水平、敏感性和受教育水平显着影响幼儿攻击行为。 1. 父母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水平是指父母在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研究表示清楚, 患有抑郁症的母亲能显着预测幼儿高水平的攻击行为6。Jung以为, 患有抑郁症的母亲通常具有高焦虑水平, 容易对幼儿的攻击行为等行为问题表现零容忍的态度,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存在沟通与互动困难7。在心理压力方
9、面, 父母高水平的心理压力与后期幼儿的行为、情绪以及社会能力发展困难存在关联。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家庭气氛, 而且影响其在教养子女经过中的消极教养态度和行为, 进而对幼儿攻击行为产生影响。现有研究在分析父母心理压力与幼儿攻击行为的内在关联性时发现, 父亲高水平的心理压力能预测幼儿5岁时的身体攻击性行为8。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受生活压力事件影响, 反映父母教养行为和态度倾向, 间接对幼儿行为产生影响。因而, 改善父母心理健康水平可作为将来家庭干涉策略的一方面。 2. 父母的敏感性。 依恋理论以为, 敏感性是养育者对幼儿发出的情感需求信号做出及时、暖和而适当的反应。Ni
10、ccols等人对智力发育延迟缓慢的2 5岁幼儿的攻击行为进行追踪研究时发现, 母亲低敏感性与5岁幼儿的身体攻击行为显着相关9。一方面, 发育延迟缓慢阻碍了幼儿认知水平以及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使幼儿无法感悟父母的互动反响;另一方面, 父母也很难对幼儿的情感需求做出及时、准确而迅速的反响。因而, 母亲低的敏感性侧面反映亲子互动水平的不同步, 不能对幼儿的行为问题做出规范和正确指导, 进而引发攻击行为。 3. 父母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即父母在学校获得学业成就的最高学历。研究表示清楚, 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幼儿攻击行为存在显着的负相关10, 即低水平的受教育程度预示幼儿高水平攻击行为。Purwati
11、和Japar以为, 不同学历水平的父母在幼儿观看电视节目内容选取方面的差异主要具体表现出在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能有效躲避不良社会信息对幼儿的负面影响。例如对含有暴力场景和攻击行为的节目内容能有意识的挑选, 进而避免含有负面场景引发幼儿攻击行为产生11。另外, 神经成像研究也辅助证明个体长时间接触视频暴力其前额叶皮质、前扣带回皮层、海马和海马回被激活, 进而诱导个体攻击行为产生12。因而,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表现为能否有意识地选择有益的学习内容, 进而抑制负面社会信息对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潜在风险。 (二) 双向水平 双向水平即家庭成员在共同完成目的任务所维持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在共
12、同介入家庭任务中的互相间沟通沟通、情感表示出, 其本质反映父母与幼儿之间互动影响。近年来从双向水平讨论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研究重点从家庭教养方式逐步向亲子关系质量以及亲子互动性转移, 其更强调幼儿与家庭因素互动作用的主动性。 1.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教养者在教养幼儿活动中所持有的知识、情感、信念、行为意图以及在教养经过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13。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的消极教养方式正向预测幼儿高水平的攻击行为, 包括身体攻击与关系攻击14。研究者以为, 幼儿的攻击行为与其对教养者消极情感态度的感悟存在一定关联,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多数父母以为身体攻击行为应该遭到指责甚至是惩罚, 而对
13、关系攻击通常采取默认许可的态度;二是教养者倾向对男孩的身体攻击行为表现太多的负面情绪反响, 而对女孩相应的行为则持有相反的情感态度和行为15。 总体而言, 消极的教养方式不仅具体表现出了对儿童粗暴的身体虐待行为, 而且反映对亲子之间亲密关系的毁坏。而父母教养态度差异导致幼儿构成错误的攻击行为规范信念16, 这种错误的规范信念使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构成青少年时期的攻击型人格。因而, 教养方式是幼儿攻击行为等外化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 这些研究为后期家庭干涉研究从教养方式角度减少幼儿攻击行为。 2. 亲子互动同步性。 亲子互动同步性是指亲子之间就双方共同的焦点而展现的互动性、反响性。主要表现为在
