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因素种群群落.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因素种群群落.pptx(8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阳光植物随海拔高度的分层现象温度动物的换毛、鸟类的换羽阳光干旱环境中植物的形态水菊花一般秋末开花阳光蛇的冬眠温度二、非生物因素二、非生物因素第1页/共88页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作用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光质影响海洋植物分布繁殖日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鸟类的迁徙、鸟类的换羽与兽类的换毛对动物活动的影响1 1、光、光第2页/共88页1)影响生物的分布。植物的南北地带的分布、海拔高度的分层现象。2)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水稻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都要求一定的温度不同3)影响动物的形态动物的冬眠4)影响动物的某些行为。2 2、温度、温度东北虎和华南虎的差异第3页/共8
2、8页第4页/共88页3、水、水水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沙漠:仅少数动植物热带雨林: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多第5页/共88页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生物因素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三、生物因素三、生物因素第6页/共88页(一)种内关系(一)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对失败的个体是有害的,甚至死亡。但有利于种群发展进化。争夺食物、配偶、生存空间等争夺食物、配偶、生存空间等原因意义第7页/共88页根瘤菌地衣1.互利共生互利共生(二)种间关系第8页/共88页互利共生营养关系数量关系AB第9页/共88页菟丝子2.寄寄生生体表寄生体内寄生第10页/共88页猪肉绦虫血吸虫第11页/共88页寄生营养关系
3、ABA B第12页/共88页3.竞争竞争诱因: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活方式越接近,生物之间的竞争越激烈意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第13页/共88页竞争营养关系数量关系ABCA和B的竞争能力相同A比B的竞争能力强第14页/共88页4.捕食捕食第15页/共88页捕食营养关系数量关系AB第16页/共88页1.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2.对某个或某种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素的作用不是等同的。3.在诸多的因素中,往往存在着主导作用即关键因素。四、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第17页/共88页时间时间鼠种群数量(只)鼠种群数量(只)黄鼬种群数量(只)黄鼬种群数量(只)鼠与黄鼬的关系捕食第18
4、页/共88页在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鸟鸣中次数的影响中,不列设计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是A、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B、记录同一时间不同天气该种鸟鸣叫次数C、记录繁殖季节种鸟鸣叫次数D、记录不同季节同一地点该种鸟鸣叫次数第19页/共88页右图表示鹞鹰攻击不同鸽群时取得成功的概率,也能表示鸽群防御能力的大()单独的鸽子比在鸽群中的鸽子被鹞鹰抓住的频率更小鹞鹰攻击较大的鸽群时,不太容易成功鹞鹰只攻击单独的鸽子攻击成功的比例与鸽群的数量成反比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A B C D 第20页/共88页 播种量的比例 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 燕麦 大麦 燕麦 02 08 42 133 04 06 81 5
5、6 06 04 98 32 08 02 105 13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正常生长发育,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第21页/共88页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下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A甲、乙均增B乙强甲弱C甲强乙弱D甲、乙均减弱 第22页/共88页(2006年全国卷4题)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
6、物为食物。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第23页/共88页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第24页/共88页(08理综)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
7、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第25页/共88页(08天津)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8、第26页/共88页(08海南)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是有害的C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D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第27页/共88页(09(09理综理综)5)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 C细菌
9、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答案:D D第28页/共88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X 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 BZ 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 CY 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选择的结果D DX 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
10、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物处于竞争劣势(09浙江理综6)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第29页/共88页A A、X 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分析:被捕食压力增加,则捕食者应该明显增多,或者是被分析:被捕食压力增加,则捕食者应该明显增多,或者是被捕食者明显减少。从图上可以看出捕食者明显减少。从图上可以看出X X营养级生物明显减少,营养级生物明显减少
11、,所以正确。所以正确。B B、Z 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分析:分析:Z Z营养级生物捕食的对象并没有改变(还是五种),营养级生物捕食的对象并没有改变(还是五种),个体的增加并不是因为不是对象专一引起的,所以不正确。个体的增加并不是因为不是对象专一引起的,所以不正确。C C、Y 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有选择的结果分析:两种生物基本不变,两种生物明显增加,一种生物明分析:两种生物基本不变,两种生物明显增加,一种生物明显减少,表示显减少,表示Y
12、Y营养级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为营养级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因为Y Y营养级营养级生物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所以看不出捕食者对捕食生物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所以看不出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所选择,所以不正确。对象有所选择,所以不正确。D D、X 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物处于竞争劣势分析:如有明显竞争关系,则其中一种减少,另两种就应该分析:如有明显竞争关系,则其中一种减少,另两种就应该增加,乙图并没有这种趋势,所以不正确。增加,乙图并没有这种趋势,所以不正确。第30页/共88页(09(09海南生物海南
13、生物)18)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林,这种现象是A.A.初生演替初生演替 B.B.生物入侵生物入侵 C.C.生物进化生物进化 D.D.种间竞争种间竞争答案:答案:D D第31页/共88页(09(09山东基能山东基能)23.)23.蔚蓝色的大海中生活着各种藻蔚蓝色的大海中生活着各种藻类植物,红藻的色素主要吸收蓝色光,褐藻的类植物,红藻的色素主要吸收蓝色光,褐藻
