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说课稿.pdf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73125197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4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说课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说课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说课稿.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轴 对 称 图 形 教 学 反 思 举荐度:小学数学说课稿 举荐度:大班数学活动图形找家 举荐度:六 年 级 数 学 平 面 图 形 的 面 积 复 习 说 课 稿 举荐度:初中数学说课稿 举荐度:相关举荐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须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说课稿,欢迎大家共享。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对称是数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教科书分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部分讲解并描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是在学生学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基础上支配的一 节内容。它是前面所学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中心对称的重要的基础学问。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定义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的审美实力和初步的图案设计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实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学问上,还是对学生视察实力的培育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图形的视察和联想,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促进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达自

3、己的思索结果。(2)通过视察、比较、实践操作等活动,能正确区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会利用所学学问画轴对称图形。(3)培育学生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4)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看法和主动参加、合作沟通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创新意识。3、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识别轴对称图形与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是因为:(1)九年义务教化初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中明确要求学生理解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了解轴对称的性质,会画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轴对称图形。(2)学习学问的目的在于应用,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特别广泛。如建筑设计的轴对称,服装设计中的轴对

4、称,民间美术中到处体现着对称的美学原则。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两个不同概念,缘由有两点:(1)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比较熟识,但往往不能够完全驾驭它的定义;(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体现了中学数学中的整体思想,须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实力,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仿照实力强,思维信任于详细直观形象的特点,我选用的是引导发觉教学法,充分运用教具、学具,在试验、演示、操作、视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维,进行“创建性”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我还留意利用图片的不同颜色的对比来启发学生

5、,运用投影仪提高教学效率,动态演出直观生动的教学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应用意识。关于教材处理:把课后练习 1(课本 P91 练习 1)支配在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之前让学生动手操作,视察、发觉、突出显现学问的产生和发展 改变过程,加深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对于例 4,做了适当的改造:添加了常见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再动笔画一画。练习题组的设计以课本为蓝本,结合学生实际作了适当补充。依据学生课堂上的接受状况补充了实践操作、动手设计。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首先,为学生展示县城外河凉亭的大幅彩色图片,为学生创设美丽的学习情境,依据学生好动、新奇、好问的心理特征,设置悬念:它很美丽、美观吗

6、?你能设计制作出如此美丽的亭子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主动的思维参加。紧接着展示六幅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观,并进一步设问:它们美在何处?它们有何共同特征?让学生通过视察,比较发觉,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通过设问和学生发觉的结果,揭示课题本节课学习轴对称图形。2、动手操作 在引入课题的基础上,讲授新学问,运用教具演示,并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对折,随意剪成一个形态,把它打开,视察打开后的图形有何特征,让学生通过试验、视察,引导学生发觉轴对称图形定义中的两点:一是它是一个图形能沿某始终线折叠。二是直线两旁的部分相互重合,并把这两个特征作为推断轴对

7、称图形的标准,有几条直线,就有几 条对称轴(投影显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前面已经分析过,正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图形这两种不同的概念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一、加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的理解;二、通过复习轴对称的定义,引导学生找出定义中的不同点;三、利用投影的直观演示,启发学生分析探讨,从而使难点化解,并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思维实力。详细做法是:在强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习轴对称定义中的两点: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即形态大小都相同:对重合的方式有限制,也就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必需满意一个条件:把它们沿某始终线对折后,能够重合。然后引导学生

8、把两种不同概念中的两点加以对比,学生便简单发觉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分:(1)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别形态的图形。(2)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是对于一个图形而言的。那么如何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有何联系呢?这是学生学习的又一个难点。此时,便利用投影演示,画好对称轴的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学生们就能很快发觉它们的联系:都有一条直线,都要沿这条直线折叠重合,这时再对两组图形进行 动态演示:把图中的两个图形移动到对称轴的两边,使其成为一个整体,把图中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移动到使其成为两个图形,引导学生视察移动后的图形,学生们会发觉:图原本是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即轴

9、对称,移动后成为了一个整体,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图原本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移动后成为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即轴对称,使学生理解了它们内在联系;假如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假如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投影显示区分与联系)。前面也已经分析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识别轴对称图形与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因此,我把课本上的例 4 做了适当改造:例 4:下面是我们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出下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用学具折一折,并完成下面的探讨报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随意梯形等腰梯形

10、圆 探讨报告:略 这样,通过学生先动手折图形,再动笔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从而顺当完全例题,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也使学生知道了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能不止一条,它能沿几条直线对折,就会有几条 对称轴。3、联系实际,加强训练 为了刚好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学问予以消化汲取,首先联系学生学习实际,让学生分辨 26 个英文大写正体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幻灯展示 26 个大写正体字母),并让学生书写出是轴对称图形的字母,其次设计了有梯度的训练题,初步了解学生对学问的理解,驾驭状况。4、发挥想象,创建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视察试验,学生们发觉了生活中许多轴对称图形特别漂亮,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11、,以学过的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出轴对称图形,然后在全班展示,共同观赏(幻灯展示我设计的轴对称图形)。这样,使学生所学学问得以升华,让学生真实体会到:数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漂亮,生活到处离不开数学,从而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其剧烈的学习情感。5、效果评价 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本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通过小结,使学问成为“体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驾驭所学学问。四、三点说明 1、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分为四个部分:(1)定义;(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分与联系;(3)常见的轴对称图形;(4)学生设计出的轴对称图形。2、时间的大体支配 创设情境,感受轴对称图形大约 5 分钟,动手操作,理解轴对称图形大约 19 分钟,联系实际,加强训练约 8 分钟,发挥想象,创建图形大约10 分钟,效果评价及布置作业约 3 分钟。3、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 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 【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