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的构建策略与反思,行政管理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社会的构建策略与反思,行政管理论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社区社会的构建策略与反思,行政管理论文正如康德在 18 世纪要问 自然怎样可能 、齐美尔在 20 世纪初要问 社会怎样可能 一样,进入21 世纪,国家导向下的中国改革开放仅仅 30 多年,假如冒然问中国社会怎样可能或许还有些贪早的话,转向承载单位替代的社区,30 多年各方持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社区,如今能否能够问社区的社会怎样可能? 关注社区的社会,首先源于城市化飞速发展下社区这一地域性容器,遭到中国社会自上而下、自古至今史无前例的全方位重视,一波又一波的建设规划、制度设计和社会资源都涌向社区,即使在社区自治、业主维权等关键性问题上仍有争论,作为介于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城市社区,当前已不仅剩下
2、家庭及寓居空间,还同时包容了政治多元治理架构、经济物业管理、法律物权法、文化社区意识及活动、技术社区网络,甚至宗教等多元要素,内外合力下社区正滋生出一个社会疆域,它既包括客观的地理空间、治理形式、市场运作和日常往来等,也正在培育主观的社区融入、社区认同和社区归属等意识,由此,去讨论社区的社会正是时候;其次,由社区导向社会,直到通往好社会的理念并非空穴来风,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社会学者埃兹奥尼发起了一场社区主义Communitarianism的社会运动,由 50 位学者和知名人士签名发表了社区主义宣言,其核心思想是 必须以社区主义的观点来影响我们时代重大的道德、法律和社会问题 ,固然社区主义派
3、别诸多,立场大相径庭,但对社区建设的终极目的 建立一个好社会Good Society)这一点均有一致的认同;假如讲西方社区对社会的奉献更多来自于社区自组织体系对公民介入的吸纳和培育的话,那么中国社区由外向内的建构形式,国家侵入、行政干涉的痕迹明显,何以谈社区的社会?诚然,在中国的城市社区,国家透过基层组织的维系和扩张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既有秩序、加强政权的绩效合法性、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和协调利益矛盾方面有积极的效用,而同时损耗的社区社会自主性、程序合法性问题已在近一、二十年的社区发展中逐步呈现,并由随之导入的物权法、物业公司、业委会等机制,以及在社区冲突、社区维权中不断觉悟的居民社区意识等共同来消解
4、,由此构成的国家与社会在基层社区的互动、冲空、妥协、共生及合作等局面也恰好构成中国城市社区社会的独特景观,何去何从,社区的社会何以可能,共同等待的中国好社会能否建构等都值得深思和探寻求索研究。 一、小社区大社会,抑或大社区小社会? 社区和社会,外表上看这一组从区域广度到联合纽带都有差异的名词,早在 19 世纪末西方城市化刚刚勃兴之时,滕尼斯对此曾做区分:社区的主要特征是它强调人际之间有着强烈的休戚与共的关系,而社会的特征则是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松懈的人际关系。韦伯也几乎在同期以为社区共同体偏向情感驱动,而社会更注重理性取向的利益平衡。但两位学者都不否认从社区到社会,或者从社会到社区的勾联关系,前
5、者以为 社会和社区都不是以其纯粹的形式存在的,它们互相浸透、交织在一起,只能讲有时这一个占优势,有时另一个占优势。 而后者也倾向于 大多数社会关系都部分地带有共同体的特征,部分带有社会的特征。 时至一个世纪之后,社区和社会,无论从感性和理性的维度,还是从主观到客观的视角,其体量及包涵性已远超出城市化初期,社区日常生活的画卷被政治裹挟,受经济、文化、法律和道德等的共同侵蚀,社区从地域空间向公共空间,乃至社会的转型已呈显性化。需要厘清的是,社区的社会是暗含小社区大社会,还是隐喻大社区小社会?假如是小社区大社会,意味着社区虽小,但社区中建构的社会无奇不有,无所不容,使得小社区透视大社会或小社区直接呈
