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兰新型城镇化资料.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士兰新型城镇化资料.ppt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目 录一、城市的区域化发展趋势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简况三、城乡统筹发展的要点四、实证第1页/共23页一、城市的区域化发展趋势 1.1 1.1、全球经济进入转型时期 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尽管局势发展非常微妙,但是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挑战下,世界经济开始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期。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全球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主动调整经济和科技战略布局,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
2、变。绿色低碳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特征。美国实施“绿色新政”,新能源产业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实质是扩大内需,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对石油进口依赖,促进中长期经济增长。欧盟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将低碳经济的发展视为“新的工业革命”推进欧盟经济向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向转型,成为低碳技术领域的领袖。许多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加快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第2页/共23页 1.21.2、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改造提升制造业。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先导性、支持性产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树立绿色低碳理念,节能减排为重点
3、。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从沿海向内地的转移是过去5-6年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现象,过去的5年里,中国沿
4、海地区的制造业资本正在向中西部转移。第3页/共23页 1.31.3、城市向区域化方向发展 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与周边地域连接起来,通过整体地域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否则,城市的发展将会失去基石,整体竞争力将会逐步下降,最终走向萎缩。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42年提出了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1972年首先提出美东城市群以后又提出了六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海岸城市密集区、欧洲西北部城市密集区、英格兰中部城市密集区、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区、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和中国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从现今的发展来看,这些大都市带中的五个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而中国
5、长江三角洲也即将成为世界经济的焦点,他们的发展已经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戈特曼在对美国东北海岸城市密集地区的研究指出,过去三个世纪里这一地区对美国的发展起到了中枢性的关键作用,其腹地范围不仅包括美国,甚至到了欧洲乃至全球。大都市带主宰着国家经济、文化、金融、通讯、贸易等方面的主要活动和发展政策的制订,甚至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要力量。这些巨大的城市化地域不仅仅是单个都市区的过分膨胀或多个都市区的简单组合,而且有着质的变化的全新有机整体。第4页/共23页世界六大城市群区位图世界六大城市群区位图第5页/共23页美国现有城市群(带)分布情况美国现有城市群(带)分布情况第6页/共23页日本东海道
6、大都市带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日本1970年后,城市化水平超70%,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三个人口和工业密集区为中坚,形成了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区。第7页/共23页 1.4 1.4、中国城市区域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在2010年已适时提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城镇化战略格局示意图城镇化战略格局示意图第8页/共23页1.4.1 1.4.1 1.4.1 1.4.1 优化提升东
7、部地区城市群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东部地区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优化开发区域,面临水土资源和生态环东部地区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优化开发区域,面临水土资源和生态环东部地区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优化开发区域,面临水土资源和生态环东部地区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优化开发区域,面临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制约,必须加快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制约,必须加快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制约,必须加快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制约,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
8、环境质量提升。加快形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升。加快形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升。加快形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升。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
9、,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移。移。移。1.4.2 1.4.2 1.4.2 1.4.2 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培
10、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11、,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城市分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城市分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城市分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城市分工合作,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工合作,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工合作,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工合作,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
12、市群。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1第9页/共23页1.4.3 1.4.3 1.4.3 1.4.3 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质量,增加数量。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质量,增加数量。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
13、引导,提升质量,增加数量。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质量,增加数量。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
14、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在中小城市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完善设市标准,严格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完善设市标准,严格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完善设市标准,严格中小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集聚要素的吸引力。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
15、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1.4.4 1.4.4 1.4.4 1.4.4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
16、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服务服务服务“三农三农三农三农”相结合。相结合。相结合。相结合。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要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要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要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要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逐步发展成为卫星城。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具有特
17、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和林场、农场等,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和林场、农场等,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和林场、农场等,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和林场、农场等,要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成为服务农
18、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务,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务,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务,发展成为服务农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的管理权。的管理权。的管理权。1第10页/共23页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简况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简况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幅员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国内各地区现代化进程也不相同,在资源利用、发展模
19、式、产业结构、发展政策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目前我国乡镇聚落情况如下:(1)城乡聚落体系 658个城市,城镇常住人口7.3亿人,20113个建制镇,全国共有 266.6万个村庄,行政村(村委会驻地)59.7万个,近20年大约灭失了100万个自然村落。(2)城乡人口分布城乡总人口:大陆13.47亿人,城镇人口:7.3亿人;农村人口6.38亿人。2013年人口城镇化率53.7%,户籍城镇化率36%。(3)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全国建设用地面积大约23.54万平方公里(据城乡统计年报不完全统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5.62万平方公里(城市3.98、县城关镇1.64),村镇现状建设用地面积:约17.92万平方
20、公里(建制镇3.18、集镇0.75、村庄13.99),2000-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增加64%,同期城市人口增加46%,城乡的建设用地都在增加。第11页/共23页1第12页/共23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
21、面提升,取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出矛盾和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目前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被统计为城镇人口
22、的计为城镇人口的2.342.34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城一些城市市“摊大饼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
