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绪论 1.施肥的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2.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施肥的增产效应;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3.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4.施肥科学研究内容: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施肥效应研究;施肥技术研究。5.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统计研究;试验研究;化学分析研究。6
2、.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盆栽试验包括土培法、砂培法、水培以及灭菌培养法等。第一章 施肥的基本原理 1.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tion returns)李比希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向土壤施入肥料。2.最小养分学说(law of the minimun nutrition)李比希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高低。最小养分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3、3.报酬递减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投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逐渐递减。4.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在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最高。第二章 施肥的基本原则 1.施肥的目的:为了营养作物,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为了改良和培肥土壤;减少生态环
4、境污染。2.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培肥地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施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有机肥在培肥地力中的作用。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3.有机肥的作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矛盾。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增强土壤保肥、供肥的能力。4.协调营养平衡原则:施肥是调控作物作物营养平衡的有效措施;施肥是修复土壤营养平衡失调的基本手段。5.元素类型:大量:C、N、O、H、P、K 中量:Ca、Mg、S 微量:Fe、Mn、Zn、Cu、B、Mo、Cl 有益:Co、Ni、Se、Na、Si 6.施肥与作物产
5、量:把每千克肥料养分所增加的作物经济产量千克数称为肥料的生产系数(production index,PI)7.施肥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达到最高产量之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最高产量出现之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和最高产量同步出现。8.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也称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coefficient)或肥料回收率(recovery rate)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种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9.不合理施肥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施肥引起的大气污染;施肥引起的水体富营
6、养化;施肥引起的地下水污染;施肥引起食品污染。第三章 养分平衡法 1.养分平衡施肥法(nutrition balance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是根据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以“养分归还学说”为理论依据。2.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求得实际目标产量所需肥料量的一种方法。3.几个参数的确定:基础产量;目标产量;形成 100Kg 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肥料利用率;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4.基础产量确定:空白法;田间试验法;用单位肥料的增产量推算基础产量(报酬递减率、快捷、可变、粗放的特点)。5.目标产量:目标产量是实
7、际生产中预计达到的作物产量,即计划产量是确定施肥量最基本依据。以地定产法,是根据土壤的肥力水平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依赖程度叫做依存率(rate of denpendence onsoil nutrient)。以水定产法:每 10mm 降水可左右农作物的产量称为水量效应指数。降水量(mm)=土壤水分(%)*3。前几年平均单产法:目标产量=(1+年递增率)*前 3 年平均单产。6.养分系数:形成 100Kg 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 目标产量所需养分含量=目标产量/100*100Kg 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 土壤供肥量=基础产量/100*100Kg 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 施肥补充分量=目标产量
