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百年民族性理论话语的谱系学考察,少数民族文学论文.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294641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百年民族性理论话语的谱系学考察,少数民族文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近百年民族性理论话语的谱系学考察,少数民族文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百年民族性理论话语的谱系学考察,少数民族文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百年民族性理论话语的谱系学考察,少数民族文学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近百年民族性理论话语的谱系学考察,少数民族文学论文摘 要: 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发展具有特别密切的联络, 民族性一直是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核心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前以及十七年时期, 文学民族性的主调是政治民族主义, 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20世纪80年代, 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性成为重要议题, 强调文学对民族生活世界的现实主义描写;90年代以后, 民族性即民族精神成为共鸣。然而, 对民族性的过度强调忽视了文学的其他价值, 民族精神的内涵模糊导致了民族文学研究的简单形式化, 诱使了民族文学创作的景观化。因而, 民族文学研究应坚持人文性、民族性、文学性的三重整体价值观。 本文关键词语: 民族性;

2、 人文性; 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文学; Abstract: Nationalism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modern times.Nationality has traditionally been the core criterion of literary creation and evaluation.The main tone of literary nationality was radical nationalism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

3、RC and the Seventeen Years.Thereafter, nationalism of ethnic literature beca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1980 s.Mainstream ideology is realistic description of the national life would be in this phase.It s become a consensus that the core of nationalism is the national spirit after the 1990 s.Howeve

4、r, the over-emphasis on nationality neglects the additional values of literature.Its outcome is the simplification, patronize of the research of ethnic literature.Finally, the standard of evalu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humanity, ethnic features and litera

5、ry value. Keyword: Nationality; Humanity; National Spirit; Ethnic Literature; 民族性是衡量文学的核心标准之一。文学民族性作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异常复杂的问题域, 它与文学的世界性、当代性、人民性、地方性、民间性等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下中国已成话语高潮的多民族文学领域, 民族性 是最为高频的词汇。此民族性又必须在族群性和国族性的概念区分下才能定义其内涵。凡此种种, 皆讲明民族性是当下学界广泛使用的文学批评标准, 但民族性问题的复杂性又导致了对它的误用和滥用。因而, 考察对中国近百年民族性理论话语的谱系学, 对重新审视民族性

6、的内涵、多民族文学的评价标准等问题异常重要。 一、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文学民族性思想 国内初次提及 民族性 概念的当属茅盾。他在1922年一场名为 文学与人生 的演讲中讲到: 大凡一个人种, 总有他的性质, 东方民族多含神秘性, 因而, 他们的文学, 也是超现实的。民族的性质, 和文学也有关系。 1 (P.269) 在茅盾这里, 固然没有直接用到 民族性 , 但其 民族的性质 已经是指一个民族的根本属性了, 这种根本属性也被归结到文化层面。1923年, 仲夏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题为(奉献于新诗人之前的文章, 文中针对 中国人是野蛮人 的论调进行了辩驳。仲夏以为, 中华民族性 并不是 一般吃

7、洋饭放洋屁的留学生或西崽 所讲的 野蛮 卑劣 腐败 堕落 不良 , 洋族的民族性, 不见得比我们高尚或且比我们还低下 。2文中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当时的时代气氛中无可厚非, 但仲夏基于中外民族文化比拟的视野来议论民族性, 这是可取的。文中还屡次提到 民族精神 一词, 将民族性的根本指向民族精神。他讲: 我们要做新诗人的青年们, 关于表现民族伟大精神的作品, 要十分多做, 做醒已死的人心, 抬高民族的地位, 鼓励人民奋斗, 使人民有为国效死的精神。 2这里的民族性在内涵上等同于国民性。 1925年, 蒋光赤在(民国日报副刊发表了文章(当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文中讲到: 中华民族一定要产生几个伟大

8、的文学家!一定要产生几个能够代表民族性, 能够代表民族解放精神的文学家! 显然, 这里的 民族性 缩小到了革命文学以及阶级性的层面。1927年12月19日, 鲁迅在(时事新报的副刊上发表文章(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 文中在评价陶云庆的诗歌时讲, 他以新的形, 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个的世界, 而华而不实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 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 则就是:民族性 3 (P.549) 。在鲁迅看来, 新形新色只是一种外在形式, 是一个载体, 其根基还是中国向来的魂灵, 他并非 之乎者也 , 由于用的是新的形和新的色;也不是 yes no , 由于究竟他是中国人 3 (P.550) 。鲁迅所言 民族