23、、开发区和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等财政金融风险。1第13页/共23页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
24、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东部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这些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
25、弱,这些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态环境成本。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城市病城市病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问题日益突出。问题日益突出。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空间无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6、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被破坏。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
27、康发展。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着已经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一体化。1第14页/共23页 21 21世纪是世界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世纪,中国要在世界经济合作与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面对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人均资源短缺的国情,应走相对集约的城镇化道路,发展以大都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
28、协调发展的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顺应发展规律,积极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15页/共23页三、城乡统筹发展的要点三、城乡统筹发展的要点从城乡关系看,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时期。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城乡统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着三个发展过程:在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核心生产要素,农业占主导地位,城市在经济上依附于乡村。总体而
29、言,当时的城乡关系表现为“乡育城市”。工业化以后工业化以后,工业集中于城市,“城市工业”和“乡村农业”的地域形成。这一时期城乡关系是城乡分离,乡土社会和城市文明同时存在。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后期,城乡关系再次重构。工业和服务业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核心。农业建立在规模生产和高度机械化基础上、是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现代化大农业,在农村的农业劳动者,从本质上说已属于一种“企业”,农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市民化。传统的“城市工业”和“乡村农业”的分工格局被彻底打破,城乡关系再次融洽,是以城市文明为主题的融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中国的城镇也逐渐由过去的封闭状态转向开放系统,加上我国经济
30、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作用,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型社会时期,城镇化的发展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传统型向新型城镇化进展。第16页/共23页三、城乡统筹发展的要点3.13.1 城乡统筹的定义3.1.1 3.1.1 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定义城乡统筹发展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通盘发展。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在区域范畴内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促进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的重点是加快农村的发展,关键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处理城乡关系上要有重大创新。3.1.2 3.1.2 现阶
31、段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是产城一体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一、二、三产业,因此从本质上看,城乡统筹发展应把产业发展与城乡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一体规划、综合研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施产城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证,因为城乡规划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先导,并落实到城乡空间中。3.1.3 3.1.3“产城一体化”和“产城一体化”规划产城一体化,是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优化配置,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产业化,城乡经济社会和空间形态保持持续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实施产城一体化是城乡统筹的基本前提和必要保证,因为城乡规划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先导,并落实到城乡空间中。产城一体化规划,是
32、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深度结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产城互动的综合体,通过对产业用地需求和城乡用地供给的平衡,以及对产业和城市互促机制的激活和优化,使产城互动综合体健康、持续、高效地发展。第17页/共23页3.2 3.2 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意义 从城乡关系看,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实施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实施农村支撑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思路,借助农业发展,通过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方式,迅速建立了新中国现代工业。改革开放后,又借助城乡二元制度下的“土地剪刀差”和“工资剪刀差”,城市发展仍从农村获取大量支持。到2000年左右,“三农”问题已经相当严峻,城乡间的
33、居民收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形成了巨大差距,如果不尽快得到扭转,必将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从现实情景看,我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多重危机和内外困境需要依靠城乡统筹发展予以破解。一方面,我国近三十年的外向型经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外贸易保护的双重制约,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持续高速发展是以资源超前消费、环境污染破坏、能源过度消耗、文化不断丢失为代价。从发展阶段看,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进入具备实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时期。大部分国家均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相当的国家支撑财力后,方才适时启动缩小城乡差距。按照相关国家经验,我国已经
34、进入了具备实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发展阶段。从目标实现看,城乡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支撑,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既是构建国家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有效路径,更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战略选择。第18页/共23页3.3 3.3 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特点 城乡统筹是一项系统工作,实现方式是通过多领域的公共政策综合作用,引导各种社会经济要素在城乡间的优化重组,最终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城乡统筹问题的复杂性和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决定工作的综合性,其实现需要通过系统性措施探索解决。未来,城乡统筹公共政策仍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领域:城乡资源高
35、效的综合利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城乡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经济扶持和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村人才素质提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城乡统筹是一项动态性工作,其实现过程具有时间上是我阶段性特征和空间上的层次特征,不同时期,不同空间范围的工作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城乡统筹不仅与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的实施过程相互关联,也与各个阶段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主要矛盾和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现阶段城乡统筹需要重点关注民生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其中核心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城乡统筹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其实现关键是立足全面科学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别分析,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制定适宜性政策引导。从国际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看
36、,城乡统筹没有普适性模式,需要立足各国国情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实现路径。对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范围辽阔、人口数量巨大、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国度而言,城乡统筹工作更需要加大探索和创新力度,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科学全面地分析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及其内在原因。第19页/共23页3.4 3.4 编制好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编制好城乡统筹规划,确实转变思维方式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和关键,长期的工作已经留下了“城市中心论”思维定势,新时期城乡统筹规划是源于农村视角而提出,是以构建和谐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这就决定了以往重城市轻乡村、从城市看农村的传统规划思维方式必然难以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难以支撑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需要
37、尽快加以转变。编制好城乡统筹规划,深入调查农村社会是关键。现代规划往往以城市发展建设为中心,农村社会调查已经逐渐被规划行业所淡忘,对农村的认识远不及对城市的深入。很多农村规划缺乏可操作性的根源所在。深入了解农村不仅有利于把握农村特征,也有利于全面正确了解中国社会特征和城乡关系。我国需要结合城乡统筹实践和中国传统规划理念,探索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基础理论,这既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中国对世界规划理论的贡献。编制好城乡统筹规划,规划技术方法创新是重点。通过技术创新让学科理论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是城乡规划的现实价值所在。运用现代科技创新、契合中国现实国情、满足地域差异现实、涵盖不同发展阶段、传承中国传统规划理念、符合规划发展趋势的规划方法技术是编制好城乡统筹规划的重点。第20页/共23页四、实证四、实证1第21页/共23页谢谢!1第22页/共23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3页/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