8、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施肥补充养分量=(目标产量-基础产量)/100*100Kg 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7.肥料利用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施入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数。8.肥料利用率的测定方法:失踪法;田间差减法 肥料利用率=(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不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肥料施用量*肥料养分含量)*100%。9.施肥量=(目标产量-基础产量)/100*100Kg 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10.果树:0-40cm 大田作物:0-20cm 施用量=(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测值*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中养分的含量*肥料利用率)11.土壤有效
9、养分校正系数是指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占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的比率。12.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无肥区每公顷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100%。13.土测值越大,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越小,肥料利用率也越低;反之,土测值越小,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越大,肥料利用率越高,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与肥料利用率之间有同步馆续。第四章 营养诊断法 1.营养诊断施肥法(diagnosis of nutritions)是利用生物、化学或物理等测试技术,分析研究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营养元素丰缺、协调与否,从而确定施肥方案的一种施肥技术手段。诊断对象:土壤诊断(diagnosis of soil nutr
10、ients)和植株诊断(diagnosis of plant nutrients)。诊断手段: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和酶学诊断。营养诊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营养诊断为科学施肥提供直接依据。2.营养诊断的主要依据:一是土壤营养状况;二是植株营养状况。3.土壤营养诊断主要依据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intensity factor)和数量因素(quantity factor)。4.土壤养分供应的强度因素: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活度)。5.土壤养分供应的数量因素:与液相养分处于平衡状态的养分,可因液相养分被植物吸收或因其他原因减少时,很快进入溶液,这一养分的总量称为土壤养分供应的数量因素。6.植株营养
11、诊断主要依据作物外部形态和植株体内的养分状况及其与作物生长、产量等的关系来判断作物的营养丰缺协调与否,作为确定追肥的依据。7.作物潜伏缺素期:植株体内的某种养分浓度少到足以引起减产的阶段。8.氮、磷、钾、镁属于移动性大的;铁、锰、锌、铜属移动性小的;硼和钙属难移动的。9.土壤营养诊断的方法:幼苗法(K 值法):利用植株幼苗敏感期或敏感植物来反映土壤的营养状况。例如,利用油菜幼苗测定土壤磷的供应状况,K=B/A*100%式中:K 为土壤供磷程度;B 为缺磷时幼苗生物量;A 为完全养分时幼苗生物量。田间肥效试验法。微生物法。化学分析法。10.植株营养诊断的方法:一为形态诊断:症状诊断;长势、长相诊
12、断。二为化学诊断:叶分析法:、组织速测发;、全量分析法。叶片营养诊断标准:、临界值法;、标准值法;平衡指数法;养分比值法。三为 DRIS 法。四为相对产量法。11.植株养分临界浓度(critical level)是指当植株体内养分低于某浓度,作物的产量(或生产量)显著下降或出现缺乏症状时的浓度,有人也称这一浓度叫临界值(水平)等。12.相对产量=不施某养分平均产量/施足养分平均产量*100%。13.其他诊断方法:酶学诊断。施肥诊断:、根外施肥诊断;土壤施肥诊断;物理化学诊断:、离子选择性电极诊断;电子探针诊断;、显微结构诊断。14.酶学诊断(enzymology diagnosis)是利用作物
13、体内酶活性或数量变化来判断作物营养丰缺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灵敏度高,有些元素在植株体内含量极微,常规测定比较困难,而酶测法则能解决这一问题;酶促反应与元素含量相关性好;酶促反应的变化远远早于形态的变异,这一点尤其有利于早期诊断或潜在性缺乏的诊断。酶测法还可以应用于元素过量中毒的诊断,且表现出同样的特点。第五章 肥料效应函数法 1.“S”形肥料效应曲线的特点:在土壤供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增施单位肥料的增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直至转向点为止。超过转向点后,增施单位量肥料的增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减,因而,总产量按渐减率增加,直至最高产量点为止。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作物有一最高产量,超过最高产
