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8版九年级上18愚公移山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18版九年级上18愚公移山教案.pdf(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8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 精神。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示例。设计一: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 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
2、采取什 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设计二: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 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 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 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 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 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
3、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 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三、朗读训练 1、初读课文。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 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 不予指导。2、互读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 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3、订正读音。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 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万仞(r仓n)惩
4、山北之塞(cheng)(s e)荷担者(he)箕畚(j i)(b n)始眦(c h e n)无穷匮也(k u i)雍南(y 0 n g)河曲智叟亡以应(w u)一厝朔东(c u。)(s h u o)4、再读课文。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5、读好停顿。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 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 的习惯。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四、试译课文。两个学生
5、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 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五、集体讨论。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 点拨。(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3)一词多义 tt 7-E-H 万七百里
6、 曰不右孀妻有J 方其远出海口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4)翻译下列句子。甚矣。汝之不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渚渤海之尾。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六、听读课文。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教学后记: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研究内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 移山的一一“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
7、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 也说明愚公不“愚”)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 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 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
8、聪明的)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 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 什么道理呢?(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说明这6个讨论题,旨在理解全文深刻的喻意。有两点注意:学生的回答,不 必如教案所写参考答案一样,重要的是看他们的理解。第5题,学生可能答出反映了“封 建迷信”或“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一类内容,教师注意引导。二、词语练习。学生做课后练习三、四。了解重点
9、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常识。先个体做,后全班订 TH o 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以下内容: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始一反焉(反一一返)汝之不惠(惠慧)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一厝朔东(厝一一措)无陇断焉(陇一一垄)三、背诵课文。背诵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应”。方法:给2 3分钟自己背;然后,教师读这段话,学生随之默读(不看书);请若-学生站起来试背,全班背。大约 5-7分钟完成。四、扩展研讨。读练习五第1题。讨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为什么?”说明此题旨在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深化对课文中心意思的理解。研讨时间不要过长,注意把握讨论的话题。布置作业。1.再背课文要求的段落,直至记牢。2.写一篇读后感。参考题目:愚 公不“愚、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山有感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