6、现大社会成为可能;假如是大社区小社会,表示清楚社区再大,假设国家权利侵入、行政气力干涉过度,社会即使有所孕育,它还是小社会格局,与中国社会当前的 大小社会 现在状况并无二致。 关于小社区大社会,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曾有 小地方,大社会 之讲,在内容上意指类似像社区这样的地方性社会同时交融政治和权利、生产和科技,宗教和仪式等,并且还映衬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相互关心照顾。由社区观察社会,还被早期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先驱吴文藻先生作为社会人类学中国学派的方式方法论立业之基,他在 1935 年指出 我所要提出的新观点,即是从社区着眼,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社会是描写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
7、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详细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能够观察的。 这一从社区出发研究社会的 小型社群研究法 曾被弗里德曼、马林诺夫斯基赞为开启了 社会人类学的中国时代 。小社区覆盖的大社会,从构造上讲并不单指独立社区中的社会景观,还指相邻社区之间的连接所构成的社会系统,有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社区之间构成了三维社会融合:长期性的社区寓居和社区间分享的附属设施有利于社会空间稳定、有密度的跨社区交往和社区介入促进了社会关系、社区金融和各类跨社区支持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即使是长距离的社区之间或郊区社区,由于互联网的存在,打破了狭隘的社区寓居空间,其建构的社会网络和地球村理念仍能提供
8、归属感。 大社区下的小社会,对此的解读其实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视角以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社区,无论人口稠密、空间扩张、家庭功能外移或社会事务下沉,其实社区只能担负部分社会责任和履行部分社会义务。有学者在研究了美国社区政治后发现,有一种类型的社区,固然人口诸多且地域广袤,但公众的社区介入却很少,原因是社区存在分歧较小的 一致性精英 ,他们几乎垄断了社区权利并主导了社区治理,社区没有培育本身的社会系统,不过与其他社区相比,社区运行并无太大的差异;消极的视角以为社区之大,应有与之匹配的社会空间。假如由于外部社会不能给其成员提供足够的供应、支持和连贯性,因而威胁到社区的社会价值,或者来自非民意的
9、行政、市场气力过度侵入,挤压到了社区居民的发声和介入,其结果导致社区社会的萎缩,那么大社区下的小社会就是一种不成熟,甚至畸形。这一观点的逻辑出发点在于社区作为人们的私密寓居所在,加之物权的牵引,它无论怎样都是个非正式的、自组织的空间,自愿所集才能更好地理解社区,同时社区居民不是各类服务的被动消费者,他们只要作为创造社区特定性格的、积极的活动者,才意味着他们已成为社区管理者的一部分,并会因而承当社区责任和社会责任。 由小社区洞察大社会,还是在大社区里解剖小社会,至少社区的社会要有所成形、有些模板,值得探寻求索其怎样建构、怎样可能,哪怕跨社区、跨时空。 二、五城市社区的再研究 2018-2018
10、年,笔者有幸在北京、深圳、南京、沈阳和西宁五个城市进行社区实证研究,当时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在经历多轮硬件发展之后,社区软件系统中的权利构造有所松动,以居委会为单一中心的社区权利固有秩序呈现解构迹象,不断成长起来的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会等营利及非营利社区组织正以各种形式介入到社区事务中,通过协商、交换、合作来消弭居委会在社区中的权利,促使社区权利的分化和重组,这一景象昭示着在社区中介于国家与公众之间的社会有萌芽的可能。而社区外被市场化摇醒的公众群体在没有单位的终身眷顾下,发如今社区中才有私域空间建构的合法性和效度,尤其在社区冲突中自组织的成长、与正式组织的博弈让社区有了