14、游戏活动中与幼儿眼神的对视、情感一致性的连接, 并对幼儿的行为及时恰当的回应17。积极的亲子互动有利于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等行为问题, 进而帮助儿童健康发展。研究表示清楚, 具有攻击行为的幼儿在游戏互动中通常会阻断与父母之间的联络, 表现为亲子互动的不同步性18。Dierckx等人以为, 高水平亲子互动能帮助幼儿获得以亲社会形式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 进而使攻击行为在幼儿早期逐步规范直至消失19。因而, 父母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介入性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 进而减少攻击行为发生。 3. 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是幼儿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络, 其为幼儿提供对周围世界探寻求索与学习的安全基地20。缺乏安全依
15、恋容易引起依恋系统过度反响以及精神机能发展障碍, 进而导致攻击行为。Kim等人以为, 幼儿攻击行为在混乱型依恋类型中尤为明显, 显示了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的缺失而导致和生理过激的应激水平行为反响21。当处于压力或紧张状态下, 混乱型依恋的幼儿更可能将情境视为潜在威胁, 因而幼儿在攻击行为和社会退缩行为之间进行转换, 表现出对别人反响的合理性和一致性的困难。反过来, 安全型依恋类型能缓和教养者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幼儿攻击行为的关系。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中也发现, 个体在遭遇恐惧和威胁情境中过度的情绪反响会抑制心智能力的神经网络的介入。例如内侧前额叶皮质、楔前叶和顶叶交界处等22。这也进一步讲明了
16、那些具有由于认知偏差而将外界归由于危险情境的个体内在神经活动。 (三) 整体水平 整体水平即作为家庭整体对家庭成员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先前研究主要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家庭气氛讨论幼儿攻击行为成因,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家庭构造的完好性也显着预测幼儿攻击行为。 1.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SES) 是根据家庭获得和支配有价值资源的程度进行的层级划分。这些价值资源包含教育、财富和社会地位等, 为幼儿身心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3。研究表示清楚, 低水平经济收入的家庭预示幼儿相对经济收入高的家庭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并在低收入家庭父母的行为中检出更多不良教养行为24。因而,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17、低意味着家庭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 同时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大, 引发家庭成员的矛盾冲突, 并可能营造出具有矛盾冲突的环境气氛, 这些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幼儿攻击行为产生。 2. 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共同营造的人际交往情境和情绪气氛。具有暴力行为的家庭意味着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 幼儿通过观察对父母暴力行为进行模拟并内化为外显攻击行为, 而作为施暴对象的幼儿相比只是目击暴力事件的幼儿表现出更为严重的行为问题25。Holmes以为, 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对幼年早期的攻击行为产生一定的睡眠效应 (sleeper effect) , 即随着幼儿年龄增长 (尤其是在3 8岁阶段) , 其攻击
18、行为相对同龄出现的频次及强度越来越高26。 因而, 充满矛盾冲突的家庭气氛不仅不利于家庭成员之间和谐关系的维持, 而且影响儿童的内部加工形式及其情绪调节能力发展。长此以往, 造成个体面对不同情境刺激不能在行为控制系统 (BIS) 和行为激活系统 (BAS) 之间灵敏转换。因而难以辨别情绪情境和情绪唤醒功能失调, 进而表现出敌意的攻击行为倾向27。 3. 家庭构造。 家庭构造是指家庭成员的代际、亲缘关系的相对稳定的组合形式。其类型可划分为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等。先前研究在单亲和重组家庭中的幼儿检测出高水平攻击行为28, 单亲与重组家庭反映家庭构造的变化, 其严重毁坏了家庭构造的
19、完好性和稳定性, 进而造成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缺失、沟通障碍等问题。除此之外, 家庭构造的改变造成家庭凝聚力和言行一致性等方面表现较差, 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幼儿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29。因而, 修复家庭构造能够帮助家庭基本功能正常发挥, 进而有效减少幼儿攻击行为。 综上所述, 个体水平中父母心理健康水平、敏感性和受教育程度与整体水平中家庭经济地位、环境气氛和家庭构造并不独立作用于幼儿的攻击行为, 而是通过消极的亲子互动刺激幼儿内部认知加工经过而间接产生攻击行为。因而在预防幼儿攻击行为方面, 大多干涉方案以家庭因素研究结果为根据提出适用于不同对象的有效家庭干涉方案, 同时家庭干涉试验性研究表示清