14、的色素主要吸收黄绿光,绿藻的色素主要吸收红色素主要吸收黄绿光,绿藻的色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在海水中各种光的穿透性按照红橙光,在海水中各种光的穿透性按照红-绿绿-篮篮的顺序逐渐增强。三种藻类由浅到深的垂直分的顺序逐渐增强。三种藻类由浅到深的垂直分布趋势是布趋势是A.A.红藻红藻-褐藻褐藻-绿藻绿藻 B.B.绿藻绿藻-红藻红藻-褐藻褐藻 C.C.褐藻褐藻-红藻红藻-绿藻绿藻 D.D.绿藻绿藻-褐藻褐藻-红藻红藻答案:答案:D D第32页/共88页(07理综II5)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
15、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D第33页/共88页 (07宁夏理综3)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B第34页/共88页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A (07江苏生物6)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第35页/共88页、种
16、群和生物群落、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第36页/共88页3、所有鲤鱼属于一个种群()。2、校园里长势相同的垂柳属于一个种群()1、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 ()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 B、一口池塘中全部鲤鱼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 D、一个农民种的全部水稻种群概念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B第37页/共88页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属于种群密度的是()A某地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一亩水稻的产量。C每平方米草地杂草的数量。D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种群有而个体没有的特征)种群特征
17、D第38页/共88页1.种群密度种群密度(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种群有而个体没有的特征)种群特征第39页/共88页(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样方法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多用于植物多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关键: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2)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第40页/共88页 例1、某同学在牛
18、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单位:只/hm2)?例2、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有多少只?N(46889)57只hm2N(4238)12133只第41页/共88页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 1)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样方
19、法样方法。在被调查种。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2 2)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捉放法)。(捉放法)。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行标志标志,然后,然后放回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经过一个
20、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志。根据重捕样本中标志者的比例,者的比例,估算估算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该区域的种群总数,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密度。种群数量种群数量=标志个体数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即:即:N=Mn/mN=Mn/m。第42页/共88页a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的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b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c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前提条件第43页/共88页例例1 1:草原上为了防
21、治鼠害,进行了一次鼠类种群密度调查。:草原上为了防治鼠害,进行了一次鼠类种群密度调查。在在1 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104104只,全部作好标志,只,全部作好标志,放回去。隔一段时间后,第二次进行捕捉,共捕获放回去。隔一段时间后,第二次进行捕捉,共捕获9090只,只,其中有标志的鼠其中有标志的鼠2020只。请推测这片草原上鼠的密度。只。请推测这片草原上鼠的密度。解析:这是用标志重捕法测定鼠种群的种群密度。标志重解析:这是用标志重捕法测定鼠种群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是取样调查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法是取样调查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捕中标志个体占总
22、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种群密度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种群密度=标志个体标志个体数(数(104104)重捕个体数(重捕个体数(9090)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2020)=468=468只只/平方千米。平方千米。答案:答案:468468只平方千米。只平方千米。第44页/共88页例例例例2.2.2.2.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很多,某同学采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很多,某同学采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很多,某同学采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很多,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记数,下面是其中一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记数,下面是其中一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记数,下面是其中一用样
23、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记数,下面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对样方中该植物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对样方中该植物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对样方中该植物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对样方中该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A A A A5 5 5 5个个个个 B B B B7 7 7 7个个个个 C C C C11111111个个个个 D D D D8 8 8 8个个个个 DD第45页/共88页(2004天津卷30)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2)调查B草原某种
24、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调查面积调查面积cm2草原类型草原类型1010101020202020404040408080808090909090100100100100110110110110120120120120130113013030140140140140A358141617192020B35691113131313C235888888第47页/共8
25、8页(2)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第48页/共88页 (2005年南京二模题)进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不宜采用的做法是()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B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块方形地块为样方C计算各样方内的平均值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A第49页/共88页 (2005年北京东城模题)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10