14、量后,继续增施肥料,则总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递减,出现负效应,但是总产量的递减率可能小于到达最高产量的递增率。无限量的增施肥料可能使产量下降为零。农业生产实践中,往往由于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养分,使不施肥的生产水平超过转向点,掩盖了效应递增阶段,因而肥料效应曲线往往呈二次多项式、平方根多项式等曲线形式。2.肥料增产效应的 3 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平均增产量的最高点。第二阶段:从平均产量的最高点至最高产量点。第三阶段:从最高产量点以后为第三肥料效应阶段,此阶段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减少,出现负效益。3.等产线:肥料效应曲面上产量相同的各点连线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4.脊线:等产线上
15、斜率等于 0 和无穷的各点连线。5.增施肥料的增产值与肥料成本相同,即边际产值等于边际成本(dy/dx=px/py),边际利润 R=0,此时增施肥料已不能增加施肥利润,单位面积的施肥利润达到最大值,此时的施肥量即为经济最佳施肥量。第六章 常规施肥技术 1.施肥技术(application rate)是构成施肥技术的核心要素,确定经济合理施肥量是合理施肥的中心问题。2.施肥量的方法:养分平衡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土壤养分校正系数法、土壤肥力指标法等。3.施肥时期:基肥、种肥、追肥 3 种。4.基肥(basal fertilizer),习惯上又称底肥,是指在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作
16、用: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养分条件,通过源源不断供给养分来满足植物营养连续性的需求,为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提供条件。5.基肥的施用原则:数量要大,防止损失;肥效持久;肥土、土肥相融;要有一定深度,养分要完全,有机无机结合的原则。6.种肥(seed fertilizer)是播种(或定植)时施于种子或幼株附近,或与种子混播,或与幼株混施的肥料。其目的是为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7.种肥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供给幼苗养分特别是满足植株营养临界期时养分的需要;另一方面腐熟的有机肥料做种肥还有改善种子床和苗床物理性状的作用,有利于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8.施用种肥时按照速效为
17、主,数量和品种要按着严格的原则进行。因此,用做种肥的肥料以腐熟的有机肥或速效性化肥(readily available fertilizer)为宜。选用化肥要注意肥料酸碱度要适宜,应对种子发芽无毒害作用。常用肥料中碳酸氢铵、硝酸铵、氯化铵、尿素、含游离酸较高的过磷酸钙、氯化钾等不宜做种肥。倘若做种肥时,要做到肥种不接触。对于微量元素肥料一般都可以用做种肥,但硼肥与种子直接接触,对种子萌发今儿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应引起注意。种肥用量不宜过大,而且要注意施用方法,否则会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9.追肥(top dressing):在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施用的肥料。目的:满足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需
18、求。通过追肥施用,保证了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阶段性特殊需求,对产量的形成是有利的。10.施肥方式(method of application)就是将肥料施于土壤和植株的途径和方法。前者称为土壤施肥,后者称为植株施肥。11.最常用的土壤施肥(soil application)方式有撒施、条施、穴施、环施和放射状施。12.条施(fertilizer drilling,rowapplication)是开沟将肥料成条地施用于作物行间或行内土壤的方式。13.穴施(hole application)在作物预定种植的位置或种植穴内,或在作物生长期内按株或在两株间开穴施肥的方式。14.植株施肥(plan
19、t application)包括叶面施用(肥效性好、利用率高)、注射施用、打洞填埋、涂抹施肥和种子施肥等方式。15.蘸秧法(dipping seedling):将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浸蘸秧根,让后定植的施肥方法。16.种子施肥(seeding fertilization)包括拌种法、浸种法和盖种法。17.拌种法;将肥料与种子均匀拌和或把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与种子均匀拌和后一起播入土壤的一种施肥方式。拌种要注意浓度和拌种后立即播种两个关键技术。18.浸种法:用一定浓度的肥料溶液溶液浸泡种子,待一定时间后,取出稍晾干后播种,浸种法和拌种一样要严格掌握浓度。19.盖种肥:对于一些开沟播种的作物
20、,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或草木灰盖在种子上面,叫做盖种肥,有保墒、供给养分和保温作用。20.灌溉施肥(irrational fertilization):肥料随灌溉水施入田间的过程。包括滴灌、渠灌和喷灌等,在灌水的同时按照作物生长发育各个阶段对养分的需要和气候条件等准确地将肥料补加和均匀施在根系附近及叶面上被作物吸收利用。灌溉施肥所用的肥料是水溶性化合物。21.精准施肥(precision agriculture)是在定位采集地块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地块土壤、水肥、作物病虫、杂草、产量等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根据农艺的要求进行精确定位定量耕种、施肥、灌水、用药的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是信息技术(地