20、楚, 研究者从家庭环境气氛、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以及介入性角度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干涉之后攻击行为得到显着改善, 这讲明从改善家庭内部消极因素在抑制和减少幼儿攻击行为的有效性。 三、家庭干涉方案 现有研究结合个体水平、双向关系水平和整体水平三个不同层面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干涉措施。首先, 从个体水平角度改善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 强调父母应制定并执行严格纪律和规则, 并对儿童行为多用赞许和鼓励;其次, 从双向关系水平出发改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和提高亲子互动质量, 强调父母的介入性和儿童的互动性;最后, 从整体水平角度改善家庭环境气氛、增加家庭社会支持以及完善家庭构造方面来到达干涉效果。总之, 现有干
21、涉方案围绕个体水平、双向水平和家庭整体水平对攻击行为幼儿施行干涉, 并在大量的干涉研究中证明其有效性。 (一) 父母管理培训 俄勒冈形式 (PMTO) PMTO从个体水平和双向关系水平两方面对存在严重社会行为问题的幼儿家长进行干涉指导。详细而言, PMTO通过改变父母教养方式、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以讲座、会议, 角色扮演和小组作业的形式为干涉对象进行每周一次长达2小时的一对一的集中干涉, 一共6个月, 因而具有个性化干涉的特点。严格的纪律和规则、鼓励和赞许、监督、解决问题和积极介入五维度是PMTO核心内容。PMTO形式非常注重角色扮演的价值, 并以角色扮演作为核心成分。在干涉
22、期间通过角色扮演和解决问题而进行讨论、沟通, 并有具体的干涉治疗进展。在整个干涉经过中, 治疗师以视频录像的形式记录每个家长自个教养行为的改变, 以便家长对本身不当行为不断做出调整以求到达教养方式最佳水平30。 (二) 不可忽视的年龄 (IY) IY是对社会经济地位低、生活在社会福利机构和寄养家庭以及有着高风险攻击行为问题的0 12岁处境不利儿童家长进行指导。旨在预防、减少和治疗儿童的行为和情绪问题, 提高儿童的社会能力、情绪调节、积极归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培训的核心课程考虑到儿童年龄而设计四种不同的课程。即婴儿课程、幼儿课程、学前课程和学龄期课程。这些课程强调从个体水平角度提高父母社交
23、技巧、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纪律、提高有效的教养能力以及决策能力。每次对5 6个或12 14个行为问题的幼儿家长进行干涉, 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下家长与治疗组之间的合作治疗。课程培训的方式均采用视频和录像的方式鼓励小组讨论、表示出观点和解决问题。角色扮演是IY的主要干涉形式, 需要每个家庭父母与子女共同完成, 并在完成任务之后与其他家庭进行共享讨论。除此之外, IY还强调老师课堂管理技巧的培训, 旨在确保幼儿从家庭到学校的环境普遍适应性31。 (三) 亲子互动治疗形式 (PCIT) PCIT是针对情绪和情绪障碍的循证治疗, 强调双向关系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因而, PICT注重提高亲子关系质量和亲子互
24、动。PCIT干涉时间大约15周, 其包含两个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儿童的行为干涉, 目的是改善亲子关系质量、加强亲子之间的关注和沟通、引导幼儿的积极行为。在这一经过中, 强调描绘叙述和赞扬、热情、反应和模拟以加强儿童积极和认同的行为。避免使用命令、批评、质疑、挖苦和消极等主导型、侵入性行为;第二阶段的课程又称为以父母为导向的亲子活动 (PDI) , 指导父母在双向游戏情境或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积极地行为反响, 并遵循一定行为纪律要求。在整个干涉经过中, 治疗师利用单向透视玻璃观察父母与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 并通过无线扬声器指导父母与幼儿的沟通互动。每次课程结束之后, 治疗师再与父母进行沟通确定
25、下一次治疗中所关注的行为和技巧32。 因而, PCIT的大部分时间是指导教养者应用特定的治疗技巧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涉, 同时治疗师对亲子互动质量方面的评估不依靠于来自父母对幼儿行为的报告和评估, 使得该治疗形式的评估结果更客观而有效。 (四) 3P 积极教养方案 3P 积极教养方案是以养育和家庭支持策略为导向的多级干涉形式, 各级以改变消极的环境气氛、改善父母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教养行为为导向对0-16岁儿童的不良行为、消极情绪的发展进行干涉治疗。详细可分为五等级:第一等级是十分教养计划。主要是针对那些有严重行为问题或者身体残疾等儿童, 以及家庭构造发生重大改变 (父母离异、分居等) ;第二等级
26、是柔性监管计划。即在帮助父母在教养经过中偶然出现的不当行为提供一次性指导, 华而不实包含30分钟的教养问题咨询和90分钟的问题研讨;第三等级是为有轻度、中度行为问题的0 12岁儿童的家长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及干涉;第四等级主要针对的是具有严重问题行为的12 16岁儿童家长, 旨在培养家长17项核心教养能力, 以应对在真实情境中各种教养状况;第五等级是对有复杂问题的家庭提供帮助, 要求家长在完成以上四水平课程的基础上在提供指导33。 该方案强调安全的教养环境、严格纪律要求、合理的期望和言行一致。总体而言, 3P 积极教养方案允许父母根据儿童的行为表现自由选择适宜的项目, 因而具有极大的灵敏性。除此之
