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案_第24课《出师表》(精选13篇).docx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73188837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9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教案_第24课《出师表》(精选1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九年级语文教案_第24课《出师表》(精选1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教案_第24课《出师表》(精选1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教案_第24课《出师表》(精选13篇).doc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4课 出师表(精选13篇)第24课 出师表(精选13篇)第24课 出师表 篇1第24课 出师表 教学要点: 一、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二、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四、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五、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三、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

2、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

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三、生字

4、、重点词 1、给生字注音: c hng fi zhp b qu gu wi 殂 弘 菲 陟 否 裨 阙 苟 猥 s n rng ji zu y z tu 夙 驽 攘 咎 诹 祎 咨 颓 先帝遗德y 性行淑均匀xng 以塞忠谏之路s 以遗陛下wi 行阵和睦hng 长史zhng 2、解释重点词: 危急存亡之秋:紧要时刻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 不宜异同:不同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给予 叹息痛恨:痛心遗憾 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而鄙陋 猥自枉屈: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由是感激:感动、激动 遂许先帝以驱驰:奔

5、走效劳 深入不毛:苗 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奸凶:排除、铲除 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 以咨诹善道:询问 四、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五、学生自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前五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1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6、?“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二、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三、第3、4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提出亲贤的具

7、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四、第5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

8、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 三 课 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词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后4段的内容,并对每段内容加以小结。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6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

9、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二、第7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

10、之情的决心。 三、第8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四、第9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第 四 课 时 总结复习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二、 复习重点词。 三、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 一、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二、复习重点词。 三、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难点:

11、总结全文,分析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板书:出 师 表 诸葛亮(蜀) (1)第一层:分析形势,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 一 (2)第二层: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严明” 晓之以理 (3-5)第三层:推荐文臣武将,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小” (6)述身世,讲经历。 二 (7)叙述受命之后的心情与措施,表忠心。 动之以情 (8)总提期望与要求。 (9)结束语 报先帝、忠陛下 二、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他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汉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12、,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词恳切,语重心长,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

13、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 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 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三、复习重点词 四、完成课后练习

14、 第24课 出师表 篇2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并提问文中重点词句的解释。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出示投影片)1.选择题。(1)“卑鄙”的意思是( )A.(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B.见识浅陋。C.地位低下。D.低微而鄙俗。(2)“尔来”的意思是( )A.从那时以来 B.你来 C.算来 D.从来(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C.将军宜往驾顾之D.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今以蒋氏观之E.

15、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F.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B.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C.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D.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A.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B.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C.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D.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2.“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4.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参考答案:1、(1)D (2)A (3)A、C

16、(4)A、F (5)B (6)B 2、又 3、咨询 三顾茅庐 4、(略)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四、讨论问题。1.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六、师生互动,讲读8、9段。1.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

17、讲述大意。2.教师重点点拨: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3.分析结构层次。七、归纳中心思想。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比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八、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1.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

18、,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2.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陆

19、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九、课外拓展: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第24课 出师表 篇3出师表教学目的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教学设想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

20、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三、解题。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

21、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2、;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五、讲读第1段。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

23、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 宜:应该。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2 学生讲述大意。3 讨论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先帝中道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

24、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4 分析本段的层次。板书:六、布置作业。1 熟读、背诵第1段。2 预习25段。课后记

25、:第二课时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二、讲读第2段。1 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 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2 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板书:三、讲读第35段。1 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2 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 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

26、 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垮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3 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板书:四、讨论问题。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

27、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五、布置作业。1、熟读25段。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课后记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1 选择题。(1)“卑鄙”的意思是( )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B 见识浅陋。C 地位低下。D 低微而鄙俗。(2)“尔来”的意思是( )A 从那时以来 B 你来 C 算来 D 从来(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 顾野有麦

28、场,场主积薪其中C 将军宜往驾顾之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A 先帝不以臣卑鄙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 今以蒋氏观之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C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

29、不器重自己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合成词: 成语: 4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1 (1)D (2)A (3)A、C (4)A、F (5)B (6)B 2 又 3 咨询 三顾茅庐 4 (略)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四、讨论问题。1 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

30、识?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板书:六、布置作业。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课后记:第四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二、讲读8、9段。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2 教师重点点拨: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3 分析结构层次。板书:三、归纳中心思想。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四、归纳写作特点。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

31、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32、(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五、布置作业。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同义合成词: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

33、词)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2 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4 背诵全文。课后记:附:出师表难句例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

34、。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穀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

35、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引喻失义“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性行淑均“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

36、“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非苟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警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37、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

38、身分,枉驾相顾。深入不毛“毛“就是“苗”。“毛”今读开口呼;“苗”今读齐齿呼,是来自开口呼,古音中随处可见。又,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周礼地官载师:“凡宅有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没有。又,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李注:“发,犹毛也。”司马注:“北极之下无毛之地也。”“穷发”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长草木。一说“不毛”就是现在缅甸北部离开我国国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当地少数民族至今还供有诸葛亮像。译文:深入到连桑麻也不能生长的地方。不效则治臣之罪有人注“效”为

39、“生效”、“成功”,欠妥。“效”当是“尽力”,汉书韩信传:“顾效愚忠。”韩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谓明劫。”“不效”,不尽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译文:不尽力,就处治臣仆的罪。察纳雅言一些注家都注“雅言”为“正言”。此说不误。但“雅言”为什么会是“正言”?“雅”,本来是“乌雅”,鸟名,跟“正”没有联系,这里是“夏”的借字。“夏”,说文:“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由“中国之人”又转移为“正”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纽“鱼”部,“夏”在“晓”纽“鱼”部,“疑”、“晓”

40、旁纽双声,参见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夏夏犹衙衙吾吾雅雅也。”荀子儒效“居夏而夏”,又荣辱“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贵的)言”、“正言”、“中(适当的)言”。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雅儒”就是“正派的的儒生”。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庶竭弩钝“庶”,有的注家说是“庶几”,不确。经传释词引尔雅释言:“庶,幸也。”郝懿行义疏:“庶又为幸者,犹觊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庶无悔罪言幸无也,庶见素冠兮言幸见也。”“觊”音义同“希”同“幸”。肖统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扑。”“希”、“庶”是“互文”。为什么“庶”作“

41、希”、作“幸”讲?这是假借,今吴语区常州一带“猪”读j,“书”读x,“储”读q。“庶”在“书(审三)”纽“鱼”部,“希”在“晓”纽“微”部;“幸”在“匣”纽“耕”部。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指出“审三跟晓、匣相通”。“鱼”、“阳”对转,“耕”、“阳”旁转。王力同源字典:“鱼,元通转,微、元旁对转。”王、黄二位先生书中都有很多实例。译文:希望使我尽点儿笨力。第24课 出师表 篇4作为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之一的阅读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纵观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发现考查的能力项目越来越容易检验出真正的阅读能力。为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现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了出师表吕氏春秋下贤比较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20xx云南省普洱、西双版纳,1014,12分)阅读下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