9、性 指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特质, 其立足点是文化层面的民族主义。鲁迅之后, 缘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 民族性 的概念基于更强烈的民族主义而侧重政治层面。 抗日战争期间, 关于文艺民族形式的讨论是当时政治、文化领域的大事件, 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1938年10月, 同志在(中国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提出, 洋八股必须废止, 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 教条主义必须休息, 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分离起来, 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做法, 我们则要把二者严密地结合起来 4 (P.534) 。当时一些论

10、者对这段话断章取义, 以为同志强调的民族形式就是 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 而对后文的 把二者严密地结合起来 以及全文中的其他内容视而不见, 由此片面强调群众化、民间化。只要少数学者注意到此问题, 王实味在(文艺民族形式问题上的旧错误与新偏向一文中对的民族形式论进行了准确阐释。他强调: 把人类的进步文化 根据我们民族的特点来应用, 就是文化的民族形式, 文艺的民族形式自然也是如此 只断章取义捉住 老百姓喜闻乐见 , 而把 新鲜活泼 (进步) 丢在脑后, 于是强调 旧形式 和 民间形式 为万应药, 进一步武断的断定老百姓不能接受新文艺 一切这类的意见, 也都应该

11、遭到批判。 5 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前与文学民族性相关的文艺思想, 另一个重要人物不得不提, 那就是胡风。胡风以为: 在文艺上面, 对象是民族的现实, 方式方法是现实主义 这就是国际性和民族性的矛盾的统一, 新民主主义的内容 和 民族的形式 的矛盾和统一。所以民族形式, 不能是独立发展的形式, 而是反映了民族现实的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所要求的、所包含的形式。 6 (PP.256257) 胡风的 民族形式 由 有机统一体 力感 和 活性 三个部分组成。详细而言, 民族形式 包括四个层次:一律。十分是在当下全球化已成现实的多元文化交融的语境中, 民族性的过度强调使得研究者的视野越来越狭隘。固然民族性

12、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属性之一, 但文学的价值却不仅限于民族性。过度强调民族性, 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忽视文学作品的其他价值。聚焦新时期以来的民族文学研究, 在看到少数民族文学兴盛的同时, 也能够发现封闭、单一的评价机制对民族文学研究和创作的束缚。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评价动辄就冠以民族特色, 诱导了少数民族作家过度追求民族特色, 忽略了审美层面的创新和深层人文内涵的挖掘。因而, 在当下的文学研究中, 研究者务必意识到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一个复杂的场域, 民族性仅仅仅是华而不实一种, 要注重开掘作品的多种价值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 重新审视 民族性 的内涵, 近百年来已达成了基本共鸣 民族性即民族精神。这似乎

13、又是一个合情合理、无可辩驳的结论。不得不讲对民族精神的界定也深切进入到心理构造、民族目光、民族伦理、民族价值等层面, 亦特别到位。然而, 真正到文学作品的批评实践, 真正做到深切进入细致分析的却又不多。很多批评文章将地方俚语、民俗仪式、服饰穿着打扮等同于民族特色, 甚至将生活世界的文化特点或者民族历史典籍中的文化特征强行塞进作品。这显然忽略了文学艺术的独特性, 忽略了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所以, 我们应该转变考虑的方式, 不是民族文化怎样具体表现出在作品中, 而是作品怎样具备民族性。前者将文学置于文化的注脚, 后者从详细的文学作品出发, 重视文学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重视文学各层面、各因素的

14、互动以生成民族特征的经过。 基于此, 笔者以为文学研究十分是当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不能独重民族特色, 应坚持人文性、民族性和文学性的三重标准。人文性是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评价的首要标准, 其基本出发点是面对现代人的需求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其核心是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其详细要求则是对人性美丽、生命价值、人的自由、社会和谐以及美妙将来的表现。文学的民族性研究务必深究从文化到文学的转化经过, 即文化中的表象层次如民俗、语言等怎样与文本中的故事、形象、意象等互动以转化文化深层价值, 务必注意文化、作家、作品、读者的互动转化生成民族性的经过。人文性和民族性是基于内容层面的价值判定, 还必须在文学作品的