27、外, 该方案实践证明经过本土再编可适用于不同家庭类型, 并先后在20多个国家对儿童问题行为方面获得良好效果。 四、缺乏与瞻望 (一) 家庭影响因素研究有待深切进入和拓展 现有研究从个体水平、双向水平和整体水平较全面地分析了幼儿攻击行为的成因, 另外结合f M-RI、EPR、EEG等无创脑电技术帮助研究者在不损害被试的情况下分析幼儿与家庭因素的消极互动中的内在发生机制, 为后续研究探寻更全面攻击行为家庭干涉策略提供根据。然而, 现有研究仍待加强。 一是缺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内在神经反响机制研究。现有神经生物学研究在讨论个体攻击行为内在神经反响机制时, 被试年龄集中于7 25岁。然而, 幼儿在接受消
28、极负面反应后所表现攻击行为的神经反响机制能否与成人和青少年结果具有一致性?这些结果能否能够用来分析幼儿在面对环境和人的因素共同刺激下内在神经活动?以及在面对不同情景时哪些神经介质能够有效抑制幼儿的攻击行为产生?这些都能够作为将来研究工作重点。正如Van Wijk等人采用脑电技术讨论了前额不对称性在幼儿接受消极的社会判定后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所起的中介作用, 尽管前额不对称并没有调节社会消极反应与幼儿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34, 但为后续研究对哪些神经介质能够调节幼儿的攻击行为与负面反应之间的联络提供思路。 二是现有研究缺乏对幼儿身体攻击行为与其他类型攻击行为内在关联性讨论。现有研究者更多关注家庭因素对
29、身体攻击行为的影响, 而没有对其他类型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进行深切进入讨论。例如关系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现有研究对寄养幼儿的攻击行为进行讨论时发现, 幼儿身体攻击行为往往伴随着其他类型攻击行为35。因而, 儿童早期的家庭因素的消极作用能否与青少年时期其他攻击类型产生存在内在联络, 这也是需要后续研究者对相关被试做一个追踪研究。 (二) 家庭干涉方案功能性有待加强 尽管现有很多家庭干涉方案从个体水平、双向水平和整体水平对儿童攻击行为等行为问题的实验验证研究证明了其有效性, 但这些方案仍存在下面几个共性问题。 首先, 家庭干涉方案忽视诊断性功能。从个体发展角度而言, 家庭干涉方案应该具有诊断和预防功
30、能, 而不仅以问题导向的干涉治疗。在这方面, Skinner的家庭经过形式中家庭功能评估对现有干涉方案具有启示意义, 即将来研究者能够通过家庭功能评估的七个维度的共同作用来评价家庭系统所发挥的效果。其包括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情感表示出、介入性、控制和价值观36。从这七个维度对家庭功能进行评估不仅对幼儿攻击行为发生有一个预判, 而且有利于后期干涉治疗中对有问题的家庭功能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和修复。 其次, 家庭干涉方案缺乏对干涉对象的个体差异的考虑。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幼儿而言, 由于其攻击行为产生的大脑神经活动和内部加工形式也不尽一样。例如, 自闭症和智力发育延迟缓慢的幼儿尽管都表现出不同
31、程度的攻击行为, 但是前者攻击行为发生机制相比智力发育延迟缓慢的幼儿可能更为复杂, 往往牵涉到刻板行为的反响形式以及低智力水平、低水平的沟通技巧与攻击行为的互相作用37。除此之外, 大部分特殊幼儿的攻击行为与大脑神经功能障碍或者缺陷有关。例如注意力缺陷与毁坏行为障碍的幼儿的攻击行为产生与大脑前扣带回皮质的激活水平有关38。一贯采用从父母角度改善其教养方式、教养态度或者加强亲子互动等做法显得特别武断。因而, 将来研究应该结合幼儿攻击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分析攻击行为产生个体差异, 探寻求索适宜的家庭干涉方案。 最后, 现有家庭干涉方案的效用性检验有待加强。尽管理论基础具有很大类似性, 但其干涉对象
32、和形式存在差异, 因而干涉效果也不同。例如PM-TO与IY相比, 前者是治疗师与干涉家庭进行一对一辅导和治疗, 后者则是小团体干涉。显然, PM-TO更合适有严重问题行为的家庭, 而IY合适存在共性问题的家庭。除此之外, 尽管现有干涉方案针对处境不利幼儿提出全面的解决策略, 但是没有考虑到我们国家留守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从现有研究来看, 留守幼儿相比其他幼儿而言, 最大的特点就是家庭核心角色的长期空位, 所以从父母角度施行家庭干涉方案存在宏大困难, 将来研究能够从留守幼儿家庭功能修复角度出发探寻求索合适我们国家留守幼儿的本土的家庭干涉方案。 以下为参考文献: 16Wahl K, Metzner
33、 C.Parental Influences on the Preval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 AggressivenessJ.Journal of Child Family Studies, 2020 (2) :344-355. 2Kokko K, Pulkkinen L.Stability of aggressive behavior from childhood to middle age in women and menJ.Aggressive Behavior, 2005 (5) :485-497. 3Rotge J Y, Lemogne C, H