21、理信息系统 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遥感 RS 与模块、决策支持系统)、农艺与以农业机械为主的工程技术的综合。22.准确农业的流程:信息采集。决策支持系统。执行。第七章 轮作施肥技术 1.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适宜多种植物生长,轮作类型也很多,连作也相当普遍。2.轮作、连作类型有一年一熟制、一年两熟制、两年三熟制和三年五数制等。3.连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负面影响:会导致土壤中某种单一元素的缺乏,造成养分间比例失调;容易引起土壤传染病虫害及杂草的蔓延与危害;可能出现植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毒物质在土壤中积累,使作物自身中毒;导致
22、作物生长不良,产量降低,品质变劣。4.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调节土壤养分与水分的供应;抑制农作物的病虫草害。5.轮作制下茬口土壤肥力特性:指栽培某一作物后,前作对后作的土壤理化性质及病虫杂草感染的影响。分为:生茬、半熟茬、熟茬和休闲茬。6.生茬:指栽培过禾谷类作物、块根、块茎类作物和茎叶类作物的茬口。由于这类作物的生物量很高,以消耗地力为主,在收获时又将大部分的生物量移走,因此其养分归还数量较少,一般少于 20%。7.半熟茬:栽培过的油料作物、食用豆类作物和棉花等作物的茬口。归还量 20%40%。8.熟茬:指栽培过豆科绿肥、牧草等作物的茬口,由于这类作物是作为绿肥而栽培
23、,所以也称为养地作物,归还量40%。9.轮作制下作物养分归还特性:低度归还型:归还比例低于 10%,有氮、磷、钾 3 种元素。中度归还型:归还比例一般为 10%30%,有钙、镁、硫、硅和钠等元素。高度归还型:归还比例一般大于 30%,有铁、铝和锰等元素。10.轮作制度下肥料的分配原则:一般分配原则:均衡增产原则:统筹考虑,全面安排,保证所有作物都增产。在不同种植区,在肥料分配上应给予重点作物以足够的保证,为主要作物获得高产创造充足的物质条件。效益优化原则:当肥料有限时,在保证作物优质、高产的前提下,少量肥料施在较大的面积上要比大量肥料集中施在小面积上获得经济收益要高。用养结合原则:为了恢复地力
24、和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不断培肥地力,就必须以施肥方式向土壤补充足量的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或者通过种植绿肥作物和合理轮作来恢复肥力,从而协调好土壤养分、水分、空气和温度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肥料分配上要依据茬口土壤肥力特性,着重考虑养分的适量施用,肥料种类的恰当选择与分配。不同轮作制度下的肥料分配原则:一年一熟制肥料分配原则;一年两熟制肥料分配原则;两年三熟制肥料分配原则;立体种植肥料分配原则。11.轮作制度下施肥计划的确定:一、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料:了解当地的轮作方式及其产量水平;了解当地经济状况和生产条件;了解当地肥料施用现状;了解当地的科技水平;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
25、;了解当地土壤肥力状况。二、估算轮作周期内作物对养分需要总量:确定轮作周期内各种作物的计划产量;估算各个作物实现计划产量的所需养分量;估算轮作周期内作物对养分需要总量;三、估算轮作周期内土壤供给的养分总量;四、估算轮作周期中实现养分平衡时补给养分量;五、轮作周期内各种作物施肥技术制订;六、轮作制度下施肥技术的效果评价。第八章 保护地施肥技术 1.保护地栽培是指在不适合作物生长发育的寒冷或炎热季节,利用防寒保温或遮光降温设备,人为创造适合于作物生长发育的小气候条件,进行栽培的方法。保护地栽培也称为设施栽培,是大型现代化温室、节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地膜覆盖栽培等设施栽培的总称。2.保护地主要类型
26、:简易设施型;软化和遮阳设施型;地膜覆盖型;塑料薄膜棚;温室(玻璃温室、塑料薄膜温室和玻璃钢温室)。3.保护地设施概况:我国保护地施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不断地深入。随着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无土栽培中养分的供应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以土壤为基质的保护地施肥也步入科学的、定量化的研究阶段,经历了从经验施肥到平衡施肥,到目前的环保施肥阶段。此外,保护地土壤的肥力特征及其培育,设施条件下的作物需肥规律、施肥与品质以及水、肥、气、热的变化和施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4.保护地的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特性:土壤养分含量高;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有机肥多);土壤微生物变化较大(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
27、菌最少)保护地内以硝酸细菌与亚硝酸细菌的变化最为突出,在大棚土壤中其含量明显较陆地的高,从种植时间来看,种植年限长的大棚中亚硝酸细菌较种植年限短的大棚中为高,而硝酸细菌变化正好相反,硝酸与亚硝酸细菌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在大棚土壤中反应底物的数量增加,而过多地一次大量施用氮素化肥又会抑制硝酸细菌数量,而对亚硝酸细菌却无影响。土壤温度、湿度比较稳定(保温、保湿、保肥)土壤湿度长时间过高,一方面会导致作物根系因缺氧而生长不良,另一方面由于抑制了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促进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将诱发和加重病害。土壤气体异常;土壤障碍因子危害严重(、保护地土壤盐分的积累特点及危害;、土壤酸化特点及危害)。