26、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B第50页/共88页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性别比例 (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动)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第51页/共88页5.年龄组成年龄组成 增长型老年成年幼年稳定型衰退型第52页/共88页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 决定密度大小种群数量直接影响年龄组成预测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影响密度大小外界环境影响种群数目变
27、动的关系图第53页/共88页第54页/共88页(2004年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三模题)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A种群密度B性别比例C出生率D年龄组成C第55页/共88页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头羊,既能保护草原,又能取得最好经济效益?怎样控制害虫数量,以防止虫灾发生?第57页/共88页3.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KK/2第58页/共88页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没有环境阻力增长率不变第59页/共88页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有环境阻力第60页/共88页右图表示某种在不同生态环境内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
28、、若在不受环境限制的条件下增长,该种群数量呈_曲线增长。但由于受环境阻力的制约,结果种群数量呈_曲线增长。XY第61页/共88页 图中阴影部分代表:_。2、当种群数量增长接近环境负载_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_,此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是_,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和_。在_点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型。在渔业生产中,一般在_以上捕捞,且使捕捞后剩余量控制在_点。K零A不再增长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增长K/2A环境阻力、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第62页/共88页原因是_ _。而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_时进行。3、在自然状态下,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_和_,间接影响种群数
29、量的种群特征是_和_。既可以获得较大的捕获量,又不未达到A点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影响资源再生第63页/共88页项目项目“J J”型曲线型曲线“S S”型曲线型曲线前提条前提条件件种群增种群增长率长率K K值的有值的有无无没有环境阻力有环境阻力有K值无K值保持稳定先升后降第64页/共88页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第65页/共88页 (2005年天津二模题)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30、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空间的关系D种群增长率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B第66页/共88页 (07理综I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D 第67页/共88页(08重庆)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68页/共88页(08江苏)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A B C D编编号号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31、采收对采收对象象现有生物现有生物量量年增长率年增长率/%/%年采收年采收量量马尾松林马尾松林马尾松马尾松200 00m200 00m3 32 21 000m1 000m3 3淡水湖泊淡水湖泊鲰鱼鲰鱼10 000kg10 000kg34343 600kg3 600kg山地山地甘草甘草1 000kg1 000kg2020300kg300kg滩涂滩涂沙蚕沙蚕10 000kg10 000kg3030500kg500kg 解析:中的采收量与增长量相差3%,相差2%为,相差10%,的增长量大于采收量。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的年采收量远远超过了年增加量,会使种群密度迅速变小,严重影响其平衡性,10年后将灭绝。第
32、69页/共88页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第70页/共88页(08上海)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第71页/共88页(年全国)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
33、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第72页/共88页(2007江苏生物)24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答案:D第73页/共88页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Bt1t2时间
34、内甲、乙种群呈“S”增长,甲种群从t2开始出现环境阻力C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D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第74页/共88页(08海南)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某池塘鱼个体的平均增长量与种群密度关系的是答案:B第75页/共88页右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第76页/共88页A.若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第77页/共88页C
35、.图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D.图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第78页/共88页二、生物群落二、生物群落 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1、生物群落的概念第79页/共88页(1)垂直结构:2、生物群落的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即不同生物占据不同高度。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高低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地段的现象。(2)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第80页/共88页 群落的垂直
36、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其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第81页/共88页第82页/共88页生物群落概念: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形成原因:是由于在一个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 不同的空间所形成的,与各种生态因素有密切的系。结构: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判断:山的不同海拔有不同的植物群落,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概念的三个要点: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各种生物的总和 群落的结构第83页/共88页垂直结构:植物(充
37、分利用环境,提供更多的有机物):光照第84页/共88页动物:食物、栖所(群落中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浮游动物: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第85页/共88页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树冠的疏密度,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具有这种特征的群落叫做镶嵌群落。第86页/共88页3、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 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湿度、食物 B、湿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D第87页/共88页感谢您的观看!第88页/共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