34、infray S, et al.A meta-analysis of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ntribution to social pain.J.Social Cognitive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21 (1) :19. 4Achterberg M, van Duijvenvoorde A C K, van der Meulen M, et al.The neur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social evaluation in childhoodJ.Developmental cogniti
35、ve neuroscience, 2021, 24:107-117 5蔺秀云, 李文琳, 黎燕斌, 等.对立违抗障碍儿童家庭影响因素和家庭相关干涉方案J.心理科学进展, 2020 (11) :1983-1995. 7Jung E, Raikes H H, Chazan-Cohen R.Matern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Preschool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Families:Comparison of Reports from Mothers and TeachersJ.Journal of
36、 Child Family Studies, 2020 (6) :757-768. 8Ramchandani P G, O Connor T G, Evans J, et al.The effects of preand postnatal depression in fathers:a natural experiment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exposure to depression on offspring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Psychiatry Allied Disciplines, 2008 (10) :1069
37、-1078. 9Niccols A, Milligan K, Chisholm V, et al.Maternal sensitivity and overt aggression in young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J.Brain Cognition, 2018 (2) :153. 10Nocentini A, Menesini E, Pastorelli C.Physical Dating Aggression Growth During AdolescenceJ.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018 (3
38、) :353-365. 11Purwati, Japar M.The Parents Parenting Patterns, Education, Jobs, and Assistance to Their Children in Watching Television, and Children s Aggressive Behavior.J.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2021 (3) :89. 12John P.Murray, Mario Liotti, Paul T.Ingmundson, et al.Children s Brain Activa
39、tions While Viewing Televised Violence Revealed by f MRIJ.Media Psychology, 2006 (1) :25-37. 13王丽, 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 2005 (3) :298-304. 14Shackman J E, Pollak S D.Impact of physical maltreatment on the regulation of negative affect and aggressionJ.Development Psychopathology, 2020 (4 Pt 1
40、) :1021. 15Kingsbury M K, Coplan R J.Mothers Gender-Role Attitude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Young Children s Hypothetical Display of Shy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J.Sex Roles, 2020 (7-8) :506-517. 16Averdijk M, Malti T, Ribeaud D, et al.Trajectorie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Children s Social-cognitive
41、 Develop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18 (49) :103-111. 17Pasiak C, Menna R.Mother-Child Synchrony:Implications for Young Children s Aggression and Social CompetenceJ.Journal of Child Family Studies, 2021 (10) :3079-3092. 18Granic I, Meusel L A, Lamm C, et al.Emotion regulation