28、5.保护地施肥的技术要点:实施平衡施肥;基肥深施,追肥限量;选择适宜的肥料品种;二氧化碳施肥;注意施肥环节与方法。第十章 农化服务与施肥 1.农化服务是以科学技术为主导,以肥料为载体,以合理施肥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科技、肥料生产与流通及肥料使用等部门共同组织的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2.农化服务组织形式:隶属于政府部门的专门机构;隶属于企业和科技部门的农化服务机构。3.肥料:有机(绿肥、厩肥、圈肥、饼肥、微生物肥、人粪尿);无机(大量、中量、微量 16 种)。4.农化服务机构的运作:土壤和植株分析是农化服务的基础;研究肥料配方是农化服务的关键;复混肥是农化服务的物质载体(复混肥:掺
29、混肥-BB 肥、复混肥:根据配方提出的养分要求进行生产的肥料);农民是农化服务的对象。第十一章 大田作物营养与施肥 1.稻田土壤的养分特点:绝大部分时间处在淹水状态下,土壤始终处于水分饱和状态中,淹水后的土壤便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仅化学方面就表现为氧气的缺少、二氧化碳的增加、氧化还原电位的下降,且无论淹水前的土壤的 pH 值是酸性还是碱性,在淹水后逐渐趋于中性,这些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淹水土壤中的养分形态变化及其有效性。Fe3+的还原的增加引起磷酸盐的溶解;Fe-P 和 Al-P 的水解;土壤有机质厌氧分解时产生的有机酸等螯合了土壤中的 Ca、Fe、Al 等离子,减少了磷的
30、固定;有机阴离子和 Fe-P、Al-P 中磷酸根离子的交换;pH 值的趋中性使磷的溶解度和解吸量增加;闭蓄态磷的溶解和增加了磷在土壤中的扩散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淹水也促进了土壤中的铁、锰离子和钾的交换反应,使钾的有效性增加。2.水稻施肥技术:一、适于水稻的肥料种类:氮肥(铵态氮肥中的氯化铵适合于水稻的氮肥品种,尿素、碳酸氢铵也是水稻常用的氮肥。铵态氮肥中的硫酸铵因含有硫酸根离子,在还原条件下易产生 H2S,进而产生毒害而不宜大量使用);磷肥(普通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钾肥(氯化钾);复混肥(复混肥或 BB 肥-水稻专用肥)。二、秧田施肥。三、本田施肥:基肥;追肥。3.我国水稻施肥 3 种模式
31、:“前促”施肥法;“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前稳、中促、后保”施肥法。促进淀粉的形成、抗逆元素、品质元素。第十二章 蔬菜营养与施肥 1.蔬菜的营养特性:蔬菜作物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强(作物根系阳离子代换量是衡量根系活力的主要指标。一般而言,根系阳离子代换量大的作物吸收养分的能力强,且对高价阳离子如 Ca2+、Mg2+等的吸收比例偏高;根系阳离子代换量小的作物吸收养分的能力较弱,但对一价阳离子如 K+/NH4+等吸收较多)。蔬菜作物需肥量大。蔬菜作物喜硝态氮(蔬菜多位喜硝态氮植物,典型的喜硝态氮蔬菜作物如番茄、菠菜等在完全供给硝态氮时产量最高,随着铵态氮供给比例的增加,产量逐渐下降,洋葱在铵态
32、氮和硝态氮的供给比例相等时,产量没有明显降低,但铵态氮供给比例大于 50%时,产量显著下降)。蔬菜作物需钙、硼、钼较多(Mg-叶绿素 缺磷:大白菜、甘蓝、莴苣的“叶焦病”和“干烧心病”,番茄、辣椒的“脐腐病”又称“顶腐病”缺硼:甜菜“心腐病”、萝卜的“褐心病”或“水心病”,芹菜的“茎裂病”,花椰菜的“褐心病”,芜菁、甘蓝的褐腐病。缺钼:十字花科“鞭尾病”)。2.蔬菜的常规施肥技术:确定适量的施肥量(以最高产量或经济最佳产量所确定的施肥量不一定是品质的最佳施肥量)。注重基肥,施足苗肥,及时追肥。确保蔬菜施肥的安全性(蔬菜施肥安全包括蔬菜产品的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我国部分大、中城市消费量较大的几
33、种主要蔬菜的硝酸盐含量已大大超标-432mg*Kg-1 鲜重,尤其是叶菜和根菜类蔬菜,如菠菜、白菜、芹菜和萝卜硝酸盐含量最高的可达 2000mg*Kg-1,甚至 3000mg*Kg-1鲜重;另一方面,由于土壤对硝酸根离子的吸附固定能力很弱,土壤中的硝酸盐极易下渗到地下水或地表水造成污染。为了减轻蔬菜施肥的各种污染,提高蔬菜品质,应禁止使用垃圾、污泥和污水灌溉,不少城市的蔬菜基地已经实行;各种有机肥的施用必须经过高温堆制或其他无害化处理,以杀灭病原菌、虫卵和杂草种子;化肥的施用要合理,控制氮肥,特别是硝酸氮肥的施用量,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氮肥与磷、钾肥配合施用)。3.无公害蔬菜的施肥技术:无公
34、害蔬菜是指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或限量使用限制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及加工的无公害污染的安全、优质、富含营养的蔬菜。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对产地环境质量(包括土壤、大气、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质量以及与污染源的距离等)、灌溉用水水质、肥料和农药的种类和使用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以杜绝各种污染物质通过不同途径向生产基地传播,从而降低蔬菜产品的污染,确保蔬菜产品的高质量。4.农业三废:农药、化肥、工业三废。5.肥料施用时注意事项:原则上只能使用农家肥和一些矿物肥料,但也可以限量使用一些限定的化学肥料,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和过磷酸钙;禁止施用城市垃圾、生活污泥、医院的粪便垃圾和含有物质的工业垃圾;严禁使用未经腐熟和无害化处理的人、畜、禽粪;化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无机氮与有机氮之比不得超过 1:1;对叶菜类蔬菜的追肥最后一次必须在收获前 30d 进行。