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利弊.docx

上传人:安*** 文档编号:73268714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利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论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利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利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利弊.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试论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利弊RFID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该技术最早起源于l94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敌我识别系统。之后几十年,该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对图书馆界来说,RFID技术还是个很新的名词,其最早的应用始于2l世纪初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内华达州立大学图书馆,而不是国内通常所认为的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目前,此项技术在国外已有500多家图书馆开始试用。2005年底,国内的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开始筹建国内第一家RFID馆藏管理系统并于2006年2月20日正式对

2、外开放。目前,在中国最大的RFID项目的图书馆是深圳图书馆。截至2007年l2月,国内在继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及深圳图书馆后,已有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武汉图书馆、汕头大学图书馆纷纷采用了RFID技术。通过RFID技术,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已充分认识到RFID技术所带来的伟大变革。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等也在规划实施中。但是,正如双刃剑一样,凡事都有两面性,作者将以本人所在的武汉图书馆为例,探讨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中的利弊。1RFID技术及RFID系统简

3、介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射频识别方式,它通过非接触和非线性可见的方式传送标志资料,以达到物体身份识别的目的。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一般用于借还书刊和排架顺架工作。图书馆在实施此项技术时需要在每一本书内植入芯片,即RFID标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子标签来取代传统的条形码,同时配备手持点检仪对电子标签进行扫描,用以交换信息和识别图书。RFID一方面完全具备条码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有着许多条码无法企及的新功能。一般认为,RFID技术与传统的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具有储存数据可更新、容量大、可重复使用,可同时读取多个数据等优越性,具有超越条形码的智能性特点。RFID系统是基于RFID技术,应用无

4、线射频,以非接触、无视觉、可靠性高的方式传递特定识别信息的网络系统。从本质上看,RFID是一种可能代替条形码技术的标签技术革新,它以无线、大容量、智能化等特点将逐步取代条形码技术的地位。一般来说,引进图书馆运行的RFID系统包括如下子系统:电子标签加工和识别系统、RFID借书证系统、架位采集与管理系统、借阅流通系统、安全系统、自动分拣系统和典藏管理系统。2RFID系统在我馆的应用我馆于2007年11月引进了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这项系统由武汉飞天智能有限责任公司承建。该系统由读者办证系统、图书自助借还系统、馆藏架位管理系统、智能安全门、柜台工作站、图书编目系统和系统管理软件平台等组成。其中

5、主要设备包括:自助借还书机、智能书车、编目及柜台工作站读写器、全套软件等。由于该项技术成本有点偏高,又是一项新技术,所以在大规模实施之前,先在我馆青少年阅览室进行试点运行以对其成熟性及应用效果进行考察。我馆青少年阅览室面积达300m,藏书近30000册。通过近半年的运行,其优越性及出现的问题都一一显现。21RFID在图书馆应用的优点(1)读取便捷RFID以非接触式读取信息,与现在使用的条形码读取相比较,操作简便。RFID标签不需要像条码扫描一样要把条码扫描器直接对准条码标签才能进行读取,它只要在探测范围内,可以以任何方向、角度读取数据,这样就大大方便了工作人员和读者。(2)读取速度快提高了流通

6、效率。RFID可以同时读取多个芯片信息,也就是说可以同时处理几本书籍的借还手续,将原来条码扫描的1次l条变成了批处理操作,并且能够在移动中读取数据。例如,之前读者借阅书籍时。必须由人工一本一本地扫描书籍的条形码。如今,读者只需将其要借阅的所有书籍放在自助借还机上,根据提示进行相应的点键操作,就可以一次性地借出系统默认的最大限量的书籍,可借阅书籍的数量可以根据各图书馆的规定自行设置,虽然从理论上来说,ls可读取多达20册图书的标签,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最大数量可以同时识别5册书籍。因此,我馆的青少年阅览室在采用了这个系统后,相比以前大大提高了流通速度。(3)提高了图书盘点速度利用手持点检仪,