11、些许壮大的可能。当时选择上述五个城市,在资源有限的情形下既要考虑区域的覆盖,更多考虑到五大城市其社区发展各有特色,例如深圳形式,沈阳形式等,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区域文化差异在社区有投射,为此 2018 年 10 月至 2018 年 12 月对五个城市进行了 1020 份随机抽样入户问卷调查,获得了难得珍贵的一手数据资料。时隔近五年,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切进入,国家在城市逐步施行 以社区为中心 的发展战略、在全社会推行 加强社会建设 的转型思路,于是,一方面基层开场了多元化、策略性的社区治理创新,另一方面,社区治理主体仍呈此消彼长的多样化格局,是继续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还是孕育自下而上的公民导向社区治
12、理形式,也还在各城市、各社区分头探寻求索经过中。为了持续观察研究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样貌,寻求社区治理及社区之社会建构的可能,2020 年 1 月至 2020 年 2 月笔者和研究生们一起对北京、深圳、南京、沈阳和西宁等五个城市共随机抽样发放 2120 份问卷,有效回收2000 份,有效回收率达 94.3%。此番五城市社区再研究,即重访五城市社区,而不是像人类学的再研究方式方法那样,大多以别人的田野工作点为再访对象,既有做历时性比照的最初设想,也想看一下原先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差异在社区治理中是进一步放大还是有所缩小,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时空结合的配对样本,更能有效观察社区的内外部动力
13、,而不是社区本来的个体发展差异对社区社会建设的奉献。 为了便于比拟,前后两轮调研共 3020 个样本在五大城市均匀分布,即每个城市分别有 600 个左右的样本北京和南京各多出 10 个样本,华而不实男女分别占比 47.6%和 52.4%、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占 48.2%、企事业单位的普通职员占 59.4%,年收入在 2-20 万元的占 57.7%。首先来看近五年来五城市各社区治理主体发生的变化。调研中通过 在您心目中,您所寓居社区的管理者是谁? 、您的社区日常生活碰到问题时通常选择什么途径解决? 以及 在您的心目中,谁是社区的精英 等三个问题从不同侧面来了解被访者对社区治理主体的认知。社区
14、治理主体的去中心化,即社区居委会不再是社区中作为唯一管理者,这在 2018 年的调研中已有非常明晰的呈现见表 1,当时五大城市的平均数值显示,在被访者心目中社区委仅握有 38.9%的管理权,物业公司在余下的管理权中占得最高比例32.4%,而业委会仅分得 7.3%,其他像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民间组织等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形式,瓜分剩下的 21.4%管理权。而当年的五大城市中深圳、北京、西宁对社区委的管理地位认同率已跌至 30%下面,同时深圳、北京和沈阳被访者对物业公司的管理地位已有 40%以上的认同率,而且在社区碰到问题怎样求助这个问题上,已有更多被访者倾向于找物业,而不是找社区委。