15、审美表示出即文学性中实现。因而, 文学批评务必将三者统一起来, 不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详细而言, 以文学作品为中心, 假如作品具有人文性和民族性的价值, 那么它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这即是三者统一起来的追问, 考虑的是文本的表意方式与所表内容之间的关系。文学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是现实世界和文本世界的中介环节, 即社会文化怎样转化到文学作品中, 也即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如风俗、仪式、观念、需求、道德等是怎样与文学的意象、形象、叙事、修辞等互动的, 两者的互动构成了文学作品的人文性、民族性和文学性。在当下少数民族文学反思意识逐步加强的语境中, 这或许是一条值得进一步讨论以细化深化民族文学研究的道路。 以下

16、为参考文献 1茅盾全集 (第18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2仲夏.奉献于新诗人之前J.中国青年, 1923, (10) . 3鲁迅全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4选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5 王实味.文艺民族形式问题上的旧错误与新偏向N.中国文化, 1941-05-25. 6 胡风评论集 (中)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7谭好哲, 等.当代性与民族性: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双重追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8 陈思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 (第二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

17、9刘长.论文学民族性的社会基础J.昆明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3) . 10许明晶.文艺民族性问题随想J.朔方, 1984, (4) . 11杨曾宪.论艺术民族性与民族化问题J.文谭, 1983, (1) . 12李明生.文学的民族性:民族生存需要的内聚与外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8, (3) . 13许奕谋.文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西北民族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1) . 14猛谋.论民族性J.内蒙古社会科学 (文史哲版) , 1987, (3) . 15以民.国家与文学 兼谈文学的民族性并与 寻根派 对话J.温州师院

18、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7, (4) . 16程代熙.略论别林斯基的文学民族化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 1978, (2) . 17别林斯基论文学M.梁真, 译.上海: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1958. 18别林斯基文学论文选M.满涛, 辛未艾,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19孙荪, 黎辉.寻找民族性与当代化的契合点 文学 民族化 问题论纲J.中州学刊, 1989, (2) . 20侯琪, 侯林.文学民族性琐议J.东岳论丛, 1983, (3) . 21孟广来.论民族文学和文学的民族性J.民族文学研究, 1985, (2) . 22扎拉嘎.文学的民族性与新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J.

19、民族文学研究, 1984, (3) . 23安尚育.关于民族性、当代意识和彝族文学的考虑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7, (2) . 24杨继国.民族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评张承志回族题材的作品J.民族文学, 1989, (5) . 25闻慧.谈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J.北京社会科学, 1990, (1) . 26 吴元迈.民族特色和吸收借鉴N.人民日报, 1992-02-20. 27吴重阳.中华文学的多民族性散论J.文艺争鸣, 1992, (4) . 28王庆生, 樊星.新中国文学民族性的回首与考虑J.文学评论, 1999, (4) . 29吴元迈.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 兼论文

20、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1, (2) . 30 童庆炳.建立全球化时代的开放型民族文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 (4) . 31杜书瀛.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J.民族艺术研究, 2002, (3) . 32王一川.当下文学的全球民族性问题J.求索, 2002, (4) . 33马建辉.全球化语境中文学的民族性与人民性问题J.河北学刊, 2001, (6) . 34卢燕娟.以 人民性 重建 民族性 延安文艺中的 民族形式 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0, (3) . 35朝戈金.文学的民族性:五个阐释维度J.民族文学研究, 2020, (4) . 注释 1 参见向云驹、周国茂(别林斯基文学民族性思想试探, 载(民族文学研究1985年第2期;张春吉(别林斯基的文学民族化理论, 载(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1期。 2 陈训明以为普希金的概念不清楚明晰, 是人民性和民族性的混用, 而中译者却未加以区分, 经常译为 民族性 , 而普希金的中文译者张铁夫以为普希金时代的 人民性 实指 民族性 , 因而 民族性 的译法符合普希金的用意和语境。详见陈训明(普希金关于文学民族性与人民性的阐述, 载(国外文学2002年第2期;张铁夫(再论普希金的文学人民性思想, 载(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 农业相关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