42、in children with behavior problems:linking behavioral and brain processesJ.Development Psychopathology, 2020 (3) :1019-1029. 19Dierckx, Bram, Tulen, et al.Low autonomic arousal as vulnerability to externalising behaviour in infants with hostile mothersJ.Psychiatry Research, 2018 (1-2) :171. 20 (美) 威
43、廉.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从养育到治愈, 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0.01. 21Kim M J, Doh H S, Hong J S, et al.Social skills training and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s for aggressive preschoolers and their parents in South KoreaJ.Children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8 (6) :838-845. 22Beyer F, M nte T F, Erdmann C, et al.Emotional r
44、eactivity to threat modulates activity in mentalizing network during aggressionJ.Social Cognitive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20 (10) :1552. 23朱湘茹, 张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发展影响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 2020 (6) :119-124. 24Jetelina K K, Reingle Gonzalez J M, Cuccaro P M, 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milial Homelessness, A
45、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 Among Children.J.J Adolesc Health, 2021 (6) :688-695. 25Park J M, Ostler T, Fertig A.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towards a Child among Homeless, Doubled-up, and Other Low-income FamiliesJ.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2021 (3) :413-423. 26Holmes M R.Aggre
46、ssive behavior of children exposed to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an examination of maternal mental health, maternal warmth and child maltreatment.J.Child A-buse Neglect, 2020 (8) :520-530. 27Gagnon J, Aubin M, Emond F C, et al.An ERP study on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in aggressive and nonaggressive i
47、ndividualsJ.Aggressive Behavior, 2021 (3) :217-229. 28Fomby P, Goode J A, Mollborn S.Family Complexity, Siblings, and Children s Aggressive Behavior at School EntryJ.Demography, 2021 (1) :1-26. 29贾守梅.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庭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 2020. 30Carolyn Webster-Stratton Ph D.The Incredible Years:Parents, Teacher
48、s, and Children Training SeriesJ.Residential Treatment for Children Youth, 2001 (3) :31-45. 31se B, Lars W.Effectivenes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PCIT) in the Treatment of Young Children s Behavior Problem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Plos One, 2021 (9) :e0159845. 32Bodenmann G, Cina A, Ledermann T, et al.The efficacy of the Triple P-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 in improving parenting and child behavior:a comparison with two other treat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