15、只是所谓的社区三驾马车之讲,其另一个可能的社区治理主体代表 业委会在 2018 年时还不成熟,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与另外两驾马车无法并驾齐驱。社区治理主体其权利构造的变化是与之协同的、宏大社会变化的函数,也就是讲,社会构造方方面面的变迁都会折射到社区基层社会中,或者讲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已为社区社会的开启做好了准备。 时过境迁,五年后仍然是这五大城市,从表 1 可看到社区委的管理地位继续遭到挑战,其在社区的信赖度、依靠度持续下滑,而代表市场气力的物业公司在社区管理者这一问题上几乎获得了近半数的认同,并且在五城市中无显著性差异。唯有北京被访者在社区委管理主体身份上仍保持 37.0%的高认同率,其余
16、均在 30%下面。比拟意外的是,最有可能在社区实现真正自治的业委会在五年成长中几乎没有博得更多的社区执掌权,而其他社区民间组织也未占据更多的治理空间。固然外表上物业公司在社区的管理地位一枝独秀,但从 谁是社区的精英 问题上,回答一片混沌,被访者并不以为各正式非正式组织的负责人能称之为社区精英,他们更倾向于以为 那些关心、介入社区事务的普通居民 是精英,两轮调查的选择率均过 30%,或者以为 我们社区没有精英 ,其比例在 2018 年和 2020 年均超过 20%。 假如讲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化是社区社会的启蒙的话,那么在多中心格局中社区究竟应由谁主导,各种权利及利益方怎样平衡,将决定社区社会向何方
17、去,这也是在回答 社区的社会怎样可能 之前须先行回答的。 由于在两轮调研中各有侧重,其题目设计并不完全一致,2018 年时首要关心社区委在社区治理中能否是唯一合法性组织的问题,其次关心业委会能否成长为自治组织,再者是社区委、物业公司和业委会能否是社区治理的三驾马车的问题,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认同度其均值分别为 2.85、3.23 和3.21分满分为 5 分,也就是讲 2018 年时社区居民已明显感觉到社区委唯一合法性地位遭到挑战,并对业委会将来施行自治表示极大等待,当然对三者共治也有相当高的认同度。到了 2020 年,在关于谁应主导社区治理的问题上,被访者的想法还是出现了深奥玄妙的变化见表 2:排
18、前两位的分别是 人人都应介入社区治理 Q7、 治理主体应选举产生 Q8其均分高达 4.17 和 4.14最高分为 5 分,方差分析表示清楚五城市在这两个治理主体问题上的认同度有显著差异F 检验均达 0.01 标准,深圳4.26和南京4.27被访者在这两点的认同度上各居首位,而沈阳和北京各排末位,且分别低于均值 10%左右。五城市被访者对 治理主体应每年竞争上岗 Q14、 应由各组织协同治理 Q13的认同度均分都超过 4 分,领先于分别由社区委Q9,3.91 分、业委会Q11,3.74 分、物业公司Q10,3.62 分和民间组织Q12,3.46 分主导社区治理的理念,也就是讲,无论是对老牌的管理
19、者社区委、新兴的市场化代表物业公司、还是困难成长的业委会,当前并没有一个更令人信服的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更倾向于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方式实行社区多元共治。 三、社区的社会怎样建构? 五城市 2018、2020 年的对照数据分析显示,城市社区的市场化程度正日益加深,物业公司在获得社区物业服务的合法性后,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社区管理的替代者,社区委固有的管理权正在持续萎缩,同时由于业委会法人地位的缺失及自组织能力偏弱,其在社区的自治权几乎没有得到扩张;另一方面,社区多组织割据、资源分散,正呈现去精英化、个体化的场景,社区居民只能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组织进行对接,或者与各组织都保持隔离。社区既非
20、经济体,也非行政体,作为一个生活体、共同体,急需找寻社区社会的出口。 社会是由各要素有机结合而成,在齐美尔那里,这些要素有主观与客观之分、先验和后验之异;在哈贝马斯的功能论中,社会是复杂系统的一种整合,包括物质气力的整合以及交往互动中产生的文化知识的整合;在吉登斯的构造讲里,社会是行动者利用规则和资源跨越时空的互动情境。综合各类学讲,笔者以为社区的社会是由维护社区运行的各种客观存在包括社区组织及社区各类硬件设施等,与社区成员的主观意识和日常行动包括社区意识、日常交往和社区介入等整合建构而成。从社区发展的实践来看,社区生活的物质设施、管理机制等的建立与社区意识、社区情感的发育本来就是同一经过,只