7、通过电波信号与RF1D芯片交换信息,可以同时读取多本书籍信息。这就不需要从书架上取下书,就能找到书籍的位置。了解书籍的信息。过去,南于无法直接从架上读取条码,进行这些工作一般需要大量重复的手工劳动。例如,馆藏清点时必须将厚重的书刊一本本地从高高的书架上取下、翻开,扫人条码后再逐本放回,工作极为繁重。而使用RF1D以后,只要用手持RF1D阅读器沿着书架上下扫描一遍,事先存人RF1D标签里的与书籍相关的信息都将一一呈现,这样不但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使馆藏清点成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提高了管理水平。该方式与传统的点检方式相比,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省了图书馆员的大量时间

8、。(4)减少了错架乱架率由于现在的阅览室采用的多是开架阅览方式,读者多了后,图书被错置乱放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有一本书放错了位置,读者甚至馆员也很难在茫茫书海巾查找出来。如果采用RFID技术,则只需在RFID阅读器中输入要检查的号码段或要找的书名等,沿着书架依次扫描,一旦发现排架错误或找到所要的书刊时,立刻用声光报警,这使得查找工作变得非常方便,也能显著降低错架乱架率。22RFJD在图书馆应用的缺点(1)RFID标签价格太高以我馆青少年阅览室使用的电子标签(即植入RFID芯片的射频标签)为例,我馆使用的是芬兰UPMRaflatac公司生产的RFID图书标签,每枚标签的售价为4元,数据存储容量为

9、256B。它较目前图书馆使用的条形码价格上贵了上百倍。由于品牌、质量、数据存储容量等的不同,RFID图书标签在价格上还有差异,贵一些的甚至达10元左右一枚。以我馆一个青少年阅览室3万册的藏书量来计算,电子标签的成本就已经达到l2万元人民币。这对一家市级图书馆而言,成本支出还是相当大的。(2)RFID信号不稳定经过半年的观察,我们发现在借阅流通过程中,如果电子标签被多层厚实的包裹物阻隔,或受到外力挤压,或被金属物质(包括锡箔纸)阻挡,甚至以利器切断天线线圈,RFID都会丧失信号。例如:当有些小读者如果用衣服包裹未办理借阅手续的书籍,或用手紧紧压住标签,或用金属文具盒隔开书籍经过安全门时系统都不会

10、报警。贴有电子标签的厚壳书或金属封面、封底的书在自助借还机上由于芯片信号的丧失都无法办理借阅手续,而且两个RFID芯片相向的书放在一起,两个芯片的信号会相互干扰,其巾一个可能会覆盖另外一个的信号。遇见上述情况时仍旧要依靠工作人员手工办理借还手续。(3)RFID标签极易发现其实,在图书馆的实际运用中,RFID标签表现出的最致命的缺陷是极容易被外力污损而导致书籍的盗失。由于一枚RFID标签的尺寸为50minx50am,占用面积很大,不可能像以前的防盗磁条可以隐藏在书中隐蔽的地方,只能贴在书的封底内侧,所以极容易被发现而毁坏。特别是少年儿童,天性好奇,一旦发现标签,有少数人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撕掉标签

11、,从而导致书籍的盗失。另外,我们还发现,RFID标签抗水性也较差,书一旦打湿后,RFID的信号就失效了。所以,由于RFID标签本身容易污损而导致的安全问题是使用RFID系统最大的问题。3结语虽然RF1D系统在图书馆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缺陷性,但是瑕不掩瑜。我馆在使用电子标签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后以全新的服务形式让读者真正享受到了现代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快捷与准确。经过几个月的运行我馆青少年阅览室的读者阅览量及书刊流通量与同期相比均有大幅提高(见图1)。RF1D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借阅服务和典藏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还可以促使工作人员更加全心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知识含量的服务和开展更多的读者活动。总之,REID技术的出现为数字图书馆大潮中的图书馆传统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技术的成熟,标签成本的降低,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620)this.style.width=620;border=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工程图纸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