21、是在后发的中国城市,先硬件后软件,先客观后主观地一路走来,前后两轮的社区实证研究均显示,至今为止 社区安全 Q15、 社区环境 Q16这两项社区客观指标还是被访者心目中社区治理的重中之重,2020 年这一轮的调查在接下来的治理重点中依次显示是 社区养老 Q27、 邻里交往 Q26、 财务公开 Q23、 物业精细化 Q18、 网络互动 Q28 、居民参与 Q21 、物业市场化 Q17、 活动开展 Q24、 选举业委会 Q19、 开会议事 Q25、 直选社区委 Q20和 组织参与 Q22,与 2018 年相比,提供更多社区养老便利、增进邻里交往和公开社区财务等指标跃居社区治理重点的四至六位,而对那
22、些与社区组织建构相关的指标跌至最后。 为了更深入、更系统地探究社区社会的建构途径、建构形态,针对 2020 年度的调研数据库,笔者将上述 14 个评价社区治理的客观变量,汇同与社区居民主观意愿和行动相关的 7 个变量,包括 我有义务介入社区活动 Q38,即 有义务介入 、我所在的社区活动丰富 Q39,即 活动丰富、 我有大量时间介入社区活动 Q40,即 有闲介入 、介入社区活动对大家有好处 Q41,即 有利益分享 、 人人介入让社区更美妙 Q42,即 人人介入 、 我应在社区尽更多的责任 Q43, 有责任共担 、 我经常上网介入表示出 Q44, 网络介入 ,共计 21 个变量,经赋值转换成一样
23、的五分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它们两两之间的相关度最高达 0.643,最低为 0.007,构成下三角的相关矩阵,导入构造方程软件 AMOS18.0,获得如下模型详见图 1,该模型由 5 个潜变量椭园形、21 个观察变量矩形和 21个残差变量e1 至 e21组成,单向箭头上的数字均为标准化回归系数,双向箭头上的数字均为相关系数,经屡次模型修正,其总体模型的绝对适配度指数 GFI=0.9510.9,RMSEA=0.0520.08 且 AGFI=0.9320.9,讲明假设模型隐含的矩阵与观察数据库所得的矩阵能够适配。 首先聚焦模型内核部分的五个潜变量:社区硬件、社区运行、社区组织、社区意识和社区介入,它们
24、分别由 21 个观察变量通过一阶因子分析获得,从各个单向箭头上的系数可看出,观察变量对 5 个一阶因子的奉献都非常高,最高系数到达 0.80 人人都参与 对社区意识的奉献, 最小系数也到达0.43 物业市场化 对社区组织的奉献,而且 5 个潜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度也非常高,在社区组织和社区运行之间的相关系数到达最高的 0.83。模型分析经过中本想在 5 个一阶因子中继续生成一个统一的二阶因子,但模型运行经过中的提示及适配度都显示当前的五因子互动、循环、整合的复杂系统是社区社会生成的最佳构造模型, 也预示着只要当模型上端的两个主观指标社区意识及社区介入,和下端的三个客观指标之间共通、共融,同步成长
25、才能到达社区社会的完好建构。 一社区社会的主观指标及其建构 1. 社区意识。模型中非常清楚明晰地显示为社区意识做主奉献的 4 个观察变量,按标化系数的大小依次是 人人都参与 0.55、 有责任共担 (0.53)、 有利益分享 (0.52)和 有义务介入 (0.50)。十分是人人都介入才能让社区更美妙的理念在 7 个主观指标中的认同度最高,到达 3.81 分最高 5 分。其实在社区共同体中,无论寓居者的阶层怎样分化,无论社区组织和运行体系怎样,因共同寓居而产生的共同意志、共同约束力和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社区价值观,一旦人人介入的意识被内化为社区价值观、被激发为社区介入行动,并进而强化社区成员对
26、于价值观的承诺,那么社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社会角色。而 有责任共担 、有利益分享 分别以 3.49 分和 3.08 分的认同度紧随其后对社区意识做奉献,与公民社会的核心理念也不谋而合。从社区意识与其他四个因子的关联度看,它直接影响到社区介入r=0.67)和社区运行(r=0.36)。 2 .社区介入。社区介入缺乏一直是困扰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阻碍,从单位制下的发动式介入过渡到权责观驱动下的主动式介入,社区迈向寓居、介入融合的公共空间,社区社会的建构才有可能。模型右上方的社区介入因子生成途径表示清楚,居民有时间介入和介入的活动丰富、有吸引力是提升社区介入度的重要元素,因子得分系数分别到达 0.69
27、 和 0.65。近年来社区介入中有一种独特现象:一旦牵涉到利益受损,社区成员临时集结介入还是比拟容易的,而当利益补偿到位、冲突消解,介入又几乎归为零。从 有利益分享 的残差 e10 与 有闲介入 的残差 e8 的互关联可以看出,模型修正时两者的联合与其它修正相比能减少最大方差。当然 ,网络介入 在解决社区成员不在场的介入提供了新通道,网络介入在将外部大社会与社区小社会融汇贯穿方面的作用还将得到不断延展。 两个主观指标之间除了从理念到行动,以及由行动的累积进而更新理念,循环往复并保持 0.67的高相关系数之外,残差与潜变量之间、残差与残差之间的关联度也非常活泼踊跃,表示清楚来自社区成员的能动性是
28、社区社会的活力源泉,他们的社区价值观、社区介入度直接带来社区社会的发生和进步。 二社区社会的客观指标及其建构 1. 社区组织。在 2018 年的调研中 直选社区委 的选项在社区治理重点中还排第三位,2020 年的调研已落到第十三位,构造方程模型中此项对社区组织因子的奉献因子得分系数为 0.42也落后于 选举业委会 因子得分系数为 0.54,国家行政气力在社区的衰减本来是社区社会萌芽的契机,但当前的模型中物业对社区组织的奉献占据两项,一项为哪一项 物业市场化 例如收费与服务对等、另一项为哪一项 物业精细化 例如提供更多服务内容,而象征社区社会的另一股气力 组织参与 ,即社区民间组织更多卷入社区事
29、务,并没有对 社区组织 有显著奉献,当前仅作为社区运行的一分子,还未构成对社区组织权利的瓜分。社区组织中国家、市场和社会的架构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弱小:社区委外表上是居民自治组织但大多行使国家末端的行政职责、业委会在组织地位的认定上还存在模糊地带,而社区民间组织通过购买或孵化进入社区,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最多介入 准社会 的建构。 2. 社区硬件。五城市的再研究中唯独 社区环境 、 社区安全 这两项硬件指标连续在重要性均分上稳居前两位,其他变量在两轮的调研中其重要性都各有差异。由 2020 年数据生成的构造模型中这两个变量也非常清楚明晰地区别于其他因子,以 0.76 和 0.71
30、的高因子得分独立生成 社区硬件 这一因子。就中国城市社区短短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社区基础设施、配备仍不能完全知足需求,社区成员对此的最基本等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社会的快速发育。 3. 社区运行。在日常社区运行中有 8 个观察变量同时做奉献,且因子得分系数平衡地分布在0.62 和 0.76 之间,社区社会的建构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从居民、组织全方位参与,到邻里互动、社区活动、社区议事的常规开展,再到社区为全社会将来最关注的养老问题提供服务平台,以及怎样应对近期几年社区信息公开中呼吁较多的财务公开,最后到社区社会的网络延展等,无一不需要社区系统的良性运行来做保障,很难讲孰先孰后、孰轻熟
31、重,残差的多维互关联也印证这点。 就上述构造模型中五因子所构成、整合的复杂系统,再根据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构造转型中关于公共、开放、公益性、公开、非强迫性、理性批判等的七个标准,中国城市社区从相对封闭的寓居空间,走向多元参与、主动介入和共担责任的主客观兼融的社会空间,已有了一个基本雏形,但阻碍其实现的羁绊仍明显存在,社区社会的理想建构还有待进一步的反思和行动。 四、社区社会:反思与行动 2018 年至 2020 年对北京、深圳、南京、沈阳和西宁等五城市社区的再研究,从社区组织的构造变迁、社区治理的重心转移,以及社区意识和社区介入的自觉自醒等不同侧面展示了一幅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疆域:国家对城市社
32、区的行政干涉随着社区委的日渐式微正转向间接、隐性的方式,例如购买和孵化;国家在社区让渡的权利很大一部分被市场接管,但物业公司对社区的经济侵入并未博得治理权威;社区成员在对社区环境和安全欲求仍未填满的情形下,对社区内的互动交往、扶弱养老、信息公开和参政议政等有等待、有追求,但行动的缺乏还是窘境,以致于居民的社区情感归属、介入意愿等仍未有明显提升;而代表社区居民利益的业委会在最近几年的成长经过中非但没有壮大,业委会选举难、自治难、维权难等一重又一重障碍使得社区居民在社区社会的疆域中找不到落脚点。 需要反思的是国家卷入的社区社会有没有生长空间?构造方程模型呈现的社区社会蓝图中,除了 直选社区委 这一
33、项,几乎没有看到国家的影子,与社区外部的 大,小社会 相比,前者的放下与后者的放大之间显然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其实基层一直试图通过无形的手间接提供社区服务、介入社区治理,而架起这一桥梁的社会组织或民非组织在成长的通道中走得也很困难。深受滕尼斯影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预示 下一个社会的管理 时,曾在、大企业和公民中寻找最终的管理者,他以为 我们迫切需要以建立社区为目的的非营利社会部门的快速成长,才能使社区成为新社会环境,也就是都市的主角 。只是 2018 年、2020 年两轮的调查中关于 引进更多社区民间组织 这一选项在所有治理重点中都排最后,显然外部社会的要素缺失,不能等待社区里会发生奇迹。事
34、实上五城市再研究所呈现的社区权利混沌局面,或某种意义的真空局面,回到有序还是有路可探:让国家去做国家的事,例如社区养老等保障类事务;让市场去做市场的事,例如物业管理;让居民回归到居民该做的事,例如各类、各级社区介入等,当然关键是居民要在场。 不在场的社会怎样建构?这是一直困扰社区社会的核心问题。这里的不在场并非吉登斯所讲的时空分离式的 缺场 或 脱域 ,而是真正的不在场。社区日常的互动、活动或议事,在场的多半是老年群体或其他依靠社区的弱势群体,充满活力的、有社区改造力的中青年群体因各种理由不在场,除非有损个体利益的社区冲突来驱动。在 2018 年被访者还对有可能改变这种不在场,承载居民自组织的
35、业委会抱有乐观等待,而五年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在深圳这一首个业委会诞生之地也得到了印证, 深圳共有物业项目 6835 个,华而不实住宅区 4265 个;在各监管部门备案的业委会,2018 年是 1355 个,2018 年是 1100 个,2020 年只要 868 个;868 个业委会里,又有不少因换届不成功等原因,处在瘫痪状态;全市实际运转的业委会低于 7%。 不在场的缘由假如归于社区意识缺乏,但调查又显示在社区中 人人都参与 、有责任共担 、 有利益分享 的理念不仅有高的认同,而且还没有城市差异,更何况网络时代比以往更有条件应对不在场。如此分析不在场还是缘于居民自组织能力的缺失,或者讲在外部社
36、会中自组织时机、空间和体悟的缺乏直接影响到内部社区社会的自组织行动。 对社区而言,内外部社会的互相浸透在所难免,只是假如外部没有大社会格局,一切还在探寻求索行进中,社区能否通过其内部小社会的逐步建构,朝着大社会的方向,然后向外部生长? 人需要社区,也需要社会 个体从社区中获得地位和归属感,在社会中发挥功能 19 世纪滕尼斯留给 20 世纪德鲁克的启迪,对 21 世纪的中国城市仍然适用,不仅如此,中国公众需要在社区社会中习得介入的体验、自组织的体验、改善且因而获益的体验,甚至需要通过在社区的小社会天地中,感遭到自个能够驾驭、能够奉献,并对其融入外部大社会的价值观有所触动,如此往复,社区不仅能够向社会输送公民,为公民建构社会储备善、勇气、智慧和历炼,也为中国建构好社会搭建了过河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